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8日,是我国胸心血管外科奠基人、著名医学科学家吴英恺院士诞辰110周年纪念日。
【一】
公元1940年4月26日这一天,对于工作在北平协和医院的东北籍满族青年医师吴英恺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他用自己的手术刀,成功地开启了我国食管癌切除手术的先河。本来这个手术应该由协和医院食管癌治疗研究小组负责人、美籍外科主任娄克斯主刀。一切术前准备工作就绪,这时,同为小组成员的吴英恺接到娄克斯的电话:自己患了重感冒,希望吴英恺主刀,并相信吴大夫一定能手术成功!这个决定,确实让而立之年的吴英恺意想不到。虽然自己早已查阅、研究了国内外近三十年来百余篇的食管癌治疗文献,也从中总结出最佳手术方案,但毕竟还没有实践过,万一手术失败,如何向病人家属以及院方交代?旋即又想到自己在读医科院校时期暗下的决心:“为自己的国家干出一番事业!”心情又异常激动;机会难得,不可错过!静下心后,吴英恺毅然率领众医生走进了手术室。
手术成功了!这位五十多岁的冯姓患者(男),手术后只生活了一年又六个月,但这在当年世界医学领域里实属罕见,在中国更为空前!随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1941年8月,吴英恺赴美进修。),吴英恺又做了十一例这样的手术。由于患者病情轻重有别,其中死亡三例,远期死亡两例,其余六例均较长期生存。
【二】
1910年5月8日,吴英恺出生在辽宁省新民县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父亲以教书为生,经济条件并不殷实。在这种状况下,祖母又多病,长年延医服药,经常请县城里的老中医来家里号脉诊切。少年的吴英恺,每每和父亲一起迎送这些职业高尚、受人尊重,且生活富裕的医生时,脑海里开始浮想联翩,将来自己也当一名医生该多好啊!
1927年的夏天,高中尚未毕业的吴英恺,在正读医科大学的家兄吴执中的影响下,考入了由英国人开办的沈阳小河沿医科大学,从此走上了学医行医的漫长人生之路,是年吴英恺仅十七岁。学校是按照英国医学教育规划进行,一年预科,两年基础,两年临床和一年实习,共六年学制。学业比较繁重,尤其在查阅英文版医学资料时,吴英恺的英语水平,往往捉襟见肘,显得十分困惑。然而,再难也难不住执著学医的吴英恺。这时,他利用星期天,和几位同学去外籍教授家里参加“查经班”。大家并不信教,只是通过活动、英语交流,来提高、巩固英文水平。其间,吴英恺常常在思考,一个英国医生都能够在中国开创医学院和医院,我将来也要为自己的国家干出一番事业,至少也要做到一心为病人治病,且带领有志于学医的年轻人,为老百姓服务。真正做到“非以役人,迺役于人”的校训。
六年的大学生活,最终由当初入学在班的十八位同学,结业时,包括吴英恺在内,只有七名学子获得毕业证书。吴英恺更是以优异成绩,获得内科、外科双学士证书,而被选送到北京协和医院实习。一年后,他这个昔日被视为东北“土包子”的青年医生,又以出色的成绩被评选为协和医院外科研究生,并入选娄克斯领导的“食管癌治疗研究小组”。
【三】
1941年的春天,协和医院决定派吴英恺去美国进修。经过跑天津市“公安局”,又找到曾经在北戴河邂逅的熟人,几经周折,吴英恺总算把出国的护照办理下来。在这年秋高气爽的季节里,吴英恺终于走进了美国圣路易城的巴恩、郭霍两家医院进修。在这里,吴英恺同样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赢得了病人们的赞誉。当他离开郭霍医院时,有百余名患者自发集资送他一块手表。手表的背壳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赠言:“郭霍医院病人献给吴英恺医师”。这块手表,吴老一直珍藏了五十多个春秋,并于1996年6月,在北京“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吴英恺学医、行医、传医七十年展览会”上展出。
吴英恺当年出国进修,用今天的话叫“公派”。但学成后急于回国,却是他自己的主张。1943年,日本侵略者变本加厉,抗日战争到了最为艰苦阶段。祖国在受难、人民在遭殃。在这种背景下,吴英恺有两条出路:一是回国,为战时的祖国服务;二是接受医学教授们的盛情挽留,在美国就业,享受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然而,他放弃了第二条,决然选择了第一条出路,回国,为战时的祖国服务。
回国乘飞机时,为了不使所带回国的有关医学物品超重,吴英恺宁可舍弃自己的部分生活用品,也要把在美国购置的医疗器械运回祖国。他甚至“锱铢计较”,把所带回的医学论著,除文字部分以外的白纸空边统统裁掉。带回的衣物,更是绞尽脑汁想尽办法,能着装的尽量穿上:内衣外套秋衣,秋衣外套毛衣,毛衣外套夹衣,夹衣外套棉衣,棉衣外套风衣,风衣外再套……,如此穿着,宛如一个可爱的圣诞老人!
回国后,吴英恺奔波于重庆、贵阳、成都、天津等城市的医院、医学院,既做手术又讲学,且抓紧时间著书付梓。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吴英恺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卓然医术,开办私人诊所赚大钱。但他早已下定决心,绝不私人开业!要把自己的一生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努力开创胸外科事业,直到迎来了新中国诞生的曙光。这期间,吴英恺除了在1940年成功做了首例食管癌切除手术,于1944、1948年,又先后成功做了我国首例未闭动脉导管结扎手术、缩窄性心包炎切除手术。
【四】
新中国成立后,已届不惑之年的吴英恺,是一位协和医院的外科主任教授。就在这时,美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吴英恺没有因为自己曾经受过美国医学高等教育而退避三舍。他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先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后又领导了一个战伤外科医疗研究组,和大家一起抢救了数以千计伤员生命,同时培养了数十名军医。其间,他还和几位专家撰写出有关论文二十余篇、《野战外科学》专著一部,翻译了苏联卫国战争医疗经验(外科部分)两巨册。朝鲜战争结束后,在一次展览汇报会上,吴英恺和他的同事们,就这段期间的工作成绩,受到了开国元勋彭德怀、刘伯承、聂荣臻等老帅们的赞扬;彭总还指着吴英恺等医生们,对有关卫生部的负责人说:“这些人都是国家的宝贝,要好好支持他们的工作。”
1955年,吴英恺随团应邀出席了苏联第二十六届外科大会。他在参观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地的几家外科医院、外科专科研究所时,受到了一定的启发,认为办专科医院、研究所,是发展外科医疗技术的最好途径。于是,在他的建议下,经有关上级部门批准,我国第一家专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科医院,于1956年春,在北京西郊某地挂牌成立,四十六岁的吴英恺出任院长兼外科主任。随着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两年后,胸科医院迁到阜成门外,与当时的北京第二医院合并,挂牌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重点开展心血管的医疗、研究等项工作。吴英恺被任命为院长兼外科主任。在这里,他一直工作到“文化大革命”爆发……
【五】
吴英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吃尽了苦头。造反派在罢免了他的阜外医院院长职务,接受无休止批斗的同时,还勒令其天天清洁走廊、扫除厕所。从一个成果斐然的医学科学家、科学院院士的顶峰,一夜之间被强制去做“最简单”的卫生工作,未免也太无情、太残酷了吧!面对邪恶势力的打击,吴英恺并非瞧不起“清洁工”这一寻常职务,而仍以科学家惯有的“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自觉和医院清洁班的工人同志们打成一片,努力做好属于自己的一份工作。开始扫厕所时,出于医生爱清洁的心理,吴英恺带上帽子、口罩、手套,并穿上高筒胶靴,其打扮宛如一个防疫队队员,又好似准备进手术室去做手术的医生。造反派见状极其不满,破口把吴英恺大骂了一顿,并训斥他把“全副武装”解除掉!吴英恺无奈,只好口无遮拦、赤手空拳的刷便池、拾垃圾,结果不到三个月,就患上了肝炎,全身消瘦无力。治疗期间,又遭到了冷遇。当年治疗肝炎的新药是“肝泰乐”,吴英恺问就诊医生可否开些“肝泰乐”服用。得到的回答却是:“这是新药,不能给你用!”吴英恺伤心透顶,感叹自己当了几十年的医生,有了病,却不能享受最有效的药品治疗啊!
人的坚强意志、高尚品格,往往是在逆境中最显风骨。待病情好转后,吴英恺继续回到清洁班工作。这段时间,凡是经他扫除过的走廊、过道,完全达到“明净光亮”的标准。清扫过的厕所,也基本做到“无味化”。同时,吴英恺又觉得人们习惯出恭后用过的卫生纸,顺手扔在马桶(便坑)旁的纸篓里,之后再转运到室外的垃圾箱里,很不卫生且污染空气。经过反复实践,吴英恺总结出一个经验,只要卫生纸不是太厚、太大,完全可以借助水的力量,与大便一起冲走。人们大概不会想到,以往习惯用过的卫生纸裸露空间的陋习,一朝能够同粪便一同被水冲掉,乃是一位中国医学科学家的“一大变革”啊!
十年浩劫后,不少医护人员赞叹道:还是吴院长搞卫生搞得认真、彻底啊!
【六】
粉碎“四人帮” 后,六十六岁的吴英恺重新回到自己所热爱的医学科学领域的岗位上工作。他表示,“文化大革命”夺走了我十年时间,我要把它夺回来!但院方考虑到他的年龄,不宜长时间站在手术台前主刀。进手术室为病人做手术的历史,就此也落下帷幕。闲不住的吴英恺,很快开辟了“第二专业” ,即“心血管病流行学及人群防治”,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国内外影响也很大。1980年,七十岁的吴英恺从阜外医院的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本应在家里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然而新的使命又落到他的肩上。1981年3月的一天,北京市卫生局的领导同志来到吴老家里,请他出山,与朝阳医院院长一起组建北京市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吴老欣然受命。两年后,市卫生局又决定把该“研究中心”迁往安定门外的结核病医院,,创建北京安贞医院,一并挂出“北京安贞医院”和“北京市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两块牌子。(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医疗、科研联合体)吴英恺被任命为院长兼“研究中心”主任。在创建过程中,吴老呕心沥血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一个具有医疗、预防、科研、教学以及国际交流“五结合”的新型医疗研究中心展示在世人面前。为此,在当年首都医务界,还被冠以“安贞速度”的美誉。
【七】
吴英恺既是一位医术卓越的医学科学家,又是一位爱国主义的社会活动家。 他的手术刀,曾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也为许许多多的高级干部、社会名流、国际友人医病治疗。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期间,吴英恺和其他几位专家,作为保健医生,随团出访或在边境待命。他还多次陪同周总理接见外国医疗卫生代表团,或探视住院的社会知名人士。所以,吴英恺在周总理的印象里是很深刻的,每每总理见到他,总是以浓重的家乡的口音亲切问道:“吴英恺同志,你好吗?”
吴英恺作为国内外医学界知名专家,多次率团出国访问、开会、讲学。其间,他坚持原则遵守纪律,处处维护国家利益。尤其应邀去与我国尚未建交的国家参加学术会议,他作为团长,多次凛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他先后获得美国、英国及苏联等国七个外科学会会员的荣誉称号,并被选为国际外科学会副会长。他曾经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吴英恺自1987年以七十七岁高龄退居二线后,一方面关注、扶植新一代医务工作者的成长,一方面勤奋笔耕,把自己几十年工作的经验留传给后人。他心系老百姓的疾苦,尽量让老百姓少花钱看病,一贯主张“防治”理念,认为治疗,是“十个医生”为一个病人解决问题,而防治是一个人给成千上万的人传递保健知识。故此,仅从1987至1995年,他或与别人合作,共编写出六本学术专著;评论及科普短文也常见于报刊,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吴英恺生前遗嘱:去世后,把自己的心脏等器官,作为医学教材,全部捐献给祖国的卫生事业!
吴英恺于2003年11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如今,吴英恺院士已经离开我们十七年了,但他那颗伟大的心脏,却永远在工作……
作者简介:王 跃 当过工人、企业宣传干事。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散文集《好好干 好好玩》(黄宗江 题)。2018年人民日报举办“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发表《我们仨的故事》,并入选《人民日报2018年散文精选》集。中国化工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