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应该包括诗人,但文人并非就都是诗人。但如果文人要转身写分行成为诗人,应该不是难事。莫言小说写烦了也写了一些诗,真的还不错。至于有没有另样的声音,不知道。我知道的是文人相轻素来俯拾皆是 ,而诗人相轻又尤甚。
曹丕在《典论·论文》 中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班固与傅毅之文才在其当世人看来,本是伯仲之间,而班固却小看傅毅。再及民国时期“鲁郭相轻”,郭沫若先生骂鲁迅先生“衣冠禽兽”,而鲁四年后以“远看是条狗,近看郭沫若”回敬,一直就传为笑谈。文人相轻如甚,或是本就因为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老话作胆托底。再及近期轰动半个诗坛的“曹伊之争”,曹谁轻小伊沙写尿的口语诗(也说口水诗)不说,还说“百年新诗99%是垃圾”,更有甚者说“乌青写云,徐乡愁写屎,沈浩波写乳房,余秀华写睡你”是在比谁写得更垃圾!是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是严重的以偏概全,是诗人之间十分严重的相轻,也是十分严重的诗坛怪象,乱象!这是十分无谓的,毛主席老人家早就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怎么到了现在反而是要开倒车了?变成“百家相轻”了。我们有些诗人这样否定打压别人,真的是为了诗歌的发展吗?还是为了什么?有拔高自己,导向别人之嫌吧?!如果是这样,那真就是高估自己,低看他人了。
在当下诗人如过江之鲫,日产诗歌以万作单位计的情形下,垃圾肯定是有的,哪个诗人敢保证自己的每首诗都是精品经典呢?!我们先来读下李白的《静夜思》和《赠汪伦》: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好读吧?朗朗上口又好理解,像不像口语诗的典范?明白为什么要进入小学课本了吧?我们能说这是垃圾吗?这是传世经典啊!若按某些诗人的标准,恐怕也要扔进“垃圾桶”了!再说回郭沫若,他的诗名大吧?后期却被骂成“京城四不要脸”之首,这应该是文人骂的,其他人也没这么多闲心来论这个,因为诗坛对其四九年后的诗作是有诸多垢议的。最近名嘴马未都在谈到写金字塔的诗时,又有提到了郭老的这几句:
一个,两个,三个
三个金字塔的尖端
排列在尼罗河畔——
是否是尼罗河畔?——
一个高,一个低,一个最低
然后说这是不知所谓的,也就是小孩的水平,其轻慢之意溢于言表。我们知道这都有断章取义之嫌,也像是在貂皮大衣上找虱子。说到这又想起有人曾拿“梨花体”和“白云体”的代表作说事,那就满足看官的胃口,又看下这二首诗:
《我坚决不能容忍》
作者:赵丽华
我坚决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场所
的卫生间
大便后
不冲刷
便池
的人
《对白云的赞美》
作者:乌青
天上的白云真白啊
真的,很白很白
非常白
非常非常十分白
极其白
贼白
简直白死了
啊——
无语吧?忿忿吗?觉得自己也能做诗人是吧?但你若认为写几首这样的诗就能说是诗人,那也把事情想简单了,诗坛是名家千万,好诗万万。就这两位诗人,也不全是这样的诗的,这或许是当时炒作的手段需要及形成结果。是的,大多数人或许都不认同这样写诗。但出现了,还存在至今,奈何?都说存在是硬道理啊!其实这样的异数怪胎的出现,也是诗歌百花园中不可避免的,是只能代表极少数的。如果我们执念地揪住这些来批判诗歌或诗人,就有失偏颇了!如果我们诗人本身也不加甄别就以讹传讹,或还添油加醋夸大渲染去否定我们的诗坛,这真就不要说诗人之间相轻了,也就怪不得大收藏家马未都及圈外人要轻慢戏谑诗人了。是啊,诗人们扪心自问,在读完一些诗人的诗的时候,或谈到某些诗人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过轻慢之意溢于言表呢?笔者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或许是人家觉得不够稳重和婉约,境界也不像人家总高在云端,随即遭到居高临下的贬损,我当时也忿忿,但旋即理解,这互咬一嘴毛的事不能干,权作人家是职守唯忠,在位难为作罢,还致以歉意,表达尊重。
诗坛重又迎来难得一见的繁荣,这当然是好事,尽管有人说是表面的。但人多了,诗多了,就出现了诸多的派系、山头、圈群、主义、体式等,这本来也是好事,繁荣吗,总得要有个“诸子百家”之气象。殊不知如此一来,柏杨先生所说的国人陋习又暴露无遗了,人家是合众成龙,我们是“三人成猪”,内里相争,外向攻讦。当然,诗人多了就容易招兵买马自立山头,但又画地为牢,自我标高,圈内互捧是交易,互轻才是事实,大多是在维持表面相安。总之紧揣长端的心态就是“老婆是别人的靓,儿女是自己的乖”!对圈外的就更是或不以为然,或嗤之以鼻,甚者如“曹伊之争”搞得人仰马翻,鸡毛一地,嫌隙结节,怨谤丛生。
总之怪象林总,罗列起来大概有:新老人相轻应该是上古就有,并且已传承且在发扬和光大;然后百年前新诗出现又有了新旧体相轻。其实,细究之下还有体制内外相轻、官(刊)民(刊)相轻、纸(刊)网(刊)相轻、派系(山头、主义)相轻、体式相轻、大(诗)小(诗)相轻,语体相轻、地域相轻、中西相轻,甚至“学院派”轻慢“土炮系”等等,换来的何不又是互不买账,各行其是,各标各样。
凡此种种,尽皆是窝里斗,自损折也,尽皆无谓,尽皆不利于诗坛繁荣发展就是。故笔者认为,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诗人们还是得先自省自重,谦恭向诗,少些浮躁气,去除名利心,沉下心相安与人,专心做自己的诗,这样就一定更有利于自己和诗坛的繁荣发展!然否,与诗家共思共勉之!
2019年5月中于呓语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