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击
名家散文名家小说名家诗歌签约作家作家档案文坛资讯
散文天地
生活美文往事回忆亲情友情博文选登东方散文西部散文
生活随笔
情感驿站生活空间人在旅途灯下漫笔报告文学百家悦读时事要闻征文选登文学采风
诗歌星空
现代诗歌古韵新声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诗歌赏析谈诗论道散文诗页原创歌词
小说方阵
国外小说现代小说都市言情微型小说故事新编讽刺小说
文学评论
小说评论散文评论诗歌评论新书快递文化时评作家访谈
文艺荟萃
网络文学文化遗产作家信札书画世界美术周刊人文关注时事要闻文史博览
校园文学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蒲公英文学大学作文

胡 岚:远方

发表时间:2019-03-31  热度:

 


我从未想过,父亲的心里也有个远方。

 

 

  最后一次陪父亲回老家是2004年,记忆中的村舍、低矮的房屋以及房屋四周的稻田,已经被新修的一栋栋小楼取代——样式统一,白砖灰瓦。二叔家门前的路面修宽,良田被征用。

  沤江,从祖父家门前流过,有些浑浊的河流依然流向远方。

  我去的时候,是老家最好的季节,满地绿阴。没有暑热,没有繁密的雨季。桂花让整个村庄充满浓密的香氛,原来桂东的地名,是这么的自然和朴素。

  父亲,走在你家乡的小路上,我的眼前幻觉你也紧随我,步履有些蹒跚,却如孩童般兴奋。世界变化太大,离我们一起回去已经11年了,你离世也已4年。

  父亲,我站在你的出生地,替你又一次打量故乡的模样。站在祖父祖母的坟前,青藤蔓延,墓碑上字迹模糊,刻着岁月的风尘。我知道,我回来了,是替父亲回来的。思念让你在故乡的田野上复活,听一听秋风一样流淌的乡音和岁月匆匆的脚步。我的目光里包含着你的热爱,掠过二叔家房前盛开的花刀豆,掠过开在树枝顶端的木芙蓉,故乡的一花一叶,仍是你熟悉的模样,像你在的时候一样,开花结果。

  远处罗霄山,依然青翠苍远,凝重辽阔。

  父亲,你走后二叔家的独子,仕林也去了。仕林的离去,让老年丧子的二叔悲痛不已。在他之前,家里已经有了两个女儿。这个来之不易的男丁因为计划生育,出生之前的东躲西藏和瓜熟蒂落、价值不菲的罚款,并没有让他一生顺当。他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喜悦和灾难一样深重。三岁时的一场高烧,导致他智障。即使是这样残酷的事实,并没有妨碍仕林成为一个懂事的人。仕林下地干活,从不偷懒;他的教养丝毫不比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差;他讲卫生爱干净。知道下地的时候,穿下地的衣服,从地里干完活回来,总是洗得干干净净,再换上干净的衣服。这让他和别的农村孩子,显得不一样。他的床铺也很讲究,通常不让人坐。和你回乡的那年,我却被允许带着儿子住进他的房间。在家的那些天,他脸上总是挂着憨直的笑,围着我们跑前跑后……

  仕林病得突然,先是发烧不退,住进医院不到一个月就离世了。据说是一种血液上罕见的病。这样的打击,让二叔和二婶更加宿命。他们把对命运的不满,责怪到祖父身上,说每次扫墓拜祭,都是仕林在跑前跑后,为何不佑护他?对于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还有什么大得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对二叔迁怒于祖父,不让我祭奠的固执之举,我只有默然服从。念着我从千里之外的新疆赶回来,二叔尽管嘴里抱怨,还是带我去了祖父祖母的坟前。

  满目青翠挡不住往事,像针线一样在眼前穿梭。

  还记得2004年,我带着儿子,陪你回到老家。祖母已经离世。祖父老迈的身子,瘦得只剩下骨头。他坐在我们身边,静静地看着他的孙女及重孙,深陷的眼睛里,汪满笑意。你们说着,我听不懂的家乡话。有你在,我从不担心,路途不是障碍,语言也不是,即便远隔天涯也没有距离。祖父的话语,你笑着转述给我听。

  我的儿子坐在晾晒谷子的场坪上,咿咿呀呀地读书,祖父一遍遍地驻足观望。在老屋,他唤着我的乳名,从枕下拿出两百元钱,颤抖着手递给我。握着他清瘦的手收下他的心意。他有些羞愧,低着头并不看我说,太少了,拿不出手。我坐在床沿上,打量着房间。想从日渐老去的祖父身上,找寻出时间是如何消残着一个人的健康。

  如今,我又一次回到老家。再一次来看望祖父祖母,再一次走过你出生的村庄和田野。我的脚步迟缓,带着经历了人世的沉重和沧桑。

  印象里和你一起回老家总共两次。第一次是在我六岁那年,你和母亲带着我和两个妹妹,一个不到五岁,另一个,只有一岁。一起返乡。

  那个年代只能买到硬座,注定了返乡的艰难。那次返乡,别的事情已随着时间渐渐忘却,独独我们睡在过道中间地铺上打滚的情形,刻在幼小的记忆深处久久不忘。那些于我们是没心没肺的欢乐,却是父母难言的窘迫。父母亲是如何把三姐妹,一路远途连拖带抱平安到达的,已完全不记得。

  大姑说那是父亲成婚后,第一次回家。尤其是父亲,自己也成了父亲。

2004年我陪同你从成都回桂东。我们在长沙火车站下车,再到汽车站乘长途车走几个小时的盘山路,然后才到达桂东县。二叔接上我们,再乘车到祖父家。记得那次,我问你,这么远的路在交通困阻的1979年,你是如何,把我们姐妹盘到家的?时间的风尘冲淡了磨难。你只是笑而不语,久别重逢让一切苦难、颠簸,都化为穿过老屋的阵阵笑声。 

 

 

  父亲,作为长兄,你舍下父母手足从家里出走。这难道是因为,你的名字里有一个“翼”,就注定了要远走高飞?大姑的说法是,当时家里成分不好,你在那场运动中远走他乡。世道太难,农村实在太苦。我想不出来大姑说的苦,究竟有多苦。难道比一个年仅十八岁的少年,从桂东乡下,到几百里之外的长沙,再到几千里之遥的新疆,能否活下去的未知,更苦?

  我已经无从打问,父亲路途上的颠沛流离和风餐露宿,也无从去揣测你内心对未知岁月的恐惧和不安。在动荡和饥荒的年月,你是怎样摆脱盲流身份,在企业得到一份安稳的工作……我只知道,父亲受过高小教育,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这样的文化资本,让你在特殊的年代,谋就了出纳和管理员的工作,以此安身立命。 

  从此你把南方的水土,融进北方的广袤......

  多年以后,我以父亲的名义返乡,终于知道:什么苦,也苦不倒你;什么难,也难不倒你。只有对远方的思念,是你最深最深的痛!

 

 

  我是在经历了父亲的死亡后,读到保罗·奥斯特的《孤独及其所创造的》。他在其中一文中写道:“除了死亡,除了人难免一死这个无法简化的事实,我们一无所有……”这令人心碎的话,让我对体会死,有了更多的感喟。

  现在想来,我是见过岁月怎样在你身上添加砝码的。头发变得全白,身板变得弯曲,你由疾步行走变得拖沓的腿,脸上随着岁月开出的菊花,甚至越来越嗜睡。很多时候电视开着,你却垂着头睡了。听到有人进来,你猛地睁眼,不好意思地咧开嘴笑笑。即使如此,你也极少生病。就是感冒,用你的话说,打几个喷嚏就好了,无须吃药打针。

  父亲,你引以为豪的体魄,让我以为还有着无数相依的日子,而死亡却毫无征兆地带走了你。我们可以接受一个长年生病的人撒手人世,可以接受从天而降的天灾人祸,却无法接受一个健康的人,猝然倒下再也不能醒来。

  那个秋天,天蓝得没有一丝阴霾来临的征兆。在你离世十二天之前,我们还一起去铁门关路的风情园。你的脚虽然疼,但还能四下里走动。我们吃着烤肉,嗑着瓜子,笑得欢畅,怎能料到死神正在寻找掠夺的目标?

  一切来得那么突然,从你住进医院到离世,不到十天。我还没有学会,接受生命的戛然而止。甚至从未想过,你会突然离我而去。惊慌、无措、不甘、无奈,吞没了我。

人只有面对死亡的时候,才知道生命有多么的脆弱,仿佛一根丝,轻轻一抽就空了。

  父亲,我就是那个被死亡突然叫醒的人!与你道别的场景无数次在眼前晃动,一晃就是2190个日子。那场景无数次出现在我眼前,像在黑暗中待久了的人,被强光刺得眩晕,无数的光在冲撞、激荡,恐慌、无力让我像个失去灵魂的人,不知道哪里是出口。我不能想象就这样失去父亲,失去我精神上的支柱。

  记忆的闸门拉开了往事的幕布,那些沉睡在记忆里的细节被激活。

  与你身体相触的那一刻,给了我太过强大的震撼。那是一具男性陌生而又温热的身体。你像熟睡了似的,我和妹妹为你仔细地擦洗。水是温的,虽然是八月,还是怕你受凉。父亲,你略有浮肿的身体,丝毫没有老年人的松弛和塌陷。

  在旁人的协助下,为你一件件穿上老衣,抚平每一处褶皱,把你浓密的头发梳理整齐。即使如此,也不能把你唤醒。

  我和妹妹安静地为你擦拭,没有一滴眼泪,至今我都不明白为何沉得住气,是死神突然降临的威慑?

  那一刻,八月的阳光变得苍白、静默。

 

 

  灵堂里,我像木头一样地跪着,对着每一位来送你的人,叩拜还礼。

  家属院里的很多人,都在等着看我们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重组家庭,可能上演的笑话。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个家是因为你才凝聚到一块儿的,是因为你在,才有一个看似圆满的家。邻居们的心,比我们的心都提得紧,绷得紧。

  有一个阿姨,把我拉到一边嘱咐说:“江丽(小名),出殡的时候,你自己给爸爸摔罐,不要让小伟做。”“为什么他们不可以做?”“就凭我爸,养育了他们几十年,他们也该做!”我控制了眼泪,却没有控制住情绪。你离开,只有一天一夜。我突然变得强硬,丝毫没有因为她是长辈而退却。他们不会明白,是你的包容和慈爱,让这个家的五个孩子,学会了接纳和体谅。写碑文之前,我给小伟打电话。可不可以,把我们姐妹的名字,写在前面?他答应得很干脆。

  其实,父亲的离世不是我经历的第一次生离死别。十一岁那年,母亲遭遇车祸,丢下我们。两个妹妹,一个九岁,一个六岁。成年的我依然单纯爱笑,眼睛里没有一丝阴霾,和我的经历很不相称。这是因为,你用慈爱缝合了一个少女失去母爱的伤口,父亲。

  那些年你是怎么走过来的,我比妹妹更懂得你的艰难。工作性质决定了你长年在野外作业。年幼的我们无人照顾,就这样,妈妈领着小伟和小松走进我们家,组成了一个大家庭。家里一下增添了两个正在长身体的男孩,让原本宽裕的日子变得拮据。

  五个心眼和身体一起发育的孩子,同一个屋檐下的鸡毛撒了一地,谁能不受一点委屈?五个手指还不一样长,更何况是后进门的妈,相待又怎么能一样?

 

 

  还有一些时候夜色虚掩的门被推开。那压低的声音迟疑、急促而又决绝地把门关上。我们屏住的呼吸终于长长地松了口气,替我们在野外作业的父亲。那些秘密被夜色淹没。惊慌、恐惧如风吹动的草在我们幼小的心灵掠过。我们害怕生活中的任何一点改变。

  我们长得很快,快得来不及舔舐伤痕,快得来不及翻脸。

  高中一毕业,妈妈把我们姐妹,一个个地打发出去工作。五个孩子之间年龄相差不到两岁。这就意味着,艰难也像我们的年龄一样,来的时候扎着堆来,散的时候又一哄而散。

  我们姐妹不得不早早参加工作,学着独立生活,学着养活自己。我们过早地体会了社会的艰难,人情的凉薄,更加体恤日渐年老的父亲。当然埋怨也是有的,毕竟没有上大学,这不能不是我们的遗憾。生活教会我们懂事、听话,学着咽下眼泪,忍受委屈,缓解你的为难。日子一年一年地过,尽管有口角有矛盾,我们也都维护着这个大家庭,来之不易的相安和睦。

  时间总是让我们在经历岁月的打磨之后,学会原谅和宽容。

 

  父亲,你的威望和人缘,即使在你患有脚疾的时候,谁家有红白事,仍会被请去帮忙。说是帮忙实际是压阵,来的人说得诚恳,只有你去了才能放心。每到此时,你乐呵着,拖着病痛的脚,跑前跑后地操持。这让我很不理解,也很反对。患病时医生也说你的耐受力太强。现在想来,父亲,如果不是你对疼痛的忍耐力太强,又怎么能忽略那随时到来的死亡?

  我想起春节期间在一位阿姨家里,她拿出儿子十年前结婚的录像带,告诉我是你主持的婚礼,上面有你的影像。你领着她新婚的儿子、儿媳一桌桌敬酒,你瘦削的身影通过屏幕真实地出现在眼前。那一刻时间的通道被打开,你的慈音传入耳中,无数次梦中人就这样出现在眼前,你挥手的动作,熟悉的笑容,露出的牙齿……父亲,我们又相见了。我的视线有些模糊,有些伤感又有些欣慰。那位阿姨体谅地说,你要不要用手机录一段,有声音又有画面。

  我突然有点理解你了。可是父亲,距你离世已经六年了。

  在你住进ICU病房期间,还有70多岁的老人前来探望。一道玻璃门,隔开佝偻的老人和插满管子躺在病床上的你。我拼命忍住眼眶里的热涌,天真热,我的心里却好冷。

  我天真地祈祷奇迹出现。看着一拨一拨前来探视的人,站在医院走廊里焦急的眼神。我们姐妹只能满怀歉意地请大家回去。重症监护室不让探视,天热路远请不要再来。

  可是依然有人陆续前来,其中有一位老者晕车。平时出门都是走路,这次却打车赶着来探望,他们都想抢在时间前面,见你一面。

  你因急性心梗转到CCU病室的时候,还是那么乐观。我们姐妹围在病床前说,老爹运气好,一定能医好。再过几天,九月一日(阴历八月初四)就六十九了,到时,请你的老朋友们一起,庆祝七十大寿。你还笑着说,不过了,等七十九的时候,庆祝八十大寿。那时,医生已经不让你下床,吃饭都是在床边喂。看父亲还能吃得下,我满心欢喜地说,我做的土豆饭怎样?菜炒得可好?有没有得你真传?

  孩子们去探望的时候,父亲握着孙子的手说:“童童长高了,爷爷变矮了!”一边说一边用力捏着孙子的手说:“怎么样?爷爷还可以吧(意思是还有劲吧)!”还像以往一样,爷孙俩扳手劲。有说有笑地握手言谈。可谁能想到,这竟是你和孙子最后的“对决”。

  病魔来得太快,父亲在CCU病室仅待了一天一夜,就转入ICU重症监护室。儿女们轮流守护,把时间排列得严丝合缝,也未能挡住你离去的脚步。

  计划的寿宴,就在父亲合眼的瞬间改变了性质,成了永别的答谢宴。

  追悼会那天来了很多人。大家都说,这么一位热心肠的好人,平时身体这么好,却走得这样急。中午的答谢宴上,你单位的老领导罗书记,走到我身边,说的那几句话意味深长:“今天你父亲的追悼会,来了很多人,规模这么大,整个过程没有疏漏,以往即使是单位老领导去世,也从未来过这么多人,有这么大的场面。悼词写得也很好,我也是满怀感情念的。大家都很羡慕你们这个大家庭。”

  父亲,你生前想要的,可是这些? 

 

 

  我们在世间交换时间,你成为父亲,我成为女儿。

  没有谁能忤逆时间,没有谁能与时间对抗,它不经意地就让一个人老去。

  挽着你的胳膊一起散步,你却快速地把手抽离,不肯让我变得黏糊,好像如此才更有威严。私下里你更愿意用红烧排骨、青椒炒鸡、煎茄盒、糯米丸子滋养着我的口腹。习惯吃你做的饭食,从前养大过我胃口的饭菜,让我的味觉变得挑剔。食物不仅能饱腹,还能安慰失意、苦闷、低落、悲伤和忧郁。这些情绪经过口舌抵达心底,梳理坏情绪,抚慰着躁动、不宁。年龄越大对你的依赖越强。我的胃肠总是先于思想,想念你的饭菜,它比我自己更懂得需要。留存在身体里,来自你做的食物的味道,那种只有味觉才能体会的亲密、甘饴,让我通体变得舒服的滋味,无时无刻不占据着我。

  可是这样的时光,却在我猝不及防的时候,轰然倒塌。

  而这一次你走得却那么彻底。

  当焚尸炉的门关上的时候,生死的门从此横在我们面前。我无法想象你在火光中,在火焰的高温下一点点淬炼、变轻,化为灰尘,又在火光中灰飞烟灭。当人强大到可以改变世界,可以主宰世间万物,却无法摆脱人的物质属性最终消失的宿命时,人在自然面前是如此渺小,甚于尘埃。

  你终于可以停下劳累、匆忙的脚步,放下你行走一生的骨头,让自己歇歇了。栖身大地,不再参与我的人生。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黄土埋葬了你,也埋葬了我对家的全部幻想。我们没有在体味人情薄凉以后,就不相信亲情。

  你走后的这六年,我们还如从前一样,节假日回去看望妈妈,每逢她的生日、节日给她买礼物,请她在餐厅吃饭,和你在的时候没有区别。该尽的心意一样也没有落下。她也还像从前一样与小伟与孙子同住,每天在楼前打扑克牌、打麻将。我们延续的是家风,是你留下来的一种念想。从前的委屈经过岁月的洗刷渐渐淡去,包容和忍耐是你一生最好的品质,作为女儿的我们,这些年耳濡目染,一点一滴渗透到我们的人生。节假日即使要忙着接送孩子补课、加班,念及妈妈的养育之恩,我们姐妹仨也尽可能安排一致的时间去看她。

  我们姐妹出嫁后,妈妈就把我们当成客人了,不亲热也挑不出理,我们心里感受得到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疏离。真正的疏离是怎么开始的呢?现在想来,一定是在人心里有了提防和算计的时候。

  今年,妈妈对我们明显表现出了冷漠和抗拒,我们一次又一次回去看她,她却很不情愿看到我们,着实让我们寒了心。春节,若是你还在,不仅年三十正月十五,初一初二我们都会在一起度过。可现在呢,我们揣测着她的态度,只在除夕那天回去了一次,正月十五回去了一次。劳动节放三天假,我们姐妹早几天就在商量哪天回去看她,给她买好了夏季衣服和水果。通了电话,她说要带孙子参加婚礼,不必回去了,让我们姐妹仨自己团聚。五一有三天假,却连一个小时都不匀给我们,就这样生冷地把我们拒在门外。其实每次回去,我和妹妹们总是又擦又洗,把屋子收拾得整洁光亮,你住过的房子,你做过饭的厨房,我们不能允许被油渍和污垢占据。我们在一起干得很欢,也很庆幸地想,幸好我们都随你,勤快。

  端午节,她依然没有叫我们回去。

  即使如此,我也心有不甘,毕竟我们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三十多年,没有共同的血脉也有藕断丝连的牵挂。当初购置这套楼房就是想让你们晚年生活有个好的环境,想让你们没有后顾之忧。我一再把妈妈的偏执和狭隘,归结于没有文化,好像如此就能减轻一点由此产生的隔阂和不安。我希望她的冷漠和拒绝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父亲,你走后的这几年,那套楼房还是由她带着小伟同住着,我们之前的想法没有丝毫动摇。毕竟她曾经是你三十多年的妻子。用你给予我们的爱,照顾她的生活,这是另一种精神的置换。

  对于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无须多言,时间会给出深刻的教训。她的两个儿子,至今还在为生活奔波。从小就好吃懒做的人,怎么可能在人到中年,来一番脱胎换骨的改变。很多事情看似不相关,因果却早已注定。这些偏差不是从现在才开始的,是在她走进这个家门,对我们有偏心的时候,就埋下了怠惰的祸根。人心可以偏,可是在不长的一生中,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念给你听:“所谓人生,不过走马观花——骑在脱缰的马上,我们不知踏在时间的哪根秒针上……它下面是致命的绊马索。甜蜜而苦短,一切仿若春梦啊;朝暮与呼吸之间,陪伴我们的是醉了的酒神和睡了的爱神。”

  所有的回报与执念,都源于你的爱,不求任何回报的爱。爱出者爱返,世间的事,没应不应该,只是做与不做罢了。

 

 

  现在想来,父亲生前是有计划的。你想再回一次家乡。几次隐晦地提起,都被我们坚决地阻拦了。那时你已经患了腿疾,一走路,腿就痛。

  祖父已经过世,家里只有兄弟和姐妹。你总是念叨着他们,每次说起的时候,双眼越过千山万水,早已去向了远方。

  想着你的腿痛,看着你悒郁的样子,有一天,我终于有些松口,对父亲说,也可以回去,快去快回,家里还有阳阳。阳阳是妈妈的孙子,只有四岁,很胖。不愿意走路,总是让父亲背着他。父亲性格中的固执和骨子里一碗水端平的想法,让他对待这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孙子,视同己出。

  想必,父亲心里是有过纠结的,一方面是惦记远方的家乡,一方面又放不下年幼的孙子。父亲终是没有回成老家,这成了他心里的隐痛。多年后,也成了我心上的暗伤。

  年少时,总是固执地认为,一心想要行走的山水,远处的风景,还没有抵达的地方,才是我们的远方。如今我独自一人在京城,过中秋的时候,想起远在新疆的家人,才明白走了一圈,原来我的家,才是我的远方。

  也是此时,我才深切体会到,深埋在父亲心里的那份牵挂和热爱。想起父亲——父亲也有远方,他的远方一直都在。

  也许,有远方的人,是有根的人。

  有根,灵魂才得以永生。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9年第3期

 

 

作者简介:胡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3届高研班学员。评论、散文、诗歌作品见《光明日报》《文艺报》《诗刊》《北京文学》《绿风》《诗歌月刊》《诗选刊》《湖南文学》《朔方》《西部》《绿洲》《当代人》《泉州文学》《海燕》等刊物。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
[!--temp.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