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菊花的偏爱,源自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曾一度固执地认为,人生最美好的境界,不是花前月下,而是远离喧嚣,修篱种菊。当夕阳从山头隐身,七彩云朵从四面山后尽兴涌起,像一朵朵盛开的菊花,而我竟分不清哪一朵是我亲手所种。如果有人问我,修水县的特色是什么,我会毫不迟疑亮出“菊花茶”这张漂亮的名片。
在我国渊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中,菊花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据书上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食用新鲜的菊花。菊花药食兼优,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良好的保健功效。性甘、味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菊花茶比其他饮品更具亲和力,老少皆宜饮用。不分人群,不论职级,任何场所人人皆可小饮、畅饮亦或豪饮。
修水农家喜栽菊,舍篱之下,田埂之沿,一排连着一排,见空便栽。菊花苗像清瘦的书生,擎着一把乳白色的油纸伞,但一点也不娇气,不仅适应环境能力强,根系发达,生长力旺盛,而且耐严寒、耐霜冻,无需精心照料施肥培土,汲山水之灵气,蕴天地之精华。采摘源自布衣之手,从未浸染尘世的糟粕,无纤无尘,为无污染绿色食品。
金秋的阳光柔情万千,却又缠绵悱恻,当最后一颗饱满的谷穗被那只棕头短嘴的麻雀窃走,田野变得空旷而单薄,秋风簇拥在稻草人的耳畔,轻声耳语。
菊花来了,迈着轻盈的步伐,沐浴着甜淡的清香,从岁月深处缓缓走来,从陶渊明的诗歌中含蓄而优雅地走来,她端庄秀丽,淡雅脱俗,不事张扬。时而婷婷玉立,时而轻摆罗裙。黄灿灿似金、白花花如雪,还有似少女脸颊绯红的云霞。巧妇们如焚香般净手,把采回的菊花一朵一朵去掉花蒂,洗净晾干,用食盐腌制在精美的青花瓷坛里。这样一道简单的工序,使得菊花既杀青又保鲜。待一月有余,菊花的苦味祛除,便可拿来泡茶。此时,在水晶般玲珑剔透的玻璃杯内加入一小撮菊花、茶叶,适量炒熟的芝麻、花生、黄豆,还有花椒、萝卜丁、橘皮、生姜等,斟满八分杯的白开水,一杯色、香、味俱佳的“什锦菊花茶”泡制完成,上不见水,下不见底。茶杯里的佐料在水里浮沉,菊花瓣在水里舒展身姿,渐至丰韵,如浴水女子,风姿流泻,盈盈动人。
一杯白开水,赋予了菊花第二次绽放生命的活力,这是菊花一生中最绚丽的时光,开得恬静、饱满、周身通透,不留余地,只见一个全新的生命在水中律动,在欢歌,在诠释生命的意义。茶杯里水汽缭绕,茶杯外馨香氤氲。
此时,有阳光从木质的阳台上洒下来,你坐得有点累了,从木质的椅子上缓缓起身意欲离开,而以香入茶,把你引入了一个身心清明的氛围中,欲罢不能。于是,你吃茶、赏花、听琴、闻香,循环往复,你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三维空间,身心舒适,妙不可言。那些疲于应付的世俗关系以及生活中光怪陆离的幻影纷纷撤离,你遇见最纯粹的自己。一杯菊花茶,不仅带给你视觉上心旷神怡的享受,同时也给你带来舌尖上的盛宴,一场酣畅淋漓的茶文化体验在你灵魂深处抵达。
多年以后,无论是高朋满座,美酒满杯觥筹交错间;还是炎炎夏日独自远行口干舌燥后;抑或夜寒衾冷映雪读书时,你都会深深怀念修水菊花茶,怀念那种清香馥郁荡气回肠的韵味。
如果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那么,我相信,你一定会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前往修水。
修水县,一个赣西北边陲小城,风光旖旎,景色秀丽,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美誉。这里是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有古色文化、特色产业。 “双井茶”早在宋代久负盛名,“宁红”茶名扬四海,1891年俄国太子赠送匾牌“茶盖中华,价高天下”,修水菊花茶,这种鲜明的地方特色亦如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使你更加深刻了解修水民俗风情的魅力以及它背后的文化底蕴,它不是一杯单纯的菊花茶,它更传承了一种经久不衰的饮食文化。
作者简介:熊先牡,江西省修水县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溪流文学社、诗社副社长。出版诗、文集《人间有味是清欢》《溪流五重奏。泥丸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