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击
名家散文名家小说名家诗歌签约作家作家档案文坛资讯
散文天地
生活美文往事回忆亲情友情博文选登东方散文西部散文
生活随笔
情感驿站生活空间人在旅途灯下漫笔报告文学百家悦读时事要闻征文选登文学采风
诗歌星空
现代诗歌古韵新声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诗歌赏析谈诗论道散文诗页原创歌词
小说方阵
国外小说现代小说都市言情微型小说故事新编讽刺小说
文学评论
小说评论散文评论诗歌评论新书快递文化时评作家访谈
文艺荟萃
网络文学文化遗产作家信札书画世界美术周刊人文关注时事要闻文史博览
校园文学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蒲公英文学大学作文

陶 纯:我的两个战友

发表时间:2018-08-02  热度:
  有一天,年轻女作家小夏有些忐忑地叫住我说:陶老师,昨天下午,我在龙山公园遇到一个人,那人五十来岁,穿一身军队的迷彩服,眼神好像不大对劲,嘴里嘟嘟囔囔的,也不知说啥,后来他唱起军歌,嗓门挺大。别人问他话,他也不搭理。我老觉得,那人像您一个老战友……”

我摆摆手,示意她不要说了。小夏像做了什么错事,头一低,拎上包跑掉了。

下午,我从市文联大楼溜出来,没坐车,步行沿着喧闹的街道,朝龙山走去。马路对面有一个壮阔、整齐的院落,那是原军区机关所在地。军区大院和市文联相隔不远,里面有我的老战友,以前我常进去,现在听说改换了门庭,变成某某战区了,因为老战友退休,我有半年多没迈进这个大院了,所以具体情况我也不得而知。

原军区大院过去不远,就是龙山公园。龙山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制高点,山上郁郁葱葱,满山遍野都是松林和白杨,市民们喜欢到这个地方来遛弯锻炼,这里每天都人气旺盛,歌声喊声不断。我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台阶,朝山上走去。快爬到半山腰时,就听到前方的松林里,有个熟悉的嗓门在吼歌。路边树下有几个老头老太在交头接耳议论什么。

不用说,就是他了。

其实,小夏对我讲的时候,我就猜到是他。

他叫李和平,我最亲密的战友之一,曾经是军区宣传部长,大校军衔,现在变成了老百姓,而且是老百姓眼里的异类……

1982年春夏之交,原84军政治部在军直教导队举办了一个新闻报道培训班,前来学习的都是各基层单位的年轻干部,每团一到两个名额,学员须有一定的文字功底,热爱新闻报道工作,上级殷切希望这些苗子日后能够成为各单位的新闻骨干。

我本是A师政治部宣传科电影组的放映员,彼时刚从军区步兵学校毕业回来,还没有任命职务,依惯例我得下连当排长带兵。而我想留在师部,当电影组长也行,在师部文化站当个干事也行,图个轻松自在。听说军里要办这么个学习班,就去找宣传科长磨叽,终于争取到一个名额,盘算着先混过三个月再说。

欢天喜地到教导队报到,房间里已经有一人先我而至。此人中等个头,面相白净,吐字清晰,文质彬彬的样子,一看就是个军中秀才。果然他自我介绍说,他名叫李和平,B师步兵三团宣传股副连职干事,兼职新闻报道工作,已经有数十篇稿件被军报、军区报社等新闻单位刊用。

一个房间住三个人,另一位当天迟迟未露面,第二天上午才匆匆赶来,学习班已经开课,他少上了半节课。此人一进教室我就料到,他是我们同一个宿舍的。看上去他有一米八的个头,身板笔挺,浓眉方脸,面相忠厚,稍显木讷,有个标准的军人模样。午饭后回到宿舍,这位名叫张无私的后到者介绍说,他是安徽人,C师警卫营一连的排长,本来是他们连副指导员来学习,可是昨天正要来报到,突然接到电报,老婆早产,副指导员赶回河北老家了,营里请示师里后,临时把他派来顶替。他搓着大手,坦率地说:我是来充数,咱干别的还行,就是玩笔杆子不灵。

后来的事实证明,张无私不是谦虚。

四十七个同学里面,若论文笔,李和平似乎是最棒的,他个人也自信满满,一副舍我其谁、当仁不让的样子,除了我内心有些不大服气外,其他人都是这么认为的。噢,忘了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龙城人,打小就热爱文艺,琴棋书画吹拉弹唱都会两下子,尤其爱好写诗,上高中时就在《龙城青年》杂志上发表诗作,曾在学校引起过不小的轰动,高中毕业特招入伍,被选到A师电影组工作——电影组的几个放映员个顶个都是小能人,没有两把刷子是进不来的。入伍后,我写诗的热情不减,前前后后在军区报纸上发表过十几首短诗,在师里也算挣到了一点名气,有一件事为证:我名叫陶鲁,特喜欢聂鲁达的诗,不知从何时起,有人给我起了个绰号——陶鲁达——把我跟大诗人聂鲁达联系到一起,对此,我不仅不反感,反而沾沾自喜,暗暗得意,做梦都想当中国的聂鲁达。正因为有这些特长,我被师里推荐上军校提了干。写诗,当诗人,在那个年代,用如今的话说,那叫高大上、帅、酷!不像现在,你说某某是诗人,那跟讽刺挖苦他差不多。在那时,我一个有点名气的诗人,跟他们这些搞新闻报道的人相比,谁高谁低,还用说吗?在本人眼里,新闻报道,无非是写点豆腐块、萝卜条,要文笔没文笔,要才华无才华,有什么值得显摆?

当然,我并不是有意贬低李和平们,我只是内心自我感觉良好。半月后,三人混熟了。一个月后,三人已经熟得不能再熟了。李和平知晓了我的成色,在我面前不再托大,他与我,就算是惺惺相惜,彼此佩服吧,关系迅速推进。至于张无私,他永远是那么谦恭,脸上挂着善意而自卑的微笑,把扫地、拖地、打开水、擦窗户之类的杂活,全包了。轮到我和李和平出公差,比如帮厨什么的,他也是抢着去。他说自己来这里纯粹受罪,他以后也不可能搞报道写稿子。唯一的收获是,认识了你们两个大才子。他由衷地说。

说心里话,我和李和平没怎么把张无私放眼里。那时的部队,像他这样老实巴交的人很多,你看不出他有多大前程。有一天,李和平揶揄道:无私呀,你都有哪些拿手的?亮一下给我们瞧瞧嘛。张无私吭吭哧哧想了半天,竟然冒出一句:我喝酒可以。

这话把李和平和我逗得眼泪都掉下来了。

几天之后,培训班搞了一次聚餐,大伙把目标对准我和李和平这两个所谓的大才子,轮番过来敬酒,我二人都不胜酒力,很快缴械投降,洋相频出,要不是张无私站出来保驾,我二人是下不来台的,结果就是,他当场把自己灌醉,几乎不醒人事。我和李和平把他架回房间,他一边走一边吐,搞脏了我们的鞋和裤腿。其实他的酒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也就半斤多的样子,只不过是他人实在,敢喝,不要命罢了。

第二天早晨起床,我发现,我们脏了的鞋子和裤子,都被他连夜洗涮清理干净。这让我二人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

培训班临近结束时,我心血来潮,突然冒出个念头,说:和平、无私,咱们仿效桃园三结义,搞个军营三结义,好不好?

张无私积极响应。李和平略一犹豫,最终点了点头。我们都笑了,笑得特别开心。

三人都是1958年出生,1977年入伍,李和平月份最大,张无私次之,我最小。我总结说:古有刘关张,今有李张陶,哥仨以后就是铁杆兄弟了!

说起来,我们三人性格迥异,文雅老成的李和平确实有点像刘备;忠厚能干、相貌堂堂的张无私蛮像关羽;我虽爱好诗文,本应儒雅一些,但我为人做事粗粗拉拉,大大咧咧,缺乏心机,性格使然,倒更像张飞。

散伙的前一天,李和平作为老大,主动到营区门口的小饭馆置办了一桌酒饭,既是庆祝兄弟结义,也是为了告别。喝到高兴处,苟富贵,勿相忘之类的话,重复了无数遍。酒足饭饱,觉得还不尽兴,便冒雨跑到一块庄稼地里,手挽手吼起《战友之歌》——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

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

你来自边疆,

他来自内地,

我们都是人民的子弟……

我们相约,五年后,到军部聚齐。军部所在地阳城,是一个繁华的地级市,交通便利,生活条件优越,是个居家过日子的好地方,基层的兄弟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军部,感觉那地方就跟天堂一般。

五年不到,我和李和平实现了当初的志向,先后调到了军部。

李和平最先调过来。从培训班回到团里不到一年,他就因为上稿多,成绩卓著,先是被B师宣传科要了去。三年后,军宣传处又盯上了他,想调他过去当教育干事,也就是说,不再让他搞报道,而让他改行写公文材料。

这时候的李和平,相当春风得意,据说不光是军宣传处看上了他,干部处也在考查他,他炙手可热,面前的路子很宽。大凡脑袋清醒点的人都知道,干部处是管干部的,职能相当于地方的组织部,是最有实权的部门,能迈进去,近水楼台,好事落不下,想不上去都难,厉害呀!应该毫不犹豫去干部处。

但是,李和平却出人意料地选择到宣传处报到。他的理由是,到干部处当干事,只能填填表格打打电话,他的文字功夫会荒废掉;到宣传处才有用武之地,至于改行写材料,他不但不怕,反而很乐意接受新的挑战。

多少年之后,提起这件事,张无私感慨道:清高害了他,他错过了人生最好的机会之一。又说:光会耍笔杆儿顶什么用?会办事才顶用,来干部部门,才能够多交朋友多办事。而我记得,张无私曾经很羡慕我们这类耍笔杆子的秀才,看来人的世界观是不断变化的。

我是踩着李和平的脚后跟来军部的。在A师当了四年多的电影组长,我厌倦了,烦了,想换个环境。当然,这一时期我发表的诗歌也越来越多,属于狗掀门帘,不时地露一小手,混成了本军乃至军区的文化小名人。恰逢军宣传处下属的文化站缺人,我稍一用力,就调了过去——那个年月,会写点文艺作品还是挺招人喜欢的,不像现在,你得藏着掖着,生怕别人知道笑话你。

就这样,李和平和我都成了军宣传处的人,不同的是,他在机关,我在下属单位。

年底,就在我们都认为张无私拖了后腿时,有一天,他给我和李和平分别打电话,说他马上要过来。

后来了解到,张无私调到阳城,颇有戏剧性。此前他在C师司令部军务科当队务参谋,不显山不露水,这个岗位能混个科长就算不错,更难有往上级机关调动的机会。

但是,他抓住了一个不是机会的机会。

军里杨政委带工作组下到C师搞调研,每天杨政委的座车都数次经过营门口,他总是见一个青年军官站在警卫战士身旁,此人身材高大,相貌不凡,目光专注,腰板笔挺,敬礼的动作刚劲有力,一点不比仪仗兵差。遇到的次数多了,杨政委就问同车的C师领导,这人是谁。师领导看首长很欣赏这人,自然垫了不少好话。

据说,杨政委离开C师那天,凝视着一如既往顶着北风站在营门口、身上落满了积雪的张无私说,在军部,我就没见哪个人动作有他好,把他调军务处吧。

就这样,张无私赶在新年的钟声敲响之前,来军部报了到。

在向张无私表示祝贺之后,李和平却又对他颇有微词:就凭会敬个礼,就能调到军部?这也太那个了!

唯有我清楚,为了练好敬礼这个动作,张无私下了多大功夫。有一年我去C师找他玩,房间里找不到,有人告诉我,他在操场上练呢。外面下着雨夹雪,我以为他练习踢正步,到了操场发现,他在练习敬礼。天气寒冷,呼气成冰,虽然他原地不动,却是浑身热气腾腾。我问他:你怎么不练正步?

他说:练正步有什么用?我又不到天安门阅兵。你们笔头子硬有饭吃,我会什么?我得想点自己的招。

你练个敬礼,顶屁用!我不屑一顾。

他咧嘴笑笑,憨憨地说:管他有用没用,先练好一门功再说,等到有用时再学,就赶不上趟了。

果然让他赶上了一回。看来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话一点没错。

不管怎么说,三兄弟齐聚军部,可喜可贺。

而这时候,我们84军经过整编,番号变成了第84集团军。

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接踵而来——有一天,张无私给我打电话说,他马上要调整到司令部办公室,给政委当秘书。

杨政委选他做秘书,在机关曾经引起不小的轰动,很多人想不明白,就连我们的老大李和平也想不通——你看吧,他不能写不能画,嘴皮子也笨,着急上火时还有一点点结巴,他凭什么到首长身边?或者换句话说,杨政委看上他哪一点了?

起初我也是有点懵。但我相信首长不会随便用人,首长自有首长用人的原则,首长一定是高明的。渐渐地,我想通了一点:张无私缺点是不少,但是优点也不少啊!我对李和平说:你瞧,无私忠厚老实,吃苦耐劳,嘴巴严实,心也细致,杨政委看中的,也许就是这个吧?

李和平轻哼一声:我更愿相信傻人有傻福。

他刚当上政委秘书那一阵,很多人等着看他笑话,看他怎么出洋相。作为兄弟,我与和平也着实为他担心。有一天,我们凑到一起喝酒,我把担心说了出来。他便讲了两件事情给我们听。

其一是,跟上首长,应酬多了,为了提高自己的酒量,更好地为首长保驾护航,每天晚上临睡前,只要身体允许,他都要空腹喝上大半瓶,然后倒头睡觉,这样练了一阵,酒量已大有进步,喝一瓶不在话下,喝两瓶也不至于出洋相。本来他就实在,酒风好,即使喝倒,也从不耍奸使滑,所以政委已经好几次在重要场合夸奖他说,酒品即人品,你们都要向无私看齐。

其二是,首长就餐时,他十分注意观察——菜上来,首长爱吃哪一口,盘子里的菜,哪一种剩的多。以后再陪首长参加宴请时,他心中有数,首长爱吃的菜,多给他布一点;不爱吃的,不给他夹。为此,政委对他很满意。

听到这里,我算放心了。和平微微一笑说:侍候人,真不简单哪!我是干不来,打死也干不来。还是安心写自己的破文章吧。

我知道和平打内心里是不大瞧得起无私的,一直瞧不起。本来我二人与无私走的是不同的道路。路是路,桥是桥,各走各的道,世界很丰富的,这都正常,只要兄弟情谊永远在,就可以了。

给杨政委当秘书的头两年,张无私可谓风光一时。军里主要是杨政委说了算,他这个秘书自然跟着吃香。他很快调了正营,本来他职务比李和平慢一级,现在竟然跑到了和平的前面,更是把我远远甩在后头。我当然不在乎这个,只要多给我一点自由,让我多写点诗,我可以什么都不在乎——诗人嘛,就得有超然物外的禀性。

但李和平是在乎的。我们身边很多人都在乎。

一天,谈到无私坐直升飞机一般的进步,和平说了这么一句话:一时之功在于力,一世之功在于德。显然,他话里有话,对无私是有看法的。

凭良心说,无私并没有因为是首长身边人而张狂,尾巴夹得还算紧。但是因为他调级够快,扶摇直上,把同龄人压在身下,因此在别人眼里,他就是不一般。他再谦虚也是假的。

张无私风光的时候,也正是李和平最难熬的时光。

和平搞新闻报道,相当成功,集团军数得着,但是让他另起炉灶,转而写公文材料,起初他认为没有什么能难住他,不过是下这张床上那张床的问题,实际上并不是那么简单。

头两年,他写的材料一直不过关,从处长到政治部主任,再到副政委、政委,都对他甩过脸子,领导原本想把他作为材料大王培养的,后来发现,他似乎不是那块料,充其量是个平庸的写手,难成大器,处长都有了让他重搞新闻报道的想法。

他为此失眠、焦虑,到后来简直快把他逼疯了。他嘴上不服气,心里开始怀疑人生,难道自己这辈子只能写豆腐块萝卜条,驾驭不了大材料?这时候,他撂挑子脱军装转业的心思都有了。

我和无私劝他坚持,绝不能退缩,尤其不能改当新闻干事。无私说:好马不吃回头草,真改回去,别人立马看扁了你,会认为你除了写报道,别的啥也干不了。

我们都清楚,当初他乐意改行,就是担心领导认为他路子太窄。光靠写报道,想当个处长都困难,更遑论往上走。在政工部门,尤其是在宣传部门工作,材料为王,那些能够驾驭大材料的人,才是唱主角的,领导真正看重的是这种人。搞新闻报道,不过是雕虫小技,锦上添花,顶多算敲边鼓而已。也正因为如此,调来军部时他才不惧另起炉灶——如果能够华丽转身,在领导眼里,他就成了可堪大用的全才

这个时候,怎么能够退缩?我和无私为他的前途着想,拼命给他打气助威。还好,硬着牙又熬过了一阵,他给王军长写的一份讲话稿,破天荒获得了军长首肯,军长还在小范围内表扬了他几句。这层窗户纸一旦捅开,他就可以甩掉包袱,轻装前进了。

从此,他找回了自信。那个曾经妙笔生花的笔杆子李和平,终于又杀回来了!

作为兄弟,我和无私都很为他高兴。无事闲聊时,他洋洋得意把写材料的法门透露给我们。我主搞文艺创作,无私当秘书,现在的秘书都不亲自写稿,所以他也无须担心我们把他的窍门去。

依他的经验,写材料主要注意四点,一是跟,笔端的事尽量往上级精神和首长指示上面靠;二是新,观点论点一定要别出心裁,要新颖,不能人云亦云;三是抄,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平时多积攒收集好的材料、文章,以备抄用;四是编,要学会做无米之炊,料不够,靠拼凑,不会拔高的写手,不是好写手,就好比不会兑水的调酒师,不是好的调酒师……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和平成了军里不可或缺的人物,凡是重要的公文材料、首长讲话等等,领导都会点名让他参与进来。由此看来,他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对于和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写材料,无私却有他的看法,一次,他忍不住对我唠叨:和平光闷头干活哪行,得多交朋友,不能上炕只认老婆,下炕只认得鞋,上班只认材料。不然,领导把讲话稿念完一扔,谁还记得你?

他的意思是,和平这样下去,会成为书呆子,光会写材料还不行,得多几条路子,那样才能走得远。

世上什么最公平?要我说,天最公平——给你点甜头,马上再给你个苦头尝尝。

这不,张无私遇到麻烦了。

麻烦不是一个,而是两个。

先说第一个。他作为随员,跟随杨政委去军区开会,住进军区一所。要进会场了,政委脱下便服,换上缀有少将牌牌的军装,这都没问题。但是问题紧接着来了——政委伸手取军帽,顿时愣了!

一旁的张无私等人,惊愕地看到,政委那顶将军帽的黑色塑料帽檐,不知何时折断了!此刻提在政委手里,帽檐耷拉下来,像大鸟折断的一根翅膀,十分刺目。

首长的军服,原本盛在一个特制的小皮箱里,每次外出,都由秘书负责保管。后来人们回忆,可能是他们乘火车从阳城来龙城的路上,小皮箱不小心被一个大箱子压住,压折了政委的将军帽檐。

不论怎么说,不管什么原因,这都是秘书的重大失职。张无私心乱如麻,大气也不敢出。

问题是,马上要进会场,政委的帽子却不能戴了,几个随员都是校官,校官的帽子与将官的帽子差别很大,无法替换。人们为此急得团团转。

要不是随行的干部处陈处长想了个办法,政委可真要出情况了——不戴帽子,会场上见到军区首长,连个礼都不能敬。

在这紧要的关头,干部处陈处长想起招待所斜对面是军区司令部的干休所,干休所里有一位刚退下来的老将军,陈处长认识他,于是陈处长顾不上打电话,百米冲刺一般跑去了老将军家,借来一顶大檐帽,才把事情圆过去。

本来这事过去就算了,偏偏有好事者瞎琢磨胡分析——帽子呢,戴在老百姓头上叫冠,戴在大官头上叫冕。冠,很平常,甚至连猴子都可以戴;冕就不同了,那可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将军帽,绝不是一般的帽子,折了,断了,不吉利啊,预示着什么?预示着杨政委的仕途,到头了!

话传来传去,总有传到杨政委耳朵的那一天。于是在张无私眼里,政委的脸子,越来越不好看。

无私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抽空跑来找我减压。我安慰他:人有错手,马有失蹄,这很正常。谁没有一点点失误呢?要相信首长大人大量,不会计较的。

真让我说对了,这事并没有影响到无私。

但是不久,第二个麻烦来了。

麻烦出在北京。张无私等人跟随杨政委到北京开会——看来一离开营区,就容易出幺蛾子。

会议期间,杨政委想上街转转,并且决定不带随从,独自行动,不要车,坐出租。无私当然不干,保护首长安全是他最重要的职责,让首长一个人坐出租车外出,万一路上遇到情况,出点事咋办?所以他坚决不同意,死缠着政委不放,一块出了宾馆,执意陪同。政委拗不过他,苦笑一下,只得点头。

杨政委吩咐司机拉他去通州——那时候还叫通县,并且自言自语打哈哈说,去看一个老熟人。至于什么样的老熟人,政委只字未露,无私也不便问。到了通县的一个小区门口,下车后政委让无私先回,不要等他,他自己想办法回宾馆。无私嘴上答应了。政委进了小区之后,他没挪地方,蹲在路边看人修理自行车,一直等到政委四个小时后露面,他迎上来,竟然吓了政委一跳。

还好,看上去政委心情蛮不错,并没有责怪他。政委只是轻描淡写地提醒道,来通县,最好不要对外人讲。

不就是去趟通县吗?无私并未当回事,很快忘到脑后。回到阳城军部后,有一天,政委夫人李阿姨与他闲聊,无意中说,她有个熟人在通县,老头子去北京开会,一去那么多天,也不知道抽个空去看看人家。无私急忙解释道:去了,阿姨,政委确实去了,在通县待了四个小时呢!

闻听此言,李阿姨愣了半天,脸色由白变绿,两手都在哆嗦。

后来无私才知晓,事情牵扯到一个叫于小凡的人。于小凡曾经是军部的打字员,北京女兵,号称84军一枝花。在我们三个调来军部之前,她已经退伍回通县了,所以我们都没见过她,只是偶尔听人提起过,她复员后好像在邮电部门工作。

那几天,政委家里内战不断,政委脸上还被划了一道指印。无私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他预感到,这个秘书当到头了。

不久,无私给调整到政治部干部处当干事。前面说过,干部处是最令人羡慕的单位,按说这个安排还算不错。

和平不以为然,私下对我说:无私差不多给废了。我不解:怎么废了?那么好的单位,多少人进不去。

和平深刻地分析说,单位是不错,可你看看他分管什么?不管任免,不管调配,让他管老干部,显然把他边缘化了。最要命的是,杨政委还有五年才到点,政委不走,他别想翻身,人生好时候能有几个五年?识相点的话,他最好早点向后转,再待下去没啥意思了。

和平的分析把我吓了一跳,冷静想想,他说的没错,无私以后很难有机会了。

一个周末,我二人把情绪低落的无私拽出营区,拉到街上散心,陪他喝酒。我们用苍白的语言劝他想开点,不当那个破秘书更好,伴君如伴虎,世界上最难办的事就是侍候人,换个环境,重打锣鼓另开张,凭自己本事,照样能干好,不是吗?

无私表现得很平静,平静得甚至有点吓人。他诚恳地检讨自己,说帽檐事件也好,通县事件也好,都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走到这一步,不能怪首长,要怪只能怪自己粗心,不慎重,不成熟,不老练,太毛糙。当秘书的没能保护好首长,给首长添那么大麻烦,造成那么大后果,他很痛心,很后悔。都说吃一堑长一智,但愿以后还能有机会补救……

那天怕他喝多,我只带去一瓶酒,而且大部分让我和和平抢着喝了。和平近来状态极好,已经有人视他为全集团军最棒的笔杆子,多年难得一遇,他最困难的时候过去,最好的时候到来,甚至有传言说,下一步他要破格当副处长,所以他扬眉吐气,意气风发,抢着说话,抢着喝酒。酒桌上,他提出,愿手把手教无私写材料,保证不出两年,把他带出来,让他成为干部处最好的写手。和平拍着无私的膀子说:有了金刚钻,能觅瓷器活,到那时候,谁还能不用你?谁还敢忽略你?你一定会东山再起的。

看我们俩脸红脖子粗,要醉的样子,无私反而安慰起我们,说:人这一生总有几个坎,邓小平主席还三起三落呢,毛主席也落难过,对不对?关键是不能服输啊,如果服输,那可就真输了。

他又说:人生如棋,赢也罢输也罢,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不会太在意。今天输的,明天我要想办法赢回来,到老了时,你们会发现,我是赢的一方。

无私一番话,把我和和平说愣了。老天爷,感情他不需要我们劝,他内心蛮强大的,好像并不是装的,看来在首长身边几年,他确实进步很大。如此说来,受点折腾,值了。

都以为无私会是第一个向后转的,结果呢,第一个向后转的,是我。

在一个地方搞业余文学创作,时间长了,有了点小名气,难免就翘尾巴,到末了,领导一定烦死你。

有一天,宣传处长热情地对我说:陶大诗人,你怎么不想想办法调军区创作室,那地方更能发挥你的长处呀。

这分明是下逐客令了。不错,军区是有个创作室,养了十几个专业作家、画家,我很想去,我家是龙城的,正好可以调回家乡,一举两得。

创作室主任老韩是个老诗人。同行是冤家,写好了,他防你;写不好,他瞧不上你,反正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我折腾好一阵,眼看快办成的时候,杀出一匹黑马,85集团军一个业余女诗人捷足先登过去了。那好吧,我只剩下华山一条路——此处不要爷,自有爷去处,往后转,回龙城!

年底,我确定转业。离开部队的头天晚上,和平、无私大张旗鼓为我饯行,我们喝了很多酒,都醉了,还流了泪。喝到最后,扯起嗓子吼歌,反反复复唱《战友之歌》。那晚我们说了很多话,仿佛要把未来大半辈子要说的话说尽,到最后,话都记不住了,只记住一件事:我提出,给他二人三年时间,三年后,希望二人都能调到军区机关去,兄弟三人到龙城相会。机关大,庙堂就大,当和尚的,好混日子。

然而,这个愿望终归没能实现。

大约有两年时间,我与和平、无私没再见面,我们只是电话里偶尔聊两句,聊的都是不痛不痒的话题。离得远了,感情也许会变浓,但是可聊的话题,似乎越来越少。

当初转业安排时,有两个单位可供我挑选,一是税务局,我妻子的表舅在那当局长,可以安排我当局办公室副主任,这种单位福利待遇好,有社会地位,转业干部打破头想挤进去;二是电视台,龙城电视台的书记与我家沾点亲戚关系,可以通过他帮我在台文艺部谋一个小职务,电视台也算是个蛮不错的平台,肯折腾的话,名利双收是能够做到的。但是,我孤傲成性,最大的臭脾性恰恰是不愿求人。况且我是个颇有点名气的诗人、作家协会的会员,视写作为生命,靠笔杆子安身立命足矣,我凭什么非要靠关系低声下气找饭碗呢?

最后,我义无反顾、拼了命一般不可阻挡地进入市文联,当了创作员,这个岗位没有转业干部跟我争,因此进来得很顺利——不能进军区的创作室,我回地方上当专业作家,也算是了却我一个心愿吧。

文联当然是清水衙门,没什么油水,用我老婆的话说,全世界最差的单位就是它,猪不理狗不闻,苍蝇都绕着你飞,无人待见。由于非要进这个破单位,我老婆三个月都没怎么搭理我。

以前我在部队,我们两地分居,感情还好,现在住到一起,关系反而变糟,这让我不由怀念起在部队的光棍生活。文联工作唯一的好处是不用坐班,但我不愿意在家看老婆脸色,每天都去单位,周末也不落,早出晚归,名义上抓紧搞创作,实际上也没写出多少有分量的东西——以前搞业余写作,新作不断,真当了专业作家,有了大把时间,反而激情骤减,作品量变少,质也没见提高,真他妈邪性!想出本诗集,出版社早就定了稿,却以订数不足为借口,迟迟不开印,责编提出让我包销三千本,首先我老婆就不同意,说只要把书拉回来,她立马就卖到废品站去。

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入错了行。

李和平当上了副处长,我妻子不知道怎么听说了,对我又是一顿讥讽,说人家李和平写文章,为做官,能做官,做了官;你写那破东西,图个啥?换回什么了?今年过去一半了,那点小稿费,也就能买三筐苹果;同事问我,你挣多少外快,吓得我头都不敢抬,转身就溜……

对此,我真是烦不胜烦,晚上都不想回家了。

这天下午三点多,我靠在椅子上打盹,一个传呼吓了我一跳,低头拨弄一下BP机,看到一行新留言:陶鲁达,我在你单位门口,速下来。后面并没有署名。起初我以为是什么人搞恶作剧,换个姿势继续打盹——突然意识到, 本市无人知道我这个外号,呼我的,一定是老部队的人,脑子立马清醒,急忙披上衣服下楼。

大门口果然有个身影站在那里朝这边张望,手里提着一个旅行包——没想到竟然是张无私!他怎么突然跑来了?连个招呼都不打,给我搞突然袭击吗?我顾不上想别的,拔腿跑过去,与他又是握手又是拥抱,激动得眼泪都快下来了,好久没这么开心,仿佛他是专门来给我送快乐的。

本想请无私到我办公室坐坐,看一眼我战斗的地方,却又想到办公条件那么不好,破桌子破椅子破门破窗户,墙上都是地图,漏雨造成的,索性不请他进去了,直接带他去了附近的一个茶室,打算先泡壶茶喝,傍黑再就近找个饭馆请他好好喝一顿。

两年不见,无私变化不大,还是那么精干。不像我,脱下军装,感觉突然间变老了,腰都有点弯了。以前电话里听和平说起过,无私在干部处半死不活地混日子,随时可能会步我的后尘向后转。但是此刻看上去,他心情蛮不错,像是藏有什么喜事,却又不便唐突问他。

坐下后,他说领导派他送几个老干部的档案过来,昨天半夜坐上的火车,今天中午到的,下午一上班就去了军区老干部处,很快把事情办妥,出了军区大院,抬眼看到文联的牌子,一下想起我在这里工作,便就近找了个公用电话亭给我打传呼。

他没有谈自己当前的处境,只说到和平干得风生水起,军区宣传部早就盯上他,想调他过来,军里不放人,和平本人也不着急过来,想趁热打铁,当上处长再说。我提醒道:不要忘了咱们当初的约定,你们两个将来都要过来。他淡淡一笑说:争取吧。

无私可能看出我有点颓废,给我打气说:陶鲁,到了新单位,得有个新气象,你得好好干,给自己定个目标,争取五十岁前当上文联主席。我诺诺称是,心里发虚。他又说:你写的东西我虽然看不太懂,但我觉得比和平写的东西有味道,他写的那些材料,都是应景的,到底有什么用,鬼才知道。

大约五点钟的时候,无私抬腕看看表说,他得走了。他说走就走,如此神秘,饭也不吃,像做地下工作,令我感到很吃惊。我坚决不同意,说什么也要留他住一晚。他这才透露说,此次出来,他主要目的是去北京办一件事,一件很重要的事,因为不方便请假去北京,便借来龙城出差的机会,迂回到北京去,六点半的火车,票已买好,明天晚上之前必须赶回阳城军部。至于什么事,现在不能说,事情办成了,一定告诉我;事情办不成,就没必要说了。

看我发愣,他又补充说:这个行程目前只有咱俩知道,我连老婆都瞒着。我明白他的意思,事不秘则废,怕我告诉和平,于是再三表示不会向任何人说起。

我陪他到外面打车,想到他连晚饭都没吃上,赶紧跑到一个水果摊那儿,买了一网兜水果塞给他,他没推辞,默默接过。临上车前,他说了一句让我永生难忘的话:男人到世上来,不是混饭吃的,而是来争口气。

无私坐上出租车,很快消失了。我感觉眼窝里湿叽叽的,想必那是泪。一时没搞清他说这句话是给我打气,还是自我打气?

张无私正迎来他生命中的重大转折。许久以后,我才陆陆续续知道他两年来的一些真情实况。

他名义上负责老干部工作,实则没有多少事情可做,每年军里会有一些到龄的干部离退休,他帮助办办手续,移交一下完事。另外,阳城南郊有一个干休所,住有一百多户离休干部,这个干休所编制不在军里,而是直属于军区政治部,军里只负责就近代管。所里编有所长、政委和数十个工作人员,所里的具体事务不需要他管,遇有情况,他只负责上传下达;八一、春节两个节假日陪同领导象征性地走访一下;再就是哪位老干部去世,他协助所里张罗一下后事。都是一些程式化的事项,不需要费多少脑筋。

龙城干休所的老干部,都是早早退下来的师、团级,年龄最大的九十二,小的也有七十多。更高级别的老干部都去了龙城或者其他大城市安置,由于此处没有重要的老干部,加上建所较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就落成了,每家都是面积不大的简易平房,因此这个干休所条件差不说,主要的是冷冷清清,平时少有人光顾。

有人觉得,老干部退下来,时间一久,没啥用处了。张无私可不这么认为,离开杨政委之后,他的资源就是这些老干部了,他相信这些老干部里面,一定会有金子的,因此,有空他就去南郊干休所摸情况。当然,发现哪位老首长家里有困难,需要帮助,他自会不遗余力地进行反映,积极协调,尽量给人家解决,都是老革命,老了老了,更应当尽心尽力照顾好他们。

果然就摸到了一位。

这位老首长名叫林法五,七十五岁,是名老八路,老家是阳城本地,离休后叶落归根,从外省移交过来安置的。前些年,有传言说,北京总部的一位大首长,战争年代曾当过林老的部下——这位大首长威名赫赫,不便直呼其名,就称他为C首长吧。有一段时间,经常有人从龙城,甚至从北京赶来看望林老,84集团军近水楼台,看探望他的人更多。奇怪的是,林老对来人一概否认他与C首长的关系,只说二人抗战期间在一个团待过不假,但不是一个连队,二人素无交往,他不熟悉CC也不可能熟悉他。他说:这都过去多少年了?半个世纪了!我倒想认识认识他,可能吗?你们谁帮我引见引见?

碰壁的人一多,无人再上门,林老渐渐被人遗忘了。

张无私不信这个,无风不起浪,他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他认真查了林老的档案副本(主本在军区干部部),查到林老抗战时期的经历主要在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三团工作,分别担任过该团三连战士、三连排长、二连连长、一营副营长、该团副参谋长。紧接着他去查C首长的革命经历,当然无法查档案,只能从各种出版物上去寻找。军里有个小图书馆,他从一本书籍上查到,C首长抗战期间也曾在三团工作,分别担任战士、班长、副排长等职务,但这个结果于事无补,因为林法五早就说过,他与C确曾在一个团待过,这已无须证明。

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有资料能证明林法五与C在同一个时间段、同一个连队有过交集。

大约半年时间里,张无私成了阳城图书馆的常客。苍天不负有心人,就在他查无可查就要放弃时,从一本解放军出版社一九六几年出版的《星火燎原》上,看到曾担任过三团团长的一位著名战将写的回忆文章,里面有一句话让他跳了起来——某次战斗中,他命令排长林法五率领战士C某某去炸鬼子的一个碉堡!

自此,张无私终于松了一口长气。

干休所的所长告诉张无私,林老是个怪人,几乎不和任何人来往,包括住在一个院里的老干部们。他有一双儿女,但都不在身边,儿子在深圳,女儿在南京,都非军人;他老伴身体不好,很少出门,老太太见了人也不大吭声,像个哑巴。每家的小院里都有一小块空地,勤快点的,就种些菜和花什么的,林家的小院啥也不种,常年荒芜着,稀稀拉拉冒出一些杂草。

张无私说:老人最好有点爱好,有利于健康长寿。

所长说:林老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如果说爱好,只有一个——打太极拳。

张无私专门抽出两个月的业余时间,练习打太极拳,本来他身形好,有打军体拳的基础,对各种动作领悟快,这回又经当地一位名师的指点,水平提高很快,两个月后,名师夸奖他说,你可以去参加比赛了。

一天凌晨,他精神抖擞地去了赛场”——南郊的小清河边。河边一片空地上,氤氲水汽笼罩下,已经有一个精瘦的老头在聚精会神地打拳。他在一旁观察了一会,老头的拳打得并不怎么样,但动作认真,心无旁骛,一副完全入定的样子。他选一个地方,不看老头,同样入定一般,一招一式丝毫不含糊地打自己的拳。

一连打了七个早晨,二人各打各的,并不搭话。老头收身走了之后,他急忙收拾衣物,骑自行车赶回单位,有时顾不上吃早饭,直接去办公室,换上军装按时上班,饿了啃一块干面包。

第八天早晨,老头打着打着,停了下来,饶有兴味地看他打。他目不斜视打完一轮,收势,面不红心不跳,冲老头笑笑。老头也冲他笑笑,说:你比我打得好。他说:打拳打的是心情,心情好,比啥都好。这是教他的那位名师说过的话。

老头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他往老头这边靠了靠,不再说话,定定神,重新开打。老头居然跟着他的节奏,在他侧后方打了起来。从这以后,二人每天早晨都在这里碰面,一起打拳,但很少说话。

老头从未问过他是哪个单位,干什么的。他也从不问老头任何问题。他想老头一定猜出他是个军人——只有军人和军人站到一起,才这么和谐吧?

这种无声的交往持续了大约三个月。这年的八一建军节那天,他跟随政治部副主任到干休所慰问走访,走进林法五家时,老头一眼看到穿军装的他,张开缺牙的嘴,极为开心地笑了。

这以后,他以军里负责老干部工作的干事身份,再来林老家里,就显得很正常了。林老家里的陈设十分简陋,见不到一件值钱的东西,一套布面沙发用了二十年都不止,一坐上陷进去半个屁股,吓人一跳。这里不像一个正师职离休干部的家,而像一个下岗老工人的家,太寒酸了,让他感到心酸。

下了一场大雨,林老家的房子进了水,整修房子时,他一直在场守着,爬上爬下,搞得一身泥水,比干活的工人都卖力。他不是刻意表现,而是打心眼里敬佩林老这样的老军人,林老革命一辈子,三次负伤,老部下如今在北京身居高位,而他默默无闻,对生活的要求如此之低;再想起自己当秘书时,经常出入首长们的家,看到的都是豪华和排场……一时他拿不准,哪个是自己的榜样呢?

破沙发进了水,他劝林老借机丢掉,换新的。老头让人抬到外面晒晒,想接着用。他咬咬牙,照着老沙发的样子,从商场里买了一套新的,运了来。老头脸红了,说:我不是没钱,我的钱花不完,只是从小到老,节俭惯了。他以为老头会让他把东西运走,但老头没那么做,爽快地收下了,可是钱必须自己付。

他与林老前后交往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老头没收过他一块钱的礼,就连老人过生日那天,他送去一个蛋糕,临走时老头竟然送还他一瓶酒,非要让他带回去喝。他彻底服气,知道自己的事情永远说不出口了。

早晨到小清河边打拳的日子仍在继续,直到有一天,打完一轮后,老头说,今天就打到这。这可能是最后一次来这儿打拳。他愣在那里。老头说,他和老伴要到深圳投奔儿子,儿子靠自己的本事发了财,买了别墅,非要老两口过去住,这一去,一时半会回不来了。

他脑袋嗡嗡地响,不知道该说什么。

老头说:年轻人,需要我做点啥?

他欲言又止。对这样的老人,他虽然有要求,但是张不开嘴呀。老头拉他在河边坐下,对他讲起一个人——一个让他心惊肉跳的人。老头说,以前他不承认北京的小C是他老部下,是因为自个帮不了那么多蜂拥而至的人,再说,想通过这种途径往上爬,很不合适。

你也是这个想法吗?老头目光炯炯望着他,似乎要把他的心事看穿。

他困难地摇摇头,说:我不是,我不是……”

不是就好。小伙子,谢谢你陪伴我。老头轻松地一笑,站起来,穿上衣服。

他眼冒金星,感到面前有一根线,这根线颤动着,似乎马上要断掉。他咬咬牙,追上老头,喘着粗气说:林老,我不求升职,只想调走,到军区去,就为换个单位重新开始……”

老头停下步子,拍拍他肩膀,示意他不要紧张。他憨憨地一笑,抹抹脑门上的汗珠。老头再次拉他坐下,讲起他和C的过去,说1942年,小C家的房子被鬼子点火烧了,是他动员他参加了八路军,头一回上战场,小C吓尿了裤子,打了两仗,就啥也不怕了。抗战后期,小C随大部队去了东北,从此后他们再也没见过面,但他相信小C不会忘记他。新中国成立后,小C官越当越大,他从未找过他,没给他添任何麻烦。

他快退了吧?现在找还赶趟。老林麻烦小C一次,我想,他会很高兴。老头咬咬嘴唇,一副沾沾自喜的样子,像小孩子一样冲他腼腆地笑笑。

他差一点晕过去。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
[!--temp.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