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击
名家散文名家小说名家诗歌签约作家作家档案文坛资讯
散文天地
生活美文往事回忆亲情友情博文选登东方散文西部散文
生活随笔
情感驿站生活空间人在旅途灯下漫笔报告文学百家悦读心灵鸡汤征文选登文学赛事
诗歌星空
现代诗歌古韵新声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诗歌赏析谈诗论道散文诗页原创歌词
小说方阵
国外小说现代小说都市言情微型小说故事新编讽刺小说
文学评论
小说评论散文评论诗歌评论新书快递文化时评作家访谈
文艺荟萃
网络文学文化遗产作家信札书画世界美术周刊人文关注文娱生活文史博览
校园文学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蒲公英文学大学作文

叶兆言:天天写,就是坚持

发表时间:2018-05-03  热度:

 

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杰出作家叶兆言

叶兆言,1957年出生,南京人。1974年高中毕业,进工厂当过四年钳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8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八卷本《叶兆言中篇小说系列》,三卷本《叶兆言短篇小说编年》,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驰向黑夜的女人》,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叶兆言绝妙小品文》《叶兆言散文》《杂花生树》《陈年旧事》等。

授奖辞

叶兆言的写作,大文弥朴,至言不饰,用意精深,下笔平易。他的散文,言浅可以托深,微小可以喻大,诚恳庄重而趣味横生;他的小说,叙事力求现代,细节力求实证,恍兮惚兮而真假莫辨。他出版于二〇一七年度的长篇小说《刻骨铭心》和散文集《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物》《乡关何处》等作品,有读书人的守旧,也有写作者的创新。尤其是《刻骨铭心》,以每个人在乱世仍倾全力而赴之的爱与痛惜,来烛照今日溃决的人心,更显个体在巨变时代里的渺小和无力。

获奖感言

大家好,很高兴能领奖。

在过去的一年里,也可以说在过去的许多年,我一直在坚持,尽量坚持天天写作。去年秋天的一段日子,为了写一本叫《南京传》的书,我每天工作十个小时,这样高强度的写作,持续了二十多天。我不得不承认筋疲力尽,大脑绝对缺氧,但是觉得很幸福、很享受、很有成就感。到这把年纪,像我这样的老家伙,天天还能这样,真的会感觉良好。每天干活结束,我会按捺不住向老伴夸口,在孩子们面前卖弄。

《刻骨铭心》是我到目前为止,最新的一部长篇。它的写作经历仍然历历在目。当然不是很轻松的活,当然会经常写不下去,有时候,我会很沮丧地对家人说,这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部小说,我可能就此不能再写长篇。实话实说吧,我从来不是个信心十足的家伙。我很容易气馁,很容易退让,很容易这样很容易那样。唯一可以庆幸的,我能够坚持写作。在写作《刻骨铭心》的日子里,有那么几天,正好在北京开作家代表大会。我庆幸自己在热闹的会议期间,还能坚持每天天不亮的时候,就爬起来写作。庆幸《刻骨铭心》竟然一点都没耽误,因为没耽误,因为能游离于热闹之外,我甚至都有些小人得志,会忍不住偷着乐。

因为写作,我常常感到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激。我觉得人生的最大幸福,就是你喜欢什么职业,而你恰恰还能够从事这个职业。全世界的写作者,都会因为想写而不能写,感到困惑,感到痛苦。我常常是以一种惜福的态度来对待写作,我知道自己是幸运的,你能够写,你不停地在写,你还能继续写,想到这些,你就应该知足。因为还能够写作,你人生中的一些其他愿望,已经不太重要。

我清楚地知道,写作只对那些愿意读你作品的人,才会有一点点意义。我也知道,今天阅读我们作品的人,其实已经不多,已经少得可怜。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格外珍惜,要珍惜自己还能写的这个能力,还能写的这个机会。写作者永远是渺小的,很显然,在这个世界,并不是伟大的文学离开不了你,是你离开不了这个伟大的文学。

写作者很脆弱,很寂寞,他们的内心无论多么强大,还是需要鼓励和安慰。因此对于读者,对于那些还能阅读我们文字的人,我始终充满感激。

当然,也要特别感谢,感谢给了我这个奖的评委。谢谢你们,真的很感谢。

南都:散文集《乡关何处》记录了许多和故乡有关的旧事。在人人向往生活在别处、远方的今天,你的写作一直没有离开南京这座你最熟悉的城市。

叶兆言:这本书是个集子,任何集子都难免一个“凑”字,也就是把差不多意思的文章,归一个类。

我的写作确实是很难离开南京这座城市,我想自己所以会这样,不是不想离开,只是因为没有离开。

很多人都会和我一样,他们生活在一个城市里,生活久了,不知不觉地也就老了、就习惯了、就认命了。他们不是没想过要离开,然而也就是想想而已。

如果有机会,如果有可能,我完全愿意离开自己的城市。不能离开,有时候是因为宿命,有时候也是因为个人的生活能力。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就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有时候,只是想,只是想象自己能够远行,不可能真正地去做。

南都:多年前,你曾经著《南京人》一书对南京人的不同性别、阶层都有详细的描述。一方面是生机勃勃的现代都市,另一方面这里俯拾皆历史,被认为是适合写作的地方,你如何评价这座城市以及这里的人?

叶兆言:每座城市的人,当然会有些不一样。不过说穿了,差别也不会太大。天下乌鸦一般黑,我只是把南京人写得美好了一些。文学嘛,总是要有些理想,我写的是理想中的南京人,只要一有机会,我就会和大家说,我的南京的人优秀品质,有许多都是我所希望的,它们未必就全是真相。

南都:但是,从这些抒写乡愁的文字里,总能感受到你对旧时南京深深的眷念。或许中国绝大多数的城市都在面临相似的问题,即不可抗拒的城市扩张和同质化,你是不是也有感到一个慢慢老去或正在消失的老南京?

叶兆言:“不可抗拒的城市扩张和同质化”,本身就不可抗拒,它也未必就完全是坏事。一方面,我是个坚定不移的保守主义者,反对乱拆乱建,同时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就和乡愁一样,弄不好它就是个伪文化。过去并没有那么美好,并没有那么漂亮。大家看看老照片就知道了,过去的城市破烂不堪,以南京为例,一到冬天,光秃秃的,树都被老百姓砍回家当柴禾了。破坏环境,没有公共意识,这几乎就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坏传统。现代化永远不应该轻易否定,应该越来越现代,应该越来越文明,这才是最重要的。我喜欢文明,我经常怀旧,我的怀旧只是在抗议今天的不够文明,并不是说过去有多好,中国的过去其实是很不好的,这才是最真实的一个现实。我们要做的是改变这些不好,而不是为了像过去一样不好,或者说更不好。

南都:乡愁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主题之一,但说起“乡愁”往往带有离散意味,是远离故土的人对自己过去的回溯,你又如何理解“乡愁”呢?

叶兆言:乡愁是一种文化病,有文化的人,才有所谓乡愁。走遍天下,过年回家,这是人生比较好的一种境界。走遍天下,本来就有一种人生的得意在里面,乡愁的愁,有时候就是过年回家时的一种谈资,乡愁弄不好就是文化人的装腔作势。不妨想象一下古人吧,在外面做了大官,混阔了,然后心里有了一点什么小小的不痛快,于是便有了“莼鲈之思”,《世说新语》上说张翰,说他因为看见刮秋风了,于是便想到了南方的莼菜和鲈鱼,便说:“人生贵在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因此乡愁其实是那些在资格去乡愁。

当然不是说民工就没有乡愁,就不思念故乡,但是,但是怎么说呢,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故乡真要是那么美好、真要那么纯朴,大家也就用不着背井离乡了。

算了,我也说不好这个话题,反正我们用不着因为现实太不好、周围环境有些恶劣,就把自己的故乡想得太美好。现实所以不好,与故乡本来就不好,或许就是因果关系。

南都:在结集散文的同时,你近年来在小说上也著述丰盛。继《一号命令》《驰向黑夜的女人》之后,又推出了长篇小说新作《刻骨铭心》,能谈谈这部作品的创作始末吗?最近几年,你是否选择了“重回起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重写新历史小说上?

叶兆言:我几乎一直都在写作,一直都处在写作的状态中,老牛破车,坚持不懈而已。《刻骨铭心》只是计划中的一部分,是我一直想写的一本书。我的心目中,并没有历史小说这个概念,历史和现实,它们就像一对夫妻,就像鸟的两个翅膀。我没办法把它们分裂开来,对于我来说,《刻骨铭心》就是想说一堆让我觉得“刻骨铭心”的事,它可以是历史,当然也可以是现实,可以从历史开始,也可以从现实开始。

南都:《刻骨铭心》是一个大的历史全景式的小说,但写法上跟你以往那种娓娓道来的小说写作还略有不同,第一章出现一个闲笔,写了两个毫不相干的故事,一个写女郎游娜,一个写哈萨克斯坦,然后戛然而止,第二章开始则是这本小说本身文本全部的呈现,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叶兆言:契诃夫写完剧本《海鸥》,一直为这个剧本“冗长的开头,仓促的结尾”感到担心。他知道心急的观众总想尽快,尽可能轻松地知道究竟说了些什么。说老实话,对自己的新长篇《刻骨铭心》也有同样担心。有许多读者提问,问为什么要这样开头,问这样要想表达什么。首先我所思考的,是读者会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小说,从现实开始,还是从历史开始。介绍说这是一本历史小说,如果读者仅仅想看些历史,不妨从小说第二章开始,对于许多读者来说,第一章确实“冗长的”,完全可以不去阅读。问题在于,我为什么非要执着地保留着这个“冗长的开头”呢?

可能有一个信念支撑着我,那就是读者无论怎么喜欢历史,恐怕都会与现实有关。历史小说仅仅是历史,好像真没有什么意思,小说必须要像小说,小说不仅包含了历史,它更是一门艺术。也就是 说 ,阅 读 活动,就是在回味历史的同时,还要能够品尝到艺术。因此,我希望在一开始,以展示现实的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力。换句说话,我更希望大家是从现实生活的角度,进入我的小说。

南都:“如果我有两颗钉子的话,第一颗钉子的故事写的是一个人没有性的那种痛;第二颗钉子就是强调人失去语言的痛。”从大的结构的角度来看,这部分跟后面的整个小说的主体是如何衔接起来的呢?

叶兆言:《刻骨铭心》的第一章看似冗长,其实很简单,它就是说了两件让当事者可以“刻骨铭心”的故事:一个美丽的女孩子,不仅失去了心爱男人的心爱,还失去了心爱男人的性爱,结果便在冲动之下,采取了一个最极端的处理方式,将那个男人的生殖器给剪了;一个喜欢写作的男人,突然失去了他的母语,也就是说失去了用文字表达的能力和机会,他于是有了一种前途渺茫的感觉。在我看来,这些都足以让人刻骨铭心。

第二个故事,我想谈一谈失去母语的可怕。一个靠写作为生的作家,有一天,他使用的语言文字,被完全废弃,这就好像一个人突然变成了哑巴。仿佛我们今天的汉字,全部因为行政命令,全部变成拼音符号。不管这种改变正确与否,是否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在上个世纪,很多仁人志士,曾为汉字的完全拼音化,做过很多努力和探索。事实上,我们的方块汉字确实差一点完全拼音化,因此,我虽然用一种看似平常的语调,在描述这样一个故事,内心其实非常恐惧,如果失去了母语,就像失去了“性”一样,注定是一场可怕的灾难。

我喜欢说自己在《刻骨铭心》中,写了一堆刻骨铭心的事。这句话本身就是小说,我们都是旁观者,都是在街头看热闹。毫无疑问,刻骨铭心的应该是当事者,痛在别人心里,我们能不能感觉这种痛苦,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心情,取决于阅读态度。我们都是局外人,都在欣赏别人的痛苦,我们可以报以同情,可以怜悯,可以置身事外,然而,这显然不是我要写小说的本义。我真心地希望能够既痛在别人身上,也痛在我们的心里。就好像我们看鲁迅的《阿Q正传》,不仅觉得阿Q可笑,而且会想到,我们自己也很可笑,我们自己常常就是阿Q。

南都:你是否有思考过自己的作品中外部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没有玻璃的花房》《一号命令》的“文革”、《1937年的爱情》《刻骨铭心》里的民国,它们分别对小说有多大的重要性?

叶兆言:这个我说不好,写作就是尽可能地努力去写好,说句最基本的话,写什么总得像什么了,这其实是并不太高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不像,说明你这活没做好。

南都:但“过去”似乎是你作品中一个固有的主题?

叶兆言:可能是过去更容易把握,温故为了知新,写过去,当然还是为了现在,为了将来。

南都:1980年代末,你以《枣树的故事》和“夜泊秦淮”系列一鸣惊人,某种程度上它们算不算你的“代表作”?

叶兆言:我的作品都应该是我的代表作,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那么你留下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段文字,甚至那些错别字,都应该是你文学生命的一部分。一个真正的作家,其实毕其一生,都在完成一部大的作品,他的一生,他的全部作品,就是一部长篇。

南都:这些早期作品中往往有游戏的一面,这是你当时有意对传统历史叙事,或是经典小说语体的颠覆吗?

叶兆言:游戏只是一种比喻,写作者都应该有一种游戏精神,过去是这样,现在仍然是这样。

写作永远要有一种颠覆前人的精神,不仅年轻时应该这样,你只要还在写,就应该一直这样下去。所谓传统,就是一个不断被颠覆的历史,唐宋元明皆不问,入我眼里都好诗,写作者在文学上,应该永远是个革命者。

南都:长期以来,你一直被视为先锋写作的代表人物。今天来看,“先锋”似乎被固定在上世纪80年代,你认为在当下语境里,“先锋”话语和姿态在今天还有回响吗?

叶兆言:“先锋”如果被固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非常悲哀的一件事情。先锋不是专利,不能够仅仅属于谁。先锋是一种精神,代表着一种不妥协,代表着与众不同,代表着孤独,代表着失败,这就是先锋的全部意义。先锋就是殉道者,先锋的成功之日,就是先锋的灭亡之时。“先锋”话语和姿态在今天当然还有回响,只要还有不妥协,有孤独,有失败,就一定有先锋。先锋的精神,永远都不会死,先锋注定了会前仆后继,只是大家没有注意到而已。

南都:就你个人而言,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是什么?

叶兆言:这两样都重要,但是对于一个优秀的作家来说,想象力可能更重要,没有想象力的人,当不了好作家。

南都:在外界看来,你是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你的日常写作习惯是怎样的?如何保持对写作的热情与旺盛的精力?

叶兆言:也就是天天写,就是坚持,没什么别的可说,坚持坚持再坚持,习惯了就好。其实我写得很慢,老话说“不怕慢,就怕站”,我不过是没停下来。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
[!--temp.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