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击
名家散文名家小说名家诗歌签约作家作家档案文坛资讯
散文天地
生活美文往事回忆亲情友情博文选登东方散文西部散文
生活随笔
情感驿站生活空间人在旅途灯下漫笔报告文学百家悦读时事要闻征文选登文学采风
诗歌星空
现代诗歌古韵新声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诗歌赏析谈诗论道散文诗页原创歌词
小说方阵
国外小说现代小说都市言情微型小说故事新编讽刺小说
文学评论
小说评论散文评论诗歌评论新书快递文化时评作家访谈
文艺荟萃
网络文学文化遗产作家信札书画世界美术周刊人文关注时事要闻文史博览
校园文学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蒲公英文学大学作文

彭见明:我的崇拜

发表时间:2019-09-17  热度:

一般来说,被人崇拜的人,应该是有真本事的人,学问很好的人,德行很高的人,社会贡献很大的人,是人中精华。看来崇拜二字,是不能随便使用的,是一个严肃的词,是一个要仰望的词。

和所有年轻人一样,我也经历过奢谈崇拜的年龄,我也曾试图表白对谁谁谁的崇拜。甚至还有文学青年居然也表白崇拜我,如果我因为写过一两篇号称获过奖的小说就值得崇拜,这就有些不严肃了,这样我就得很警惕了,我值不值得被人崇拜,只有自己最清楚,所以我也会对使用崇拜二字持慎重态度,要是我崇拜的人的学问,并没达到值得崇拜的高度呢?要是学问值得景仰而人品又不高呢?要是空有其德而不具其才呢?离我太高太远、看不见摸不着的人,能够盲目崇拜吗……所以越是使用段数高的赞美之词,越是要谨而慎之。

我很想使用一下崇拜这个词,但由于顾虑重重,一直没有找准目标。也曾有记者和学生问过我崇拜谁,这可难倒我了,说没有崇拜过谁吧,显得我很傲慢。说崇拜过吧,假话又实在讲不出。后来我想出一句搪塞的话:我欣赏所有人的长处。当然这也是内心话。后来想想,关于崇拜,毕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我还是得有崇拜,思来想去,在我年过半百后,最后确定了:我崇拜的人是我的老祖父。

我的老祖父出身卑微,生长于山野,是个文盲,离人们概念中的崇拜条件,实在太远,但我选择了他。

我的老祖父名豪翠,号听甫。一直到我开始写小说,为取不好小说中人物的名字而发愁时,我才发现我老祖父的名字极其的诗意而高雅,我有意留心观察活跃在文坛艺苑的大腕们,说句不客气的话,还没有一个大名能与豪翠比肩。

我老祖父有三兄弟,另外两个分别叫拔翠、笑翠,也极好。将男儿取名叫,应该是极少的,这是个女性专用字。而我老祖父这块,并不柔媚,附于豪迈,气宇轩昂,就有深意了。我祖父的名字也好,叫雁羽,大雁之羽,纵横天下,轻盈洁净。可惜到我祖父以下的后裔上百众,再也没一个有文化品位的名字了。为此我十分好奇,难道我的祖上,曾经出过文化大咖?我24岁时,老祖父谢世。我27岁才开始写小说,这个疑问,来不及从文学的需要问他,就再也找不到出处了。

我找到一本族谱,可惜族谱也只修到我老祖父以上的四代,由此可见,如果真是大户人家,也不会只修这么多。

主持修编族谱的人选,一般是族中文墨较好的长者,谁都愿族中有幸出人物,凡稍有成绩者,都是要记入族谱的,作后裔楷模。尤其要与别的姓族比高下,满足虚荣心。上世纪80年代重修族谱,族上硬是坚持要把我这个小小的省作协副主席的称号也写进去,以示荣耀。看来真是族中无老虎,猴子也充王。

太平盛世,现在乡中修谱成风,凡考取了本科学校的学子,都要进史册。我仔细地查了我老祖父以上几代长辈,没有看到谁有一段介绍文字,也不知是真没有出什么人物,还是世事多动荡,无心记录。

再看看我家的祖屋,就是最普通的湘北民居,土砖青瓦,偏屋盖的还是茅草。墙体没有一口青砖,屋顶没有雕梁画栋,当然更不会有书画瓷器之类的带贵气的摆设。我太祖母辖下的子子孙孙,挤住在一个屋顶下,到了我父亲这一代,兄弟要分门立户过日子了,祖上勉强能够分给一间房,就不错了。我作过一个统计:我们这一代以上的所有长辈,民国时期没有人加入过国民党、三青团。建国后没有人参军、入团、入党、吃皇粮,连生产队的副队长都没有人当过。一大家几十口人,始终生活在最底层。

如此看来,我老祖父的名字,没有我想象中的可能有高贵出处。

28岁这年,开始发表小说了,调到县文化馆做文学专干,时间完全由自己支配,这年冬天,我趁着去长沙开文学笔会,顺便带我母亲去长沙看病。我母亲指着湘雅医院后面的一片房子,说长沙文夕大火前,我老祖父在那里置有房产。她说老祖父年轻时,生意做得不小,所以能够在长沙置业。在长沙市的中心地带有房产是什么概念?随便就是时下的亿万富翁。

我母亲建国后才嫁到彭家,关于我老祖父,她也是听人家讲的。作为文学的敏感,照说这也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了,挖一挖,有可能弄出好东西来。但我母亲的感觉,和我是一样的:不相信老祖父创造过传奇。其时我老祖父已作古,也没法落实他当年究竟在长沙做过什么。

12岁去15里外的中学读书,17岁出门吃皇粮,与乡党的联系并不密切,回家住一晚,看看家人就匆匆走了,关于老祖父的身世与经历,竟是几十年间道听途说的琐碎积累。

从一些已经口齿不清的老人的叙述中,我老祖父确实做过生意,出过远门,而且起步较早,给乡党印象深的,一是贩过猪,二是贩过布。猪生意做得远,直接往两百多里外的长沙送。其时乡间的运输工具是独轮车,木轮子外面包铁皮,一辆车推一头猪,送到长沙要三天,在一个叫金井的地方住一晚,在一个叫路口的地方再住一晚,第三天才能到达,走的都是两头黑。人住下,猪松绑,让猪在店家的猪栏里,同店家的猪挤住一晚。还要在店家借锅煮猪潲,让它吃饱,来日清早好再被捆绑上路。松松绑,休息好了,猪们才不至因过于劳顿而死在路上。我老祖父的车队,少有十几辆,多时几十辆。每台车,一个推的,一个拉的,都是有气力的人。人不能少,一路翻山越岭,都要是有力气与拦路打劫者一搏的角色。

说是我老祖父在长沙的猪生意做得不错,在业界有声望。怎么不错?也没有人讲出具体的细节来,稍微完整点的故事只有一个:说是某晚车夫歇在长沙,无事就在赌场看赌钱,其中一局,下局的金额悬殊太大,要么大赢,要么大输,庄家不敢揭这个盖子,他没有赔大钱的底气。一般这样的赌局就要封存下来,另外去寻大老板来这个庄。

这时我老祖父正在客栈呼呼大睡养精神,他的伙计们想一睹这场输赢,便提议庄家去问问我老祖父,敢不敢这个宝?其时我老祖父可能有点名声,连赌徒们都认识他。庄家听说彭老板在,眼睛一亮,觉得有人解围了,当即便委平江伙计去问我老祖父。我老祖父过于疲惫,也没听清伙计们说什么,连声说买买买。倒头又睡死过去。

第二天早晨起床,我老祖父见床边放着几个麻布袋,伙计们一个个脸上放着贼光,围在一旁傻笑。原来我老祖父梦中揭宝,大赢一场,获银元几麻布袋。我们山中,几乎家家都有养狗打猎的习俗,待到秋收时节,我记得我家的猎狗,几乎每天清早都要从外面咬一只小猎物回家。乡人狩猎有规矩:不管谁打下野猪等大兽物,凡围观者都可得一份口福,叫做见者有份。现在我老祖父得此一大笔横财,自然想到见者有份的乡约,便叫各位伙计,撩起衣服尽管装银元,但不许使用布袋。待一阵哄抢,我老祖父所剩无几了,但他高兴,在他看来,这不是靠气力得来的收获,属横财,横财是不可独吞的,只有大家分了才无愧。

这批伙计拿着银元,回家即买田置业。有了垫底资金,发展就快,日久都成了乡中富主,到解放时,大都被划为地主或富农成份。而他们当初的老板——我老祖父却与他们拉开了财富的距离,只评了个下中农成份。也不知我老祖父是什么时候破的产。不过我老祖父以他破产的代价和贡献,拯救了我们这个大家庭,解放后他没有挨过斗,他的子子孙孙都是有着红色头衔的贫下中农,不必低着头走路。

也有人说我老祖父贩猪的名声不算大,贩布的名声才是大。他被乡党真正叫做老板,出自一个很特殊的背景。

上世纪30年代末,日本军队入侵中国,很快攻占了上海等重要工业城市,其中纺织业惨遭重创,老百姓没衣服穿尚可将就,前方打仗的战士不可没有衣穿。当纺织工业消亡后,便有无数的手工业取而代之。我的老家地处深山,一时远离战火,竟在一夜之间,成了一个纺纱织布的重镇。我们这个很小的地方,因此有了一个很大的名字,叫:长田市。建国后长田市的建制是一个行政乡,后因实在是太小,有市无街,有市无商,撤乡并镇后,现在成了一个村。但抗战时期的长田市之繁荣,无以言表,那时候以长田市为中心的周边几百上千户人家,家家拥有纺纱车和织布机,男女老少人人上机纺织,昼夜不息,人歇机不歇。日本人封锁了水运和公路,但堵不住可以在树丛中穿梭的独轮车。附近江西省的修水、铜鼓,湖北的咸宁、通城,湖南的醴陵、攸县、浏阳、长沙、岳阳等上十个县的棉农,每天要往长田市送来数以万斤计的棉花。送进来的是棉花,拉走的是棉布。山坳林密处昼夜响彻着独轮车吱呀作响的声音,通省连县的石板路被车轮碾出深深的凹痕。我老祖父没有成为一个纺织手,也没有当车夫,要么是坐地收购的掌柜,要么是在生死威胁环境下组织运输的大佬,他被授予老板的尊称,大概是始于这个时候。若干年后,凡与我老祖父有过交往的长田市人,每谈到他,必竖起赞赏的大拇指。但遗憾的是并没有留下动听的故事。

真实的故事,生动的细节,如果我老祖父不讲,就流传不出去了。但他从来不讲自己。

长田市离我老家三里地。我儿时记忆中的长田市,青石板街仅两米宽,百把米长,两边有几十家窄窄的店面。从我家门口流过的一条小河,绕过小街的两头,街两头各有一座石拱桥。就是这么一个小地方,不知为前方的抗日战士,送去多少温暖。

从石板小街被车轮碾出的凹痕,可印证当年长田市的风采与沧桑。此番风光,一直保持到我17岁出门去县城工作。再回首,现在尚存的长田市,仅留一座爬满青藤的石拱桥,铺面早已拆除一尽,被一群配有罗马柱子的五颜六色的小洋楼替代。

在我17岁前的记忆里,长田市附近一带大多数人家,都还保留着织布机和纺纱车,老少妇人都还有纺织的习惯,只要体力活干完了,孩子入睡了,女人便会开始纺织,就像现在的妇人一样,一闲就看电视连续剧和玩手机。她们甚至不以为织布是在劳动,而是休息。纺车咪呀咪地吟唱着,出自妇人口中的绵绵小调,也就随着穿梭于夜空,歌声和纺车声、织机声,伴着我整个儿时的睡梦。

在我13岁那年,我老祖父邀我同他去做布生意。他给我准备了一担大约三四十斤重的家织的棉布。作为农家子弟,我已经具备这个力气。这一年我老祖父72岁。本来在他这个年纪,出门做生意,还不需要借助我的肩膀,他比我还会挑得多。但一年前他去浏阳做布生意时,在山上把左腿膝盖骨摔脱臼了,经路人发现,口信传口信,一路传来,经过几个人的口,才传到我家,待我叔叔他们抬着轿子寻到他,时间已经过了一天一夜。对于伤科郎中来说,治脱臼不是难事,找力气大的人抱紧患者的上身不让动,郎中点香燃烛,倒一杯冷水,口中念念有词,拜请师傅神灵援手,然后在杯口用手指游走,谓之:画符。画毕,喝一口赋予了神力的冷水,朝伤处喷去,待伤者皮肉一紧之际,郎中迅速搬起伤腿,往上一举,只听得咔嚓一声响,郎中宣布:好啦。骨头便在一秒钟之内接上了。伤者虽然马上能站立了,但仍需卧床一月,待血肉筋络长全,方能下地走动。我老祖父年满七旬,气血已衰,至少也应在床上躺一两个月。

我老祖父大半辈子东奔西跑,从没闲过,不遵医嘱,觉得好了一些,便下地走动。待更好一点,便开始做甩腿运动,试图帮助伤腿尽快恢复到原来的劲势。但这一甩,因用力过猛,导致再次脱臼。再次脱臼的后果是这条腿无法接上去了,膝盖骨从此凹了下去,形成一个恐怖的坑。在我老祖父以后十多年的生命时间内,那条伤腿,要依仗一根拐棍,才可勉强走动。

这年的深秋季节,我同我的老祖父第一次出门远行,有多远?我没问。此行去干什么?布袋里装的是什么?他不说,我也不问。我没有问什么的习惯,我只是愿意和我的老祖父在一起,什么话也不说,也愿意。为了这次远行,我老祖父就如何让拐棍协同伤腿走路作了大半年的研究和训练,一直练到了可以挑半担尿去浇菜地,才决心出门重操旧业。而这一年,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的第一年,没老师上课了,学校荒废了,我不必请假,也可自行来帮老祖父干活。

老祖父选了上好的麻和粽,打了两双麻草鞋,我们穿上它往远远的一架大山进发,在我13岁的视野里,每天出门必见此山,但从来没有亲近过她,不知道那一抹灰蓝色离我有多远。我知道走远路必须有一双好鞋子,而走路最好的又是草鞋,依我并非吃不到杨梅说杨梅酸的真实感受,依我几十年的实践,尽管时下名鞋如云,但论走远路,其综合享受,真还没有超过一双麻草鞋的。

我们吃完中午饭就出发,一直走到天黑,才走到那架叫做连云山的山脚下。我老祖父只生育我祖父一根独苗,他弟弟笑翠过继了一个闺女给我老祖父作女儿,她就嫁在这山脚下,我们就在她家打住。我的老姑告诉我:我们花了五六个小时,才走完到她家的二十多里地,可见我老祖父走得有多难。但见我老祖父有伤的膝盖并没有红肿,她才放下心来。

第二天天刚亮,我们就吃过早饭出发了。我们的整个行程是上山15里,下山30里,才到达目的地。爬到山顶是15里,路名叫十八盘”——即要盘旋18个大弯,方可达山顶。我们在不见天日的密林和藤蔓中盘旋,整个大山里只有两种声音,一是我老祖父手中拐棍戳在石板路面的咯咯声,二是我老祖父粗重而均匀的喘息声。我在前,他在后,因此路很少有人走,时有枯枝挡路需清除,那是我的事。我们走走停停,待见到阳光照到头顶时,就看到山顶了,树林也就不再长高了。看看太阳当顶,就知道是正午了,在我13岁时,我还没有看到过手表和闹钟。我数了一下,我们花了整整半天,18弯还有4个弯没走完。在路边一眼天然的泉水旁,我老祖父说在这吃中饭。水边有好心的路人给路人备好的舀水喝的竹筒,我们就着这一汪水,开始进餐。饭是掺着艾叶煮熟的两个饭团(艾叶防馊、不拉肚子),装在一个用麻线织成的布袋里,通风透气。菜是炒黄豆,有油盐味。这大概是老祖父他们那一代人出远门的通用干粮。

我问老祖父这山顶上怎么只长草不长树?他说山顶风大,长不成大树的。我问这山上有老虎吗?他说老虎就住在这草里。我问为什么不住林子里?他说老虎怕鸟拉屎,鸟屎能烂见虎骨头,山顶上只长草,没吃的,鸟不来。听说山上有老虎,我的后背就发麻,我说你不怕啊?他说以前来这做生意的,过十八盘时,都会约齐了,一起走,人多就不怕老虎,老虎也怕人多。我问如今还有老虎吗?他说不晓得。好久没见过了。看来他过去是遭遇过老虎的。

下山的30里,大多是平路,我听到后面的拐棍声和喘息声显得轻松多了,我肩上的担子也就轻松些。太阳快落山时,老祖父问我肚子饿不饿,我说有一点。他让我在一个山沟旁停下来歇歇,他让我看看沟里。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看到光滑的石沟里,是一堆堆的板栗,抬头往上看,是密密匝匝的高大的板栗树,这正是落果的季节。我忙跳到沟里,选些个头大的板栗,装满身上的口袋,装中午饭的麻布袋空了,也被装得满满的。我和老祖父吃了一阵板栗,有了精神,继续前行。在快看不清路时,前面便有了灯光。老祖父说,今晚歇在这里。

路边的客栈很小,伸手可以摸到屋檐。屋顶盖着厚厚的茅草,很大一根的树撑着它。屋里点着一粒豆大的灯火,有五六个人影在晃动,但是热情胜似灯光,见我们推门进去,个个都起身相迎,齐齐悦声叫着彭老板。显然我老祖父过去是这里的常客。很快锅响了,饭菜都是现成的,热一下端了上来,我胡乱塞饱肚子,太困太累,倒头就在一张可睡十来个人的统铺上,钻进一床被子里睡了。这家店给我睡前留下的印象有三点:一是被子下面只有稻草,我闻出来,这是刚刚收割的晚稻草。二是店家的饭甑就是一截楠竹做成的,我也算是山里人,不敢相信竹子能长得这么粗,像一只水桶。三是有人提议要喝酒,一听说酒字,我老祖父的声音就高了,声言这顿酒由他来请……第二天起来,我第一件事是细看那只竹饭甑,那个大啊,真好……

山脚是一家煤矿,那里的人都认得我老祖父。

这是我曾孙。老祖父逢人便得意地介绍我。

好命好命。那里的人是真心地赞美。

我挑子里的布卸在一个杂货铺子里。那些一脸黑的矿工见我老祖父走路一拐一瘸的,都止不住流眼泪。杂货店的老板娘也跟着流泪,对我说:我们这里只销你老祖父的布,只他的布结实耐穿。

这地方叫浏阳东山,出煤,也出柿子。柿子有拳头大个,我老祖父买了柿子表彰我,好吃就贪吃,吃得我都吃不下饭了,以后好几年看到柿子就想吐。返程时,老祖父让我挑了些柿子干回去,再卖给地方上人。回家时,我没有忘记再捡些板栗挑回家。返乡的担子并没减轻。

我老祖父这是最后一次造访这个他常去的地方,他以后没有再让我陪他去,说明他通过检验,证明他已经没有能力再走一趟了。现在回想起来,就是一个健壮的人,要走完那条艰险陡峭被世人遗弃了的古官道,并非易事,而我老祖父是在古稀之年用一条好腿拖着一条废腿走完的,我除了听到他粗重的呼吸,不曾看过他的愁眉,不曾听到叹息。他选择放弃这条商旅,足可见他无法承重。

我老祖父不能出远门了,但还是拖着一条无力的腿,不停地在附近乡间游移,以他特有的商业敏感,做一点小小生意。他必须赚点小钱,来养他那点喝酒的嗜好,他每天要喝一点酒,哪怕一两也行,不喝便没有精神,可以不吃饭,但不可以断酒。而他的儿子和孙子,都没有能力保障他这点微乎其微的需求,他只能自救。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正逢国家三年自然灾害,饭都没有吃,哪有粮食酿酒?我老祖父便去山上采摘一些植物根茎和果食,挑回家来酿酒,其中我知道名字的有葛根酒、红薯根酒、乌毛刺果酒等。走前人没走过的路,他按自己的理解来酿酒,我还记得,他酿出来的酒,所有好酒之徒都不愿喝,说是比喝药都难喝,而我老祖父一边皱眉头还要一边喝。

17岁招收到县剧团工作,那时候叫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老祖父每年都要来我这里住几次,每一次都是呆两天两晚,就是留,他也不多住,说不能影响我的工作。从我老家到县城,有四十多里地,他是步行来的,分两天走,第一天走一半,到嫁在离县城20里的他大妹妹家里住下,第二天走到县城。回去时可以坐30里路的客班车,我要买票给他,他说他走惯了,坚持不肯。

每每老祖父光临,我的第一个动作,必是飞奔而出,上街打酒,一定要让他在三分钟之内喝上解乏酒,这是他最高兴的事情。其时工厂的学徒每个月只有15块钱工资,而我刚参加工作就有285角钱,那时候毛主席的文艺战士地位很高。为了迎接老祖父,我备好了从医院里弄来的盐水瓶,瓶盖是软橡胶的,又紧风,又好开启,又耐用,比现在所有的品牌酒盖都好用。一个瓶子正好装一斤酒,几角钱一斤的酒,这对于我的经济状况来讲,不在话下。当我递给老祖父一整瓶酒时,他脸上每一条皱纹里都荡漾着喜悦。要知道,在漫长的岁月里,他没有能力让自己一天喝上一两酒,而我一出手给他的就是沉甸甸的一斤,多么土豪。

我拿上了这么高的工资,当然不会让老祖父喝寡酒的,那时县城有家卤味店,也是惟一的一家卤味店,我还会在那里无比奢侈地买下几角钱猪耳朵、卤豆腐干、花生米,给他下酒。当我看到他高亢地打着酒嗝时,我十分开心,因为他有幸能够喝上他的曾孙的酒了,而能享受这种待遇的老人,是很少很少的,我的同事中,至少有一半人没有看到过自己的祖父,而我却能够孝敬我的老祖父,令我的同事们十分羡慕。每次我老祖父来了,同事们都要高声给我报信。

但这样的好景只维持了几年,在他年届八十时,他实在是无力拖动那条病腿了,不能走到县上来享受他曾孙的孝敬了。尽管后来在他活着的几年间,在他再也无力靠做小买卖来维持每天几口酒的时候,我保障了他的嗜好,但我还是觉得我参加工作太迟了些。

在我老祖父逝去几十年后,县城有一位主修彭氏族谱的长者告诉我,你老祖父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他二十多岁时就把布生意做到了武汉、南京、长沙,是很大的老板。他带着一支船队,多时有几十条船,敲锣打鼓,在县城的大码头出发,威武啊,顺汨罗江,入洞庭湖,下长江。平江有四大特产,茶、麻、油、纸,他什么都做,做得最大的,还是麻布。风风雨雨,一走就是个把月,满满一船去,满满一船回……那时候彭家祠堂是县城修得最大最好的祠堂,你老祖父是捐款大主,但从不留名……

由此我相信我母亲说我老祖父曾经在长沙置有产业,可能是真有其事。那时没公路,一个县份的物资进出全靠水运,作为运输大亨,我老祖父应该是赚了大钱的。

但是一个大亨的晚年,居然不能给自己提供一两哪怕是劣质的酒,这就完全有理由让我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

不知是家里的安排,还是我老祖父的要求,我自小就是老祖父带着睡觉,一直到我参加工作后,每回老家,都是同老祖父睡。还是儿时记忆中的那张一直未能涂上油漆的床;还是那一床补了很多补丁的麻线蚊帐,凡是老祖父的衣物用品,都是他自己缝补;还是那张只剩下三只脚的竹躺椅,在我的记忆里,它从来就没有过四只脚,比他自己那条瘸了的脚不知早了多少年;还是那盏没有了玻璃灯罩的煤油灯,几十年不变地立在竹椅旁的一个小方桌上;还是那间三面都是木板、每块板子之间都均匀地裂着缝的房间……我最要感谢的是老祖父房间的竹躺椅、小方桌和一粒灯火。我在这里完成了大部分高小两年和初中一年的家庭作业。更重要的是自文化大革命发生后,中学读书馆被砸烂,满地是书,附近的农家妇女都来这里捡书纸回家当引火柴,我也赶紧捡了不少文学书回家,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五六本历史小说,有《静静的顿河》等七八本前苏联小说,有《林海雪原》等十来本当代小说,还有《十万个为什么》等等杂书。那时爱读小说,找了只旧箩筐放书,最盼望天下雨和夜降临,那样就不要下地干活了,可以安心看书了。老祖父房间里的一粒灯光,伴陪着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这些书,读到天亮是经常的事,我能把《三国演义》的故事完整地讲给乡党听。

其实写小说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事,读过一些好小说,还真把这些小说读进去了,消化了,水涨船高,就自然而然知道怎么写小说了,我从来没有想也不敢想我日后能够靠写小说混到饭吃。我老祖父那仅能放一床一桌一椅一柜一尿桶的木板房,是我的大学课堂,我在这里聆听了众多不同风格的作家老师授课,我在这里认识了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柯夫、普希金、泰戈尔、罗贯中、曹雪芹、鲁迅……那时候的农村中学,居然有这么多的好书,有那么整齐的俄罗斯作家阵容。

我老祖父房间里的那一粒灯火,是我文学启蒙的光芒。

我老祖父是乡中少见的爱干净和料理个人生活的老人,他的蚊帐被子,虽说补丁叠补丁,却总是保持干净。我们乡中讲究的人家,凡洗过的衣服被帐,晾晒前还要浇上米汤浆一次,我也没弄清楚这么做的由来出自何处,估计好处可能有两点,一是衣物硬挺有形一些。二是有米汤的香味。我们过冬睡觉保暖的主要依赖不是棉絮,而是稻草。棉絮要花钱,稻草不花钱。我老祖父和所有老人一样,在收割稻子的时候,要去精心挑选一批优质稻草,去掉外衣,留下秆子,悬挂于梁,随时替换垫床的旧稻草。一般人家是一年换一次,也有几年不换的。我老祖父一年至少要换两次。他的床上,长年散发着米汤和稻草的清香,这是让靠吃大米而活着的人最享受的香味,可惜没有人将其做成香料的母本。很多年后我有幸能住上价钱不菲的宾馆,一切皆奢华,我想要是能闻到米汤和稻草的原香,将会有怎样的好梦。

我们这个院子,只住五六户人家,同龄的小朋友仅有两个。附近有高祖留下的彭姓大宅,那里孩子成群,是我们爱去的地方。每到寒冬之夜,我在外面玩晚了,或者看书看晚了,脚快被冻僵了,实在熬不住了,便钻进老祖父弥漫着米汤同稻草气味的暖窝里,再把麻木的脚伸到老祖父的腋窝,这时他必搂紧我凉如冰块的脚板,他什么都不说,更不会说玩这么晚才回家之类的话,默默地以一个存世并不久了的体温,赠予他的后人……一脉香暖催人入梦,几十年来,每逢寒夜哆嗦上床,脑中必闪过儿时那令人留恋的一幕。

我老祖父逝世时,没有碰上好时候,上世纪70年代中期,属于旧时代的葬礼都被取缔了,和尚道士都还了俗,作案工具被悉数收缴或销毁,谁也不敢私藏。我没有见上我老祖父最后一面,他就被草草掩埋。那时候一个公社(乡)几千人,分布在几十平方公里的山川间,只公社有一台可往外拨打的电话,住得远的人,如若要打一个电话,路上要走一两天。尽管打电话这么不易,我家人还是想方设法通知我回家去送老祖父一程。其时我和我的同事们在长沙学戏。我们剧团的团长在县里接到了这个电话,但是他没有告诉我。事后他做我的思想工作:考虑革命工作要紧,所以没有告诉你。

在这个革命高于一切的时代,我能说什么呢?

一个多月后,我回老家跪拜了老祖父的坟墓,但是没有哭。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哭。老祖父使用过的所有东西都烧掉了,只剩下一间空房。我突然感到一片茫然:我今晚跟谁睡呢?

一些年后,我同一位族上长者谈到我老祖父,他说:那时候你老祖父做得大啊,你们的老屋场,叫做顺生里,买卖做得不小啊,有顺生斋铺(做糖果饼干)”“顺生药号”“顺生学堂”“顺生糟房(蒸酒),还杀猪打豆腐……你老祖父手头好的时候,这地方上下十几里的人家,恐怕都借过他的钱。他这人大方,只要人家开口,只要荷包里还有货,没有不给的。后来日本人打进来了,你老祖父的家业就跟着败了。再后来,解放了,朝代都换了,还有谁会还钱呢?以后的几十年,你老祖父过得苦,也没看到谁打一两酒给他喝。你老祖父的后辈人,都苦啊。有后人问过你老祖父,想要他说出来,地方上都有谁借过他的钱。你老祖父说:还得起的,会还,还不起的,还是还不起,算了吧。他闭口不说谁欠过他的钱。你老祖父走时,不糊涂,只是不能吃了,拖了十几天。又有后辈伏在他耳边说:你就要走了,人家欠了你的钱,该说啦,再不说就迟啦。但你老祖父还是摇头不说……

后来我的一位婶婶告诉我,我老祖父曾经清理出一个箩筐的本子和纸条,叫她挑到河边的沙洲上,一把火烧了。

估计那是他秘密保存了几十年的帐本,此举是要断了后人秋后算账的想法。

在我老祖父谢世后的近四十年,我老家的县上成立商会,大家要我讲个话。我是文人,这种商业场合我能讲什么呢?我突然想到了我的老祖父,他也算得上是个前辈商人哪,而我就是商人的后裔嘛,于是我就有了讲的胆气了。于是我讲了一段我老祖父的故事:他不会武功,没有枪支,敢领着一支船队闯乱世,临劫匪,是怎样的豪气?他是山里人,会走路,不善水,是旱鸭子,敢于披风斩浪过洞庭,下长江,是怎样的胆魄?他没有文化,却能做出大买卖,出入账目全在心底,是怎样的智慧?如此的豪迈与精明,我等后人实在不及,世间也是少见。他会赚钱,不吹牛,讲义气,是我崇拜的偶像。

有位商界成功人士,听了我的发言,喜欢这最后的三句话九个字,让我用毛笔写出来,装裱好挂在他的豪华办公桌后面的墙上,试图作为座右铭。

彭见明,现为湖南省文联名誉主席,文创一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各类文学专著二十多部。小说、电影《那山  那人   那狗》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7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23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受观众欢迎的影片奖、第31届印度国际电影节评委会银孔雀奖、第56届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奖、1998年上海影评人学会十佳影片奖。长篇小说《玩  古》获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
[!--temp.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