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击
名家散文名家小说名家诗歌签约作家作家档案文坛资讯
散文天地
生活美文往事回忆亲情友情博文选登东方散文西部散文
生活随笔
情感驿站生活空间人在旅途灯下漫笔报告文学百家悦读心灵鸡汤征文选登文学赛事
诗歌星空
现代诗歌古韵新声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诗歌赏析谈诗论道散文诗页原创歌词
小说方阵
国外小说现代小说都市言情微型小说故事新编讽刺小说
文学评论
小说评论散文评论诗歌评论新书快递文化时评作家访谈
文艺荟萃
网络文学文化遗产作家信札书画世界美术周刊人文关注文娱生活文史博览
校园文学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蒲公英文学大学作文

董 谦:民俗民情话屯风

发表时间:2018-02-17  热度:

 

 

民俗民情话屯风

——二棵榆树老家过年的风俗小记

文 / 董 谦

 

201405162231445534s.jpg

 

老家二棵榆树屯,是个具有300来年历史的大屯子,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满汉蒙回鄂伦春,朝鲜锡箔达斡尔,六十多年前,八百多户人家,五千多口村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家家盖草房,户户住圈炕,家家东西屋,户户南北炕。一代一代生老病死,一代一代的民俗流传,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记忆难忘的乡俗民风,至今想起来,都觉得是个迷,虽然已经汉化了,但是那些民风淳朴,那些民俗古怪,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民俗民风令人不能忘怀。我们当地人都把二棵榆树人叫做“此地人”,“此地人”的概念大概是指着当地的满族人。因为二棵榆树最早是满族人多,汉族人少,家家户户住的都是起脊的大草房,家家户户都是南炕北炕加西炕的圈炕弯子炕,家家都有西窗户。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语言系统,都有一些自己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多少年过去了,人们对他们的一些生活习惯至今还能记忆犹新。

偷饺子

此地人有个习惯,逢年过节的时候,家家包冻饺子,家家包冻豆包。而这些包饺子包豆包的活动都是采取联合起来方式来完成,一家一户地轮班集中统一包。联合的方式基本都是家族式的,以一个家族为亲属系列,以家庭主妇女人为主。轮到谁家,各家的主妇夹把菜刀来到包饺子这家来,捞酸菜,切猪肉,集中剁馅子,集中和面,切葱花,压花椒,集中拌馅子,然后分工擀饺皮儿大伙伸手包。这种联合方式,有说有笑,快乐合作,流水作业,边包边冻。有赶饺皮儿的,有包饺子的,有往盖帘上摆饺子的,有往外边端饺子速冻的。每家包完饺子都要吃夜饭,煮上饺子,摆上酒菜,还得大吃二喝一顿,明天再到下一家继续包冻饺子。包豆包的模式和包饺子一样,烀豆子,碓豆馅,发黄米面,包豆包,蒸豆包,起豆包,冻豆包等都是大家联合作业,配套生产。有的人口多的人家,“萨屋子”(仓房里)备上三四口大簰子缸,当院用苇帘子和苇席铺成冻饺子冻豆包的场地,这边摆上冻饺子蒸豆包,那边就把已经冻实成的冻饺子冻豆包往大缸里装。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偷饺子的环节。有的人家就是利用这样的机会开始研究偷饺子,偷饺子的目的其实也不是真偷,是象征性地偷,目的就是想尝尝这家的饺子滋味。一些人家打发孩子去谁家偷饺子都是有目标的,主要是偷那大户人家富户人家正经过日子人家的饺子。据说,吃了这样人家的饺子,沾了这样人家的福气,往后能过上好日子。那些接受偷饺子的孩子们事先都要潜伏到被偷饺子的这户人家的柴火垛、猪马圈或仓房里。等着这家人家往外送冻饺子的时候,或者往仓房里装冻饺子的时候,就急忙偷出来一些。因为这个习俗的原因,一些大户人家富户人家包冻饺子之前必须要多预备一些冻饺子,多剁一些馅子,多和一些面,多带出三百二百个饺子让他们偷走。据说,偷得越多,越说明这家人家日子过的红火,过得有人气,过的有人缘。有的人家因为饺子没人偷,或多或少地还感到丧气窝火。据说,二棵榆树屯子里有个赵氏家族的神偷手,专门偷各家仓房里的猪肉粉条子冻饺子冻馒头,不管谁家的仓房挂上什么坚固的锁头他都能给你压开。平时家里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到冬天过年的时候他就欢儿起来了,他撬门压锁挨家偷豆包偷饺子。他用麻袋做个大围裙,一头系在腰上一头系绳挂在脖子上,手里拿个湿毛巾,到人家当院或者进仓房,来不及一个一个地偷,就用湿毛巾沾,沾一串子往麻袋上一抖搂,再接着沾。沾满麻袋围裙送回家再到下一家继续偷。据说这一冬天,他偷完饺子偷豆包,偷完豆包饺子再去偷烧火草,一家人全靠偷活着。一到过年的时候,大家伙都说老赵家的饺子是百家馅饺子,一锅比一锅香。这里还有个忌讳:家家都怕偷柴火。有的人家宁可让他偷饺子也不让他偷烧火草,原因是犯忌:柴火,柴火,老百姓把柴火比作财火,把财偷走了不吉利,把火偷走了不旺兴,影响一年的好运气。因此有的人家一到过年偷饺子的时候专门派个孩子看柴草垛,抓住偷柴火的就狠揍一顿再给他一些饺子把他撵走,据说那个赵氏三只手因为偷烧火草没少挨揍。后来是吃了人家的牛肉馅饺子撑死了。

打花脸

此地人过年的时候还有个习惯是打花脸,这个打花脸的习俗也是个讨取吉利的习俗,这个习俗是达斡尔族传下来的,打花脸的用料黑灰是各家的锅底灰。在老家的年午黑夜,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上几根蜡烛点上,蜡烛有高有低有粗有细。有的人家买不起蜡烛,就把谷糠拌上煤油或豆油,找个泥盆或盆碴子,把拌了豆油煤油的谷糠搁在盆碴子里点燃,腊月三十晚上,家家灯火通明,有的是蜡烛,有的是谷糠。孩子们和大人们家家户户串百家门,所谓的大人其实都是一些结婚和未婚的大小伙子大姑娘,也有到岁数的五六十岁的半大子老头。他们来到谁家,都要到锅底坑里掏一把,这一掏就把锅底灰粘到了手上,等看见姑娘和小伙子们就冷不丁的给对方的脸上抹一下,对方的脸上顿时就变成了一个黑花脸。被抹了花脸的人不甘心被抹,就变着法子报复对方,就偷偷地在下一家的锅底下再去寻找锅底灰,再给对方打花脸。据说,这是吉祥规矩,早在夏朝部落国就有这个文明。黑,最早是个吉祥颜色,黑,是神性的象征,是黑色魔力的象征,黑色,是原始居民心中崇拜的神秘色彩,黑色,是驱邪祈福求吉求祥的原始黑色底蕴。还有一种说法是,年三十儿晚上和正月十六晚上,三十晚上先人们都从阴曹地府回家过年了,一个个男鬼女鬼都回来了,他们当中有些鬼对人间的男女或是有过节或是有仇恨的,大人孩子抹了花脸的他们回来就认不出来了,他们一看见阳世间全是花脸鬼,就忘记了自己的仇恨,就认不出自己的仇人,阳世间就太平了年午黑夜就平安了。正月十六晚上,据说鬼神们要回去了,走之前看见抹了花脸的人们,就不知道哪个是人那个是鬼了,有仇有恨的也就无法下手了,平安离去,天下太平。据说抹了花脸的人们,当晚最好不洗,要带着花脸走百家门,喝百家水,吃百家饭,滚百家炕。这样的孩子健康,这样的老人长寿,这样的姑娘小伙好找对象,将来结婚能顺顺利利地生好孩子。这样的风俗有个忌讳,不管谁抹了花脸不兴急眼不兴骂人不兴哭喊。据说是,急眼了,不吉利,哭喊了,鬼神就附体了,就上身了。抹不上花脸的人,还会被认为是人缘不好,缺少喜气缺少人气,福气不旺,运气不佳等等。

跑秧歌

二棵榆树的此地人扭秧歌不叫扭秧歌,叫跑秧歌。他们跑秧歌的鼓点和喇叭调跟其他地方的秧歌调不一样,经过一二百年的打磨留下的文化习俗,让这些跑秧歌的人们创作设计了自己的音乐和节奏。说不明白他们的鼓点是怎么沿袭下来的,人们一踏上秧歌的队伍就脚底板子刺痒,不跑不跳就受不了。他们的秧歌服装非常简单,都是从各家被垛上临时拽来的花被单子,都是从各家的姑娘媳妇脖梗上拽来的大红大绿的围巾子围脖子,他们做的所谓的花冠,就是用花纸卷在筷子上挤成的花卷花叶,用小细铁丝缠绕着筷子做成的弹簧,非常简单,非常经济,用点浆糊一粘就成了塞外冬季的鲜艳花朵。男扮女装的小伙子弄两个馒头塞进怀里就成了丰满隆鼓的乳胸了。狗皮帽子,貉壳帽子,花枕头巾一裹就是个花包头,帽檐插上几只小红辣椒就是小丑儿。锣鼓响起来的气氛顿时就能把人们给统治住了,人们听见锣鼓和喇叭的节奏,浑身的骨头节就麻了,脚底下就开始抽筋了,脚底板子就着急地跑起来。跑秧歌,关键是一个跑字上,这个跑,有点像吉普赛人的狂舞,脚下既有扭的节奏又有跑的韵律,扭秧歌的扭,在于浪的鱼妖,而跑则是狂放是豪气。扭,脚下没有声音,跑,脚下是有声响的,鋑鋑鋑,啪啪啪,撒撒撒,嘌嘌嘌,那声响粗狂,那声响野犷,看见他们扭秧歌,能想起安塞腰鼓,能想起蒙汉子叼羊。跑秧歌,不管男女,不管老少,不受服装约束,不管丑俊好看,只要有两只脚,有两只耳朵,能踩着鼓点,能听见喇叭,就能加入行列,就能找到感觉。一伙秧歌跑起来,起初是五六十人,跑着跑着就扩大了队伍,七八十八九十越跑越多,跑秧歌的人越多越热闹,反穿皮袄毛朝外的老汉汉,瘪嘴叼个大烟袋的老太太,还有正在家包饺子的家庭妇女,拿擀面杖的,拿烧火棍的,拿水瓢的,拿盖帘子,手拿鸡毛掸子的,身披破渔网的,还有的拿洋叉耙子,有的挑两只水筲的,有的上身套个辣椒串子,有的下腰披个麻袋片子,五花八门,啥样都有,前后一个节奏,全队一个步伐,跑得火爆,跑得痛快。跑秧歌的人们,关键要有个好的秧歌头,他们不嫌贫爱富,从街头跑起,不管穷富挨家拜年,挨家唱喜嗑。有钱人家预备几条香烟,没钱的人家烧点开水或者预备点瓜子摆在门前,谁赶上馋了就抓一把,渴了喝一口。有那穷人家也不甘示弱,干脆抹个花脸站在秧歌群里唱上一段十八摸或者是打牙牌啦送情郎啦西厢张生跳粉墙啦什么的来个回敬。大家哈哈一笑接着再往下一家跑秧歌。

磕头酒

磕头酒也是二棵榆树屯人留下的屯风习俗。二棵榆树屯一到年三十儿晚上,必有一个集体拜年喝磕头酒的节目,这个节目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以家族方式进行。基本是以同姓本家的直系亲属为主,亲哥兄弟、亲叔伯弟、亲堂兄弟,没出五服的本家男女。比如王氏家族有的大小族人,往起划拉划拉,有多些算多些,三十四十五十,队伍越大越说明这个家族人丁兴旺,势力强大。这种集体拜年方式,有一个重要环节,必须喝磕头酒。这个庞大的家族拜年队伍由一个辈分大的资格老的领头人物在前边带队,先从他们家族当中辈分最高资格最老的人家开始拜年。然后再往次级辈分次级威望高的人家走访拜年。这些被接受朝拜的人家这一天的晚上,必须事先专门给这些拜年的哥们爷们预备一桌酒菜,还得准备八支凳子,八支酒杯,八双筷子。拜年的团队来了之后,必须派出八个代表,板板正正地坐在预备好的八支凳子上,然后恭恭敬敬地把酒满上,然后端起杯来,来到炕沿帮前,面对坐在炕上的长辈二老或三老四老,双手举杯,单腿跪下,喊完拜年话,一起举杯相互碰撞,将酒喝下。这样的场面一直要进行到完,中间不准停歇,一些长辈心疼小字辈喝酒怕他们喝多,就故意摆上八个小酒盅,进屋说句话磕完头喝完酒赶紧走。有的怕吵闹图肃静的长辈们为了省事,也摆上小酒盅,让他们进屋就喝,喝完了滚蛋。有那大方人家喜欢热闹的长辈就故意摆上能装二三两酒的大杯,看见晚辈进屋,光磕头说拜年话不行,大的小的必须都得喝酒,还必须把杯酒喝干。这样的场面,能喝酒的好喝酒的当然高兴。苦就苦了不能喝酒的不敢喝酒的,还要孝心,还要顺从,还要让长辈高兴快乐,就只好挺着脖子硬喝,同辈份的叫号,长辈们看热闹。有的一大杯酒喝完就躺在这家炕上睡着了,去不了下一家了。这个家族要是有个五六七八家,年午黑夜基本上就能把这支庞大的拜年队伍全喝趴下。这种民俗民风给一些好喝酒的能喝酒家里又没有喝酒条件的人创造了一个喝酒的机会。屯中专门有那么一些喝酒的赖户,专门找这种机会挨家喝酒。年午黑夜,家家庭院灯光阑珊,这些人瞄着那陈吃陈喝的大户人家,踏着夜色,踩着灯光,进屋口喊拜年嗑,跪地磕头喊长寿,其实进屋拜年是假,喝酒开胃是真。比较讲究的人家一看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急忙下地,摆上酒菜,互道吉祥,礼尚往来。喝吧,喝吧,新正大月的,赶上酒菜,不用客气。有的大方人家把酒坛子酒壶摆在地上,随便喝,自己倒。这些喝酒人,看看盘光碗净了,没啥咬头了撂下酒杯转移下家,摆上酒菜再接着喝。这样的机会就是年午黑夜有这个规矩,第二天晚上在就没有了这份待遇了。再来拜年就是瓜子冻梨茶水,茶水管够,喝酒没有。除非是硬要,遇到那好喝酒的,会耍赖皮缠的坐在炕上不走,号称:打不走,撵不走,赶紧快来饺子酒。输打硬要,死皮赖脸,主人们就得下地烧水张罗给他们煮冻饺子。这里是有含义的:饺子酒,饺子酒,吃完饺子赶紧走。还有一层意思:初一狂,初二稳,吃完饺子酒赶紧滚!懂得这些规矩的人就不再寻找冷淡,自觉行动,端起饺子,狼吞虎咽,吃完饺子酒,赶紧滚蛋。那些喝的半醉不醉的人们就呵呵咧咧地唱着小曲浪调的:哥呀妹呀你慢点走,喝完了回家烀猪头,要想再喝磕头酒,等到明年春打六九头!

 

作者简介: 董谦: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历任黑龙江省林甸县三合乡及县渔场教师、校长、政工干部,县委办公室县志编辑,县委办秘书,县文化局副局长,县文体局局长,县文联副主席。200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散文、小说文集多部,黑龙江驻地一、二、三、四届签约作家。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
[!--temp.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