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击
名家散文名家小说名家诗歌签约作家作家档案文坛资讯
散文天地
生活美文往事回忆亲情友情博文选登东方散文西部散文
生活随笔
情感驿站生活空间人在旅途灯下漫笔报告文学百家悦读时事要闻征文选登文学采风
诗歌星空
现代诗歌古韵新声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诗歌赏析谈诗论道散文诗页原创歌词
小说方阵
国外小说现代小说都市言情微型小说故事新编讽刺小说
文学评论
小说评论散文评论诗歌评论新书快递文化时评作家访谈
文艺荟萃
网络文学文化遗产作家信札书画世界美术周刊人文关注时事要闻文史博览
校园文学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蒲公英文学大学作文

王卫民:漂泊本身就有诗意

发表时间:2020-07-22  热度:

   微信图片_20200311185012.jpg

作家王卫民

  去西部,找个理由去漂泊!作家王卫民算得上是一个“漂泊者”,当过乡村医生,远赴新疆开金矿,办过养殖场,他在这片广袤的乡野试验场自由驰骋。他的中篇小说《北风吹》,正是由这些带着狂野印记的阅历所组成的素材。不在书房里玩文字技巧,不哄读者,是他一贯秉持的写作原则。在故土中吐露新芽,对于乡土文学他有着自己的隐忧:乡土文学百年以及构建总体性,面临着不可逆挑战或瓦解,是一代作家的无奈,高楼代替了土瓦屋。 
  王卫民的文字里充盈着生活气息,这在他的小说集《野庄子》里有着充分的表达。越过眼前的崇山峻岭,他将对故土的眷恋化为对文字的执着:“坚持写,写出不矫揉、不做作、不无病呻吟的好作品。” 

微信图片_20200311185012.jpg

  文化艺术报:读您的小说《北风吹》,被紧凑的情节吸引。读完我有这样的感受:您的小说似乎赓续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小说的某种传统,即文中时常夹杂着作者对于人性与社会的深度哲思。比如小说中有类似的阐述:“人的灵魂在金子的光辉表现出与金子光艺极不协调的色彩,却是人的本源性,而我更觉得,凡出金子的地方永远缺乏的是人性。”这样的叙述方式,想阐明的是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王卫民:当作品中出现人的本源性恶,按我以往叙事习惯就该停下来作叙事以外的笔墨,至于你问的写作意图,这作品一样也不能图解的。而面对严酷的自然灾难,丑的人物被刻画、描写,这种写作意图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说出,在一定程度上鞭笞与颂扬就是显而易见了。《复活》中的人物,玛丝洛娃,面对法官时的内心独白,也是作者的独白,也就是常说的“一定是人物的语言,而不是作者在说……”是对作者本身创作中的艺术要求。 
  文化艺术报:《北风吹》的整个故事我读得酣畅淋漓,但对于小说的结尾,作为一个读者的我却并不能感到完全满意。芨芨帕提沟矿区这个“价值观就是金子”的小社会,在一次雪崩后所有人的故事被和盘托出,人性在灾难面前面临着重重考验。但山东大汉几人掉进雪沟,白眉子苦心争夺的金子在飞机上散落一地,总让人产生一种以上帝视角来救赎人性的感觉。“好人有好报,坏人遭天谴”这样的结局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吗? 
  王卫民:这种技术上的处理,在创作过程中是很费了一番心思的。试想想,一群为金子而醉生梦死的特殊人群,善与恶较量,叙事中自然把读者的期待与最初设计的人物性格,以及留给他的故事,都是为他的最终结局的穷力。山东大汉一行掉进雪沟和白眉子不择手段弄到的金子,在上飞机时散落结局是一样的。小说一开始,白眉子这个还没有任何故事的人就出现了,随着灾难的描写和故事的推进,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渐渐被人记住。芨芨帕提沟是淘金者的天堂也是坟场,幻灭、复活都摆脱不了“丛林”法则。从秦岭来的被“绑架”,白眉子两肋插刀的义气行为也是他性格的一面。从生活逻辑和人物的性格逻辑,白眉在雪地里的表现就有些顺理成章。“水银老”临咽气之前说出了所有在芨芨帕提沟淘金人都想知道的秘密。这时他的贪婪之相初露。现实生活中的淘金人谁不想一夜发财,那么当一群人死里逃生,在一个早年废弃了的峒子里等待着活的时候,他竟在死人身上翻寻着“羊皮袋”的金子。他身上有了不少金子却换不了“山东大汉”一口烧酒。多么可悲的场面,贪婪的嘴脸一下使读者唏嘘不已。至于视觉上救赎人性的动意,在创作中还没有刻意。但“恶人没有好报”的这种结局方式的处理,不论是传统的阅读习惯还是作者的艺术追求,应是比较好的。 
  文化艺术报:您在一篇文章里说过,“找个理由去漂泊,就是去黄金沟里去淘金。”在漂泊中,在西部,仿佛可以追寻到心灵的升华。这一点,在我看来似乎与当代作家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及《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追求与反思有异曲同工之处:通过“灵与肉”“性与死亡”来展开生命哲学命题的讨论,而且都有一种被“放逐”的悲壮力量。我能从这一维度理解《北风吹》吗,或者作者有更贴切的阐释角度? 
  王卫民:《找个理由去漂泊》这篇文章发表应是好几年前了,漂泊对安逸惯了的人不是什么好事。而我倒觉得漂泊二字本身就有诗意。我漂泊西部,有一组散文发表后有人说料想不到在我身上带着野性。西部漂泊的日子,独自一人在草原迎着漠风看长河落日。怀惴着梦,一愣就是大半晌,不知在思考什么。当遍体鳞伤不再下海了,才觉得值。就是那时积累了《北风吹》素材,包括植物地貌等等,而对人的思考则是无休止的。谈不上心灵的升华,起码没少考问。张贤亮几个作品中关于人性、生命、哲学命题等等,在《北风吹》里我不敢等同。当时就是想写出来,一定要写成。在自然界没有善恶说,非洲塞伦盖蒂大草原的生存状态、生命状态的思索,当以“人”去叙说、描写、刻画的时候,作者的立场、价值趋向、善恶界限自然就有了。“灵与肉”的故事与体现,就成为了哲学命题的思考。2009年我单骑独闯罗布泊,梦断楼兰,在荒原上迷失了几天,最后是以楼兰文物保护站的红旗为参照物才得救,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过塔里木河,历时22天活着回来成为一段传奇。那是一次灵魂炼狱和洗礼、升华。在无助与绝望中重生,体会的不是“大漠孤烟直”,而是对“活着”的渴望。《北风吹》有绝望、无助,其中人性善的一面表现没有刻意去与恶作对比,更是人的本性理所应当。这一群人的结局各有不同,获救的、掉进冰隙的,熬不住死在峒子里的,却无一不悲壮。 
  文化艺术报:大约在二十多年前,商洛作家以群体的面目走向文坛,“当代商洛作家群”的称号在陕西文坛日渐为人所知;大约在十多年前,著名学者萧云儒在谈及这一群体时,有过这样的评价,“商洛作家群总体上是在农耕文化的背景下,以农耕文化、村舍文化、土地文化的视觉来解读当下社会。”创作视角聚焦于乡土文学,从而没有走出农耕文化这一背景,作为这一群体中的一员,您如何评价“当代商洛作家群”的文学现状,又如何审视乡土文学? 
  王卫民:关于商洛作家群的现状,我不敢妄言评价。只是觉得农耕文明渐渐远去,随之一种文化也就面临淡出。自古以来的商山洛水文化和文学积淀,就是萧云儒先生的评价那种,村舍、土地视觉背景。具体到小说创作上离不开村子、林子、水湾、农人耕作等等,那么这些元素和素材在当下利用上面临一种困惑。去的没走远,来的没跟上,已经形成一种定势的创作方向,还要注入新的手法、技巧、语言、叙事结构。而独领风骚,新锐创作的作家和作品一下子还没有一眼就看到。我接受的文学启蒙就是乡土文学,《创业史》《红旗谱》《暴风骤雨》《金光大道》《艳阳天》等,正是这样从给班级主办“黑板报”走过来。我也写过都市题材的小说,但不如农村乡土题材的顺手。高楼大厦、街巷、社区,在我眼里就成了崇山峻岭、山村院落,都市人家油烟机“訇訇”的飘散着午饭晚餐的气味,怎样也没有村子上空的袅袅炊烟亲切。应该说是我守旧落后,眷恋着故土或昨天烙印太深太重。可是我在小说创作中,努力地克服着过去乡土文学作品慢节奏的叙事,以适应当下读者。乡土文学百年以及构建总体性,面临着不可逆的挑战或瓦解,是一代作家的无奈,高楼代替了土瓦屋。我的“石村”系列中多是批判村干部、镇干部怎么不好。而近几年农村基层干部在精准扶贫中多么不容易,坐班、签到,那么作家就不能再去专门挑刺,管窥蠡测,塑造刻画没有正能量的人物了。作家更要与时俱进,不能总在说过去怎么写。 
  文化艺术报:我知道您的生活阅历非常丰富,当过乡村医生,远赴新疆开金矿,办过养殖场……同时,在您的小说里,我感觉,似乎您对于底层人物的心理刻画和语言描述熟稔于心,这使得您的小说更具底层气质。生活这片乡野试验场,为您的小说创作倾注了哪些文学元素,或者说,在一个阅历丰富的作家看来,什么是文学? 
  王卫民:关于这两点,首先肯定是我不是什么有天赋的人,更没有什么灵气,正如你说的,经历、阅历、顺风、顺行都有。先是思考,这思考包括生命的思考,这其中的焦虑思考得头都疼,然后提炼、找点。刘庆邦把这叫种子。找到点或种子时动笔了,储存的生活、思考焦虑过后的凝结的东西就用上了。形象化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首先是生活,麦苗儿和韭菜分不清,看见一片绿,就大谈今年是丰收年,多少还是有点儿滑稽。表达思想更是生活的体验和体悟,缺乏生活的表达一定是苍白无力的。之所以贾主席给予我小说肯定和评价,还是我生活厚实的原因,作品才耐读。这就是你说的我,倾注的元素。一个成功的作品元素很多,包括政治上的、时代要求的、作家自身的“三观”,作家驾驭材料的能力等等。写小说,单凭生活不行、锤炼语言是一个小说人的必修课。至于让我谈什么是文学,这本身是有定义的,定义之外的理解,用美妙的(小说)语言把你的思想,还有你想提出来叫社会解决的问题,通过故事或人物(情节、细节)表现出来了就“文学”了。缺少这些了,就没有文学性。 
  文化艺术报:这次获得柳青文学奖,对您的文学创作是一种极大的肯定。柳青精神对于当代作家而言,会产生怎样的文学共鸣?对于您以后的创作道路,会有哪些启发和思考? 
  王卫民:柳青精神永远是像我这样的乡土文学作家学习、崇拜、敬仰的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扎根底层生活、关注平民,这是他在皇甫村14年与这里的人民和泥土粘合在一起、春种夏播秋收获,创作出的《创业史》不朽的根本所在。我去过皇甫两次,最近的一次就是这届柳青奖颁奖的那天,每次去都有感动。2018入选中国作协定点深入体验生活项目,驻在乡下,体验生活半年之久,几个月后开办“农民课堂”,一发不可收,到2019年底已讲了50场。其实,我办的养殖场已有25年了,挣钱多与少不重要,主要是有理由回农村去,春天地里挖荠荠菜的老人,秋天山上采野菊芋的乡邻,谁家盖房子待客等等对积累有益,修村道了,换村干部了,我显得很操心。“石村”那么多的故事人物,生活状态,如果在书房里凭玩文字技巧,即使骗过自己,压根儿哄不过读者,尤其是近几年来的文学导向,柳青精神必将会发扬光大。对我的启发和思考最终成为压力的,是要坚持写,写出不矫揉、不做作、不无病呻吟的好作品。 
  文化艺术报:目前手头上有正在创作的小说吗?下一步的写作计划能否提前向读者透露一下? 
  王卫民:长篇小说《泥峪川》已经脱稿。是民国时期,家乡泥峪川一家几代人的命运。水患、瘟疫、土匪、饥荒、一家人失散,直到那一年,终于团聚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中。《浅水湾》是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申报项目作品,写当下农村的事。一个孤儿不甘屈辱,走出浅水湾,日子一久跟上人做大理石,他知道自幼到长大,没离开过的浅水湾背后的山全是大理石,他被“招商引资”回来了,却遇到了许多人际和政策上的问题,土地、环保……目前正在二稿修改中。我没有大的计划,这两个长篇丢过手,暂时不写长的,写中短篇发表园地多。 
  文化艺术报记者 魏韬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
[!--temp.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