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击
名家散文名家小说名家诗歌签约作家作家档案文坛资讯
散文天地
生活美文往事回忆亲情友情博文选登东方散文西部散文
生活随笔
情感驿站生活空间人在旅途灯下漫笔报告文学百家悦读心灵鸡汤征文选登文学赛事
诗歌星空
现代诗歌古韵新声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诗歌赏析谈诗论道散文诗页原创歌词
小说方阵
国外小说现代小说都市言情微型小说故事新编讽刺小说
文学评论
小说评论散文评论诗歌评论新书快递文化时评作家访谈
文艺荟萃
网络文学文化遗产作家信札书画世界美术周刊人文关注文娱生活文史博览
校园文学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蒲公英文学大学作文

王立世:“我”是另一个“我”的侧面、背面和影子

发表时间:2019-12-31  热度:

是另一个的侧面、背面和影子

——简评孔令剑诗集《不可测量的闪电》
/王立世



  我与令剑年龄差距并不小,但心理感觉很近,共同语言特别多,经常在电话上一聊个把小时,聊得忘记了人间烦恼。他第一本诗集《阿基米德之点》送我之后,几次萌生写点东西的冲动,无奈手头事多,再则我总觉得自己人不急,直到他诗集研讨会召开之际还未动笔,这个债一直欠到现在。
  没几年,令剑的第二本诗集《不可测量的闪电》又出版了,而且添列第36届青春诗会诗丛,是《诗刊》社免费出的。青春诗会对一个诗人的意义大家都明白。现在出诗集大多是自己掏腰包,精神生产还得付出经济代价令人唏嘘。能免费出版确实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诗人的劳动终于受到应有的尊重,为诗人争回了面子。这些都是令剑的光荣,也是山西诗界可喜可贺的大事,也足以证明他在诗歌道路上已经走在很多同行的前面。如果我再不发声,无论什么理由都无法交待。当我认真地面对令剑的诗时,真的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令剑担任山西文学院副院长和省作协诗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这几年,参与组织了省内不少文学活动,他干工作兴致很高,总是尽心尽力,得到业界的认可和好评,但也挤掉不少个人的创作时间。他到焦煤双创基地为单位办事时,总要到我办公室坐一会儿。从认识之日起,时间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彼此都有了沧桑感,交流时我感到他的精气神没有变,还是我记忆中那个永不悲观的理想主义者,对生活充满期待,对工作信心十足,对诗歌勇于探索,三架马车并驾齐驱,一路向前飞奔,给我这个暮气沉沉的中年人以青春的感染。读完这本诗集之后,我感到他的诗基本风格没变,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善思考,正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言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人有时真还没有一棵草坚韧,是自然界最脆弱的生物,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如果一个诗人人云亦云,没有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写出好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国学大师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过这样的碑文: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物质只是暂时寄存于一个地方,只有精神与思想可以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令剑是具有哲学气质哲学禀赋哲学精神的诗人,他善于用哲学眼光透视一切,这注定了他的诗有高度,有境界。他的思考不是形而上的,一点儿也不抽象不空洞,而是形而下的,有鲜活的生活质感和浓厚的人间烟火气息。他的精神没有变,诗风没有变,但他诗的质量变了,有了水的灵动和气势,有了金属的光泽和重量。他像一只诗鸟,羽毛更丰满了,飞得更高更远了,鸣叫声更浑厚了,更有力道了,更有内涵了,与其他声音有了质的区别,在中国的诗天空有了他闪电一般的身影。
  这本诗集以短诗为主,最短的只有四行。我一直提倡不要轻易写长诗,尤其是短诗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时候。我认为短诗过关了,长诗也不一定能写好。短诗不过关,长诗更不可能写好。要纠正对短诗的偏见和误会,短不一定重量轻,短不一定水平低,短不一定价值小,短更不丢人。写好了,反而比那些漏洞百出的长诗更有份量,更有价值,更能赢得读者,就像古时候打仗一样,以少胜多不失为一种智慧。令剑吸引我的首先是短诗,有几首是我心目中的经典之作,我甚至认为有这几首就可以立足于诗坛,就无愧于诗人这一神圣的称号,也有可能传承得更久远一些。比如《动与静》:
  河水流动
  无法把桥带走
  你站在桥上
  却被流水带走
  动与静既是物理现象,也是哲学关系,令剑却写出了生命的感悟。《论语·子罕》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首诗也许受到了圣人这句话的启示,但突破了原有的意境,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把流水与桥和人联系起来,产生了新的意味。流水无法把桥带走,这是客观之景。按正常逻辑,流水带不走桥,也就带不走桥上的人,但诗意就出在带走了桥上的人。桥经年累月都不会变,人却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就像刘希夷写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样,这就是诗的发现。流水把人带到了苍老还是成熟,快乐抑或悲伤,诗人不置一词,留给读者去想象。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想象。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的作品才有这样的效果。差的作品却是不管有多少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甚至一个都模糊不清。令剑这首诗虽短,但创造出了无限大的审美空间,凸显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不同寻常的创新能力。
  《领悟》也是一首独特的生命之诗:
  我们对这人间的领悟
  无非就是周末了,爬爬山
  喘着气把自己一点一点抬高
  仿佛一抬手,就够着了天
  仿佛一喊,整个世界
  就有了回应

  读过不少写爬山的诗,感觉与令剑这首无法相提并论。令剑没有端起架子写,写得随心所欲,这种随心所欲不是谁也能随心所欲来的,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功到自然成,是外化于物、内化于心的最佳体现。他不是为写爬山而写爬山,而是通过爬山写人生的感悟,写得准确而又空灵,传神而又意味深长。喘着气把自己一点一点抬高,完全是爬山时的神态和动感,好像又不完全是在写爬山,似乎是在写人生,美好的人生,奋斗的人生,有目标的人生,有理想的人生,有信仰的人生。两个仿佛,也是爬山的真实感觉,仿佛一抬手,就够着了天。感觉天空离我们越来越近,垂手可得,这是一种错觉,事实上离得还很远,不可能够着,能提振我们的信心,但万万不可当真,生活中的很多事就是这样。仿佛一喊,整个世界/就有了回应。这个回应其实是自己的回声,还谈不上世界的回应。世界并没有那么好说话,不会以诗人的意志为转移。诗人与世界的联系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有浪漫色彩理想情怀,但不是乌托邦式的幻想,因为脚始终站在大地上。令剑的爬山写得很逼真,具有及物性,但不是呆板的、僵硬的,而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写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在像与不像之间留下想象的空间、思考的余地。可以说通过有限的景象抵达无限的哲思,通过当下指向未来,在对自我确认后提出了精神重建的问题。
  令剑写有一首《部分的部分》,这题目像哲学命题,好像与诗不搭边。当我深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情不自禁地叹为观止。一个诗人老在重复别人,写多少有啥用,这首诗显示出与别人鲜明的异质。异质不是猎奇,不是玩积木,不是搞文字游戏。有些诗人追求新奇走了样,变了味,把诗歌写成了谜语,写成了迷雾,特别是一些故弄虚弦、故作高深的诗人,语出是惊人,剥去语言漂亮的外壳,看到的是内心的空虚,既无情感,也无思想,无异于文字的行尸走肉。我们看看令剑是怎样写的:身体是灵魂的一部分,这很确切/身体是灵魂的一座草房子,灵魂出去/又回来,总要回来,到这草木中。身体与灵魂本来不存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令剑让它存在了,这就是诗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诗歌都是一笔一划把世界描下来,诗人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令剑这样写,我们一点也不感到荒谬,反而觉得有趣,抬高了灵魂。诗人就是精神的卫士,就认为精神大于身体,有时就是唯心主义者。这很确切,毫无疑问,斩钉截铁,没有不妥之处。令剑高明就高明在强调灵魂的同时,没有作贱身体,没有把身体看成罪恶。他把身体比喻为灵魂的草房子,很形象,也很贴切。灵魂可以飞越千山万水,但最终总要回到身体这座温暖的草房子里,这又是唯物主义者的观点。精神大于物质,但又离不开物质。总要回来与前面的这很确切一样坚定。回到草木之中,非金银之中,这体现出诗人的平民思想。诗人还写到狼尾草是旷野的一部分,颤抖是秋风的一部分,突出生命的空旷和颤动。毫无疑问/无论多么辽阔和剧烈,这秋风/那旷野,都会是你的一部分。诗人最终回到这个生命的主体,所有的都是生命的部分,生命大于一切,生命高于一切。诗意开始陡转,就像放风筝,放得开还能收得住,收得住又能放得开,放不能放乱,收不能收死,恰当好处,才有风景:似乎,更确切的表述/是必须说灵魂,也是身体的一部分/旷野,是狼尾草的一部分,秋风/是颤抖的一部分。身体是生命的载体,狼尾草是生命的象征,颤抖是生命的特征,反过来说正是强调生命的重要性。这种正反交错式的结构在诗歌中并不多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得出矛盾性的结论。这种矛盾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使情感起伏跌宕,容量扩大,凸显了思辨的巨大魅力。令剑写的是生命哲理,但意象鲜明,情感蕴藉,血肉丰满,完全是诗的表达。这首诗节奏感特别强,不是语言自身形成的节奏,而是内在的情感起伏形成的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音韵之美。
  令剑还有很多短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门》《高度》《永恒》《父与子》《影子之一》《时间的孩子》等等,构思都很独特,哲理性都很强,读后让人眼睛一亮,心头一震。很多诗不乏哲理性的句子,比如,在《黎明》中写到:没有梦夜不能成为标本;在《话题》中写到:在夜晚想起夜晚/总是另一个;在《多和一》中写到:我是被寄居的所有人,很可能不是我自己;在《爱怀疑的鸟》中写到:爱,在深爱中迷离/死,在不死中加剧;在《酒事琐记》中写到:最先醉倒的人/和酒量无关,也和酒/无关;在《场景》中写到:除了四壁,没有什么/可以支撑一个中心;在《形象》中写到:我敢保证出生那一刻/我完整无缺,我的哭声/也是如此。这些诗句并不晦涩,而是清浅,但平中见奇,浅中显深,总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底蕴丰厚,思想深邃,流动着民族文化的血液,有名言警句的精辟,成为一首诗闪亮的诗眼。即使一首诗整体上一般,有这么一句就有了灵魂,画龙点睛般地飞起来了。

  我讲不要轻易写长诗,并非否定长诗的价值和存在的必要,而是说长诗不好写,写好更难。很多诗人下在长诗上的功夫效果甚微,甚至留下笑柄。令剑这本诗集中最长的是《声音或最初的世界》,有500多行,是他呕心沥血之作,也最能体现他的探索精神,因这首诗他获得了《都市》桂冠诗人。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认为:与其一生写浩瀚的著作,不如写一个伟大的意象。令剑在这首长诗中创造了声音这一经典的意象,声音本来很简单,但诗人把它当作一个角色去抒写,并展开了无比丰富的想象,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与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比如第二章第一部分从46个情感视角、第三章用63个客体言说的方式揭示声音这一生命现象的丰富内涵,在意蕴上得到有效的拓展和深化,灌注着对生命复杂而凝重的思考,正如波德莱尔所言真正的诗人应该有能力描写一切,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架构宏篇巨制的能力。诗人在本诗中也在探寻我是谁这一生命重大主题,试图从不同的方位确认自我的存在,在第一章中写到:声音说:我如何成为/另一个我//哪怕,我只是/另一个我的/侧面//哪怕,我只是/另一个我的/背面//哪怕,我只是/另一个我的/扔掉不要的/乌云的影子。对生命探索和思考的广度与深度令人惊叹。这首诗在艺术上有很多独到之处,比如,长诗用短促的语言写成,读起来十分轻松。长诗如果用欧化的长句,读起来就会气喘吁吁。长诗的结构容易因内容的拖沓而松散,这首诗始终围绕声音这条主线生命这一主旨,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和顶真、对比,写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虽长,但不乱,结构上有并列式、递进式、循环式,脉络上纵横交错,肌理上缜密无缝,给人的感觉是严谨的、完美的。
  哲思是令剑诗歌的重要特征,他的哲思是有生活基础和现实支点的哲思,是情感充沛想象丰富的哲思,是生命丰盛而美妙的馈赠。在内容、情感、思想方面他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平衡点,但也给人留下严肃有余、活泼不够的印象。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有时过度的哲理也会扼杀了鲜活的诗意,某些时候也让人觉得刻板和冰冷,也就是说他的诗还有精进的地方和提升的空间。令剑取得的成绩已经得到权威的认可,但诗歌没有止境,对于一个有抱负的诗人而言,这只能作为一个新的起点,还需要再出发。要写出真正能经得住历史和时间检验的好诗,与世界接轨的好诗,还有许多功课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期待明天的令剑能有更大的作为,到那时我再为他举杯祝贺。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
[!--temp.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