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击
名家散文名家小说名家诗歌签约作家作家档案文坛资讯
散文天地
生活美文往事回忆亲情友情博文选登东方散文西部散文
生活随笔
情感驿站生活空间人在旅途灯下漫笔报告文学百家悦读时事要闻征文选登文学采风
诗歌星空
现代诗歌古韵新声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诗歌赏析谈诗论道散文诗页原创歌词
小说方阵
国外小说现代小说都市言情微型小说故事新编讽刺小说
文学评论
小说评论散文评论诗歌评论新书快递文化时评作家访谈
文艺荟萃
网络文学文化遗产作家信札书画世界美术周刊人文关注时事要闻文史博览
校园文学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蒲公英文学大学作文

林雨田:陈有仓和他的文字魅力

发表时间:2018-03-04  热度:

 

陈有仓先生一直是我很欣赏、很敬佩的一位散文作家。他的作品我几乎篇篇必读,卷卷爱不释手,并不是因为他的水平如何超群,而是因为他的作品都是长期积累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乡村生活的记忆碎片,没有张口的大道理和说教,娓娓道来,入骨浸心。

陈有仓先生是青海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特别是他的散文在省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他的作品多以养育他的故乡为创作源泉,建立在广泛的生活基础上,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及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凸显着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他的笔触所到之处,流淌出的是对故乡厚重的感情和深深的眷恋,没有丝毫粉饰和雕琢的文字里洋溢着质朴的美,自然的美,读来真实可信,发人深省,并会产生美好的回忆。我们在他朴实无华的文字里,随时能感到乡村生活的恬淡与静美,父老乡亲的淳朴与善良。

纵观他的作品《我的村庄我的家》《粪土的村庄》《母亲的罐罐茶》《烧柴》《野灰的联想》《打碗碗花》《社火》《怀念乡村》《北方雪村》这些乡土、乡情、乡景、乡恋的系列散文,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都是对故乡泥土和生命吟唱的草木之作,款款真情蕴涵其中,语言虽然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每每翻阅这些带着泥土芳香的文字,在眼前跳动升腾的不仅仅是一幅幅乡村秀美的画卷,还有一段段童年美好的记忆和一张张父老乡亲淳朴的面孔。透过这些真情佳作,似乎能看见他人生中走过的每一个足迹,触摸到他在每个阶段的心灵震颤,强烈地感受到他对故乡那份浓郁的感情。

陈有仓先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一位作家。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小时候的生活仅局限于那一方水土,但他深知知识改变命运,要想走出农村,改变自己平凡的人生,就要靠自己去努力、去拼搏,就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艰辛,拥有过人的知识。在那书乏钱窘,食不果腹的年代,他锐意坚守着读书的乐趣,展现出天生我材必读书的秉性,手头只要凑齐一两毛钱,就去买连环画,从中寻找快乐,也从中明知事理,让书香浸润至善童年,用知识滋养童年单调的时光。也正是这些连环画,为他开启了智慧的行囊,敞开了通往外界的大门,让他看到更高更远的天空,去更深更广的海洋。

七十年代末他参加工作,虽然置身于平凡的工作、生活之中,但他的心却站到了高处,看到了更广阔、更博大的场景。当接触到单位上存放的各种书籍时,这让嗜书如命的他如鱼得水,只要有时间,便在书的海洋畅游,陶醉于诗意的情怀,沉浸在知识的世界,从中汲取精华和营养来提高自己,武装自己,强大自己。他涉猎广泛,大量阅读各种读物,不仅注重在专而精上下功夫,而且不断拓展知识面,把重点部分或是经典进行圈点,加深理解,久而久之的阅读,触动了他的写作灵感,激发了他的写作兴趣,在以本职工作为主的基础上,坚持撰写论文,当看到自己一篇篇论文在省内各大报刊陆续发表时,那种兴奋溢于言表,高兴之余,更加刻苦,笔耕不辍,前进的脚步再也停止不下,佳作频频,不断创新,年年被评为全省的优秀通讯员,最终走进县里,成了全县专业的新闻负责和写作者,开始了他的文字生涯。可以说: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知识让他自信,让他的人生熠熠生辉。

专业的新闻写作,又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更丰富的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工作中,尽管他公务繁忙,但是他阅读学习却并不比一些终身治学的人少,只要有空闲,就手不释卷,大量阅读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作家的作品,涵咏体味,积累写作素材,并开始业余时间文学创作。他凭着对事业的执着,对文学的追求,对故乡的钟情,一篇篇精美习作接连问世,事实证明,他的创作天赋在文学领域充分而鲜明地体现出来。他朴实而敏锐,沉稳而热烈,无论是新闻写作还是文学创作,在风格上都不断创新,追求完美,超越自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36月湟源县创办《日月》文学杂志,他担纲主编,从此,在文学的道路上愈走愈远,也越发地迸发出属于他的文学光芒。最终,凭着扎实的基础,渊博的知识,一路披荆斩棘,一步一个沉稳有力的脚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优秀主编。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生活的轨迹对他的作品有着很深的影响,甚至会形成一种烙印,一种风格,一种独特的魅力。陈有仓先生的学识大多数不是来源于课堂,而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实践积累和长期的阅读积攒。他从农村走来,故乡的淳朴美已渗透到他的骨子里。他眷恋着养育他的故土,对他来说故乡是家园、是母亲、是不能磨灭的记忆。故乡的美,是难以言传的真美、大美。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与他有着根深蒂固的关系,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他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就是贴近生活接地气,以故乡独特的地域风情,作为作品核心内涵,将真挚的感情都融进他真诚的文字里。他的作品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首歌。走进他的散文,仿若走进了一幅丹青妙手随意的泼墨。如《母亲的罐罐茶》里这样写到:清晨,太阳还没出窝,一声雄鸡高亢的鸣叫和小鸟的啁啾,让宁静的山村在惺忪的睡意中苏醒,淡蓝色的天幕下,一缕青色的炊烟急切地从烟墩冒出,缭绕在屋顶的上空,随之母亲的罐罐茶香从厨房里弥漫开来,飘散在每一间屋里,飘散在村庄的角角落落,扑鼻地香。罐罐茶的香味,是村庄的晨钟,惊醒了被窝中熟睡的人们;惊醒了猪马牛羊,嘶叫着要草料吃;惊醒了贪睡的太阳,在东山头上羞答答露出了红红的脸。罐罐茶的香味,是乡下人一天辛勤劳作的序曲:牧牛牧羊的,走向早市赶集的,肩扛农具走向田野的……”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曾怀念山村早晨的美?谁不曾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炊烟?袅袅炊烟里有母亲忙碌的身影,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更有小村庄的生机和灵气。这段文字美得晶莹、美得彻骨,美得醉人,与其说在阅读一段文字,倒不如说在欣赏一幅乡村晨景画卷。他充分抓住了乡村早晨的特色,渐次展开一幅美丽的图画:晨光熹微,雄鸡报晓,炊烟袅袅、农家小院、母亲忙碌的身影……他把乡村的晨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用精美的构思连缀成篇,写成如此情文并茂的佳作,平实中不乏优美的语言,让我们领略了他深厚的语言功底。览读之余,我常常想,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要多么的光滑无暇,才能流淌出这么优美丰腴的文字?陈有仓先生精心营造的文字画卷,无不体现出他丰厚的人文素养和雅致的美学追求,这样鲜活的文字,不得不把人带进乡村清晨诗情画意的意境里,唤起人们对故乡深深的怀念,这就是他文字独到的魅力。读他的文字,掩卷沉思,感想颇多,如今城市里拥挤的楼房,穿行的车流,嘈杂的声响,荡起的尘土,与眼前这幅恬静优美的图画相比,怎能不让人留恋这乡村的早晨呢?

文学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创作,是一种对生活的高度凝练。陈有仓先生的散文几乎写的都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无穷魅力。这种魅力来源于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人物内在微妙心理的细腻刻画带来的。他擅于观察,扑捉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风景,将扑捉到的风景在他笔下升华,久而久之他的文字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

《我的村庄我的家》里写他行走在山路上,触目所及,全是郁郁葱葱的花草。马兰花、水晶晶花、油菜花、馒头花、野菊花牵着姊妹们的手次第开放,田野姹紫嫣红,芳香四溢。身边徐徐吹着的风里尽是青草的香味,野花的香味。悬于上空的苍穹羡慕花草、怜爱花草,花草枯萎时,不时赶过来一团团乌黑的云朵,瞬间细雨霏霏,花草淹没在淡淡的雨幕中,让干渴的躯体得到滋润。”我们在行色匆匆中,往往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细节,许多人抱怨身边没有风景,苦苦追求风景。其实,身边处处有风景,只不过是缺少发现美得眼睛。陈有仓先生犹如一位发现美、加工美、升华美的人间使者,他用一双睿智,善于捕捉每一缕惊鸿之美的眼睛,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用一只灵动的笔准确生动地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活的语言进行景物描写,他笔下流淌出的风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神韵独具,细致引人。像一坛老酒,散发出醉人的醇香,让人不知不觉就醉在他清新笔触带来的意境里。可以说,与他每一篇文字的邂逅,都是一场美的盛宴。

青海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曾在那里生活过十几年。那片热土上有我童年的记忆、青春的故事,有我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乡情结。虽然离开青海已很多年,但对那里仍有一种深深地眷恋,对青海人民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自步入文坛以来,从写手到编辑再到主编,阅稿无数,阅人无数,但印象深刻的并不多。而,陈有仓先生的作品和人品给我的印象最深刻,他的作品风格与他人品一样朴实无华,没有任何雕琢修饰,不管是写人还是写事,那慎密化的思维流程和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总能触动我心底那柔软的部分,把我的灵魂带回青海。《温暖的泥土炕》里写到:“乡下人朴实厚道,喝酒根本不讲究也没那个条件,有时没就头就干喝,有时你拿来两个鸡蛋,他拿来一把粉条,桌上就拼凑了一盘嫩闪闪黄葱葱的炒鸡蛋,一盘香味浓郁可口的酸菜炒粉条。下酒菜没什么花样,就这么简单。但喝酒的气氛却热闹热烈的超过了下酒菜的百倍。先是主人家给每位来客敬上六盅,然后猜拳行令,场面觥筹交错。三下五除二,半斤烈酒下肚后,喝酒的气氛就达到了高潮。这时,有人弹琴,有人拉二胡,有人吹笛,有人拿起酒盅,润润嗓子,咳嗽两下,就开始唱了。什么“蓝玉莲”“白鹦哥吊孝”等等,民间小调,民间音乐,民间曲艺一段连着一段。弹的、吹的、拉的、唱的各个神情专注,神采飞扬,热土炕简直成了乡间戏台,炕沿下围满了看热闹的大人娃娃。”这段典型的民俗风情选取农村冬天在土炕上喝酒的一个小小场面。通过哥儿弟兄们盘腿坐在热土炕上“过天阴”,对酒肴、气氛的描写,从小处落笔,向深处渲染,运笔如神,即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家乡的民俗风情,又深刻的反映出乡下人的厚道实诚,邻里和睦,互帮互助,和谐共处的传统美德。这样接地气的生活积累,在他那饱含深情的文笔下,透着乡下原滋原味的生活特色,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充溢着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每每读起,那些场景,那些片段,那些乡亲,总会燃起我有关青海,有关童年、有关青春的美好记忆。如今身在异乡,根却在那里,回忆也在那里。那段金色年华,那片蓝天净土,那些父老乡亲,是我们一辈子都丢不掉的记忆,永远定格在我纯真的乡愁中。

陈有仓先生的作品之所以特别吸引我,引起我强烈的共鸣,也许很大程度上在于我对他的认识和了解。有的人交往了一辈子,还像刚认识那样;有的人刚认识就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我和他的相识可能就属于后者,一相识我们就很投缘,在一起交谈没有任何生疏感,每次都敞开心扉,坦诚相待。他给我的印象是真诚睿智、谦逊沉稳、沉稳中不失灵动,灵动中又有着沉稳,沉稳和灵动结合的和谐之美在他身上熠熠生辉。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承袭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以故乡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他的作品饱含着厚重的情感色彩,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野灰的联想》青藏高原的河湟谷地,30年前的农村,几乎所有的村庄都要靠烧野灰来弥补庄稼的肥力。每一处山坡洼地,只要有草木茂盛的草皮,都是烧野灰的最佳原料。那一堆堆徐徐冒着烟气的灰,和那些粗糙干裂的双手,那些因为烟熏火燎、灰土飞扬而迎风流泪的眼睛,那些落满灰尘、浑身脏兮兮的身子,共同构成了春日里农人最本质的劳动元素,掩映着他们艰辛而凡常的生产图景。沉稳朴实的文字风格,无不体现出他真诚坚韧的农家品格和浓烈的怀乡情结及对往昔生活的怀念。这样的文字,脱离了高雅文学的矫柔造作,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玑珠,带给我们纯净质朴的文学感受。

陈有仓先生的作品之所以真实可信,鲜活生动,触人心弦,是他真正靠着踏踏实实的生活实践获得的,是他的思想感情孕育的。他从不同角度描绘乡村原汁原味的生活风貌,再现已经无法再生的生活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家乡的历史状况及其不同方面的进步。那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再回来,那种生活状态已经永远成为历史,他用厚重的文字为我们保留了这种画面和状态,这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地保存下来,在地域文化追本溯源过程中,他坚持对本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和使命,为家乡这片文学艺术的沃土付出了自己的艰辛和汗水。

故土湟源,是陈有仓先生一生都走不出的故乡、写不尽的源泉,对于集作家、主编于一身的他的人生而言,就意味着漫漫长路为文学献身,他将在故乡的热土上,继续泼洒着清新芬芳。愿他在文学路上越走越宽创作出更多属于时代的精品力作。我在欣赏他作品、人品的同时,更愿把最美好真诚的祝福送给他。

 

美文.分享

人喜欢

没有了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
[!--temp.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