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击
名家散文名家小说名家诗歌签约作家作家档案文坛资讯
散文天地
生活美文往事回忆亲情友情博文选登东方散文西部散文
生活随笔
情感驿站生活空间人在旅途灯下漫笔报告文学百家悦读时事要闻征文选登文学采风
诗歌星空
现代诗歌古韵新声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诗歌赏析谈诗论道散文诗页原创歌词
小说方阵
国外小说现代小说都市言情微型小说故事新编讽刺小说
文学评论
小说评论散文评论诗歌评论新书快递文化时评作家访谈
文艺荟萃
网络文学文化遗产作家信札书画世界美术周刊人文关注时事要闻文史博览
校园文学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蒲公英文学大学作文

刘新德:路灯

发表时间:2019-09-17  热度:

小时候,喜欢和小伙伴们捉迷藏,玩游戏。那时候虽然没有现代玩具,大都是土法上马,却也是“智力游戏”,比如弹杏核,砸纸牌、打木尔(音,一种比核桃大一点的木球,仿佛高尔夫球玩法)等,智力级别丝毫不差。

虽然白天疯了一天,但晚上还会继续:都玩疯了,心也就收不住。

晚上,我们经常玩一种游戏,叫“麦瓤(碾压过的麦秸)垛,抗大刀”,意思是柔韧的麦瓤对抗锋利的大刀。伙伴们分成两队,喊着“麦瓤垛,抗大刀,我的人马随你挑”,派出一个队员开始互相撞击。若牵手的两人被撞开,就成了对方的战利品;反之亦然,撞不开则成俘虏留下。实际上,这好象分不清敌我,除了队长。

队长排兵布阵是关键,队员强弱一定要搭配好;倘若牵手不稳,一下子就会失去两个人,到最后输没人了,自然只能认输。

孩子们的性格没有持久性,玩够了抗大刀就又开始捉迷藏。

村子里有个狭长的水湾,大约两千个平方,夏天是天然澡堂,但危险性也大,一般不让小孩子到湾边。到了冬天,水面就结起厚厚的冰,白天滑冰,晚上也可以忽视安全问题。

湾边有偌大的闲地,到了冬天,家家户户就堆满了玉米秸团,偶尔也有麦秸垛,于是这里就成了捉迷藏的人为“剩地”。

那时候的孩子似乎不知道冷,而且个个调皮,很多孩子的棉袄棉裤都磨出了半新不旧的“大油”(调笑语,指棉花),但仍然随便找一个玉米秸团藏起来。捉人的小伙伴就要大费周章了,再碰上不太灵光的小伙伴,常常把玉米秸团翻个遍,也难以找到人。

夜渐深,这时最容易出问题,而且节目多次重播。上弦月,月亮下去的快,更不容易找到人,找人的人意兴阑珊,觉得没了意思,竟然回家睡觉了。

这也不打紧,发觉人走了,藏着的人也就回家;但要命的是这孩子玩了一天太累了,竟然在玉米秸团睡着了,半夜不回家,急疯了一大家人。

漆黑的夜,伸手不见五指,就有人感慨说了:街上要是挂盏灯笼该多好?那样就不用黑灯瞎火了。倒不是害怕孩子真的会丢,那时候似乎没人偷孩子,主要孩子在外面冻一宿,这才真的可怕。

路上挂灯,除非是娶媳妇迎亲才舍得,不然就算平时点灯,也要往下摁一摁灯捻儿,节省灯油。当时,大家觉得这不过是想想而已,因为这个想法太奢侈。

作为六十年代出生的农村人,我们把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当做了神话;直到八十年代初,电灯也还是稀罕物,煤油灯仍然是照明的主题。

七九年,我们六个村的联办中学靠勤工俭学,盖起了三层十二个教学班和办公室的教学楼,这真是了不起的大事。作为联办中学(现在是大下联小),大下联中因升学率高以及教学楼名噪一时,培育出了众多的人才,让我们一直引以为荣。

我上初中第一年,受条件制约,楼上迟迟没有安上电灯。那时候学生特别多,虽然只有六个村的学生,但三个年级都是满满的,又赶上恢复高考,整座大楼实在放不下,复习班就只好在平房里。

晚上要晚自习,没有电灯,就点煤油灯,至于点蜡烛,是非常奢侈的事情,根本不可能。最常见的,就是一个小墨水瓶装上一个灯芯,富一点的也就是罩子灯。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就有五六十盏灯,回想起来也蔚为壮观。

用煤油灯我们觉得很知足,就象生活离不开煤油灯,一点也不觉得苦。只是到第二天早晨,就发现每个人的鼻孔里钻满了黑黑的油灰,不甚雅观。这样的生活大概过了几个月,解决了用电问题,电灯才正式走进了我们的学习生活。

这时候就不免又想起了灯笼。除了晚自习,早起也是大问题。每天天不亮我们就要赶到学校,有月亮的时候倒好说,但没有月亮的时候就是另一种情景了。

从家里到学校,是一片茫茫的庄稼地,寂静无人。夏天也好说,四点起床走着走着天就亮了;但是到了冬天,我们必须挑灯晨读,然后麻麻亮才早操,早到的学生这时早已预习半个小时以上了。

说明白,学生就是两头不见明。路上,我们装的特大胆,但心虚却人人都有。踩着磕磕绊的土路,深一脚浅一脚不小心就会跌脚;这时突然传来鬼魅的声音,胆儿小的撒丫子就跑,同时装胆大虚张声势地喊:谁?出来……

然后,就又是一片寂静。于是有人会感叹:要是提着灯笼上学就好了。

这又是奢侈的想法。打灯笼的时候有定数,除非是谁家娶闺女,才会借两把灯笼,上面贴上红纸,一路照着把闺女送到婆家。灯笼的灯芯太大,平时点灯笼就成了“席篓子烤火——烧包”了。

送闺女要在晚上十二点后吉时行动,而且必须要打灯笼;而打灯笼的人必须是两个孩子,被选中的仿佛两个送财童子,个个兴致勃勃打着灯笼,准保不会打盹。

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和一帮工友来城里打工。那时候大都是去工厂搞基础建筑,并没有房地产,我们打工的地方就在啤酒厂。

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啤酒厂所在地属于城市边缘,当时是荒凉地带。我们都是热血青年,正是荷尔蒙旺盛的年龄,这样的环境当然不会让我们满足,所以劳累一天,晚上还要去市里散发过剩的精力。

在城市街道走个十里八里不是事,虽然城市是一个新兴工业城市,但和乡村有天差地别。我们都喜欢在不夜城压马路,不去看电影,也不逛商店,当然不会有一分钱的消费。

钟鼓楼的钟声从来不偷懒,路灯也从来不偷懒,任我们在这个城市潇洒。我们不敢想象以后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更不敢想象以后大批的农村人也会住进城市;我们只是感叹:要是乡下也有路灯就好了,我们就能在马路上无拘无束的谈恋爱压马路了。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农村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乡村规划已是大势所趋,很多村庄已基本完成村庄规划。

在周围,我们村第一个硬化了大街,成了柏油路。进入2000年代中后期,村里的小巷也硬化了,尽管人们并不富裕。

大街小巷的硬化,最起码村容整洁,看着就觉得舒坦。来参观的单位络绎不绝,戏称来到了“小济南”;而对本村人来说,最大的实惠就是再也不用踩泥窝了。

唯一遗憾的是,仍然没有路灯。其实在农村,除了镇政府的门面街道,别的地方也鲜有路灯。路灯,似乎永远是农村的奢侈品。

虽然村里偶尔会有一两家点着路灯,但那一定是商店饭店,不得不点上一盏路灯,远远望去就像启明星。

忽一日,村里来了几个做底座的人,在几条大街上做水泥底座。底座不大,但要做什么用,实在猜不出。

但很快,谜底就揭开了。水泥底座凝固好,工人师傅很快就竖起一排排铁管,铁管上顶着斜面,斜面是四四方方的东西,紧接着是一盏灯。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这是路灯!这件事让人们很是兴奋一阵子:这灯不需要拉电线,不用交电费,晚上就亮,是太阳能路灯!

除了不是高楼大厦,村子真的有城镇的味道了。晚上,众人三三两两踩着路灯的光,来广场健身消夏,或者跳广场舞;不愿意凑热闹的人,就在街上的路灯下闲聊或下棋。

如今,村里一盏盏路灯在往外延伸,一直和乡村公路接壤,路灯已经不是梦了。不过,却总觉得有点遗憾,为什么?想来想去却又是一个希望,希望每一个村庄都成为不夜城。

 

 

 

作者简介:刘新德,笔名莱芜坡散人,2007年因病偏瘫,2010年单手学打字,11年正式写作。半路出家半边人,写诗作文伴余生;数百万字如转世,不虚此生度光明。职业生病,业余写作,屡败屡战,略有小成;出版诗集《半边人》,长篇小说《我是康文武》获山东省委宣传部、省作协三等奖,多篇小说诗歌评论等发表在报刊杂志。莱芜日报、鲁中晨刊、济南日报等对其宣传报道,长篇小说《莲花奖》获山东省第三届网络文学大奖赛人气奖。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
[!--temp.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