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试图将埋没了的历史挖掘出来,吹去尘埃,擦亮它,让它闪光——
1965年,我四川大学毕业,最终选择回到老家县城。在烈士陵园工作一年后,被调到县委直属党史办,主要研究地方党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承担县地方史料的发掘、征集、整理、甄别、编纂等工作。
我们北江县由于地方狭小,且盘踞于四面大山中,人员流动不大,血缘相近,村村寨寨之间,家族、亲戚关系盘根错节,这一家与那一家,七拐八绕,曲曲折折的,总能攀上一点族亲或外戚关系,所以在我们这里,几乎家家都有三亲六戚、七姑八姨。
史料记载,红四方面军从大别山撤出来时,队伍里约有三十名女红军战士,一九三五年春西渡嘉陵江离开川陕苏区长征时,总共带走了约三千名女兵。
这其中,有二百多人是我们北江籍。
第一个故事:庞壮英
我母亲说,她娘家那个村——老虎嘴,就有个女的,大名叫庞壮英,在当时挺有名的,若论起来,庞壮英还是我母亲的一个远房表姐,比母亲大八九岁的样子,我应该喊她姨。
庞壮英就是那二百多名女兵中的一员,同时她还把男人、儿子也一块带走了。她一家三口走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而且当地人也没有得到她一家的任何消息,哪怕是一星半点。有时偶尔想起她来,我母亲便唠叨两句,说,也不知庞壮英咋样了?是不是在北京城里享清福呢?
庞壮英长得人高马大,粗粗壮壮,人称大洋马。我们当地女人大都偏瘦小,庞壮英算是个例外,所以记得她的人挺多。
老虎嘴就在江边,因村头有一座山,山口形似老虎张开的嘴巴而得名。这地方过往的船只多,来往的客商多,久而久之,便繁华起来。然而所谓的繁华并没有让老虎嘴人过上好日子,反而因为交通便利,使当地不少青壮年男子染上吸鸦片烟的毒瘾,给弄得倾家荡产。
庞壮英的男人皮国定就是个有名的大烟鬼。
皮国定长得又黑又矮,父母早就死了,按说像他这样的男人,是很难讨到老婆的,因为他是个杀猪匠,有一门混饭吃的手艺,家里还算殷实,所以娶到了庞壮英这样能干的老婆,生下了儿子皮小栓。原本一个蛮不错的小家庭,却因为皮国定吸食鸦片烟,走上了不归路。
随着皮国定毒瘾日增,人瘦得像麻秆一样,一阵风能吹跑。他索性也不去杀猪了,也干不动了,仅剩下一件事——变着法儿变卖家产买烟土,两亩薄田被他偷着卖了,家里但凡值点钱的东西,都被他卖了,只剩下两间石头房子搬不走。如果不是因为老婆庞壮英身高力壮,打不过她,他真想把她捆上卖给别人。县城里有个戒烟局,听说那里卖戒烟丸,挺管用,庞壮英特意翻山越岭赶五十多里山路,买回了戒烟丸。然而皮国定服下之后,丝毫不顶用。
毒瘾是扛不住的,皮国定居然打起了儿子的主意。儿子皮小栓十岁了,长得虎头虎脑,蛮可爱的。皮国定和一个外地客商密议,一番讨价还价后,把皮小栓作价一公斤烟土,并且约好黄昏来临时,在江边老码头一手交人,一手交货。那天庞壮英不在家,皮国定用两颗糖豆哄儿子跟他到江边玩弄,时间一到,拽上儿子进入客商的小船。
千钧一发之际,庞壮英赶来了!她冒死跳上小船,一把抢过儿子,抱起来跳到岸边。经此一劫,庞壮英杀死皮国定的心都有了。
庞壮英没有别的办法,她只能把男人捆起来,绑在石头房子里面,扔给他一点吃的,再放上一盆水,带儿子回了娘家。以前也用过这个办法,只是她忍受不了皮国定的哀号和哭求,两三天之后,心一软,又把他放了。这一回,庞壮英是铁定了心——戒不了大烟,干脆饿死他算了!为了防止他的哀号引来看热闹的人,庞壮英用破被褥把小窗户和门缝堵得严严实实,不把耳朵贴到门上,外人听不到里面的哭号。其实这个时候,瘦得要死的皮国定已经没有多大力气哭叫了。
七天之后,庞壮英回家,打算为男人收尸。如果男人真的死了,她会背上谋杀亲夫的罪名,遭人指责,皮国定的族人若去报官,官府肯定会治她的罪。她一路盘算着,既希望男人已死,又希望他还有一口气,她把他救活,他的鸦片烟瘾也因此而戒掉了,一家三口重新过以前那样的小日子。
快到老虎嘴,她看到很多村人背着大包小包、拖儿带女往外逃,一打听,原来是官府说的“红匪”队伍打杀过来了。熟悉她的人喊她一块逃。她牙一咬心一横——家里没一样值钱的东西,男人还不知死活,怕个啥子哟!自己若是被匪兵抢了去——给谁当老婆,也比给个大烟鬼当老婆强!
她壮起胆子,朝村子里走去。目力所及,果然看到很多扛枪的人,穿着杂七杂八的衣服,操着听不大懂的山外口音。令她感到意外的是,这些兵并不放枪杀人,也不抢东西,见了她,还有人冲她笑。她还看到,有些兵在照顾那些没来得及跑掉的老人和孩子。她更加不怕了,快步走进自家破烂的小院。她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她看到了自己的男人——该杀的东西,居然还活着。已被人从石头房子里拖了出来,此刻正躺在泥地上晒太阳,好像吃饱喝足了,见了她,脖子一扭,根本不搭理她。
她上前问他,你个龟儿子,还吸不吸?
他脖子又是一梗,白眼一翻,说老子活一天吸一天,你个鬼婆娘,有种一刀捅了老子。
她气急败坏,打心眼儿里恨那些兵救活这个本就该死的男人,突然猛扑上前,使劲揪男人的耳朵,扇他的耳光。男人杀猪一般号叫,引来了几个兵,把她给拖开了。她向他们哭诉男人的恶行,说你们既然救活他,他就是你们的人,得把他带走,这个家容不下他,他不死,我和儿子就得死!
兵们大概听懂了她的意思,安慰她一番,放下一小袋杂粮,就离开了。没过几天,男人毒瘾发作,趁她不留意,又把那袋子粮食拿去换了一撮烟土,一股脑儿全吸进去了。
半月后,这一带都成了红军的天下。红军在花溪镇开办了戒烟所,免费收治周边的大烟鬼。庞壮英听说有这样的好事,当即把皮国定捆上,不顾他的叫骂,也不管众人的嘲笑,把他扛到了三十里外的戒烟所,往地上一丢,对红军的人说,你们不是要“扩红”吗?治好了,你们把他带走,他杀猪是把好手,杀起人来也不会含糊;若是治不好,就把他丢嘉陵江里喂鱼吧,反正他回去也是个死!
庞壮英头也不回地走了。
约莫过了一个月,皮国定竟然晃晃悠悠地回来了,把个庞壮英吓一跳。看上去他胖了许多,脸上有了血色,脚底下有根了。她仿佛不认识似的望着他,他脸红了,小声说,戒了,这回真戒了。
以前没听说过有谁真的戒掉大烟,如果男人真能戒,那红军就是她一家的救命菩萨。然而庞壮英还是有点不敢相信,担心他回家来,再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混一块,说不定还会吸上,便说,你咋不留下呢?
皮国定说,留下免不了打仗,我怕死嘛。
庞壮英说,你哪像个男人?咋不睁眼看看人家红军,人家为啥子不怕死?
皮国定低下头,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拿起破扫帚扫院子。
庞壮英一把夺过扫帚,推他一把,说你赶紧给我回去,家里没你的饭。
皮国定像个草鸡一样蹲在地上,双手抱住脑袋,不吭声。庞壮英不依不饶,非要把他赶回去不可。逼急了,他咕哝道,人家红军队伍上还有女兵呢,和你年纪差不多,你咋不去?
这话还真让庞壮英呆愣了好一阵。前些日子,有人来老虎嘴“扩红”,敲锣打鼓的,声势闹得很大,有几个后生跟着去了,但没有一个女的愿意去。来的人里面,就有个女兵,自我介绍说,她叫廖福青,老家在大别山,家乡比这一带还穷。廖福青上门来动员庞壮英,口口声声叫她大姐,夸她身板好,大脚板,是块当兵的好材料,希望她带个头。庞壮英从没想过这事,摇摇头拒绝了。廖福青不甘心,继续给她讲革命道理。她说,我走了,我儿子咋办呢?他才十岁多点。廖福青说,我们红军要在这里创建根据地,一时半会儿不会走,过几年,等你儿子长大了长高了,也可以参加红军呀,我们队伍上就有不少小兵呢。庞壮英最后说,我男人要是……死了,我就跟你们走。
此刻,男人不但没死,而且健康地回来了。不过,让男人这么一激,庞壮英倒是真像个男子汉那样,胸脯一挺说,你怕死,老娘不怕!你不去,老娘去!
庞壮英就这样参加了红军。
庞壮英被分配到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妇女工兵营,她身体棒,干活一个顶仨,不惜力气,不多时就有了大洋马的绰号,当上了班长,很多人都知道她。她的儿子皮小栓也参加了儿童团,扛着红缨枪站岗放哨,盘查路条。工兵营就住在离老虎嘴不远的古镇,母子俩经常见面。皮国定在村里晃荡了一阵,要吃没吃,要喝没喝,撑不住,终于开了窍,最后也积极要求参军。
皮国定虽然戒毒成功,但是落下了双手震颤的毛病,无法瞄准,打不了枪。红军便把他分派到一个连队当炊事员,可以发挥他杀猪宰牛的特长。
又过了一年,皮小栓个头长高了,身体壮实了,庞壮英便向上级提出,让儿子也参军。因为小栓只有十一岁多,年龄太小,没人要。庞壮英急了,到处扬言,你们不要小栓,我就退伍,带儿子回家种地去。最后总供给部的首长出面协调,小栓才得以如愿,到三十军下边的一个团当勤务员。
庞壮英一家三口全都当红军,在当时曾经轰动了一阵子。
一九七七年夏天,我偶然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赖正民同志官复原职,回到国务院某部担任部长。赖正民原是红四方面军的团政委,当年在我们这一带战斗过,重要的是,他夫人名叫廖福青,是庞壮英的革命引路人和入党介绍人。我到党史办工作后,曾致函赖、廖两位革命前辈,想通过他们打探庞壮英一家人的消息,很快得到回音。
我立刻买票赶赴北京,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也顾不上休息,打听着摸到某部大院门口,递上介绍信。不一会儿,出来一位同志,说是赖部长的秘书,很热情,问明情况后,派了一辆小车,直接把我送去赖部长家。
廖福青大姐刚从河南信阳的五七干校回来,看上去身体很虚弱。听说我来了解庞壮英的情况,她沉默了许久,然后缓缓讲起她所知道的庞壮英。
长征开始后,庞壮英担任工兵营二连的排长,廖福青担任二连指导员。工兵营的任务主要是配属各兵站运输粮食、物资,或者到总医院驻地抬运伤病员。每一次庞壮英都是抢着干重活累活,她所在的排是二连的主力,经常受表彰。别人劝她注意休息,别累坏了。她自嘲说,不存在,我是大洋马,我不出力谁出力?
长征途中,部队先后两次翻越大雪山,三次穿过茫茫水草地,历尽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工兵营有不少女同志牺牲了,庞壮英依靠身板好,顽强地挺了过来,她排里的女兵王新平小时候缠过脚,走路摇摇摆摆,很不利索,途中都是庞壮英搀着她走,或者干脆背上她走。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因为总是行军打仗,部队分散,庞壮英没见过丈夫和儿子,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和他们见上一面,尤其是儿子,她时时惦记。一天,有个熟悉的老乡给她带信,说是老皮进步了,当上了伙夫班的班长,她很高兴,休息时间特意跑到野地里逮到一只野兔,剥了皮煮成肉汤,请全排同志喝。不久,又有人告诉她,说她儿子小栓又长高了,跟大人一样了,请她放心。她高兴得眼泪都下来了,找张纸片,歪歪扭扭写了几句话,请人家捎给儿子,要他注意安全,注意身体,听首长的话,完成好任务之类。
后来这张纸片转来转去,最后到了廖福青的手里。廖福青心情沉重,好几次都想把字条还给庞壮英,或者撕碎丢掉,最终还是没舍得,掖在了自己身上。
一九三六年八月,红军攻打岷县县城。皮国定往前沿阵地送饭时,被一颗流弹击中牺牲。消息传来,廖福青和连长商量,决定把这个消息告诉庞壮英。庞壮英听闻后,眼圈红了红,硬是没落泪。廖福青陪着她,过了好久,她才叹口气,开口道,队伍要是不来,皮国定早就死了,是红军救活的他,他这条命献给红军,值了。
又说,只要他不记恨我就好……
红四方面军组成西路军出征之时,队伍里有一千七八百名女兵。西路军失败后,这些女兵部分牺牲或失踪、失散,大部成为马家军的俘虏。
幸运的是,廖福青和庞壮英、王新平三人既没牺牲,也没有成为俘虏,她们换上男人的服装,用刺刀割去头发,趁乱逃了出来。
如果不是由于庞壮英身高力大,一路照顾,廖福青和王新平也许很难逃出来。三人一边乞讨一边赶路,沿着祁连山北麓的戈壁滩,一路向东走。她们的目标是,迎着早晨的太阳,向东,过黄河,到陕北。
一路上,敌人盘查很严,三人在一起目标大,廖福青提出,分开行动。需要一人打前站,庞壮英自告奋勇先走一步。一天,当她向一个牧羊的汉子问路时,那汉子一听口音不对,便吹响了口哨,唤出两条护羊犬,朝她猛扑过来……
西北这一带由于马家军的宣传,老百姓都视红军为洪水猛兽,所以见了外地口音的人,就会痛下杀手。庞壮英手无寸铁,加之连日饥饿,人已经没多大力气了。等到廖福青、王新平赶上来时,发现庞壮英被咬得浑身是伤,血肉模糊,一截肠子也被恶狗扯了出来,人已昏迷过去。
二人赶紧把庞壮英抬到附近的一个破窑洞里,替她包扎伤口。庞壮英醒过来后,说她很饿,很渴,催促二人出去给她搞点吃的,再弄点水来喝。两人只好出去找吃的喝的,等到返回时,却发现庞壮英已经把随身所藏的一块大烟土吞了下去!而这块烟土是突围之前,连里发给她当作路费使用的。
此时,廖福青看到,庞壮英脸色发青,口吐白沫,浑身搐动不止,呼吸困难,这正是毒性发作的征兆。廖福青和王新平赶紧往她嘴里灌水,指望她能把大烟土吐出来。庞壮英却把牙齿咬得紧紧的,撬都撬不开。廖福青把她揽在怀里,哭着说,大姐,你不该这样作践自己呀。
许久,庞壮英才断断续续吐出几句话,说我这样子,好不了啦,活不成啦,你们别受我拖累,赶紧朝东走。停了停,又说,廖指导员,以后见到我儿子,就说他妈妈革命到底了……他叫皮小栓,在三十军八十九师当勤务员……
廖福青差一点把那张纸片掏出来——其实早在一年之前,皮小栓就牺牲了,连里的人几乎都知道,就是没敢把噩耗告诉庞壮英。此刻,廖福青想告诉庞壮英真相,但到最后还是忍住了,她流着眼泪冲庞壮英频频点头,请她放心,日后一定照顾好小栓。
天黑之后,廖福青和王新平在附近挖了个土坑,草草掩埋了庞壮英,廖福青还把那张纸片放在了她遗体的胸口上。
庞壮英至死都不知道儿子已牺牲了。
回到县里,我向党史办领导汇报了庞壮英一家三口的情况。党史办联合民政局,上报县委同意,在烈士陵园为庞壮英、皮国定、皮小栓三位烈士立碑。墓中没有什么遗骨或者遗物,只是一座空坟。
他们一家人活着时没能团聚,牺牲四十多年之后,终于在故乡团聚了。
第二个故事:罗秀娥
当年凡是见过罗秀娥的人,都说她美极了——高高的个头,长长的秀发,白净的鹅蛋脸盘,深潭一样清澈的眼睛,小巧玲珑的嘴巴,不大也不小的脚板……在老人们的记忆之中,她简直就像个天仙一样。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时罗秀娥是我们北江县最美丽的女人。
罗秀娥是罗坝人,罗坝在县境的最北面。她家里不穷,但也不算富,三间房,四亩地,一头牛,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个小康之家。红军过来后,打土豪打不着她家,分田地也分不着她家的。
红军盯上的,恰恰是她这个人。
罗坝不少男青年参军入伍,也有几个女娃子进了队伍。不断有人上门动员罗秀娥,她渐渐就动了心。可是她的父亲罗大才死活不同意,说女娃子当兵,到男人堆里混,怕没好下场。罗秀娥只要态度一坚决,老罗要么作势上吊,要么拿把菜刀做抹脖子状。
因为父亲的阻拦,她迟迟参不了军。
女大不中留,老罗两口子合计,赶紧给她找个婆家,嫁掉算了,免得惹是生非,招灾引祸。可是那年头,方圆百十里内有点钱的,都被红军打了土豪,嫁个穷鬼嘛,老罗实在不甘心——鲜花插牛粪上,哪个当父母的,也不愿意。
老罗只能盼着红军早点离开,好让女儿断了参军入伍的念头。
然而红军迟迟不走,老罗心急火燎的。
一九三三年底,蒋介石任命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限三个月将川陕边区红军肃清。刘湘调集四川所有兵力共一百一十个团二十万人,分为六路进行围攻。这便是红四方面军历史上有名的反“六路围攻”战役。
仗越打越大,伤员下来的多,红军医院里住不下,村苏维埃的人找到老罗,希望他家接收一个伤员,当然不能白侍候,红军按月付给他家五块大洋。阻挠女儿参军,老罗已经给闹得有点灰头土脸,这回他得表现一下,于是他一拍胸脯说,要啥子钱哟,来我家住半年,我也管得起饭!
当然,钱还是照章收了。
伤员送到罗家,居然是个大官,团长!老罗虽然没啥子文化,但官衔大小还是能分清楚一些的,团长最起码不比县太爷小。
这让老罗很有面子。
渐渐地,摸清楚了,这位团长姓潘,大名潘之圃,湖北黄安人,放牛娃出身,孔武有力,气宇轩昂,打仗不要命,当兵没几年就干上了团长,战功累累,此时年仅二十五六岁。
潘团长的伤不太重,左肩胛上中了一枪,右大腿上中了一枪,子弹取出后,红肿还没有消退,需要每天上药、清洗、换纱布。老罗年轻时候跟一位叔叔学习过几天劁猪,懂一点兽医,照顾潘团长没有一点问题,他婆娘罗朱氏和女儿负责做饭,每天不是炖老母鸡、熬鱼汤,就是蒸腊肉、烧排骨,侍候得潘团长舒舒服服。
潘团长和老罗一家混熟了,经常讲他的战斗故事,讲得津津有味,惊险刺激,不仅老罗爱听,他婆娘罗朱氏和女儿也很快着迷。
一个多月后,潘团长养好伤归队去了。临走,潘团长冲老罗两口子行军礼致谢,眼含热泪,说罗叔罗婶是他的恩人,永生不会忘。
令老罗意想不到的是,女儿秀娥竟然和他好上了!
秀娥再度提出参军,跟潘团长走,跟红军走。并且誓言:生是潘家的人,死是潘家的鬼;生是红军的人,死是红军的鬼。
老罗两口子彻底傻眼。老罗虽然身处深山小地方,但是国家大事还是知晓一点,晓得国民党厉害,共产党不行,如果女儿嫁个国民党的团长,他会欢天喜地的,而嫁个共产党的团长,他心里是很不踏实的。老罗有这样的想法丝毫也不奇怪,毕竟那时节共产党还很弱小,形不成多大的气候。女儿嫁共产党,成为“红属”,终归有杀头的危险。
因此,还想故伎重演。然而这回却轮到秀娥作势上吊,或者拿起菜刀做抹脖子状。罗朱氏抱住女儿哭天抹泪,劝老罗,既如此,不如认下这门亲吧,这都是命啊!
老罗叹口气,居然落了泪,背过身去,说娃儿,随你去吧,各人有各人的命,你不后悔就好。
上级很快批准潘之圃与罗秀娥结婚。罗秀娥同时入伍,到红军医院当了一名护士。
在当时,就有人瞎揣测——潘团长因为看上罗秀娥,才到罗家养伤的。你想想,他堂堂一个团长,红军医院难道还盛不下他吗?但猜测归猜测,北江最美丽的女人罗秀娥嫁给英雄团长潘之圃,这个事实是无须考证的。
反“六路围攻”进行了十个月,虽取得胜利,但是苏区已面目全非,到处是荒芜的土地,逃难的人群,人力、物力、财力都损失极大,疾病流行。说到底,没法待了。红四方面军决定向川甘边境发展,同时策应中央红军北上,于一九三五年三月,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
这个时候,罗秀娥临盆待产。
说实在话,这个孩子来的可真不是时候。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孩子改变了不少人的命运。
红军这一次是战略转移,也就是放弃这片根据地。这两年多,他们在川陕边,与川军可是结了大仇,他们一走,川军回来必然报复,凡是与红军沾边的,都会面临杀头坐牢的风险。老罗女儿嫁了个红军团长,树大招风,全县的人都晓得,他们两口子恐怕早就上了川军的黑名单。
老罗和秀娥商量,秀娥跟丈夫商量,之后,党组织希望老罗夫妇放弃家园,跟随红军大转移。像老罗这种情况的人,有很多,大多数选择跟上队伍。
老罗夫妇下决心跟红军走,他们随同各路勤杂人员,跟在突击部队后面渡江。可是,秀娥这时候还不能走,因为她即将生产,挺着个大肚子渡江,说生就生,那太危险了,生下孩子卸下包袱之后再走,是最稳妥的。
后来我们晓得,强渡嘉陵江战役进行了二十四天。仗打到第十八天的时候,罗秀娥生产了,是个男孩,大胖小子,太可爱了。潘之圃插个空从前线跑回来看望母子二人,满眼的爱意。他给儿子取名潘红亮,小名叫亮亮。产后的罗秀娥身体虚弱,小声问丈夫,孩子咋个办?潘之圃想了想说,一切听组织的。他停留不过五分钟,又火速返回前线,就没和罗秀娥说上几句话。
儿子出生,本来是件高兴的事,但却愁坏了罗秀娥。部队转移,按照惯常的做法,孩子要么送人,要么寄养——找个可靠的人家,留下一笔银元,承诺革命胜利了,回来认领云云。如此骨肉分离,生死两茫茫,简直就像剜母亲的心,割母亲的肉——医院的同志抱走孩子时,罗秀娥肝肠寸断,痛不欲生,哭得死去活来。
收留小红亮的,是个猎户,住在很高的山上。前去送孩子的人回来没多久,猎户夫妇抱着孩子追来了——原来小红亮啼哭不止,发高烧,脸通红,嗓子都哭哑了,几次闭过气去,猎户夫妇担心孩子会死掉,良心难安,便又给送了回来,而且无论怎样做工作,他们就是不愿意再收留这个小病孩。
无奈,罗秀娥打算缓走几天,一边给孩子治疗,一边寻找新的人家。
因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家收留一个小病孩,硬着头皮带走吧,前路迢迢,给部队增加很大麻烦不说,很显然孩子很难存活下来。犹豫纠结之中,罗秀娥一再拒绝领导让她立即转移的安排,她是能拖一天是一天,一心只想等孩子病好,以便找户好人家收留他。
就因为这么一耽搁,她错过了撤离的时机。
战役打到二十四天时,该走的都走了,亮亮还在发低烧,罗秀娥决定带孩子上路。
他们最后一批撤离。不料想因为动作迟缓,在嘉陵江东岸,被川军邓锡侯部的一个团兜了屁股。这个团号称老虎团,很能打,这个团的团长凌耀龙率部冒死穿插,日行百里,成功截获一批红军的老弱病残。
负责保护这批老弱病残的一个连被川军打垮,分配给罗秀娥的两个战士阵亡。长征,罗秀娥只迈出了第一步。她往脸上抹一把黑泥巴,扯乱头发,然后紧紧抱住怀中的婴儿,祈盼上苍保佑,让她和儿子躲过这场灾难。然而,还是被抓住了。
母子二人被带到凌耀龙面前。凌团长原本想讯问出一点情报,然后把她押送军部邀功。可是一见面,他立马改变了主意。
他提出一个要求,只要她答应,不仅可以保证她们母子平安,而且给孩子治好病。如果不答应呢,后果很可怕——把红军小崽子丢嘉陵江里喂鱼。
罗秀娥脸色煞白。她蹲在地上呜呜地哭起来。
是罗秀娥的美貌救了她们母子。
不久,罗秀娥带儿子住进巴中的一座小洋楼,她成了凌耀龙的女人。准确一点说,她是他的外室,他在成都有正房太太。
她纯粹是为了保住儿子的性命——当然也是为潘家保留住这棵弱小的根苗,才忍痛忍辱忍恨委身给那个人的。如果不是这样,她作为红军女战士,宁死也不会这么做。
凌耀龙对她和儿子还算不错,有空就回到巴中小住几日,一点不嫌弃她曾是红军团长的老婆。为安全起见,她改了名字隐居,从不抛头露面。据我后来考证,红军此时已把她列为失踪人员,在川西征战的潘之圃团长认为妻子已经牺牲,儿子亮亮也没了,情绪低落了好一阵子。
如果不是后来爆发了抗日战争,罗秀娥和亮亮的命运将会是另一种样子。日本鬼子占了东北,占了北平,又挥师进攻华北,国家危亡悬于一旦。远在西南一隅的川军中的铁血男儿誓言抗日,老虎团团长凌耀龙写了份血书呈交给邓锡侯和刘湘,要求率部出川抗日,愿意慷慨赴死。得到批准后,龙部随川军主力远征三千里,一九三七年底到达河北娘子关,与日军血战竟日,凌耀龙团全军覆灭。
好长一段时间,罗秀娥(虽然改了名字,我还是这样称呼她)并不知道男人阵亡的消息。一天,两个五大三粗的汉子突然闯进她住的小楼,不由分说,把她和孩子赶了出去——后来得知,人是凌耀龙在成都的大老婆派来的,凌活着时,那女人不敢对她怎么样,凌一死,还客气啥?大老婆都是这么对付小老婆的。
幸好她平时攒了一点私货,用那笔钱在城中租了两间小房子,母子二人过上无人打搅的日子。但是积蓄毕竟有限,坐吃山空,三年后,那点钱花光了,房东往外撵人,她央求人家再宽限几日,她出去做工挣钱。房东见她姿色颇佳,一点不输未婚女子,遂提出,给她介绍个有钱的朋友。她不干,房东便吹胡子瞪眼把娘儿俩赶到了大街上。
两人在大街上流浪,偶遇两个地痞流氓挑衅欺负。斜刺里冲出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三拳两脚打趴下那两个流氓,救了二人。她千恩万谢。那人说自己是北江人,来巴中办事,姓刘,名德福,是北江保安大队的队长,如果需要,愿意给她提供帮助。
你可能猜出来了,这个场面是那个姓刘的人一手导演的。的确是这样,房东想把罗秀娥介绍给刘德福,没有得逞,刘德福垂涎她的美貌,便使用这个手段,试图达到目的。
走投无路的罗秀娥携幼子悄悄随刘德福回到北江县城。当然,她这回做的,仍然是人家的二房。
据我后来考证,这个时段,八路军晋冀鲁豫部队某团团长潘之圃,在与妻子罗秀娥失联八年之后,终于接受了一位女文工团员的爱情。
罗秀娥再次改了名字,她叫什么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坚决不同意老刘给儿子潘红亮改名换姓,红亮只要活着,就得姓潘。
刘德福手下的保安大队,主要任务是维持地方治安。穷山恶水出刁民,我们大巴山那个地方,历史上就以土匪多而闻名,各个山头都有盘踞的“好汉”。红军来了后,匪患基本肃清,红军一走,土匪又像乞丐身上的虱子一样,越生越多。十四年抗战,日本人没到过这个地方,共产党也没来这里发展,保安大队的对手主要是土匪。刘德福剿匪有功,抗战胜利那年,擢升副县长。
刘德福在副县长的宝座上仅仅坐了三个月,就遭到了土匪的报复,他的仇家实在太多了——一天晚上,他喝了酒,摇摇晃晃到罗秀娥这儿来就寝,掏钥匙开门时,被人从后面打了黑枪,他当场死亡,跟随他的两个护兵一死一伤。
失去靠山之后,罗秀娥特别想找一户好人家,过正经日子,而不是像当初“嫁”给凌耀龙和刘德福那样,是极其无奈之下的选择。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亮亮拉扯成人,将来把孩子交给他的亲生父亲潘之圃。亮亮这时候已经十岁多一点了,虽然吃穿不愁,但因为整天跟着母亲担惊受怕,惶惶不安,发育不良,身不高体不壮,很瘦弱的样子,而且不爱说话,夜里老是突然惊醒,一身冷汗。
一九五〇年春天,罗秀娥因为数次改名换姓,她的真实身份已经无人知晓,加之她乐善好施,和寨子里的人相处很好,大家对她很友好,还把她介绍给牛头寨最老实憨厚的佃户秦万里。
就这样,罗秀娥最终成为农民秦万里的妻子,她这时的名字叫余秀珍,嫁给秦万里后。
当然,潘红亮绝对不能改名换姓。
大约一九五六年春天,一辆吉普车沿着险峻的盘山土路,开到牛头寨外面停下来,车上下来一位干部模样的中年人,朝秦万里家走去。许多年之后,我们党史办才搞清楚,这个人是潘之圃。
一九五五年授军衔时,在华东某省担任省军区副司令的潘之圃被授予少将军衔,罗秀娥不知从哪里得到这个消息,给他写了一封信。次年,潘之圃借来成都开会的机会,转道北江,来到秦万里家。据传罗秀娥没有让他进屋,隔着门缝和他说话,告诉他,她把他的儿子养活养大了,为了亮亮,她尽了全部所能,希望他把儿子带走。
另外他们还说了些什么,无人知晓。
不久,潘红亮果真去了华东某省的省城。但是仅过了半年多,红亮又回来了。红亮这时候已经二十一岁,却一点不像他的亲生父亲,他胆小怕事,生性懦弱。据说他在父亲的新家住着不习惯,父亲和后妈又生了三个孩子,两儿一女。他和他们不合群。
潘之圃后来再也没有到过牛头寨。红亮好像也没有再去见他的亲生父亲,他一直住在寨子里,娶妻生子,为两位老人养老送终。
一九七三年前后,县里为我们党史办配了一辆212北京吉普,司机是个年轻小伙,姓胡。小胡和我们混熟后,告诉我们,他的舅妈就是一位失散的老红军。当时武斗虽然不搞了,但是工作还远远没有走上正轨,加上我们这里到处都是失散的老红军,所以他的话没人当回事。
直到有一天小胡告诉我,他舅妈原来的名字叫罗秀娥,年轻时嫁过红军的一个团长,后来失去联系,最后才嫁给他的舅舅秦万里。我不由一愣。小胡又说,他舅一个老光棍,又穷又丑,能讨到那么漂亮的婆娘,一辈子感激政府呢。
我心里记挂这件事,想找个时间去牛头寨看看。可是一忙再忙,单位天天组织政治学习,开批判会之类,忙起来就把这事往脑后丢。秋末,终于争取到一天时间,车也要好了,可是偏又赶上大雨,到牛头寨的路本来极难走,遇雨山区塌方很可怕,只好作罢。
好像是一九七四年九月份,我突然想起这件事来。小胡告诉我说,他舅妈已于春天去世,舅舅上个月也走了。
我有些发懵。随后,我们还是赶去了,爬了一个很高的坡,来到秦万里夫妇的坟头前,摆上三个苹果,鞠了三个躬。
我记得坟前立了一块粗石碑,上面刻着“父秦万里 母余秀珍之墓 儿潘红亮立”等字样。
一九七七年之后,我们党史办多方搜集罗秀娥一家人的有关情况,为此我多次到罗坝等地走访,还给住在北京的潘之圃将军写过好几封信。据我考证,当年跟随红军长征的罗秀娥的父母,很可能牺牲于川西地区,具体情况不详,当然也无法确定他们的埋身之处。长征途中牺牲的人太多了,在我们北江,不少村寨几乎家家有烈士,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有留下姓名,没办法在烈士陵园为他们单独立碑,只能归类到无名英雄碑下。
我常常想,如果罗秀娥能够多活二十年,我们完全可以为她恢复真名实姓,并且赋予她一个失散老红军的庄严身份。
……
尾声:
是的,现在的世界已经不是过去的世界,现在的人,和以前的人也都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恐怕很难理解,当年为什么有那么一批人,舍命弃家,赴汤蹈火,啥也不顾。而那些故事就发生在我脚下的这片土地上。
今天我写下这几个陈年往事,是想提醒今天的人们,不要忘记曾经有过那么一批先人,他们和我们是同一个血脉。
只是——不知有几人能看到?
陶纯,山东省东阿县人,曾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鲁迅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著有长、中、短篇小说约500万字,多次获得军内外各种文学奖项。现居北京。
主要作品:《一座营盘》《浪漫沧桑》《天佑》《秋莲》《旋转》《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