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城知青的返城到共乐区农民子弟的起伏人生,从小说世界的构建到荧屏剧作的编剧,作家梁晓声的想象力始终源源不断。而如今的学校教育中,缺少思路、内容局限、想象力匮乏……作文写作一直是困扰不少家长和孩子的问题,也一直为作家梁晓声所关注。在日前出版的《梁晓声谈作文想象力》中,他结合自己的写作经历讲述了打开脑洞的方法。
电路串联式的想象力
对于孩子们写作问题的原因,梁晓声认为,“在成长过程中记忆、理性判断、感性思维脑区同时成长,而我们从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大学,用得最多的就是记忆脑区。”而和想象有关的感性思维脑区开发不足,就会影响到写作。
梁晓声把想象力看作一个像电路一样互相串联的过程,如何相互串联则至关重要。雨果在第一次进入巴黎圣母院地下的时候,在墙上看到很多字,其中有两个字是“宿命”。“一般的旅游者看到一百次也还是一个旅游者,但是雨果的整个巴黎圣母院都是想象出来的。” 梁晓声解释道。
“国外为什么特别推崇想象,因为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个人来到这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经典,完全是他头脑中产生的。”梁晓声说,如今,比起以往单一的通过书籍进行储备的方式,孩子的影视、音乐、广播等视听储备丰富,但问题却在于他们无法将储备连接起来。“孩子们储备丰富,大脑也具有想象的潜能,在记忆脑区开发之外,我们甚至想办法把想象的脑区撬开。”他强调。
唐诗宋词中的电影语汇
电影镜头角度思考的方式能建立起文学作品内容事物的连接,也是一种开发写作想象力的方式。梁晓声认为唐诗宋词中就有着非常丰富的电影语汇,他强调,“老师当回导演,当我们这样解读诗词的时候,把这首诗分成镜头,就变得有意思了。”把文学作品以影视中的画面景别、镜头运动去解读,梁晓声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
“八月秋高风怒号”是大全景,在宽荧幕上,既会拍到天上的云在疾速移动,也会拍到地上的草滚成球的状态。“卷我屋上三重茅”则是从全景到中景,会看到是一种切换的过程。“茅飞渡江洒江郊”,在电影语言上是跟拍,“以前没有航拍的时候摄影师是真的要跟着跑的。”他解释道。“高者挂罥长林梢”需要仰拍,“下者飘转沉塘坳”需要俯拍。“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跑过来的镜头画面由远及近,“忍能对面为盗贼”,镜头又由近到远,“归来倚仗自叹息”,内心不满。
梁晓声认为不仅是画面镜头的选择,诗歌人物所处场景也是值得和孩子们一起讨论的。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中,舞剑场景是在军帐中还是家中都是需要讨论的,“这样的问题是可以激发想象的。”梁晓声说道。“作者当时是在告老还乡之后,所以不会出现在军帐内,而且如果在军帐中舞剑会受刑。”他解释道。通过画面场景的分析,作者告老还乡,离开疆场晚上难眠所写回忆诗的写作背景就更容易被孩子们理解。
想象力开发的日常化
在写作想象力的发展上,他希望,“家长和孩子们互动的时候都有意识地把想象作为父母和儿女之间日常进行的事。”通过影视化的文学想象、文学内容的讨论都可以不断刺激想象脑区,进而展开想象力,对写作也更有益处。
“两个黄鹂鸣翠柳”,有色彩,“一行白鹭上青天”,由中景到仰拍。“窗含西岭千秋雪”,在电影语言中,这叫作镜头缓缓从窗口推出。梁晓声建议,“家长和孩子可以进行影视角度分析的游戏,在家里当一把‘导演’,不动笔地分镜头。”
除了电影镜头角度的分析,梁晓声认为,“我们也可以和孩子讨论《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写给谁看的,这样的问题家长随时都可以向孩子们提出。”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都需要日常的训练和讨论。多动脑,多思考,想象力就可以得到进一步拓展,写作时也就更能得心应手。
在学校的作文训练中,“课本要求的一件有意义的事、一次旅游等作文题有时候低于孩子们想连接起来的内容。”梁晓声直言。他希望把一半的命题权还给孩子们,给他们更多机会写最想写的内容。在写作过程中,梁晓声一直强调想象力的重要性,“我有时候会有一点莫名其妙的责任感,还会被这种责任感搅得睡不着觉。”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