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记载,刘姓来源有三:一者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其子孙以国为姓;其二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其三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主要有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另外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再者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还有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而丈夫刘依朴的庐江刘姓呢?据谱牒记载,先祖本为尹姓,是黄帝之子少昊的后代,少昊是古代东夷族首领,号金天氏。其子“般”担任工正,被封于尹城,他的后裔世袭工正,居于尹城,以封邑名“尹” 为姓氏,世称尹氏。古尹城在河南西北与山西西南交界一带,这里是尹氏的发源地之一。先秦时期,尹氏家族主要聚居于此。尹氏宗谱以尹吉甫为一世。谱载:“周宣王励精中兴,修文武业,乃命吉甫北征猃狁,后宣王自将伐淮夷,命吉甫策程,伯休父为司马,申伯封谢,仲山甫城齐,吉甫咸作诗以赠送之。”尹吉甫是周宣王良辅,是中华诗祖,还是尹姓和吉姓族人共同的太始祖。易尹为刘的缘由是古者因生赐姓,胙土命氏,姓氏皆赐自天子,受之先君,世代相守,不可更改,正所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当然这也非铁律,比干与殷商帝王同姓,因为直谏蒙难,后世易子为林; 汉初三杰韩信因钟室遘祸,其后世易韩为韦。这些改姓实为避祸,防不测,保全家族,不得已为之。 据说尹刘氏易尹为刘也是为了避祸,方才有了庐江这一分支。
不管怎么说,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常言道: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每年清明和冬至,远在岭南莞城的丈夫不管工作有多繁忙,扔下手中的活儿就长途跋涉的往祖籍赶。他认为,不管身在何方只有老家的宗祠,才是他的归宿,他的灵魂栖息地。因此,虽然彭泽刘姓与丈夫刘姓不是一个分支,却都是来自于皖中,说不定上推多少世,祖宗们就在一口锅里抡勺子。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拜谒彭泽“刘氏祠堂”便被我列入了议事日程。
这是清明前一个细雨蒙蒙的春日,随丈夫回家祭祖的我,抽了个空当机会,缠着丈夫驱车向着长江南岸、县城北部的龙城镇西陇村奔去。去实现摇曳于我心头的一个寻古访幽之梦境。
穿过雄伟高大的四柱三门“西陇刘”石牌坊,古槐相伴的氛围顿时给了我一种时空久远的感觉。朝村内行出不过百步,一座弥漫着古色古香的家族式祠堂,迈着沉稳的步伐向我走来。
打眼看去,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刘氏宗祠,为典型的砖木结构徽派建筑。门前左右威武着雌雄石狮,两个沧桑的石质旗杆座佐证着昔日的家族辉煌。步入占地400余平方米的祠堂,立刻被刘氏宗祠的建筑艺术所吸引。但见其布局合理、构架严谨、雕梁画栋、穿斗抬梁,镶嵌于门窗的石雕、木雕饰品无不精良绝美,巧夺天工。不愧为民间艺术之上品。我知道:祠堂,过去又称为“祠庙”或“家庙”,是作为崇拜先祖与崇拜神灵的产物,是先民精神和英灵栖息的殿堂。这里既是历史的教科书,又蕴涵丰富的地域民俗文化,埋藏着深厚的人文根基。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史料,具有传承与研究价值。
当我浸沉于刘氏宗祠的精美绝伦之际,在此管理的刘氏族人告诉我:此前的家祠由于年久失修、动乱破坏、火灾烧毁、文物盗取、人为拆改、自然风化等诸多原因,致使刘氏家宅和宗祠满目疮痍,破烂不堪。十年前村民曾对屋面、门扇、墙体和梁柱进行了维修。后来县文物保护部门积极争取到国家基层文物保护维修补助资金80余万元,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刘氏宗祠进行大面积的修缮,才有了现在的面貌。
抚摸着历时一年的精心修缮之结晶,昔日破败不堪的刘氏宗祠已重现清乾隆年间古色古香的风采。雕刻精美的木制构件门窗、房梁、抬梁、立柱在能工巧匠的修复下,整洁完好地呈现出徽派建筑的古韵。砖木结构的墙壁、青石建筑的两进天井、排水通道等均恢复到昔日特有的建筑风格。
聆听着“滴滴答答”的檐滴,仿佛历史的回声穿越时空隧道,告知着西陇刘的曾经。本以为如此高大上的宗祠,其背后定会有着家族的辉煌,传说却并非如此。清朝初年,从安徽无为迁徙于此的西陇刘氏先祖,并非是达官贵人或巨富商贾,而是老实巴交的庄户人。一个上苍的恩赐,叫刘氏先祖从地里掘得了几瓮元宝。他认为这是祖宗的在天之灵相助,故而便萌生用这笔横财构筑宗祠的念想。当他去买材料时,商家都知道他家穷得叮当响,以为他拿不出钱,便开玩笑似的来了个买一送一,本来打算建设50间房屋的钱财,一下子买了100间的材料。这样一来,不仅仅建设成艺术瑰宝般的宗祠,还为三个儿子每人修筑了一套连体的宅院,据说三个院落的二楼都是相通的,家人是不用担心刮风下雨的。
咀嚼着这类似民间传奇的发财故事,走出了这座精美雄浑、异彩多姿的刘氏宗祠时,讶然发现,在其毗邻的不远处,东倒西歪着一堵堵气势不凡的断墙残壁,叫我感到了刚才听到的发财传说,并非是空穴来风。袭上心头的因果报应,让我对刘氏家族产生出一种崇敬感。当然,也夹杂着我对儿子家族的仰视,还有我没有嫁错门的欣慰。回眸间,不由得向着彰显“彭城世泽,汉室家声”的刘氏家祠投去了景仰的一瞥。
作者简介:李婷,广西北流人,迁居广东省东莞市20多年。为多家公司、慈善机构和教育机构的负责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会员,《东方散文》杂志编委,《海河文学》杂志副主编,《芙蓉国文汇》签约作家,中国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北方微电影产业协会、通榆县作家协会特约作家,自由撰稿人。业余时间爱好文学写作,时有作品见诸报端。曾在全国各种文学大赛中获奖十余次。散文集《圭江流韵》2018年9月由团结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