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如月 人心似江
——读曼娘《与一盏茶相遇》
文 / 翟焕远
曼娘是第六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也是我20多前的朋友。收到她由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与一盏茶相遇》时,已是春节前,我知道这部作品又是她的一部倾心力作。
以茶为载体,以情为依托,书写对茶品的喜爱,对茶人的描摹,对茶禅的体会,由实至虚。40篇短文汇成一盏清茶,透过一杯茶,品人生沉浮,观世间百态,以平常心对万千世界。
茶道如月,人心似江。给茶一个可以飞舞的时间,给爱人一个可以转身的空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深受,所以包容。
“凡文以意为主。”散文的“意”是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要获得它,必须依靠我们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受、理解。因此,散文立意只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凭着鲜明的感受,锋锐的观察能力,同时代共同跳动的脉博,深厚的感情,深沉的思索,就会感到我们生活中洋溢着的诗意。这诗意,就是使我们心灵受到触动的东西,使我们眼睛豁然开朗的东西,思想得到升华的东西,感情更为纯洁的东西,就有了诗意的灵感。这就有了心灵的颤动,思想的闪光。刘白羽说:“哪怕是微弱的闪耀也比没有闪耀要好,这才不是一般的照相,这才是文学。”
人不能为写散文而写散文,写一个东西,总是要表达内心深处的厚重,换句话说,是一生情感和智慧的结晶。欣赏散文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写散文也是这样。散文最后的返璞归真,还要落脚到你写的这个散文有什么“独到的发现”,解剖了人类精神生活里哪个方面的什么问题。在这方面曼娘的散文写得如诗如画,如临其境,都是感情的自然流露。
“没有天高云淡,没有月白风清,这样的夜晚,在雨打窗棂的细碎声中,我为自己泡一壶温暖的茶。琉璃仙毫,一个美丽空灵的名字。来自台湾,海的那一岸。”
散文就是真情实感,散文就是创造。曼娘的文字都是从内心喷发出来的,热烈而抒情,真情而朴实。仿佛随手写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逻辑关系,如同悬崖上的花自在地开,如同山涧的泉水姿意地流。
远古的气息,历史的遗爱,还有记忆悠长的岁月,洗壶泡茶捧杯入喉之时,仿若穿越时空,看到千百年前托付在普洱枣红茶汤中的另一颗心。
读着她的《七盏轮回茶》,仿佛是在读
散文承载的文化内涵,厚实沉重。文学作品都是带有感情的。但相对来说小说、戏剧的作者,往往把自己强烈的感情倾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物的爱憎褒贬,一般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散文则不一样,它常常像诗歌一样,用直接抒情的方式,使读者知其理、晓其事,悟其心、感其情。因此,散文要求作者写真情实感。真情是散文的生命,只有直抒胸臆,把真情实感捧给读者,才会赢得读者的喜爱。
曼娘的《与一盏茶相遇》,让我品茶念情话人生:有绿茶的青涩甘甜,有花茶的独具一格,有乌龙的成熟裨益,有普洱的醇厚回味……
文章娓娓道来,仿佛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向你翩翩而来,让人久久难以释怀。就像贾平凹在《散文创作要不要绝对真实》时所说:“所谓真实,主要是指在感情以及运用环境和事件上。作为文学作品应该生活化,生活也应该作品化,散文尤是这样。”
写作要文如其人。把握生命最细弱微妙的呼吸,文学才能显现其无量的伟大与仁慈。以心性的文字写出本真的血肉之情,以自我的感受描摹眼中的世界。《天地精灵人间草》是怀念父亲的文章。“父亲喜茶。因为喜欢,所以宽容。父亲对茶从不挑剔,老茶新茶,不管哪一样茶都很讨父亲的喜。父亲对泡茶也没有任何讲究,无论何茶,一概用他的大瓷杯伺候着。从茶盒里抓一大把茶,丢在大瓷杯里,沸水浇注后就开始喝。在父亲泡茶的字典里,没有水温、高冲、茶舞、低泡、氤氲等这些娇情的字眼儿。……这个世界的父亲已然离去,那个世界的父亲已经换了模样。”
父亲走了,留下孤单的她和寂寞的茶。
真正好的文学作品是通透的。诗歌也好,散文也罢,能有让读者意会的莞尔一笑的东西,就非常不容易了。能把散文写的通透一些,是一种境界,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散文有技巧,散文要表现人生、人性中沉淀的东西。散文不管用什么方式写,写的多么复杂,最后流淌到读者心里的,应该像镜子一般透明。
这就是曼娘的作品。
(作者系《华夏孝文化》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