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击
名家散文名家小说名家诗歌签约作家作家档案文坛资讯
散文天地
生活美文往事回忆亲情友情博文选登东方散文西部散文
生活随笔
情感驿站生活空间人在旅途灯下漫笔报告文学百家悦读时事要闻征文选登文学采风
诗歌星空
现代诗歌古韵新声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诗歌赏析谈诗论道散文诗页原创歌词
小说方阵
国外小说现代小说都市言情微型小说故事新编讽刺小说
文学评论
小说评论散文评论诗歌评论新书快递文化时评作家访谈
文艺荟萃
网络文学文化遗产作家信札书画世界美术周刊人文关注时事要闻文史博览
校园文学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蒲公英文学大学作文

王鸿达:雪 乡 行

发表时间:2018-02-27  热度:

 

   这几年冬天少雪,让我这个北方人也时常怀念起小时候每到冬天那铺天盖地的雪来,山里那干净的雪是可以直接用来化雪水做饭用的。入冬,城里下过两场轻飘飘的雪后,就变得无影无踪了。即使停留在地面角落里的雪也蒙上一层污尘变得脏兮兮的了。心情不由得由困惑到沮丧,那雪白的冬天哪里去了呢?

时令大雪,市文联组织去雪乡采风,我毫不犹豫跟随前往了。

天蒙蒙亮,采风团一行就乘坐旅行社的大巴车出发了,一路都是响晴的天,车过亚布力,快到雪乡时,外面忽然飘起了扬扬洒洒的雪花来,雪乡不愧为雪乡,以一场不太张扬的雪在迎接我们的到来。

雪落无声,山影飘忽,一条冰封的河安静地从山脚下住户人家穿过,河面上覆盖着厚厚的白雪。这个只有八十几户人家的林场四面被山严严实实地围着,这个林场就是以这条河的名字命名的,叫二浪河林场。因了靠近雪乡的缘故,这里的住户人家多是开家庭旅馆的,正是旅游旺季,家家客满。我们当晚也住在这里,四个人一个房间,睡的是一铺火炕。

多数人是头一次冬天进山来,安顿下来就急不可待地跑到外面去,雪屋檐下,红灯笼杆儿下,顶着白雪蘑菇的柴火垛旁都成了大家拍照取景的好去处。飞舞的雪花温柔地落在脸上,一点也不觉得冷。

在白茫茫的河套岸边,一座高高堆起的雪堆上,正有游客顺着滑雪道飞奔而下,传来阵阵尖叫声。这种游戏,我小时候在山里也玩过。正瞅的得入神,“得、得……”打迷乱的雪幕中,跑来了两辆马爬犁,“吁——”在我们跟前停下了,前一辆赶马爬犁的是一个反戴棉毡帽,身材瘦小,外套身穿狍子皮长袄夹的车老板,小瓜皮麻脸,细眯眼,长得有点像《林海雪原》电视剧里的小炉匠栾平。后一辆赶马爬犁的是一个头戴狗皮帽子,身穿黑大衣,瘦削长脸,怀抱一杆竹节鞭子的汉子。两匹马像是母子马。我和老崔上前搭讪,果然是。

“它几岁口啦?”我问的是那匹老马。

“十一岁口啦。“黑瘦削长脸汉子答。

“它是它的马驹么,几岁啦?”

“它七岁。”

老马脖子上的黑棕毛剪得齐刷刷的,毛茬硬剌剌的,温驯地低着眼睛。

“是给自己干的营生么,还是给人家干的?”

“是给人家干的,马是俺自己的,冬闲了来干一冬。”

“一个月多少钱?”

“四千块,包括马料。他是俺雇的,一个月给开两千块。”狗皮帽子指指那个站在一边吸烟的细眯眼。看来他们两个都是乡下的农民。

“马在这里过夜有马棚么?”我又问。

“没有,就在外头。”

我忽然心里有点可怜起这两匹马来。

刚刚从马爬犁上下来那拔人,又从雪堆滑道上传来一阵撒欢声。雪花落在狗皮帽子汉子身上和马身上,人和马都缄默地立在雪幕里。

我想起小时候看到的,这些山外的农民赶马爬犁进山来干活,他们是进山来倒套子拉原木,套户们赶着马爬犁往山下拉木头,人嘶马叫的,搅热了一冬天。马棚和草垛常常是我们孩子像麻雀一样喜欢的去处,马这牲灵在我们孩子眼里是多么神气威武呵。

夜色在落雪中降临,家家户户房前的红灯笼亮了,透着山屯特有的温馨和宁静。披着一身的雪花走进屋,主人在门斗仓里备了条帚,扫净了身上和鞋面上的雪,进屋,两桌热腾腾的饭菜已摆在门厅两张桌子上,主人还特意给我们蒸了 豆包,咬一口黏黏的,香香的。

“像过年了。”不知谁说一句。

吃过晚饭,挺善解人意的采风团团长、市文联记王还特意打发人去食杂店里买来了鞭炮,在房前红灯笼下的雪地里“噼噼啪啪”燃放起来,引来了几声狗叫,闪光跳荡的鞭炮震落几抹柈子垛上的雪沫,捂着耳朵,那白白的雪呼吸一口都要吸进肺里一样。

之后,一切便安静下来,狗不再叫了。雪花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安安静静的小山村冬夜呵,白雪屋内热得烙身子的火炕,让山里人,山外的游人都暖暖地进入了梦乡……

晨起,同屋的老袁收拾好相机,穿好羽绒服,要出去拍日出。我也跟他走了出去,老袁原是市文化局艺术总监、执导过多台综艺晚会,退休后酷爱上了摄影。早晨外面的空气有些凛冽,还透着一丝寒意,天没见亮,外面的房子、子垛都模模糊糊反着雪光。空寂的胡同雪地里响起我俩“嘎吱、嘎吱”的脚步声,走到北头的河岸边,就见已有两个摄影的人影站在那里了,其中一个是李丹红大姐,她是市摄影家协会的。山里太阳出的慢,迟迟不见太阳露头,他们就朝河对岸黛色的山峦背后那白亮的雪山照了一气。那馒头状的雪山,远远望着有点像日本的富士山。

我登上了河岸那座高高的雪滑道雪堆顶上,老袁和李大姐站在河中间的小桥上,冲我招手,要我滑下来,我想也没想,蹲身滑了下去,他俩一齐举起了相机。而我在飞速的滑动中,脑子里闪过的是小时候打出溜滑的情景来,倒挺激的感觉,这条二浪河恍惚间也变成了老家的汤旺河了。

没看到太阳出来,返身走回来,看见白雪晨雾的胡同里,走过几个穿着花花绿绿羽绒服的游客,都缩着脖子,像是从南方来的游客,他(她)们是要坐车往雪乡下一站地去了。拉杆箱的滑轮在踩硬的雪地上“哧啦哧啦”地响,打破了小屯清晨里特有的宁静,家家户户雪盖房顶上也冒出缕缕的炊烟来,那炊烟让小屯变得生动。

吃过早饭,我们也要乘车赶往雪乡的下一站地去了。中途有一段要穿越大雪谷到达雪乡腹地,这让我和老崔都很期待,别看一行人老崔年纪最大,可在家时我俩都是“岁月徒步队”的成员,徒步穿山应该是没什么问题。头一次进山的老崔全副武装把棉坎肩和厚厚的羽绒服都加在身上了。汽车沿着盘山公路穿行,走过一段山顶上时,车内响起一片惊叹声,只见车窗外进入了一片白茫茫雾林带,仿佛被白发魔女施点了妖术一样,树是白的,林间的寒气是白的,雪地是白的,草木皆成白色,连公路边的电线也裹着毛绒绒的白雾雪晶。在刚刚升起的阳光照射下,白得耀眼。就有人喊要下去拍照,旅行社跟出来的女导游上前去同司机商量了一下,回来说,这里是盘山路不能停车。大家只好遗憾的叹息了一声,把身子重新缩回座位上。

更遗憾的事情是接下来,原本说好是穿越大雪谷徒步到达雪乡的,可是到了大雪谷景区后,当地那个穿得花里胡哨的导游小伙买票回来说只能徒步半程,另外半程路不好走就取消了。这个当地导游先前在车上极力推销一个自费项目,就是坐雪地摩托去大秃顶子山顶上观光,每人景观票费用原价360元,他给拿打折票280元,推销了半天,我们一行中只有几个人交了钱。

大雪谷穿行了一半折了回来,兜回来的线路回来时才知道,这边林中给设置了几个人为的景点,有山里人家野味烧烤的,有销售山货的,多是养殖的,走过一个野猪养殖场,一头野猪悠闲地领着两只小猪在林间溜达,见游人过来视而不见,游人看那些猪们也并不害怕,如同观家猪一样。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在山里有一猪二熊的说法,这样的野猪还哪里有那样凶猛的野性呢?恐怕连它们的肉也食同家猪一样了呢。这样走下来,大家也似乎明白了导游的用意。

晌午走进雪乡,雪乡以一幅幅天然熟悉的画面出现在我们眼前,没来过雪乡的人像我一样都是从照片上知道雪乡的,这个原本坐落在深山沟里的大海林双峰林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是因为几个摄影爱好者的闯入,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雪在这里无处不在,天无三日睛,雪说下就下,这里的雪又粘又白,落下后随物就形,房顶上、柈子垛上、小杆儿障子上、仓房上,雪棉云、雪棉垛、雪蘑菇、雪馒头随处可见,街面胡同里踩出的路也是溜光的雪板道。我来雪乡三天,脚下鞋底像水洗过一样干净。

在雪乡临街的一家客栈住下后,下午我跟袁导、李丹红大姐出去拍照,摄影协会的李丹红大姐,原本是一家医院的护士长,她这次出来带的摄影设备是最多的了,看她不高的身躯背着双肩背包,肩上挎着长短相机,在往山坡观景栈道登上时有些吃力,我就替她背了双肩背包。后来才得知她腿有关节骨膜炎,这次是不想错过雪乡拍照的机会才坚持跟来的。看她专注拍照的神情,就知道是一位敬业的摄影人。

雪乡原本就是一幅画,站在山坡栈道往下看,山凹中的雪乡有两种色彩,白的是雪,红的是灯笼,那静默的白,在鳞次栉比中,被星星点点的红点缀着。还有两边青黛色的山峦作背景,就如同一幅丹青水墨画铺展开来,让雪乡有了神韵。

从栈桥走下来,走进雪乡雪韵关东风情一条街上来,倒热闹起来,操着南腔北调的游人,在这里都是一样的装束,狗皮帽子,厚厚的羽绒服。蓦地,一辆四条狗拉的狗爬犁迎面从街头跑来,腾起一溜雪雾。李大姐转身紧紧追过去,我和老袁也站下了。她脚上穿着矮腰翻毛棉靴,跑起来一拐一拐的,看得出她的奋力来,她拚力跑到狗爬犁前,站到道中央上,挥挥手,叫赶狗爬犁汉子慢一些,那站在爬犁后头的汉子看明白了,拉下爬犁下的木,爬犁下的雪道“哧哧——”划出一道很深的雪沟,那几只撒欢跑着的狗就停了下来。李大姐“咔嚓、咔嚓”连着抢摁下几次快门,随后感激地冲那赶爬犁的汉子和游客笑笑挥挥手。狗们喘息地吐着长舌头瞅着她,摇晃着头又拉走了。

走得有些累了,我们回到客栈。想等晚上点起篝火和扭起大秧歌时再出来。雪乡天黑得早,太阳一从山背后落去,天就黑了,房前和街上的红灯笼都亮了起来,映红了一溜雪街。

我没有等到大秧歌扭起来就独自从客栈走了出来,想看看外面的夜景。出来抬头,正有一轮圆月悬挂在南面的山峰顶上,山峰下是这家家户户房檐下的红灯笼,将这雪坨的夜幕隐在一种静谧中。我顺着白天走过的那条街走过去,游人也比白天少了许多。我从雪韵街拐上了观景山坡下的栈道,栈道上的游人倒不少,都举着相机、手机在往下拍照。我站在白天站过的观景台上往下一看,哇噻,简直是童话般的世界!夜幕下,那雪屋檐下的红灯笼和院落里红灯笼,将雪屋顶上的雪和幽暗的院落辉映得红红的,泛着暖暖的雪光。栈桥上的蓝色串灯又如彩带一样从山坡的雪中飘落下来。此时此景,仿佛置身于梦幻仙境之中。站在夜幕里,身上一点也不觉得冷,心也一下子安静下来。

早起吃早餐时,看到外面又下雪了。上午自由活动,我和袁导想随意去附近的山爬爬,弥补昨天没穿越大雪谷的体验。

走出客栈来,雪花不紧不慢地落着,我俩朝山根下走去,冒蒙顺着一条马爬犁道走。不知不觉来到一条山涧前,雪中的路旁立着一块巨石,上写着“羊草山”。原来这也是供游人徒步游的一个山道,咋没听当地导游介绍?迷乱的雪花中,羊草山三个字一跳出来,忽然让我想起这山名和我的一本小说集同名,就觉得这山和我挺有缘份。不由得兴奋往前走,袁导也很有兴致。先是从两山夹一沟的山道走,越往里走林子越密,而且渐渐往山坡上走了。静静飘落的雪花,静静的大山,静静的雪道,只有我们两个一前一后往上走,先是走过一片阔叶林带,桦树、椴树、柞树、榆树、花楷子树……所有的树,树身、树枝、树冠上都挂满了雪,我俩不由得惊叹这树挂的景观,还有林中空地里树墩顶着的雪蘑菇,倒木根上卧着的雪兔子造

走过阔叶林带,顺着雪道走上更高处的山峰坡时,又走进了一片针叶林带,红松、落叶松、鱼鳞松、白松、臭松,所有的松树都成了雪松,树冠上的针叶披挂上了厚厚的白雪,雪压翠绿的松针,一团团白雪棉絮一样堆积在上面。袁导后悔没带长镜头相机来,他以为只在山脚下走走,这么大雪天会什么也拍不到。他只能和我一样用手机拍照了。快到山顶时,我俩都出了一头的汗,就把羽绒服帽子都摘了。多么亲切的山呵,这山上的树木和我故乡小兴安岭山林里的树木差不多,光桦树就有白桦、枫桦、黑桦好多种,小时候上山拉柴火爬雪山坡也是这样走着走着热得满头是汗,而脚上的鞋还冻得像个冰疙瘩。

袁导是哈尔滨人,没见过这么多的树和这么奇形怪状的树挂景观。袁导站到一株雪松树枝下,像淘气的孩子一样举起双手摇动头顶松枝上的雪,那泼撒下来的雪沫儿,扬洒了他一头一身,他顿时成了一个树下的雪人。

我呢,更是兴奋得像个雪地里撒欢的傻狍子一样,一会儿蹿到没膝深的雪窝子里去拍树墩上雪馒头、雪蘑菇,一会儿又蹿到树林子里去拍雪树挂。走出来,鞋窠子里已灌满了雪,坐在雪道上把鞋窠子里的雪倒掉,那鞋里的雪成了冰雪块。老袁不敢离开道边,一再叮嘱我不要往树林里面走得太远。

大约走了两个多小时,袁导看看时间不早了,就跟我说下山回去吧。我还有点余兴未尽,看看时间也真是不早了,就往下走。

在下山走过一处很好看的林中树挂时,趁老袁在路边拍雪景的工夫,我又轻跳着脚趟雪走进松林子里。我刚刚趟着没膝深的雪走到那弯曲的树挂前,在那株横在雪面上倒树枝干上,那上面像一串雪松鼠扯着尾巴爬趴在上面,我刚举起手机拍照完,右脚一下子陷进很深的雪窝子里,想拔脚左脚也跟着陷了进去,而且身子还止不住往雪里陷,很快没过了腰部,我顺势斜着身伏躺在雪斜面上,止住了身子往下陷。这时听林子外头传来老袁的喊声,我应答了一声,怕他着急过来,喊了一句:马上出来!我侧脸看头部边上露出几根灌木枝,我就一把抓住了灌木枝,用力拽着把身子慢慢往上提爬了上来。之后,小心地顺着我进来时踩出的雪窝脚印走了出来。幸亏小时候上山拉柴火有过雪地经验,不然就麻烦了。出了林子到了道边,老袁已往下坡一段找去了,在山里冰冻的林子里喊话,有回声,老袁是听错的方向。看见我出来,他松了一口气,说刚才他给打我电话山上没信号了。

我俩顺着雪道匆匆往山坡下走,中途遇到三伙往山上爬的游客,一伙是从湖南来的三个男游客,一伙是从北京来的一对情侣,最后遇到是三个来自广东来的女孩子。他们向我俩打听离山顶还有多远。我们告诉了他们。每伙人走过去,老袁都小心叮嘱:不要走到林间雪窠子里拍照,雪太深了。看来我刚才的一幕还叫他心有余悸。因为我浑身沾满了雪走出林子时被他看出来了。

我俩一头蒸腾的汗水走回客栈的,大家已围坐在餐厅里等我们了。见我们头上沾着雪花冒着汗气进来,纷纷问我俩到哪去啦?老袁说,羊草山。又问,好玩吗?我和老袁同时说,太好啦,山上的景色太美了!就有人遗憾,有人羡慕我们。那几个去大秃顶子山回来的人说,因为赶上下雪,上去后远处的景色什么也没看到。

不能怨这下雪天呵,如果没有这飘飘洒洒的雪花陪伴,雪乡也失去了雪的故乡味道了。

吃完饭就告别雪乡了,这雪花还在不紧不慢地下着,这慢悠悠的雪花像似在为我们送行,也像似在依依不舍要挽留什么……雪花甜丝丝、粘乎乎落在我们的头上,脸上。这浩大的白,是那样的纯净,纯净得让我不敢轻意去触碰了,就像告故乡时不敢轻易的回首,就让那滚烫的热留在心里吧。

哦,雪乡,你让我不经意间找回了故乡,找回了童年。

(原载于《2018《北方文学》第一期)

 

640.jpg

 

作者简介:王鸿达,笔名洪荒,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十三期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1961年生于伊春林区苔青小镇,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在《人民文学》、《当代》、《中国作家》等刊发表长、中、短篇小说和散文作品四百多万字。作品曾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散文选刊》、《人民日报》海外版转载。出版长篇小说《青春斑驳》、《冷云传奇》、《太阳岛》、《青马湖》、《站台》,出版中短篇小说集《遥远的羊草》、《孤鸟》、《城市和鱼》,中篇小说集《白井房》、《乌拉嘎》,短篇小说集《重影》,散文集《恍惚》等。获得过首届东北文学奖,获得过第一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七届、第九届黑龙江省政府文艺奖,获得过第三届“金盾文学奖”,获得过第十二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有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有作品被译成英、法文。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
[!--temp.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