赘言:游子写家乡,总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忐忑。所以,请原谅我的词不达意,还有语无伦次。
1
与一座叫做安达的城市藕断丝连,是我从未预料到的事。就像与母亲的关系,剪了脐带,依然血脉相连。
我走过很多城市,或在很多城市里驻足,但我依然会想念安达。想念那里烟火气息浓郁的早晚市场,想念夜晚街路两旁摇曳着的满树霓虹灯光,想念高速路口“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地标雕塑,还有满城人行道板上每隔一米的奶牛图形地砖。
我想念安达。
我想念她所有的过往和今天。
2
父母亲带着我和弟弟们从蒙古高原落脚到安达那年,我十一岁。那时的安达在我眼中无比繁华而广大。在安达,我第一次见到图画书里的水果、蔬菜、商店,还有汽车。我的内心充满着喜悦和好奇,还夹杂着些许的紧张和恐惧。
第一天上学,母亲把我送到学校,可是放学后,站在公路边看着飞驰的汽车,我惊恐地发现,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若干年后,我一回回地站在当年找不到家的那个路口,眺望已经变宽变平的街路,总会有万千滋味涌入心头。
3
母亲的一生都是飘泊的。她跟所有的女人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丢失着自己的故乡。但母亲不承认女人是没有故乡的,她一直在努力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故乡。
母亲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上山下乡”到内蒙古一个僻远的小镇,在那里长到不得不嫁人的年龄时,走进了父亲的毡包。母亲是带着无奈和不得已的。所以,父亲的故乡在母亲眼里就变成了极不讨喜的他乡。
一个没有故乡的女人,当她不能把丈夫的故乡作为自己的故乡时,就注定了她的飘泊。
我们搬离内蒙古时,母亲正值壮年。虽然几经努力,我们依然没有落户到外公外婆的居住地,我们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没有亲人的安达安了家。母亲在这个新的地方开辟着自己的家园。
我就这样与安达结下了因缘。
4
我相信宿命。一啄一饮都是前定,一离一合皆有因果。
我和弟弟们在安达完成了基本学业后,都把自己交给了他乡。
我成年后的最初背叛是从安达开始的,从我踏离那片熟悉的土地开始。那时候,还有窃喜在里面,心里想着终于走了,终于可以离开父母的管束,终于可以像一只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了。脚步是轻快活泼的,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和胆怯。谁不向往更高更远的地方呢?
可是总有疲惫、落寞、不堪和委屈的时候,蹲下身,把自己蜷缩起来,用自己的拥抱去疗伤。终于承认想家了,可是,回不去了。
回不去了。曾经的家乡。曾经的少年。
5
父亲离世后,母亲独居在安达。没有故乡的母亲终是把安达当成了自己的故乡。
为了解闷,大弟弟给母亲换了一套带小菜园的一楼居住。母亲在园子里种上青菜和鲜花,虽然打理园子很耗母亲的心,但她万分欢喜。看着小小的菜籽发芽、爬藤、开花,母亲笑意浓浓。
清爽的黄昏,土地上的青菜已经结出了果实,难得空闲下来的母亲看着土地,我看着母亲,血红娇阳下的母亲看上去柔和而俊美。我喜欢这样的时光,这样的凝望。
打理园子的空暇时间,母亲会用来画画、写字,她参加安达老年大学举办的各种画展,她甚至骑着自行车,背着双肩包游走在安达的街头巷尾。她说她喜欢人来车往的热闹集市,喜欢人头攒动的正阳大街,喜欢安达人的热情洋溢和“自来熟”。尽管安达没有她的孩子和亲人。
6
父亲并没有葬在安达。
去看望父亲时,我们总要绕个大圈子回安达接上母亲,再回折去看父亲,这多少不太便利。但母亲并没有觉得哪里不妥,我和弟弟们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父亲离世后,母亲的出生日期变成了父亲的。我知道她在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父亲。亦或许,母亲坚守安达也是因为父亲。父亲和母亲,他们把人生中最美好、最健壮的年华都给了安达,安达见证着他们所有的过往。对于母亲来说,还有哪座城市能够像安达一样,留下那么多那么多关乎父亲的记忆?
7
每周末,我都会回安达陪母亲。我们彼此都习惯了这种周末式的陪伴。
周六早晨,我会踩着晨光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我知道此时的母亲正在窗台前遥望我的车轮。周日下午,我会带着母亲给我做的一兜子吃食回到我生活的城市。
一个丁香花开的周末,我挽着母亲的胳膊穿过锦江广场和广场上鼎沸的人流,在凉爽的街头散步。七十岁的母亲跟我第一次提到了死亡。那天,她说了很多的话,说她担心会成为我们的包袱,还有她对生病和死亡的恐惧。我试图安慰母亲,但表达得语无伦次。面对比我聪明、倔强、勇敢的母亲,我知道我的安慰毫无意义。
我把母亲的恐惧讲给了弟弟们听。我们便共同劝说母亲搬离安达,到我们生活的城市里去。但母亲拒绝了。
母亲拒绝搬离安达。除了为保留对父亲的记忆以外,我找不到母亲坚守安达的理由。
8
我无法放下安达的原因,除去母亲,还因为这里有我个体生活的印记。至今,还有我很多同学生活在安达。人到中年,我的同学们大多已经成为这座城市里各个领域的中流砥柱。这让我不能不为他们自豪。我关注着他们的成长,亦如我一直以来看着他们如何褪去青涩,接手成熟。
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安达教育史上的辉煌,也相信这一代人中出现了太多太多名响城里城外的人物。如果说,是他们让安达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不如说,是安达成就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梦想。
安达,终究是有底蕴、有故事的城市。
9
我在安达三中读书时,总是喜欢一个人跑到学校对面的烈士陵园去背书。我喜欢那里不染风尘的安宁和静谧。
那时的烈士陵园又旧又小,虽然地处热闹的街边,却不太被人关注。三十多年来,烈士陵园几经改造,现在已经很成样子了。
带朋友来安达玩,烈士陵园是我们必须要拜祭的。
喜欢一座城,要从记住她的历史开始。安达的烈士陵园会告诉你,为了这座城,有多少个生命停止了跳动,又有多少人的年华在最美的时节定格。
还有731细菌特别实验场遗址,还有火车站旁的俄罗斯老建筑,还有百年红星乳业,还有供不应求的拉舍尔毛毯,还有享誉全国的“二百吨”和老冰砖,还有那场闻名中外的大庆石油大会战,无可置疑安达是会战的发源地,尽管这段历史知者甚少……这些,怎么能走得出安达人的记忆?
10
很幸庆,我曾在安达生活过七年,在我人生最重要的性格养成阶段,我生活在充满恬静温馨的安达。
这座清爽洁净的小城,给了我一双清洁的眼睛,让我看哪里都充满美好;给了我一颗安稳的心胸,让我在凡尘中懂得慈悲喜舍;给了我一个安静的灵魂,让我在生活中减少躁动与狂妄。
尽管,曾经居住的老屋,如今已找不到旧日的痕迹;尽管,曾经与伙伴们玩耍的南大地,如今已高楼林立;尽管,安达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已让我找不到陈旧的记忆,但我依然热烈地接受我的家乡能够沿着历史的注脚,一路迅猛地前行。
11
一个游子提起家乡,总会显得絮絮叨叨,一直在说,又似乎一直没有说到点子上。我也难逃世俗。
其实,一个人,如果能陪伴一座城一起成长,该是一种多么深的缘分;如果能收藏这座城前生后世的记忆,又该是一种多么大的幸运。
而我,有幸与一座城结下了七年的因缘,如今还能每周走进她的腹地,感受我与她来自心灵最深处的脉动。我幸!
秋去春来,因为工作原因,我又能幸运地翻开那些纸张泛黄的安达史料,那些睡在岁月皱褶里的历史重现在我的眼前,让我能够深深地品味到安达曾经走落的沧桑。我命!
有关安达的记忆,注定是属于国家的,民族的,全人类的,当这座城市被时光打磨后,我相信,无论身处何地的安达人,都会愿意用杜鹃啼血般的热情把她融入到自己的肌肤和骨髓中,让她成为我们的每一个细胞和每一滴血液。
是的,作为安达人,我们没有理由不把这座城市记在心里,刻在生命中。
结语:安达,终究是有底蕴、有故事的城市。
作者简介:海兰瑞,汉语言写作的蒙古族。现居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