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击
名家散文名家小说名家诗歌签约作家作家档案文坛资讯
散文天地
生活美文往事回忆亲情友情博文选登东方散文西部散文
生活随笔
情感驿站生活空间人在旅途灯下漫笔报告文学百家悦读时事要闻征文选登文学采风
诗歌星空
现代诗歌古韵新声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诗歌赏析谈诗论道散文诗页原创歌词
小说方阵
国外小说现代小说都市言情微型小说故事新编讽刺小说
文学评论
小说评论散文评论诗歌评论新书快递文化时评作家访谈
文艺荟萃
网络文学文化遗产作家信札书画世界美术周刊人文关注时事要闻文史博览
校园文学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蒲公英文学大学作文

赵国春:王震与北大荒人的故事

发表时间:2018-12-12  热度:

 QQ图片20181212042903.png

   “北大荒,真荒凉,黑油油的土啊!草莽莽。又有兔子又有狼……”说起北大荒,老一辈人都会想起这首歌谣。可如今,经过农垦人七十多年的建设,北大荒这片神奇的黑土地已经成为共和国的粮仓。今年,是王震同志诞辰110周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农垦部长,中国农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卓越领导者,王震将军对开发北大荒作出的贡献至今令人缅怀。                   

点燃第一把荒火 

早在19546月,时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从北京到黑龙江汤原视察,那里驻守着从朝鲜战场上回国参加森林铁路修建任务的铁道兵五师部分老兵。他们在副师长余友清带领下,一边做着工程扫尾工作,一边等待办理复员手续。在汤原铁道兵五师营地,副师长余友清陪同王震查看战士们种的菜地时,发现脚下的土地黑油油的,情不自禁地蹲下来,抓起一把黑土说:“这土地真肥呀!一使劲能攥出油来。比起戈壁滩的沙地和南泥湾的黄土坷拉,要强上百倍!”并了解到虎林、密山、饶河一带有大片荒地可开垦,当时就动员指战员“到北大荒建设机械化农场”。1955年元旦,第一个以铁道兵部队番号命名的农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O部队农场正式成立。这是在北大荒建立的第一个军垦农场,余友清任场长,王震亲手点燃了铁道兵开垦北大荒的第一把“荒火”。

1955年夏天,王震两次来密山视察后,又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和筹划,庄严地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递上了《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报告中详尽说明了他对黑土地的调出情况,建议“铁道兵在黑龙江省的密山、虎林、饶河三个现县境内,举办一个综合性的半机械化的农牧业企业”。报告中说:“开垦这片荒原的主要工程师排水工程和必要的灌溉工程。根据水利部的初步估算,有3000万亩到4000万亩的土方。如果能将铁道兵1955年到1957年收入等工程费1亿元用于投资,则到1960年就可以使1000万亩耕地投入生产,那时就可以年生产粮食30亿斤。”这是北大荒开发史上的重要文献,它凝聚了王震一年来往返与北大荒的心血,以及他那屯垦戍边、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决心。毛泽东非常重视王震的这个报告,圈阅批示“刘、朱、周、陈、小平阅退彭”,彭德怀还在报告上写了支持王震的批语。王震立即四处奔波,亲自组织这场声势浩大的垦荒战役。

19565月,中央农垦部成立,王震任农垦部部长,他亲自为密山农垦局选局址后,宣布铁道兵农垦局成立。1958年,已经担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向中央提出:动员十万转业军人开发北大荒。他豪迈地说;“新中国的荒地都包给我干吧!我这个农垦部长有这个信心!”

1958320,中共中央成都会议通过的《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指出:“军垦既可以解决军队复员就业问题,又可以促进农业发展,在有些地区还可以增强国防和巩固社会治安。因此,在有大量可垦荒地、当地缺乏劳动力,又有复员部队可调的情况下,应实行军垦……”

从此,王震为开发北大荒立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在这里也流传着王震与北大荒人的故事。

密山火车站大动员 

1958年春天,密山,这个祖国东北角的小县城,可真正见了世面。这个北大荒东部的大门,每天要吞吐几千近万名转业官兵,管吃,管住,还要迅速将他们送到荒原的各新建点。这对于当时只有几千户人家、东西两条大街的古老小镇来说,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从火车站通向城里的那条土路上,挤满了穿着军服、黄棉大衣、摘掉肩章和领章的转业官兵。土路两边的空地上,堆满了铺盖、行李、箱笼等杂物……每天好几千人在这里逗留,因计划不周,交通不便,缺人的农场又偏远,没有足够的车辆把他们送往新建点,这给小县城带来极大困难。县城的机关、学校、俱乐部、仓库都住满了人,还有很多人实在没地方住,就住在老乡家里。

铁道兵农垦局向农垦部告急,请示要车辆来解决运力不足的问题。恰巧,王震部长于4月中旬来到密山。

412,这是北大荒开发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王震亲自在密山火车站组织万人大会。密山火车站广场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广场中央临时搭起的主席台上,播放着激昂的乐曲。同时悬挂着几条醒目的欢迎开发北大荒的转业官兵的横幅标语,主席台右侧还竖立着王震为转业官兵书写的诗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英雄奔赴北大荒,好汉建设黑龙江。”

王震将军身着军装,肩上佩带着三颗金星的上将军衔,披着一件黄呢大衣,在农垦局长的陪同下,慢步走上主席台。站稳后,他把大衣脱掉,向会场上的人群频频招手。这时,一阵掌声响了起来。

王震将军对着话筒,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做了题为《向捍卫祖国建设祖国的战士致敬》的讲话。他说:“欢迎同志们到北大荒来!我代表人民解放军总部,代表农垦部所属全国农牧场五十万职工,向同志们表示慰问和欢迎……大家来开垦北大荒,这个任务是很艰苦的……在这里盘踞了十四年的日本帝国主义者,被消灭了,日本强盗蒋介石匪徒,都被我们消灭了。在这没有人烟的地方,我们盖了房子开了荒。能完成艰苦任务,就能得到光荣,英雄的人民解放军是能战胜艰苦困难的……”

说到这里,将军把话题一转:“你们都是当过排长、连长,也有当营长的,我也当过排、连、营长。同志们,在战场大冲锋,排、连、营长是在部队前头呢,还是跟在后面呢?”大家回答:“在前面!”“那么开垦北大荒呢?”王震又问大家。大家回答:“也该在前面!”“遇到艰苦困难怕不怕?”“不怕!”“苦战三年行不行?”“行!”

“说到困难,目前就有一个具体问题需要解决。来到密山的转业军人很多,汽车运不过来。有的同志建议:不坐汽车,走路,走上三天四天就到了自己的农场,早走早到,早到早生产。我看这个建议很好,有革命干劲,大家同意不同意?”

台下的官兵们齐声大喊:“同意!”

王震高兴地大声呼喊:“同意,明天早晨就出发!”

会后的第二天,云集密山县城的转业官兵就迈开双脚,徒步进军荒原了。预备六师的先头部队和商丘步兵学校的转业官兵,高举着王震将军亲手授予的一面大旗,离开密山向远在乌苏里江边的八五八农场进发。大旗上写着“迈开英雄步伐,走向生产前线”。在徒步行军队伍的前头,还有一支骑自行车的前哨部队,他们是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们,他们随部队一起到达八五八农场,摄下了一组历史镜头,后来编入了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预备六师教导员团学员蔡恒回忆当时的情景说:“第二天一大早,我们这支上千人的队伍,以班、排、连为建制,各自背着简单的行李,以领队红旗为向导,浩浩荡荡,从密山出发了。沿途一片荒凉,人烟稀少。一路上战友之间、官兵之间互相换着背行李,互相鼓励。不少人脚上打起了泡,走瘸了。我从未参加过这样艰难的长途行军,走到中午,两脚起了十多个大血泡。队伍到了杨岗,天黑了下来。前面指挥部传来口令:停止行进,就地过夜……”

这无疑是垦荒史上壮丽的一页。成千上万人马在同一时间从祖国各地汇集边城,又几乎在同一时间兵分百路,徒步进军,走向荒原腹地。这是垦荒史上的“淮海战役”,是一场携家带口的进军:匆忙,而又沉着,有秩序。这次徒步进军行动的贯彻与执行,展现了将军的魄力,也显示了十万大军这个集体的坚强意志。在这里上演了中国垦荒史上最雄壮的一幕:随着王震挥手下达了徒步向荒原进军的命令,几名万复转官兵浩浩荡荡奔赴荒原深处,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书写了“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的壮丽篇章。

3月到5月,短短三个月时间,成千上万名转业、复员官兵从祖国各地,从各军种、兵种,各部队、院校,纷纷离队北上,向北大荒挺近。到了5月底,进入北大荒的转业、复员官兵共8万多人,其中排以上军官约6万人

赞扬徐先国的诗歌《永不放下枪》 

北大荒官兵的这一雄伟壮举,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郭沫若听了王震向他讲的军垦大军源源开赴垦区的盛况,热情地写出了《向地球开战》的诗篇,并当场为王震朗诵一遍。48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时,郭老在诗的题记中写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士,有不少同志将赴全国各地参加国营农牧场的生产工作,作此诗以壮行色。”诗中写道:“现在你们有不少同志解甲归田,不,你们是转换阵地,向地球开战……你们才不愧是不断的革命家!”当时,这首诗不只是表达了诗人的美好祝愿和赞扬,更揭示了十万大军解甲归田的含义,道出了那些转复官兵想说又没有说出的话,壮了军威。

郭沫若这首诗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来北大荒的解放军信阳步校转业军官徐先国读了郭老的诗,深受感动,写了《永不放下枪》的诗,在57日《人民日报》上发表。诗中写道:“感谢郭老的称赞,我们去向地球开战,举起科学的大旗,冲过艰难战胜自然,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重上战场,不是当年整装上舰艇,不是当年横戈跨长江,儿女离队要北上,相应号令远征北大荒……”这反映农垦官兵心声的十八行诗句,得到了王震将军的赞扬。

王震读《永不放下枪》后,心情激动不已,写了《千万人的心声—— 给徐先国的一封信》发表在526日《人民日报》上,报纸还配发了诗人郭小川《关于‘永不放下枪’》的评价文章。这时,徐先国也接到了王震从北京寄来的信。信中写道:

读了你的诗《永不放下枪》,我深深感动了。你唱出了我的心声。我相信,我们成千上万的同志都会同你合唱。……看样子,你是到北大荒去了。希望你和你的周围的同志们,如同你的诗中所描绘的那样英勇,豪迈,‘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永不放下枪’。

郭老和徐先国的诗,以及王震的这封热情洋溢和充满期盼的信,给正奔赴北疆的十万达军以巨大的鼓励,犹如吹响了“向北大荒进军”的号角。战友们响应王震的指示,立即学唱《永不放下枪》。在学唱歌时,联想到王震将军的来信。他们建议徐先国趁此“机会”立即写回信,把大家的干劲和好人好事汇报出去,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我非常乐意地接受大家的委托。我听到了他们‘怦怦’跳动的心声,更懂得此时此地他们怀念部队、怀念家乡、怀念战友和亲人的真切情感。于是,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在一盏油灯前,在一群蚊子和飞蛾的‘伴奏’中写了信,第二天便寄《人民日报》转王震收。”

半个月过去后,徐先国接到《人民日报》来信,随信转来王震写给他的亲笔信。由于特殊的原因,这封信除身边几位战友看过外,还鲜为人知。信是用毛笔写的,内容如下:

……我很爱你和你们那一队的同志们,我相信你们能够在黑龙江畔的垦区插起一面红旗,然后一队又一队都插起红旗,胜利的光荣的红旗永远在祖国的土地上飘扬……

请你转告同志们,争取“红旗队”称号。同志,我要联系一些先进人物,如你来信所说的军官炊事员,拖拉机驾驶,读农业技术书籍的未来的夜大学毕业的农学家们,(愿你努力,作一个农业工人的诗歌作者)这是毛主席教导我们党和国家工作人员的一种应有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同时,谦虚的王震还告诫徐先国:“我将经常保持同你的联系,但是不在报纸上公开通讯,你业余写作什么也不要写我的名字。这一点是我以部长名义给你的命令。”

徐先国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大豆已经长一筷子高了。劳动的间隙,几位战友听说王震给他回信了,就把信要去看。大家特别对王震说要到北大荒来最感兴趣,都盼望能见到这位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将军。

77《人民日报》刊登了徐先国写给王震的信:

将军、部长同志,顺便向您汇报一下我们这里的情况。

北大荒真富……只要勤劳,伸手就有收获。

现在,向荒地进军、向困难进军的战斗已经全面打响了!冒着风雪,不怕日晒,藐视一切困难,一部分人投入了抢耕抢种;一部分人开始了修路;一部分人上山伐木,建造房屋;为了减少国家开支和解决自身困难,为了给国家增加财富,还组织了打猎队上山打猎,打鱼队下河捕鱼,家属妇女们也和大家一样,拉犁、撒种、割草……我们正浩浩荡荡地战斗在广阔无垠的荒原上面……

在我们这里,克服困难简直成了一种乐趣。一个少尉助理员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愿意离开暖和的南方,并且放弃获得爱情的机会来到北大荒的时候说:‘因为北大荒最富,也因为北大荒最艰苦。’北大荒的生活多彩、艰苦,非常难得,我们都自豪地感到我们是不断革命论者。过去为人民流血打天下,今天又为人民去流汗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决心让北大荒早日变成北大仓, 让北大荒和我们一样充满朝气歌声四起。

这封信发表时,编辑还加了《志气比天高的英雄好汉》为题的编者按语。

由于报刊的宣传,他们的行动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吸引了广大的有志农垦的青年。当时许多军垦农场都曾收到过全国各地青年要求参加垦荒的来信,徐先国就收到三十多封学生,也有青年教师和文学艺术爱好者来信,表达他们对农垦官兵的热爱之情。

王震时刻惦记着北大荒,惦记着农场的发展和战士的成长。从1956年由铁道兵司令员改任农垦部部长,到1959年的四年间,他曾八次到北大荒,每次少则半月,多时一两个月,踏荒,选点,制定规划,与垦荒战士共同劳动,促膝谈心,到处都留下他的足迹。  

鼓励张惟为《农垦报》写稿 

《农垦报》是北大荒人自己的报纸。1962年,一直关心《农垦报》的王震将军,在给《农垦报》驻场记者张惟的信中,鼓励他多给《农垦报》写稿,反映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的生动的劳动业绩。

19583月,张惟和战友们告别北京,奔赴北大荒,分配到八五O农场六分场第三生产队。刚到农场,他很是激动、兴奋,住在马架子里点燃油灯,连夜写了篇散文《初上北大荒》,5月出版的《解放军文艺》改题为《北大荒来信》发表,这燃起了他的创作激情。1959年,在北大荒人自己创办的《北大荒文艺》第十期“国庆十周年”专号上,发表了张惟的中篇小说《第一书记上马记》,描写的是1959年十万转业官兵来到北大荒开荒创业的故事。作品通过对某农场第八生产队围绕兴修水利和制定生产指标所展开的两种思想、两种作风相斗争的描写,热情讴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力地鞭挞了当时“大跃进”中出现的浮夸风。

然而,这篇作品却生不逢时。它发表不久,就被扣上“攻击大跃进”“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唱赞歌”的政治帽子遭批判。编辑部在各方舆论的压力下,对《第一书记上马记》展开了批判。在1960年第一期的《北大荒文艺》上发表了《不能令人容忍》《是谁上马?》等批判文章,认为作者是“站在右倾机会主义的立场上,攻击大跃进,攻击党的领导,否认大跃进的基本成绩”等,一时气氛紧张,有黑云压城之势。

1962年的严冬,张惟和农场的一千多名转业官兵,来到小兴安岭郎乡林业局支援伐木。
一天早晨,张惟刚走进指挥部的木屋,总指挥张一千指着一位高瘦的年轻人说:“王震部长派《农垦报》徐记者上山来送一封信给你。”

张惟激动地把信抽出来一看,是用当时垦区自产的印刷《农垦报》的粗质白纸写的,内容也极简单,开门见山:张惟同志,你在林区工作,请写一点通讯。既要充分表达职工特别(是)转业官兵参加劳动(的)军官的革命干劲,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的生活力和斗志——不浮夸朴素生动的平凡的劳动事例——给农垦报。   

原来,前几天王震冒着风雪到八五O农场视察工作,提出要见一见张惟,得知张惟随伐木队去了小兴安岭,就当场挥笔写了封信,请《农垦报》派一名记者持信快速上山。信函末尾的一段:“我看过你一些通讯之类文章,觉得还好,特此致意。”张惟看完信,内心激情澎湃。他想:王震将军来信特地提到要“不浮夸”,难道他也看到了我为《北大荒文艺》写的那部反浮夸的中篇小说《第一书记上马记》?虽然该文被批判为“右倾机会主义的毒草”,但农场老红军余友清场长和群众却将他保护起来,另一位老红军出身的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延泽民也特地来信鼓励:“不要紧的,还应写作。”而今王震部长还亲自给我写信约稿,在那个“左倾”之风劲吹的年代,张惟领悟到北大荒人特有的宽广胸怀和政治温暖。
   1963
年春,张惟随伐木大军回到八五0农场。这时,上级宣布牡丹江、合江农垦局合并成立东北农垦总局,八五0农场归属东北农垦总局虎林分局,老红军余友清为分局长,张一千为党委书记。《农垦报》《合江农垦报》也合并为《东北农垦报》,总社驻佳木斯,张惟被任命为虎林分局记者,结束了他曾为农场宣传干事兼场文工队政治指导员、党委办公室秘书的生涯,成为一名职业新闻工作者。是王震部长送来的那封亲笔约稿信,让他重有了政治生命,重新燃起创作的热情。 

视察江滨农场灾情

在北大荒博物馆第二展厅里,陈列着一把看上去很普通的锄头,可就是这把锄头,诉说着中国农垦事业的奠基人、王震部长在北大荒视察工作时发生的故事……

1962531,王震将军将胃切除四分之三后第二年,在合江农垦局局长黄家景、萝北县委书记刘海等陪同下,来到连遭阴雨四十天的萝北农场十一分场二十一庄(现江滨农场十一队)视察灾情。一到庄边,看到农工刘崇华在吃力地铲地。

王震上前打招呼道:“老汉,你休息一会,让我来铲一铲。”

刘老汉瞅了一眼王部长,慢腾腾地说:“你不是铲地的人,能行吗?”

王震一把抢过锄头笑着说:“当年在南泥湾大生产中,我没少干呢,不信你看!”说着脱下外衣,一锄一锄熟练地铲了起来。刘老汉连声说:“好好!行行!”

 王震送还锄头后说:“现在粮食不够吃,这是暂时的困难。战胜困难我们垦区要做出样子来。”他弯下腰拔了几棵草说:“今年草多,要抓紧铲掉。”接着,他指着刘海风趣地说:“地里的草就像他的头发那么多了,不过还都是嫩芽子,早点动手,一铲就死。”大家都笑了。

王部长对大家说:“抗灾的根本办法,就是要抓紧有利时机多开荒,多种地,管好地,春天捅一棍,冬天吃一顿嘛!”最后,他强调,机关工作人员要带头参加劳动,抗灾自救,特别是农场书记、场长要挂帅。

当王震一行离去时,刘老汉看到这么多领导陪同,也猜个八九不离十。他自言自语道:“怪不得他这么会干活,原来他王部长……”

王震来到庄里,一队小学生列队敲鼓,鼓声不大,但很整齐,王震部长以为是欢迎他,忙对陪同的人说:“不要搞这一套,我说过的。”刘海书记告诉他是学校在排列体操队形,准备明年庆祝“六一儿童节”的,王震部长这才弯下腰,摸摸这个,亲亲那个,疼爱的心情突然变得沉重起来。他抱起一年级女学生董舒萍,仔细地看着她发黄的面颊问:“你几岁啦?”“10岁”,回答的声言很细小很拘谨。王震摇摇头,慢慢地将她放下,自语道:“体重太轻、太轻了!”他转过身问大家:“学生的粮食能否保证,学生得没得浮肿病……”见没人回答,他说:“这样孩子们怎能安心学习?现在我国暂时困难,粮食不够吃,这是事实,但要首先保证学生吃饱,让他们上好课,学好习。地里的苗没长好,要让他们这些苗长好,长壮!”陪同的人点头赞许。  

称赞电影《老兵新传》

《老兵新传》是我国第一部在银幕上塑造北大荒人光辉形象的故事片,也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电影,讲的就是曾经在战场上浴血厮杀的老兵们脱下军装,拿起锄头,来到东北边陲开发北大荒的故事,电影里的“老战”和“小东子”,有形叫周光亚和梁军……

《老兵新传》的作者也是电影《李双双》的作者,当年荣获百花奖最佳电影编剧奖殊荣的著名作家李凖。

说起《老兵新传》电影的当初创作,那是1956年的事:李凖到北大荒友谊农场采访,遇见从通北农场场长调到友谊农场当一个分场场长的周光亚。

当年,友谊农场正办的热火朝天,作家记者不断来访。那次采访,李凖是以《人民日报》特约记者的身份来的。说起这次采访,后来李凖说:“临来时,邓拓嘱咐我,要搞报道,反映农场的大机械生产,不要写作品,谁料来了之后,遇到周光亚这个人物,我就按捺不住,写起电影本子来。”

北京电影制片厂于1959年将《老兵新传》拍成,在全国公映后,立即引起轰动,使全国人民对北大荒有了深刻的印象,第一次通过银幕把北大荒精神表现出来,北大荒人的形象一时间也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当时,这部电影被评为建国十周年优秀影片。不久,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奖。李凖荣获最佳编剧奖,崔嵬获最佳男演员奖。身为农垦部长的王震将军,曾在《大众电影》杂志上著文给予高度评价:

我非常喜欢这部宽银幕彩色故事片,《老兵新传》是从胜利的武装斗争上生产战线上来的千千万万革命战士的光辉形象。影片中的老兵——国营农场场长战长河的形象是有普遍性的,但他们又是集中的典型……从北大荒可以找到,在新疆、青海、海南岛、江西及其他各地区都可以找得到。他的传记是一篇从国防最前线最向经济建设最前线的动人的真实的传记,使人激动心弦。他的一些缺点是纯朴,得在前进中不断克服着……老战的扮演者崔嵬的杰出表演艺术,成功地塑造了可贵形象。《老兵新传》是一部艺术为现实主义服务的出色的影片…… 

关心电影《北大荒人》 

说起北大荒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北大荒人》,熟悉那段历史的人一定会想到已故的北大荒剧作家、《北大荒人》执笔创作者范国栋,更忘不了关心这部电影的王震将军。

转业军官范国栋当时只凭着年轻人的一股子闯劲儿,一夜之间写成了独幕话剧《愿望》,在局第一届职工文艺汇演期间上演,反映不错。当时正在垦区检查工作的农垦部宣传处副处长皮以德也看了戏,很高兴。立即找到范国栋和话剧队的同志们,对大家讲,你们的戏演得不错,演员阵容也很强嘛!剧本写得也很风趣,只是反映的生活面太窄了:两个四川姑娘到北大荒来,一心想开拖拉机,结果分配她们去养小鸡,闹情绪,在大家的帮助下转变了,就这么一点子事。当然,作为一个独幕话剧也还可以了。我现在提个希望,希望你们写个大戏,大型话剧,写十万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这是一件大事,在古今中外都算是个创举哩,全国人民的眼睛在看着我们,许多外国人也都在注视着我们,那么多当兵的到北大荒搞啥子名堂?能不能站住脚?能不能打出粮食来?你们来北大荒一年了,用事实做了回答,这还不够,还要用一个戏来回答,在舞台上向全国人民汇报!这是个大题目,题目我出了,文章要靠你们来做,好不好?

大家听了皮处长的话,不约而同地答了一声:“好!”于是,范国栋开始了话剧剧本《北大荒人》(原名《雁窝岛》)的创作。在写这部剧时,他“一边写一边淌泪,连稿纸都湿了”,大删大改六次。

戏剧家吴祖光当时在八五二农场二分场六队参加劳动。农垦局就从“右派队”找来了吴祖光帮助改这部戏。当他看完了《北大荒人》初稿后曾提出了几条很不错的意见。是提高戏剧艺术的好主意,也是行家里手的有识之见。可是这建议在集体讨论中被否定了。有人说“搞不好会有‘人性论’‘人情味’的危险。

当时的范国栋,看到吴祖光那天挂在嘴角的一丝苦笑,心里只有遗憾。虽然他脑中也有“怕”字,但修改剧本时,他还是采纳了吴祖光的一些意见。

剧本几经修改,19608月,由王震命名的话剧《北大荒人》在首都北京正式公演,立即引起轰动。

第二年3月,北影摄制组在著名导演兼演员崔嵬的带领下,到八五二、八五三、农场拍景。基本上按照同名话剧的路子进行改编,使之电影化,并突出了原剧中存在的两条路线(即先进与保守之间)的斗争。崔嵬担任该片导演,并主演剧中的老猎人这一角色。著名演员张平扮演剧中的角色——党委书记兼场长。其他演员(包括群众演员)大都由北大荒文工团演员担任。如于绍康演剧中的另一重要角色,农场副场长,袁玫演老猎人的女儿小燕子。

影片通过对雁窝岛的开发,展开了一波三折的矛盾冲突:即是否进岛开发,敢不敢进岛,以及进岛后能否站住脚跟等一系列故事情节,塑造了一群复转官兵的大无畏精神和战胜万难的英雄气概。当然也受时代的局限,残留着当年“大跃进”带来的痕迹。

影片完成后,迟迟未公映。其原因就在于:当时“大跃进”时代过去了,人们开始冷静下来,党中央开始纠正当年左的偏差,并制订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据说,陈毅元帅看了这部样片,说了一句话:影片的正面人物像反面人物,反面人物倒是正面人物。……过了一些日子,影片作了某些技术处理,还是公映了。

1963年春节,彩色故事片《北大荒人》在京举行首映式后,在全国放映。同时,千里之外的祖国边陲虎林县,北大荒人怀着按捺不住的心情,坐在剧院里观看这部电影。据说,拷贝是北京特意送来的。从此,黑土地的人们有了一个风靡全国的称号——“北大荒人”,这个称号延续至今。直到今天,那些曾在北大荒工作,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知青们仍以拥有“北大荒人”荣誉称号而自豪。

《北大荒人》影片的艺术成就,还在于借助彩色的渲染和构图,第一次在全国广大观众面前,展现了北大荒大自然的瑰丽与广阔,大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威力,以及北疆军垦农场的社会习俗,使整个影片充溢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军垦特色和泥土气息。大批北大荒文工团演员塑造了自己熟悉的复转官兵形象,都成功地突出了北大荒人的英雄形象。不愧为“北大荒人编,北大荒人演,演北大荒人”的一部好电影。 

北大荒精神 

是的,王震始终关心北大荒人,把北大荒的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在北大荒早期开发建设中,他与这里的职工群众一起吃大碴子、咸菜,与大家一起睡在地铺上,甚至拖着曾七处负伤的身体,徒步穿越百里荒原进行实地踏查。他始终对北大荒的干部群众充满感情,职工群众也把将军看成垦荒的一员,亲切地称他为“我们的老王头”。王震同志无论走到哪里,都一直牵挂着北大荒,多次问北大荒的发展,多次作重要指示。1990年,83岁高龄的王震同志最后一次到北大荒视察,在哈尔滨接见西部五馆管理局主要领导和各界代表150多人,他把拐杖递给随行人员后,朝着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正静待着聆听将军教诲的人们,心头涌起一股暖流,爆发出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北大荒人把一首诗赠送给将军,称将军“身先士卒甘后乐,以身作则苦先尝,一代风范高风节,万世楷模举世扬。”

北大荒的开发建设,绝不仅仅意味着国家多了一个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意味深远的是,她显示了一种坚韧顽强的创造精神、一种纯朴可贵的奉献精神。这也是王震将军身体力行,并热心提倡的“北大荒精神”。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大荒作家协会主席、北大荒博物馆原馆长)         

(原载2018年第5期《文存阅刊》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
[!--temp.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