名家点击
名家散文名家小说名家诗歌签约作家作家档案文坛资讯
散文天地
生活美文往事回忆亲情友情博文选登东方散文西部散文
生活随笔
情感驿站生活空间人在旅途灯下漫笔报告文学百家悦读心灵鸡汤征文选登文学赛事
诗歌星空
现代诗歌古韵新声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诗歌赏析谈诗论道散文诗页原创歌词
小说方阵
国外小说现代小说都市言情微型小说故事新编讽刺小说
文学评论
小说评论散文评论诗歌评论新书快递文化时评作家访谈
文艺荟萃
网络文学文化遗产作家信札书画世界美术周刊人文关注文娱生活文史博览
校园文学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蒲公英文学大学作文

陈 平:老家

发表时间:2019-11-23  热度:

1973年仲秋,为帮公社皮鞋厂搞洋钉,我首次回了趟老家。

咱老家在长江边上的采石镇,当年,不识字的祖父靠租一亩几分菜地养活六口之家,但他节衣缩食,坚持让天资聪慧,在家排行老二的我父亲先读两年私塾,再上几年“洋学堂”,成为当地农村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抗战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推行乡村教育运动,可此时乡村教师严重缺乏,为此他创造了师傅带徒弟,快速培养乡村教师的“艺友”制。十分崇拜陶先生的我父亲,在老家推广他的“在做中学,在做中教”思想,毅然到离镇十几里外的陶庄建立分校,并且学了晓庄与农民做朋友,宣传读书的好处,动员到几个孩子来上学后。他就在陶庄庙里办起学校。因为奉行社会就是学校,生活就是教育的宗旨,学校颇受农民欢迎,孩子渐渐来的多了,又办起了复式班,还带了一个“艺友”。县里派人来看了后,认为学校办的不错准备扩大规模,但抗战突然爆发家乡很快沦陷,父亲毅然参加了共产党闹起了革命,从此也就很少回老家了。

这天下午4点多钟,我在马鞍山站下了火车。采石镇离市区有5公里,所以要去挤公交车。首次回老家的我对啥都感到新鲜,即使看到在街上扫马路的老人也倍感亲切,不定彼此还有点亲戚关系呢。挤上了公交车后,两眼不及四处打量,发现如进片大树林,可棵棵都在浓烟滚滚,把天空涂如墨汁般的海洋。

石子马路不宽,可载重汽车川流不息,腾起的尘雾,连对面走过来人的面孔也看不清。高大厂房之间被无数座铁塔互联,数不清的电缆若蜘蛛网般密布于高空之中。地面上铁轨纵横八达,城市就像个大装御货场,稍不注意,就有一台腾着团团蒸汽的火车头,拖着满载铁矿石的列车擦身而过;正在东张西望,突然又是鸣地一声大吼,急忙回头一看,一列载满钢条的火车从反方向驶来。一路上火车往来十分忙碌,有时公交车开着开着,忽然被前面的一根横杆放下拦住了:让火车先走!呜呜警笛大声提醒人们;哦,原来咱老家是座著名钢城啊。

下午6点多,夜色蒙胧的小镇上行人稀少,两眼一抹黑的我走到个十字路口,看到位老人就问,大爷,这唐贤街22号往哪边走,你要找哪家?他却单刀直入地问我。哦,是他家啊,哪你从……按他的指点我走在老街上,悠然想起大诗人李白曾在这条石板路上走过,因有穿越时空的诗仙伴我同行,所以快找到这三间平房,于是举拳大擂木门。听父亲对我说过,小叔在老家很有名,一解放他就是采石镇长,现在也是个不小的“走资派”,幸亏“文化太低”让他打倒三年就被“解放”,目前刚任国有机修厂党总支书记。

听到擂门声,有人过来开门还直嚷,何事这么急,话音未落,吱呀一声,一颗大脑袋从门后伸了出来。借着路灯光我抬头一看,是位拧了两条浓眉,瞪大两只豹眼的中年汉子,他警觉审视半晌才瓮声瓮问,你是拉个?找谁?我报上大名他迷惑摇头,待我重报了小名他才露出笑容。全出来吧,常州的小老虎来了!回头一声大吼,屋中马上跑出三个女孩和两个小伙。

围坐一起吃晚饭,小叔吱口白酒对我说,你爸的信我刚收到,你的事由我来办。明天叫根生请假带你上趟翠螺山看看你爷爷的坟——根生是我的堂弟,在钢城焦化厂当电工。但他没提我奶奶的安息处,后来弄清他俩葬在两座山上,位置一南一北。

提起这翠螺山了解者甚少,但唐代大诗人李白人人皆知:公元762年【唐肃宗乾元三年】,被判流放夜郎的李白途中遇赦返回因病滞居当涂,当涂县令李阳冰乃他族叔,所以能照顾他。

为观长江宏姿,李白常登采石矶致远;“矶”乃指水边突出的岩石,据说三国东吴时此处盛产五彩石,采石矶由此得名,“采石镇”缘此而生。

第二天上午,我俩穿过此街走过锁溪桥,举目就见翠螺山。此山西北临长江,三面为牛渚河环抱,海拔131,远看犹如一只硕大的碧螺浮在水面,山因此得名。南麓林木葱郁,亭阁隐隐,文物古迹均分布在这一带,最高就是翠螺峰。登上翠螺山,见峦嶂被枯枝残叶环抱,拾阶攀登不久,来到这座虽朱颜斑剥,满目疮痍,但具唐代建筑风格的高楼门前,匾额上书有“唐李公青莲祠” 六个泥金衬底的青蓝大字。

此楼是为纪念唐代大诗人李白而造,初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谪仙楼,距今有1100余年历史。清雍正8年(1730年)重建,改名为“太白楼”亦称作“唐李公青莲祠”,历代均有修建,现存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

地头蛇根生对我如数家珍,它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合称为江南著名“三楼一阁”,史上名气很大,可惜现在…… 环顾一片凄凉根生咕了一句。

无人阻拦的我俩,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发现主楼有三层,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两院前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且用回廊相连。沿阶登上了二层楼走进空旷室内,见里面除有一座面部朝南,高度与常人无异的人物塑像挺立室中外,周围无任何物品。

根生却兴奋地说,这就是李白的黄杨木塑像,此言一出,我肃然起敬,立刻趋步近距离瞻其尊容:见这位中国唐代伟大诗人长袖宽襟,昂着睿智漂逸的大脑袋、一臂反贴挺拔腰背,另手捋着自己下巴胡须,神态自若凝视那不远的长江,神情若酝酿妙诗绝句,又如畅赏扬子江浩瀚美景。据说这位千古一诗人的李白,当年中秋晚上带病扶舟来到采石矶江面,兴致极浓赏月醉酒赋诗,还想捞月时坠江驾鹤西去!从此翠螺山上就有了他的衣冠冢,这座宏伟的太白楼。

回眸身后两圆木柱上,依稀可辩他《望天门山》绝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匾额,对衬高悬在楼堂左右。

恋恋不舍从太白楼里出来,抬眼就见院中有众多碑石随意倒地,上面字迹含糊难辩;这就是被红卫兵砸坏的古迹,根生神色黯然对我说,我听了长叹一声:如此珍贵的文物,也不知何年才能复原呢,根生听了默默无语。出了大院,沿山间层叠石级迂回上下朝西,经三元洞,再跨上这块形态突兀,黄褐色的高大岩石,看见长江被隐约可见的江心洲分成两大支流,但场景浩瀚无比。回眸巨石上“采石矶”遒劲的书法,在阳光下熠熠闪亮;这是郭沫若先生亲笔所书,根生对我介绍。

196455,郭沫若来采石凭吊李白,写下久慕燃犀渚, 来上青莲楼。日照长江如血, 千里豁明眸。洲畔渔人布罶, 正是鲥鱼时节, 我欲泛中流。借问李夫子∶愿否与同舟诗句和“采石矶”三个字。

那年我刚8岁,他坐的黑色小车就停在咱家门口不远,充满好奇心的我,拾起一块石头就朝这小车砸去, 根生笑着回忆。

见我一溜烟跑了,年轻司机就追了进来,此时我已被80岁的奶奶藏在床底下了。隐约中听见司机在问,老人家,您看见一个小孩进了没?他把公家汽车的玻璃砸破了,要赔呢!咱奶奶纹丝不动坐在厨房灶头前,一边抽着8分钱一包的香烟,一边装聋作哑嗯嗯啊啊答非所问,弄的司机毫无办法,只能无奈地说了句,要好好教育教育你家的孩子呢!就气冲冲地走了。

他前脚跨出房冂,奶奶就不紧不慢跟了出来,然后一直站在家门口看着小汽车开走,这才回头把我从床底下拉出来,第一次打了我两个巴掌!这故事让我听了哈哈大笑。笑完回头俯眺长江,粼粼波涛汹涌后浪推前浪,壮观场面让我心情豁朗,回眸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正如眼前长江总在奔腾不息奋勇向前,即使支流翻点逆浪但终究动摇不了滚滚向前的主流,正在思绪万千,突然发现宽阔的江面腾起无数星点,周围翻起滔滔白浪,根生立刻兴奋地对我大嚷,看啊,全是江猪子哟,你运气真好,一下子出现这么多的江猪子,太少见啦。原来这些星点就是颀长矫健,脑袋圆圆,嘴巴尖尖的江豚,正在一批接着一批并驾跃行;有生首睹这种精灵在江面鲜蹦活跳,我欣喜若狂!

罕见,罕见!听身旁这位老人的感慨我俩大呼;江猪子您好!江猪子您好! 狂荡不羁的感情流露,对尚在农村插队的我真正罕见。                               

2019/11/18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
[!--temp.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