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击
名家散文名家小说名家诗歌签约作家作家档案文坛资讯
散文天地
生活美文往事回忆亲情友情博文选登东方散文西部散文
生活随笔
情感驿站生活空间人在旅途灯下漫笔报告文学百家悦读心灵鸡汤征文选登文学赛事
诗歌星空
现代诗歌古韵新声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诗歌赏析谈诗论道散文诗页原创歌词
小说方阵
国外小说现代小说都市言情微型小说故事新编讽刺小说
文学评论
小说评论散文评论诗歌评论新书快递文化时评作家访谈
文艺荟萃
网络文学文化遗产作家信札书画世界美术周刊人文关注文娱生活文史博览
校园文学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蒲公英文学大学作文

李广生:那缕茶香

发表时间:2018-07-26  热度:

  肇源三站的第一缕茶香,是从临街的一个铺子——郑家茶馆里飘出来的。郑家茶馆的老板叫郑永清,人长得瘦瘦弱弱的,但十分精明。郑永清原来在生产队务农,和别人一起挥锹抡镐出苦大力,因为脑瓜灵活,算盘打得地道,当了几年会计。后来因身体原因,赋闲在家,便从哥哥的手中接管了这家茶馆。

那是1979年的春天,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呼呼啦啦刮到三站。在县里工作的郑永清的哥哥思想超前,花了500块钱在三站的中心位置买下了三间土房,开了这家茶馆。后因公务繁忙,开了不长时间,便转交给弟弟郑永清经营了。当时的三站,人们的思想仍很守旧,除了菜市场、杂货铺、理发店以及几个走街串巷的修鞋匠之外,就再也没有人敢做那些投机倒把的生意了。

一开始,三站的男女老少对此并不看好,觉得在农村开茶馆有点儿离谱。并且一致认为,只有吃饱了撑得慌的人,才舍得花银子去茶馆里面喝中药汤子似的茶叶水,涮肠油。那个时候人们喝的茶,大多是猴王牌茉莉花茶,俗称胀肚黄。因为味道浓酽,茶色厚重,跟中药汤子似的,因此许多口重的人都好这一口,左一杯右一杯地喝着,不知不觉肚子就胀了起来。

当然,也有耐不住性子的,鬼鬼祟祟扒开一条门缝,瞅上几眼:只见屋子里灯光昏暗,雾气昭昭,除了一个呼哧呼哧的风箱、两排灰头土脸的大尾巴壶,以及几张简易的木桌木凳和壶碗杯碟外,再也看不见其他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了,于是就摇了摇头,罢了。其实这些人压根儿就没有走进茶馆,只有进了茶馆,才会知道郑家茶馆的味道和他们经常喝的胀肚黄根本就是两码事。因为郑家茶馆无论是沏茶用的茶壶、茶杯,还是茶托、茶盘,都很考究;茶叶更不用说了,都是从南方运过来的,红茶绿茶黑茶白茶乌龙茶,装在一个个精制的小罐子里,样数多得数不清。而且就连沏茶的水,也不是随意从房前屋后的哪口井里汲上来的,而是从三站中学后身的一口老井里人拉肩扛弄回来的。那水的味道不同于三站诸多源自盐碱地下又硬又涩的水,而是绵软清冽,隐隐中还透着一股沁人心脾的甘甜。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几天后,终于有三三两两的公社干部吃饱喝足后,踱到这里喝茶,一来消化消化食儿,醒醒酒;二来沟通沟通,谈一些事情。也有几位被人们戏称为精神病的文人雅士,以茶代酒,口若悬河地品三国,说聊斋,评人议事,谈古论今。此外,还有一些游手好闲之徒,栖在这里或者赌牌耍钱,或者吹牛扯淡蹭茶喝。一时间,郑家茶馆成了三站人气最为鼎盛的一个热闹场所了。

当时,郑家茶馆采取的是薄利多销的政策:茶座每人每次八分钱;茶叶一次性加足,一毛八分钱;水管喝管添,不收费。后来喝茶的人多了,便水涨高了:茶座每人每次一毛钱;茶叶两毛五分钱;水也不再免费提供了,每次五分一毛地象征性收取一点儿。生意好的时候,每天能有五六块钱的收入,一个月下来,赚得钵满盆满的,比当时县长的工资还要高。郑永清鞠躬尽瘁地在这里干了好几年,随着年龄一天天大了,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便将茶馆交给儿子郑长民经营,那一年是1986年。郑长民少年老成,为人谦逊,接手之后,立马对茶馆进行了一番改造:添置了电视机,配备了扑克、象棋等娱乐工具,并且还精选了花生、瓜子、糖块儿、饼干四个小碟压桌。不长时间,茶馆的生意就红得发紫了。

油画《茶韵花香》   柯建军

当时我正在镇里读书,上下学共有两条路线可以选择:或者从我家西面的巷道抄近走,直奔三站中学;或者顺着西面的巷道走到一半儿的时候,向左一转,从宏城村村委会的门前经过,到了十字街口后,再顺着那条东西走向的大路向西而行,路南不远处便是郑家茶馆了。而那个时候也是我学习最为艰苦的时期,每天都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因为三站没有路灯,因此大多时候我都选择绕远道,即从郑家茶馆门前经过。因为那儿有一盏灯,成年累月地吊在屋檐下,没日没夜地照着。从郑家茶馆门前走过的时候,偶尔还会嗅到淡淡的茶香,从茶馆里缓缓飘出,犹如一株隐形的植物,蓬蓬勃勃地在三站的大街上四处蔓延着。

没事儿的时候,郑长民十有八九都会站在茶馆的门前,脸上花儿一样绽着笑,冲着从这里经过的每一个人热情地打着招呼。因为我父亲和郑永清曾在一个生产队共过事,加之我父亲接的是郑永清的班,干的也是会计的活儿,因此父一辈子一辈的郑长民见了我便格外的亲。有时我也拐进茶馆里坐上一会儿,看看书,喝喝茶。因为我的家里只有一张饭桌,而且大多时候都被备课的父亲或者做家庭作业的弟弟们霸占了。尤其数九隆冬,家里的门窗漏风,四壁都是白花花的霜,人冻得嘶嘶哈哈的,几乎伸不出手。因此我也乐意在茶馆里多待一会儿,学一会儿习,暖暖身子再回家。如果茶馆的生意不忙,有时郑长民还会陪我走上一段路程,一路上两个人嘻嘻哈哈、东扯西拉的,不一会儿的工夫就到家了。

茶馆虽小,也是一个大世界。来茶馆喝茶的,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当然大部分都是守规矩的,但也有极少数人不好伺候。比如一些年龄稍大一点儿的,总是挑三拣四,不是说茶不好,有股怪味;就是说水不好,温吞吞的,泡不开茶。一些喝醉了酒的,一脚跨进茶馆,嗓门就高了起来,吆五喝六的,俨然一个歪戴帽子反趿拉鞋、谁也惹不起的屯大爷。但是郑长民不愠不火,一边脸上赔着笑,一边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生意做得很是安稳。

不知不觉,茶馆一直开到了2000年。由于啤酒、饮料等各式各样、花里胡哨的饮品开始泛滥起来,并且很快充斥了整个市场,茶馆的生意一点点寡淡下来了。而当时郑长民也老大不小了,不愿再起早贪黑地守着那块一亩三分地,元角分地挣那点儿辛苦钱了。春节过后,郑长民狠下心来,嘁里咔嚓锁上房门,关了茶馆,一个人单枪匹马出去闯荡了。

每次回到老家,从这里经过,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让时光倒流,回想起过去,回味弥漫在我灵魂深处那缕挥之不去的茶香,还有照亮我青葱岁月的那束温暖的灯光。

[载《黑龙江日报》20187187版《天鹅》]

 

微信图片_20180726052318.jpg

李广生,1968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1988年毕业于绥化师专中文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大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萧红文学院第十六届中青年作家班成员。在《北方文学》《诗林》《岁月》《海燕》《短篇小说》《北极光》《雪花》《辽河》《中国劳动保障报》《黑龙江日报》等国内70余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00多篇(首),有作品被《散文选刊》转载。已出版散文集《回忆是一种美丽的痛》《零落的往事依然芬芳》。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
[!--temp.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