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给她在乡下的老屋,取了一个十分浪漫而又耐人寻味的名字:三良驿站。
“三良”,在中国古时候,代指先秦时期秦国、郑国和魏晋时期的辅政三贤臣。而驿站,则是古代朝廷传送政情和军情的官差中途换马和歇息的馆舍。
从名字来看,朋友是动了一番脑筋的。可以看出,朋友非常崇拜古代先贤,也鞭策自己做一个贤德的人。也可以看出,朋友也是一个非常懂得生活的人。在漫漫生命的旅途上,困了,倦了,累了,甚至是受到了伤害,便回到驿站,轻轻放下行囊,看看年迈的老人,暂时忘掉身外事,安心休息一下,待集聚好体能,调整好心境,再继续前行,走好下一段或许更加艰难的路。
不久前,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初冬周末,和几个朋友应驿主之约,到驿站零距离真切体验和感受了一回乡村的愉快生活,度过了一个休闲美好而又的短暂时光。
三良驿站,离我们生活的城市只有不到三十公里的路程。这是一个很适中的距离。不远,也不近。再远了,路上有点累人;再近了,缺少了那种距离的美感。都不好。而且,这个距离,与古代的驿站距离基本吻合。而五里铺,在古代的襄荆古道上,曾经是一个非常有名的驿站。而三良驿站,正好也坐落在这里。是巧合,还是主人的良苦用心,还是受到了某种历史的暗示?我想,应该都有吧。
一条不太宽的乡村公路,从驿站的旁边匆匆经过,再向远处缓缓而去,不知延伸到何处。但是,肯定连接着很多村庄,还有很多农家,或者很多客居城里,可以称之为“驿站”或者“根”的老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条乡村公路,就是一根情感的纽带,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老家。如果没有这根纽带,人们不知能否走出乡村,也不知是否还能够从城里回到乡村?
驿站,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小院。正屋建在前面,后面缀着两排附属屋,一排用着客舍,三五间房子里,都整齐地摆放着床和家具及日常用品,整洁而又充满了乡土气息。朋友来了,可以在这里小憩一两个晚上,放下过往,好好静听和品味乡村的夜色。还有一排用着厨房和杂物间。满桌浓郁扑鼻,热气腾腾的乡土饭菜,就来自这里的锅台和灶间。午餐,就在这个小院里摆开了小小的战场,朋友们推杯换盏,开怀畅饮,好不热闹。欢声、笑语,醉了驿站,也醉了乡野。其实,我们吃的已不是一般的饭菜,而是在慢慢咀嚼着一种难得而纯粹的乡土情结,也咀嚼着一种难得而地道的乡土味道。
小院里还种着许多地坪草,草坪上点缀着一些乡土树种。在院子的边上,还专门辟了一块菜地,种的有大蒜,有萝卜,有红薯,有大白菜,等等。在初冬的暖阳下,显得别致而又充满了情调。女性朋友们还难得地放下娇贵的身架,亲自上阵,挖了一些红薯、萝卜,真正实地体验了一回“汗滴禾下土”的劳动乐趣。
驿站的右手不远处,有一口五六亩见方的鱼塘,水很深,也很清澈,一些水草,点缀在水边。据主人介绍,塘里每年年初都会放一些鱼苗,有鲫鱼,有鳊鱼,有草鱼,有黄颡鱼,等等。都是大家喜欢的乡土鱼种。这里的鱼,都吃素,食草,日子过得很清苦。当然,也是一种很健康的生活。驿站备有几套钓具,专供朋友们垂钓。半天时间,大家便钓了不少鲫鱼、黄颡鱼,好好过了一把钓鱼的“瘾”。
一条小溪,从驿站前流过,不急,也不缓。装着满满的乡愁而来,也装着满满的乡愁,而去,而到远方。
驿站的四周,长着许多树,都是乡村常见的那些。为什么说是长着呢?因为好多树是野生的,处于一种很好的自然状态,没有一点点修饰,则没有了一点点人为雕琢的痕迹,充满了一种天然的意趣。有高大挺直的白杨,有弯曲古朴的柳树,有红叶耀眼的乌桕,还有树叶乌黑发亮的刺冬青,等等。红色的树叶,黄色的树叶,绿色的树叶,还有田间绿油油的油菜、小麦,加上苍茫的草色,将初冬的原野,装扮得野趣横生。
田边,一颗野生小树上,缠着一根同样野生的不知名的瓜藤。树的叶子,正在渐渐老去,瓜藤的叶子,也正在随着树叶的老去而老去。一只小孩子拳头般大小的金黄色的小瓜,挂在正在老去的藤蔓上,显得孤单而又特别打眼。我好奇地穿过干燥的田野,用同样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个同样奇怪的瓜。我猜想,如果这个瓜能够吃得话,肯定早就不在了,我也就无缘见到这个孤零零地吊在冬天里的金色的“宝贝”了。看来,我是幸运的。因为这只独特的瓜,也因为我的好奇心。我把这只金色的瓜,连带着这棵野生的小树,一同镌刻进了我的记忆里。
地头,有几只散养的土鸡,在细心地寻找着可以充饥的食物。可能是散落的稻子,可能是刚刚冒牙的野菜,也可能是被暖阳催醒,出来享受阳光的昆虫。只是,有些昆虫,因贪图了初冬的阳光,而运气不太好,不经意间,便送掉了自己的小命,徒然成了鸡们果腹的美食,成全了鸡们的辘辘饥肠。
大自然生命的轮回和生命的张力,在这里,表现得都是如此的真实而又深刻!
其实,我们每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所谓的城里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个“三良驿站”。哪里是曾经生养我们的故土,生养我们的家。是我们体验和回味乡土生活的首选之地,也是安放我们精神和灵魂的情感家园。只要父母在,这个家就在,这个“驿站”也就在。我们回家,就有歇息的地方。
夜色下,驿站渐渐远去,渐渐模糊起来。而我们的心,却不慎遗落在了驿站。
2019年11月22日
作者简介:鲁定平,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在政界三十余载。两年前辞去沙洋县人大主任职务,开始散文创作。已有数十篇文章载于报刋。希望能用自己的心,真实而深刻地记录生活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