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这是个神圣而亲切的字眼,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一提起它,总会思虑半天,甚或勾起缕缕乡愁;老家又像散文的特性一样,易写而难工,很难写好老家这篇文章,因为情到极处。我曾写过老家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人情世故……而我从不敢冒然写老家这篇文章。今天,联想到老家的历历往事,我就斗胆写一写老家的故事吧,感情使然。
我的老家是山东省平度市东阁街道乔家村,位于山东省著名风景区大泽山南麓,是有着数百年悠久历史的村子了。据家谱记载,又听老家祖祖辈辈口口相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言先奎从平度城里迁到这里立村,取名为言家营。后来,石姓人家迁到这个村子,因人丁旺盛,改名为石甲村。清初,我的乔姓老祖乔公浪从平度城双凤桥村迁入这个村子,渐成主姓后,又改为乔家村,一直延续到现在,再没更改过。
数百年来,村子里先后居住过言、石、乔、荆、宋、张、官、李等十姓人家。数十年来,一直以乔、荆两大姓为主,村子发展,家业兴旺,现已发展到700多户、近2000人口的大村子,是方圆几十里久仰盛名的村子。
老家地形地貌特殊,东北两面环山、北高南低、呈簸萁型。村子东西600米大街横跨全村,东到东河沿,西到西河沿。南有南大街,通到南河沿,北有大胡同,通到村北头。老家可谓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好地方。
村子里分布着:庙前、南街、大槐树下、南河沿、东河沿、大胡同、村西头、后崖、后洼、疃后等许多居住方位,每每从老家老人口里念叨出来,听起来那么顺口亲切。因为,这些名字里承载着一辈辈老家人的经历,记载着一段段难忘的历史,凝聚着一辈輩纯朴的感情,缭绕着一股股浓郁的乡愁。
老家的一条长河从村东北角约3公里的源头,沿着老龙湾、大石门、长龙山、大鳌山、小鳌山、望蟒台、小石门、状元石一路走来,风光无限,流过山峦,流过田野,流过果园,流过小桥……盘旋着从村边绕过,向南流、向西流,环绕了大半个村庄,把村庄环绕成一个溪流淙淙、波光潋滟的大花园,环绕成了一把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太师椅”,使人不由得暗自称奇,奇妙极了,漂亮极了!自然形成了“背山面水”的宜居之地,常令父老乡亲津津乐道,令外人艳羡不已。
说老家,总也绕不开老家的那棵老槐树,老家一辈辈传下来叫它大槐树。这个村子里数它老了,它成了村子的镇村之宝;数它高大了,枝繁叶茂,直指蓝天,树冠如盖,气势非凡,成了村子地域性标识。大槐树老鼻子年岁了,据在老槐树下居住的一位老人说,他爷爷的爷爷曾口口相传说,在他小时候,这棵老槐树就这么大了,一直没有知道它多少年岁的。前些年,青岛市古木专家专门到我老家,对这棵有名的古槐考察、论证,确认为这棵古槐树龄在500年以上。消息一传出,震惊了全村人,也惊动了青岛、平度博物馆里的官员,迅速派人来,拍照的拍照,调研的调研,一时间搞得异常隆重而热闹,并用石头将古槐圈了起来,在古槐树桩的醒目位置挂上了“青岛古槐名木”的标识,从此老家的大槐树才有了大致岁数,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记得曾听老人说过,数百年的古树都是有灵性的,老家的大槐树似乎也是这样,也曾流传着这样那样美丽而神秘的传说,虽不足信,但老家人大都信奉这棵大槐树,觉得它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一直在护佑着身边的一辈辈子民。这正如常言说的:“背靠大树好乘凉。” 老家人似乎背靠在大槐树上,就有了依靠,站在大槐树下,心里就有了安全感。现在想来,大槐树已远远超出了老家地域性标识的范畴,它以高大的身躯立起了老家人的精神之魂,它已深深地根植在老家人的心中了。母亲曾在大槐树下的磨坊工作多年,我从记事起就认识了这棵大槐树,随之渐渐长大,我经常顺着大槐树到磨坊,并在大槐树下玩耍、乘凉,听盲人说书,听老人讲古典,看耍马戏的,看伙伴们爬树掏鸟窝……大槐树给我留下了很深的童少记忆,时常葳蕤在我的梦中,矗立在我的回忆中。我已有几年未近前看大槐树了,这要归因于前些年大槐树的枯竭,使我不忍心看,我要那棵高大粗壮、枝繁叶茂的大槐树在我心中永驻。前些日子,在沈阳工作的老同学回来,专门去看了大槐树,并拍了几张大槐树的照片发在朋友圈,我一看,两眼都瞪圆了,惊喜地喊出声来:“啊呦,大槐树冒出新芽来了!”是啊,大槐树焕发了它生命的第二春,这棵五百年古树从树桩上发新芽,这可不得了。我的心情好极了,欣然在朋友圈写下短句,在微信里传开,朋友圈里盛赞。其实,盛赞的不是我,而是大槐树“凤凰涅磐”似的新姿。
老家的大胡同也是十里八乡都闻名的,它原是一个大户人家的住宅和雇用长、短工的住屋。看起来够气派的,全长近百米。大胡同里,高墙林立,壁垒森严,巧妙地分布着正房、前房、侧房、过道、牌坊等。建筑风格古香古色,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气势雄伟。设计风格因势布局,北高南低,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细看一如一条长龙,龙头高昂在胡同头,龙尾甩摆在胡同尾,四只爪恰抓在胡同的拐弯处,再形象不过了,大胡同成了老家一道靓丽的风景。大胡同神奇而伟大,曾听在大胡同居住过的堂叔说,抗战时期,日伪军气势汹汹地进村扫荡,可到了大胡同就吃闭门羹。大门又大又厚,推,推不动,撬,一时半会撬不开,等他们猛醒过来,游击队员、乡村百姓们早已跑得无影无踪。大胡同就这样一次次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这是老家许多人难以忘记的。
老家的大胡同可谓地灵人杰。先是从这个胡同里走出了一位在村子里响当当的人物乔万里;走出了墙东邻西的两位区委书记。解放后,整个大胡同归了公,分到了十几户人家居住。又从这个胡同里走出了一位省厅干部,一位飞行大队长,一位全国三八红旗手,一位青岛劳模;还有乡镇干部、企业家、教师、医生。村里人常说,大胡同真是奇了,怪了,总共十几户人家就出了不少大人物。前些年,大胡同因规划通道,风光不再。不过,那风光的大胡同已装在祖祖辈辈老家人的心里。人们记住大胡同的好,记住大胡同的奇。
老家是远近闻名的大村,全乡第一,全县可数。大村真有大村的宏阔,也有大村的生存之道。在老辈来就分布着茔房、供销社、学校、药铺、磨坊、油坊、铁匠铺等公众场所,这是人情来往、子女上学、居家购物的方便之所。其实不只是方便了本村人,还给周遭五六个村子的百姓带来方便。这些场所自然就成了人们的聚散中心,每天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有骑着自行车到供销社里买油盐酱醋的,有推着小推车到磨坊里磨面打油的,有孩子结伴到学校里上学的,有急急地到药铺里看病拿药的,还有碰到熟人站在街头巷尾闲拉呱的……各色人等,热闹非凡。人多自然就信息多,信息灵,无论大道消息,还是小道消息,这里都有。各类信息从这些地方传进传出,老家仿佛成了周遭的一个信息采集发布源,老家因之场所多而广,信息流通快着呢,即便生活在大集体年代也不封闭,这是老家人为之傲人的地方。
老家的山也不是一般的山,它虽比不上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黄山的秀丽,但它位于山东省著名风景名胜区大泽山的南麓,也是一座座风景秀美的山川。放眼望去,群山连绵,悬崖峭壁,层峦叠嶂。老家依偎在群山的怀抱里,在树林的护围中。儿时常站在家门口,看周围一座座形态各异的奇山,观赏着一个个秀美如画的盛景,想象着一个个奇幻莫测的故事。曾听老人们说过,老家有大大小小的山峰三十几个,山涧十几个。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有长岭坡、东山、先生地、八文章、廓落谷、青石劈、仙人桥、马虎窝、野猪岭、獾窝子、鹁鸪窝、磨山子、雨晴顶、沙子涧、石胡同、憋死牛涧、神仙泉等秀美的山川、溢人的山涧和诱人的景点。山中诸峰景色迷人,晨雾暮蔼,奇花异草,俊鸟怪石,山中飞瀑,泉水叮咚,猿啼鸟鸣,长空雁叫……构画出道道出诗如画的风景。几乎每座山峰还都有着美丽而神秘的传说,在我童少时光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老家的山还是乡民们闲暇之余攀爬取乐的“游乐场”,是登高望远的“天梯子”,是游客们度假观光的好去处。
在东山坳里,北有廓落崮,背北面南,是山的最高峰,站在山峰,登高望远,远看北海,近观龙湾,美不胜收。在廓落崮的南面,周围的群山自然形成了一个簸箕型的山坳,成为一道天然屏障。在这个山坳里,天然形成了“大石门”和“小石门”,如神工鬼斧雕琢而成,在这个山坳两端遥遥相望。这里就成了从青州府至登州府古驿道平度段的通道,成了方圆数百里的先人到登州府赶考的必经之路,可以称为旧时的“文化路”,从这里不知走过了多少文化人。
老家的山中奇石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自古至今,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绝非杜撰。在石山上,耸立着一块巨石很奇特,站在石山与长龙山两座山峰之间的公路上的一个角度遥望,“他”酷似一个戴着乌纱帽的状元,故称“状元石”,再由此而联想起民间流传着的一句口头禅:“长岭对石山,辈辈出状元”,这就使状元石的传说更添了神秘的色彩,应验了这个美丽的传说,在距家乡不足十里的地方,确实出了北宋大中祥符八年间的状元蔡齐,他从熟时常约文友在这里诵诗书、论文章,在老家人眼里,“状元石”似乎成了蔡齐的化身,对家乡人民昭示着美好前程的象征。后来接连出了国防科工委25基地司令员乔平、副司令员乔正才、平度建国前即任县长乔天华、北海舰队正师级干部乔洪安、团级以上干部十几名,知名人物很多,升迁传闻不断。然而后来,南方的一个风水先生来到这里,一看两面高山耸立,中间流水潺潺,竟有这么好的风水,就要想法把它压住,趁夜晚在长岭坡的山脚下埋了一个姑子坟,至今还在。这个美丽的传说虽不足信,但此后家乡出的知名人物确实少了,人们便对“南方人会踩地,北方人会看天”这句民间古训深信不疑。即便这样,人们仍寄希望于状元石,有人专门请来石匠,为正在上学的后代在状元石脚下刻上名字,期望带来好运。在“状元石”的下面,有两块天然怪石宛若神工鬼斧雕琢而成的“瓮”和“炕”,意味着着吃饭有粮,睡觉有炕,儿时经常和伙伴们爬上去盘坐着谈天说地,心情格外放松。老家的奇石还有:石婆婆、元宝石、石瓮、石炕、鳌山、仙人桥等,块块形象逼真,美若其名,为山正名。
在西山坳里,有青石劈、仙人桥、沙子涧、石胡同等秀美的山川。这里的最高峰当属“青石劈”,这座山峰仿佛是用神工鬼斧劈成的,故由此而得名。山峰高数百米,直上直下,悬崖峭壁,巍巍壮观,山峰上有一条窄窄的人行小道,在奇险处大约一步远的一段,只有二十厘米宽,这是常人不敢过的地方,只有仙人经过,故称“仙人桥”,它的两边都是几百米的深渊,望而生畏。在这个山坳里,两边高山耸立,天然形成一个“石胡同”,似用神工鬼斧劈成的很直立的胡同,中间有一条很平坦的四至五米宽的通道,曲径通幽,相接于山里山外,路旁泉水叮咚,胡同里冬暖夏凉,空气清新,就像一个“天然的氧吧”,自然是一个非常惬意的歇脚地方。
老家的山一如时下兴说的“金山银山”,其实,村民们都说它是老家的宝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山上拥有着现在发现了和未发现的宝贵资源,单说已发现的资源就有很多、很多。山上拥有宝贵的石材,都是料石。过去,乡村百姓垒墙盖屋都用山上的料石,用料石打屋座、墙座,使全村百姓都有屋可居,套起了院墙。后来,更来玄乎的了,村子里修大水库也全用山上的石材了,说是“靠山吃山”“就地取材”。老家人不靠天,不靠地,就靠山,靠自己。真像“愚公移山”一样,把山上的石材“移”到了水库坝上,变废为宝。建成了坝长164米,坝高21米,水库底宽8米,顶宽2米的大型水库。用了石料总数9942方,这近万方石料全从老家的山上打出来的。现在想来,老家为什么能建起这么大型的水库,就是背后有“靠山”,否则,怎么会建起来呢?没有敢说这个大话的。
老家的山上还生长着漫山遍野的松树,当成了乡村百姓的柴草,在那贫穷落后的年代,许多百姓靠卖松柴添补生活。山上还生长着桔梗、头骨草、血参、柴胡、山药、车前子等,都是农人们的常用药材,倘若有个头痛脑热、身体碰碰磕磕的小病小伤,到山里临时就能采到药材,土法治疗,马上见效。有的还把多余的药材拿到药材门市部、集市上去卖,手头又有了零花钱。
老家的山还是一方百姓得天独厚的宝地,就说山中的野果吧,那是为生计而穿梭于山间的农人的囊中之物,更是解渴、充饥的天赐之果,据老人说,在“三年困难时期”,老家人就是靠着吃山上的野果、野菜才度过了难关,曾令多少周遭的老百姓艳羡不已。山中的蘑菇、鸡冠皮、蚂蚱菜、荠菜、洋槐花等都是老百姓的美味佳肴;山中的苦菜、萋萋菜等都是牲畜喜欢吃的东西;山中茂密的野草、柴禾则是一方百姓一日三餐的柴草,有了它,老百姓就不会忍饥挨饿;山中的野兔、山鸡、鸟类是引诱农人们追逐的猎物,农人们常常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追捕鸟类的经过,说者眉飞色舞,形象生动;听者兴高采烈,赞叹不已。
老家的山,是老家人为之亲切、熟悉的山峦。在我过去的岁月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我当下的岁月里产生了丰富的想象,给我今后的岁月里增添了美好的向往,它始终寄托着我的无限情思,产生了美好的遐想。
老家的水,也不是普通的水。它的源头自老家最高山峰廓落崮下涌起,虽然水流不大,但流出了全国第一座村级塑料防渗大型水库,家乡父老乡亲历时五年,在群山丛中,建起了石拱坝水库,在大山深处形成了动中有静、以动助静的一大景观。
跃上水库大坝,给人的感觉就如同长江三峡大坝,坝体由石头砌成,21米多高,雄伟、壮观,在农业学大寨的年代里,能建成如此宏大的水利工程,确实了不起。龙湾水库被两岸的青山夹在中间,似一颗明珠镶嵌在峡谷里,游走在气势宏伟的水库大坝上,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青山绿水,群峰倒影,自然景观奇特,林壑秀丽幽美,水面鱼跃竞斗,水边有人垂钓,山顶松涛飒飒,山腰硕果送香,一阵秋风吹来,沁人心脾,妙不可言,宛如古诗人所描绘的“一带青山中立图”。再遥望西北面的山上,还有龙王庙、动物园,西面的山上有亭台楼阁,向下望去,坝下面修一人工龙王在戏水,此时此景犹如仙境,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龙湾水库的建成后,即被列为平度市八大景观之一,吸引着成千上万游客前来观光、游玩,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前来视察、参观,原国家水利部副部长侯捷参观后赞扬说:“这是村级自建全国最大的石拱坝水库”。原山东省长赵志浩视察后,高兴地对原支部书记乔洪业说:“来之不易,它一定能造福人民!你们是我省第二个‘九间棚’”。龙湾水库流出的水,灌溉了果园,也滋润了村民的“心田”。
在龙湾水库的下游,还有一道清泉,都叫它“神仙泉”,大概是因为山泉从来没干枯过的缘故,泉水清澈,甘醇可口,农忙时节劳作的人们,都会抽空过来饮水解渴,令人心情气爽,浑身顿感轻松许多。说起“神仙泉”来,还想起了一段奇特的传说,曾听老家老人说过,过去,人们沿着大石门到周遭村走亲戚,晚上返回的路上,必经过“神仙泉”附近,有一天晚上,有个村民经过这里的时候,听着有拉胡琴的声音,吓得他拔腿就跑,晚上再也不敢从这里走了,别人听说后,晚上也极少从这里走的了,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事后,有人分析,可能到了晚上,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泉水敲击着乱石,发出叮咚声响,就像演奏着动听的乐曲,这在纷扰的白天里所听不到的,所以,每到晚上,就会听到拉胡琴的声音。
少时的记忆,河边长满了青幽幽的水草,与河水紧紧相连,成了鱼虾躲藏的天地,河水清澈见底,被河水冲刷过的光滑的石子、洁净的沙子,偶尔会见到几条小鱼水中嬉戏,摇头摆尾,尽情地遨游,河水给我儿时增添了几多乐趣,河里游泳,追逐嬉戏,摸鱼捞虾,好不热闹。
那时候,我也会跟着大一点儿的同伴到河边钓鱼,事先把针用火猛烧,绕成弯,做成简易的鱼钩,再到地里挖上半小罐头瓶子蚯蚓当鱼饵,然后带上一个小水桶来到河边。有人负责垂钓,有人则在岸边守护着装鱼的小桶,兴致很高,虽说钓的都是些小鱼,但那时充满了乐趣,没有太多的奢求,就如同“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之乐。摸鱼的时候,常常在鱼较大、较多的上游,用沙子截起一道堰,形成了一个水湾,然后,把堰的一边开一道小水口,让水慢慢流走,一人专门看住这道小口,防止鱼从这里溜走,等把水放的差不多了,水也就浑了,鱼就害怕了,便开始在浅水湾里乱蹦乱跳,这个时候,每人拿着水桶舀着水往岸上泼,鱼儿一旦到了岸上,蹦跶不几下就不行了,然后,就抢着往水桶里捡拾就行了,等水舀不起来了,就开始浑水摸鱼,谁摸的鱼大、鱼多是一种荣耀。过去的时光使我产生了美好的回忆,随着流动的河水,乘着钓鱼的乐趣,脑袋里也装着年少时的多少梦想。
老家的水还是平度市中心现河的源头,河水从我的家乡流过,潺潺二十几里,流经双庙水库、现河,流经平度市中心公园,成为市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市里投资建起了观景桥,引来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我观赏那水的时候,更是别样滋味在心头。
老家的水是发展的源泉,灌溉着上游的林果、农田,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为发家致富带来了活力,也为下游的女人们结伴洗衣带来了方便,给农家生活带来了便利。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天气的干旱,家乡的水几近断流,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鱼虾几近绝迹,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些许遗憾,仿佛失去了多少灵动,多少光莹。想起了老家的水,我总是发自内心的在企盼、等待着,还给家乡父老乡亲往日那种生命之水,让她焕发往日的风采,让她重新给家乡人民带来实惠和欢乐,造福于代代后人,让那潺潺的流水始终唱出幸福欢乐的歌……
老家的桥,也不是普通的桥。听老书记乔洪业说,在改革开放前的乔家历史上就没有一封桥,就在距村北约二里远的沟里用三块石条担一封小桥,长三米左右,宽两米左右,是过去那个年代抬棺材到墓地而修的简易小桥,再从村里到野外,没有一封桥。汛期下大雨,河里淌河水,就过不去河,什么也没法干,在河东面住的村民,一遇天下大雨就过不来河,什么事也不能办,尤其是常常耽误了小半个村子的孩子上学,老百姓眼睁睁地望着水深流急的河水愁眉苦脸,等秋后汛期过了,天不下大雨了,村委就号召村民修路,河里用石头砌归时桥,可到第二年汛期就冲了,就没法走了,秋后就再修,年年如此,年年修桥年年冲,从历史上一代一代就是这样,年过一年老样子不变。群众当时有个顺口溜:“乔家没有桥,蟠桃没有蟠桃,梨沟没有梨,桃源洞没有桃。”
一九七九年农历三月,老家南河大桥正式开始动工,经大干三个月,从清基到大桥,所有石头、沙子都自己村民干的,一个人口半方石头,从小到老都有石头任务,当时村委修桥任务已发出动员令,全村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都积极地投入了战斗任务。当时村民积极性很高,发扬了革命老区战争年代的那股干劲,都用小推车推石头。七十年代那个时间,当时的农村还贫穷落后,就大队有几辆拖拉机,生产队里还没有拖拉机,个人就更不用说了,都从七八里远的山上用小推车把石头推下来,山路又不好走,崎岖不平,一走一滑,很苦很累。但全村的老老少少都不觉着累,都想提前完成自己的任务。当时村里有些老人都六十多岁了,还带领儿子、孙子,一家三代上山推石头,老人荆成良、荆成知、荆成善、乔永爱、乔永华、荆永升,老党员荆洪训、乔夕训、泮恩升等很多,村里从老年到青年、从党员到群众,都轰轰烈烈地投入到修桥中。
大伙苦干了三个月,农历六月胜利竣工、通车。这封桥长三十米,宽六米,高六米,三个洞垮,十米一个桥洞,全部料石发弓,水泥桥面。在那个年代,一个村修这么大的桥,着实不容易,当年的县水利局长说:“这样的桥,在全平度县村级也是很少的。”村里老老少少都高兴地说:“这回可好了,我们村里有桥了,再上城、出门,都不用愁了。”大家还异口同声地说:“大家齐心干,旧貌变新颜。”市里的5路公交车开进了山村,外地的、内地的一辆辆大货车开进了山村,村里的摩托车、三轮车、拖拉机、农用车开出了村子,外地收购苹果的客户到了桥头说:“这是乔家村通往富裕的桥。”村里的老少爷们说:“这是咱村连结外界的幸福便利桥。”
一九九0年之前,村东头河没有桥,河东与河西住户村民就像两个村样的,外面不了解情况的人都问:“你们河东、河西两个村?”自己村的人也感到了河东、河西之间的生分。
一九九0年,修起了东大桥,长三十米,宽十米,三个洞垮,全是石头砌筑,水泥桥面,从那以后,村东、村西连起来,解决了历史上交通难的问题,消除了外人对村东、村西的说法和误解,东大桥连结起了村民的心,被老百姓称为“连心桥”。一年四季除冬季外,春、夏、秋三季节,许多村里人在东大桥休闲、聊天,春天晒太阳,夏天去乘凉,秋天看光景。大闺女、小媳妇们嘻嘻哈哈地走在桥上去赶集,东大桥还成了山村的一道风景。
老家的人,也不是平凡的人。是备受尊敬的一代一代人,是一个可称之为英雄的群体。老家的山水养育了老家人勤劳、朴实的性格,红色根据地锻造了家乡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争的作风,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性格特征和文化底蕴。
在我的思维深处,先是想起了我祖辈那代人,他们以平度市解放时即任县长乔天华为代表,他们以“保家卫国,奋起抗日”而闻名四方。时间追溯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时的乔天华受抗日战火的洗礼,就已成为驰骋疆场、转战于胶东大地上的“常胜将军”“兵母子”, 他转战于胶东一带,是胶东大地上的一个著名的、传奇式的抗日英雄,也是《平度县志》记载的平度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
1932年7月,中共山东省委指定乔天华为烟台特支代理书记,同年10月,因叛徒告密,被迫离开烟台来到青岛,中共青岛地下党组织重新组建,乔天华任青年委员兼左翼党代表,他先后组建了七支、共3000多人的抗日队伍,他迂回乔家北山,指挥全县抗日救国。其妻韩树亭任乔家村支部书记,她发动村民做军鞋、筹军粮,组织乔家村有志之士、进步青年参军报国,英勇杀敌上战场。受乔天华影响,家乡前辈们在1938年前秘密加入党组织的就有20多人,1939年8月,在旧店镇东石桥村召开了平度一大成立大会,当时,全县党代表只有20名左右,而我老家就有2名。在乔天华的组织下,乔家村群众团体、党组织建立比较早,群众基础好,家乡人民提起日本鬼子就义愤填膺,纷纷抗日,乔天华在本村很快成立了20多个小组,组成一支不小的队伍,乔天华向他们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灌输革命道理,并发动大家努力搜集大刀、长矛等武器,用来武装自己,为抗日救国做出了巨大牺牲,乔天华的房子被日本侵略者烧了三次,到新中国成立时,乔家村有49名烈士为国捐躯,血染疆场,据《平度县志》记载,在全县乡村中乔家村牺牲的烈士最多。历次战争的幸存者在军队里都荣立赫赫战功,有3位师级以上将领,为了缅怀革命先烈,乔天华委托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为乔家村题写了“乔家村抗日战争纪念馆”碑文,乔家村又组织竖起了“乔家村革命先烈纪念碑”,以告慰牺牲的先烈们。
接着,我又想起了父辈那代人,我的大舅官先福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村支书,是那代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鲜明特点是:发扬光荣传统,走集体化道路。从“吃食堂”开始,组织成立初级社、高级社直到人民公社,带领社员在冰天雪地里改河造田,在满山遍野种植林果,在集体经济发展副业,在特色经济发展林业,受抗日战火洗礼,红色根据地老百姓思想觉悟普遍高涨,村党支部一号召,老百姓一呼百应,在全市挖巧女张水库中声名远扬,在改造现河工程中堪逞英豪,在农业学大寨的时代,老家人上了全县的幻灯片,当年,我从幻灯片上看到,我的大舅推着满满的一车土,后面跟着一群推土的人,我暗自佩服大舅的带动作用。佩服他们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就是在十里八庄,一提起乔家村的领航人或是乔家村,都会翘大拇指。
那代人确实有拼劲,有韧劲,干工作轰轰烈烈,办副业收入可观,修水库男女老少齐上阵,他们组织发展起来的林果业年年大丰收,黄金帅苹果获省优产品称号,黄金帅苹果一炮打响,畅销省内外,到了70年代末,全村毛收入就达到了13万元,在当时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那代人勤劳、朴实、勇敢的性格,共同创造了乔家村的繁荣,也为后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在改革开放的前夜,乔洪业接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乘借改革开放的春风,乔洪业组织村“两委”班子、林业技术员从外地参观回来,立即对果园进行了分组承包,几个承包大户除了上缴承包费,净赚万元以上,当年就出了3个远近闻名的“万元户”,眼看着承包户腰包鼓起来了,村民们眼红了,纷纷要求把果园包到户,班子一商量,千亩果园很快包到了户,这当儿,原来在林业队当技术员的成了“香饽饽”,都像“抢财神”一样被人抢去,帮着修剪果树,改良品种,请教如何为果树施肥,疏果,承包当年,家家户户的腰包鼓起来了,家乡人走在路上也把腰杆挺直了,成为改革开放的受益村。
伴随着新千年,村“两委”实行直选,村里形成了派别之争,造成了整个村子乱哄哄的,一乱就是十几年,连续换了几任当家人,都没有成功,村子始终不稳定,不能令百姓满意。前些年,我的战友乔绪兴临危受命,他把在青岛开得红红火火的饭店委托妻子经营,毅然决然回村当了书记,改变了村子混乱局面,争取整修了被破坏的办公场所,使全村秩序明显改观,逐步向好发展。如今,乔家村换上了新一届领航人,他们正扬帆起航,朝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奋进,让老根据地焕发新姿。
说起老家来,还有老家的路,那是一条条致富路。还有老家的土地,老家的林果,老家的炊烟……老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记挂在我心上。因为,老家那是我的根,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