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京、沪等现代大都市的青年写作,四川的青年写作似乎有些沉闷。不过,《青年作家》2018年11期以集束方式推出“纪念巴金文学院建院35周年——2018年度签约作家专号”时,笔者才发现,我原来的判断,看来有些问题。无论是中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无论是侧重现实的散文还是专注于历史的随笔,大约都不会输于他人。文学并非擂台,文也没有第一。这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四川的青年军以什么样的姿态在写作,又以什么样的姿态向读者提供了什么样的作品。
这是我关注的。
文学当然有它的功利,但仅于功利,很难成为大家,其作品也很难成为杰作。放下功利,置身于自己的生活、观察、思考以及由此平台上的呈现与表现,将会决定其作品的优莠。《一路狂奔》(格尼),写一个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大作为:以懵懂的反抗男权中心到迷茫的反抗男权中心,走向了一条世人斜眼相观的艰辛人生。当然。这不是这篇小说的全部,这篇小说的贡献还在于,作家从生活中的众多类相,观察到了时代的进步,并不一定带来人的进步。或者从另一方面讲,人的某种对现存观念和一般大众行为的挑战,并不一定就是某一时代的特征。在这一视角和思考上,作家没有单视角地对此作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评估,而是把活生生的人与鲜活的生活紧紧地捆在了一起。这样的一种写作资态,展示了作家对生活认知的原生化,同时表现了作家在这种原生化状的某种艺术上的提纯。或许,这正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历史观与美学观相结合的一种四川文学的表达。《1998年的大买卖》(姜明),虽说题材有很大的差异,但就其写作姿态来看,以及思考的维度来看,与《一路狂奔》近似。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如何变现为大人物,又如何在大时化中,不断地面对大时代给出的种种挑战下的人物命运的改变。有意思的是,《1998年的大买卖》作为一部男性话语的小说,居然与作为女性话语的《一路狂奔》在大/小人物转环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当作家自己的身体和思考都活生生地置身于这种几乎同质的平台时,作家会以什么样的方式为读者书写一部不同情状的作品。两部小说,为我们提供了新鲜的经验。
由此我们看到,现实主义题材与现实主义的写作姿态,同样有着不一样的观念、方式和呈现的面相。四川文学的青年军,在此方面所做的探索,值得肯定。颜歌与七堇年,少年成名,其青春活力四射的作品,曾圈有若干若干粉丝。当她们步入与少女时代有些远了的时候,她们的作品将是怎样一种面相。这一专号,她俩上各自摆出自己的新作。且两人的作品,无论题材还是叙事观念与方式都相隔很远,但相同的是,都有自己独特的叙事方事。颜歌,近年执着于平乐镇这枚“邮票”的地方书写。《叶小萱的烦恼》是平乐镇书写的新信函,中年烦恼与青年向往的交织写得来行云流水,无论从故事进程还叙事技巧,丝丝相扣。已经有了大家的气质。《天花板上的大象》则一如作家的青春话语,梦境与梦境的现世回应。但是,《天花板上的大象》则把怪诞植入进抒情话语里,使得小说具有一种唯美主义的色彩,特别是小说里表现出来的热情,是当下许多小说所没有的。在某种文学政策成为某时的方向时,有像七堇年这样的小说,表达了四川文学里的某种新诉求与新气象。由此,另一部小说也很有意味。《百口难辩》(曾瓶),是一部与当下某种惯常社会直接挂钩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最易流入时文。但是,这部小说的高妙处在于,把一种荒诞不经的社会现象和人心,通过其必要的叙事节奏,将其事件和人的行为写得一本正经。正是这样的一本正经,某种社会生态与人的行为更觉荒诞不经。这部小说真有些加缪小说的元素。但又是道地的四川小说特征。不同面相的展示,其实就是四川文学青年军给我们的新面相和新力量。
四川文学里有一支重要力量来自藏区和彝区。藏区的小说和散文,彝区的诗歌与散文,不仅是四川文学版图的重镇,近年来,同样已经逐渐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次专号所展示的藏区和彝区作品,给人耳目一新。原来主要写作散文的雍措、伊熙堪卓,这次给读者的是小说。小说完全以作家原来熟悉的叙事方式,给它的读者讲我们陌生的故事和我们熟悉的人性。散文化的小说,让小说变得来与散文那般亲近。这种方式,是鲁迅、艾芜、沈从文等现代文学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小说的一种方式。不是说四川青年军的赶时髦,而是说,这是四川小说的一个传统,从已故的周克芹到当下正红的阿来,四川文学这一散文化小说的传统,在《一只大鸟掉下去》(雍措)和《麻雀物语》(伊熙堪卓)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不仅如此,这两部带有异质题材、异质体验的小说,散文不是一种外化的表达方式,而是一种内化了的小说观念和叙事本领。
四川的诗歌,曾经风云际会。似乎消沉了一些日子后,新近些年,大有再起风云之势。这一专号中的赵晓梦、余幼幼、羌人六、程川等都是四川诗歌的重要诗者。特别像余幼幼这样的九零后,作为实力派新力量,已经在国内诗歌界获得了相应的地位。而散文,由于有了像蒋蓝、聂作平等这样在全国有了相当地位散文大家的影响,特别是散文面临重大变革的时期,四川文学青年军一样地不甘人后。在这期专号里,小说家卢一萍的历史随笔、散文家麦子现实题材的大散文,同样地展示了四川文学青年军散文的不俗实力。
有理由相信,四川文学的未来——其实已经在当下——是四川文学青年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