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击
名家散文名家小说名家诗歌签约作家作家档案文坛资讯
散文天地
生活美文往事回忆亲情友情博文选登东方散文西部散文
生活随笔
情感驿站生活空间人在旅途灯下漫笔报告文学百家悦读时事要闻征文选登文学采风
诗歌星空
现代诗歌古韵新声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诗歌赏析谈诗论道散文诗页原创歌词
小说方阵
国外小说现代小说都市言情微型小说故事新编讽刺小说
文学评论
小说评论散文评论诗歌评论新书快递文化时评作家访谈
文艺荟萃
网络文学文化遗产作家信札书画世界美术周刊人文关注时事要闻文史博览
校园文学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蒲公英文学大学作文

王乐群: 穿越季节 感悟乡情——潘永翔诗集《穿越季节》赏析

发表时间:2020-08-02  热度:

      穿越季节  感悟乡情

——潘永翔诗集《穿越季节》赏析

文/王乐群

 

读永翔的诗,我觉得应该在雨夜灯下默默地阅读。他那音阶平缓(尽管偶有几句跳动的音符)、语调平和的表述方式,看似波澜不惊,可是,当我沿着这些平缓的感情溪流游走下去,便整个身心陷入感情的漩涡不能自拔。

这部《穿越季节》诗集是200512月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其中有关农村题材的诗歌,在他早年出版的诗集里已经见过,并不显得陌生。更何况他描写家乡的那片土地,我曾经在那里生活了16年。那里实际上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直到多年以后/我发现总爱向那个地方呆望/看报纸看电视很注意搜索/有没有那个地方的消息//偶尔提起那个地方/在人前我总是满不在乎/可一到深夜/梦中总是那个地方。”(《那个地方》)这首诗,道出了他乡游子对故土痴痴的眷恋。这种心声,即属于诗人,更属于读者。

《重返家园》(列《穿越季节》诗集五辑中之三),收入36首诗歌。这些诗歌,以远离故土的游子的视角和情怀,对家乡、对土地、对亲人倾注了切入肌腹的思念。

一、历史与现实的错列

久别故土的人也许都有一种共识,当我们迈进当年居住的村落时,眼前的景物已经不是当年的景物,但它确确实实还是自己当年居住过的家乡。许多诗人只是观照历史的画面,在回顾与追忆中品味思乡的温馨。而永翔的思乡诗却在回忆中多了一层现实的观照。他让他的诗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徜徉,令读者在两者的反差对比之中,心灵受到惊怵,受到震撼,感悟到穿越季节、时空转换中的世事沧桑。令读者在默读之后,在繁华与冷落、丰盈与缺乏、梦与醒中陶醉和失落,陷入绵长的沉思。在《村庄》这首诗里,诗人集中描写了外婆的形象:“太阳每一次升起/都会照亮一张陌生的面孔/除了外婆/苦楝树是唯一不变的形象。”在娓娓的陈述中,诗人的笔掠过时空,以“苦楝树”作为参照,隐喻外婆渐渐变成“一张陌生的面孔”。诗人“绕过老榆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会有外婆的童话/填满你空旷的记忆。”外婆的音容笑貌并没有随着岁月消逝:“在水之滨/有一株鲜艳的桃花/向你微笑”。我想,此刻诗人眼前的“桃花”,也许就是外婆童话里的情节吧?诗人笔下的“外婆”又是一位闲不住的人:“即使在农闲季节/外婆的腰也不会直”。诗人在酣畅甜蜜的回想中警醒过来,把蒙在眼前虚怳画面上的迷雾轻轻吹散:“这时,村庄依旧/这时,老榆树下没有了/外婆的身影”,读者的心绪随着平缓的诗的溪流坠入空谷。诗人笔下平缓的回忆(或曰梦境)比现实还真实,而诗人笔下的现实比梦境还虚怳,令人难以置信:“外婆的身影”为什么会“没有了”呢?这样勤劳、智慧、善良的外婆是不应该走出诗人营构的画面的。也许诗人为了填补读者的失落,在诗的尾段加进一个历史与现实、消失与永存紧密融合的镜头:“在你回头的瞬间/一棵白杨正笑着春风”。那棵白杨便是外婆的精灵与化身。且不论诗人对“白杨”做何种设伏,权当“白杨”是诗人回忆的“目标”吧。

在《又见麦田》诗里,诗人仍然沿袭时序转换的创作手法,在梦与现实交织中,写自己的父亲——“一位散发麦香的老人”。诗人在诗的开头描写一个美丽的梦境:“麦浪一次次涌进城市/金黄的岁月依旧金黄/镰刀如弯月/照亮夏夜无月的星空。”为了让这梦境更真实,诗人“走出回忆”,眼前“铺展如海的/是一片无垠的麦田”。而且这“麦田”便是“父亲种下的一粒麦种/那片土地便有了收获”。这中间季节不知轮回了多少次:“等待了一个久远的冬天之后/麦芽不再沉睡/又见麦田时不见了父亲”。诗人在这里实际上是写了一位农民的希望在他身后仍然在延续,在“散发麦香”的季节,在“散发麦香”的田畴,依然有一位老人在那里守望着年复一年的播种与收获,守望着“月亮升起来太阳落下去”的时空。

在《远离家乡》诗里,诗人写对母亲的思念,对村庄的思念。梦境里,诗人的“孤独”“烦恼”“思想和语言”的“枯萎”与家园的“安详”、静谧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诗人离家前夜的迷蒙:“不知明天的旅程/是向东还是向西”,与“在远离世纪的城市/我听到的是一种召唤”则构成了心灵的呼应。诗人在迷茫中需要“回归”,在“孤独”中需要“依恋”,而能够给予诗人“浓浓的慈爱”的“那是不能忘怀的母亲/和我久远的村庄”。而诗人冥想中的母亲和村庄——却是现实中的“一张发黄的照片”。

二、农民与土地的融会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养,农民和土地从古至今相依相恋、生生不息。在某种程度上讲,农民就是土地,他们以博大广袤的胸怀,孕育着稼禾,滋养着他们的子嗣。也许诗人正是从这一视角切入所要表现的主题。

在《面向丘陵》一诗里,诗人写道:“深秋的高粱在母亲的胸膛上成熟/一夜秋歌飘洒成苦涩的真诚/一片片不肯卸妆的土地/在演完最后一个角色之后/伴随野菊花受孕于霜凝的晚秋。”第一诗段的第一诗句,诗人便把广袤的田野,长满红高粱的田野,比喻成“母亲的胸膛”。而在最后一个诗段,诗人写道:“眺望丘陵/丘陵如一颗颗弹丸迎面射来/在冬夜最黑暗的时候/激起一次次感动/这一刻我充满悲怆和惊喜/看到的是父亲的背脊/丘陵般写满神圣的誓言。”与第一诗段比喻对象不同的是,诗人把父亲的背脊比喻成丘陵。而当诗人实际上“走在丘陵起伏的土地上”的时候,诗人把自己比喻成稼禾:“让我想起匍匐在母亲怀里的情景/玉米和大豆如我的兄弟。”由此我们不难推想,为什么诗人对土地那样热恋,一双赤足穿越故乡的四季:“对于土地对于四季印象太深了/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掌/每个纹络都记忆犹新。”(《黄土人生》)为什么诗人对稼禾那样亲近,因为稼禾是童年的伙伴、农民的心肝:“不用布谷鸟呼唤/田垄中的脚印便长出/一串串嫩绿/如手捧儿子般你捧着/一片初萌的叶片/一阵春风便醉了整个村庄。”(《播种时节》)“伴着远处圆圆的落日/父亲与玉米大豆没有距离/就像与儿子们悄悄的交谈/——身后的生命正绿。”(《如画夕阳》)可以说,短暂而丰富的农村生活,使诗人与故乡、与亲人、与土地、与稼禾产生了不能割舍的关系,诗人的脚步虽然走出那片热土,但诗人的灵魂却走不出故乡的胸怀:“即使走出来/也会踩碎心爱的绿草红花/也会被土地上生长的陶片绊倒/被母爱的藤缠住”。因为什么,因为黑土地的历史文化熏陶着诗人:“在黑土地上/有许多想法/有许多故事/有许多寓言/已流入我的血管了。”(《启程之地》)

三、族群与根脉的链接

北方的黑土蛮荒,被移民几百年开垦之后,他们的籽实,他们的后嗣,像根蔓一样,一代一代繁衍生息,一个家族一个家庭的麇集、劳作,便构成了农村、农业、农民。诗人在抒发思乡恋土情怀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先人,就像枝头的花叶没有忘记大树的根须:“翻耕泥土找寻自己的根须/在波浪起伏的新土下/我发现了先辈/闪烁着收割欲望的系列目光。”(《泥土下的誓言》)这种追寻,我想诗人不只是浸沉在“挽歌如潮”的氛围里,对“离开”和“失去”做缅想的诗章,也不只是为了“成为一个事后孝子”去“释放一下内心深藏的愧疚”。诗人是在书写农民的繁衍史、变迁史,或者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发展史,从“爷爷——/这个现象与本原连接的符号/这个承载过去与未来的平台”中去解读民族文化的渊远流长。

《重返家园》辑中的诗歌作品,最能表达诗人寻根情结的要属《写给未曾谋面的爷爷》这首诗歌。在诗歌的第一段和第五段的起始句,诗人用反比的表现手法,写“风把大树的根折断/而春天让枝叶的等待遥遥无期”;写“风刮断了的树/躺在河的伤口上”,以此来强调另一层含义:“我们有多久的盼望/能够让事实重来?”,“在河的下游/我是冲击平原上的一蓬小草/茂密地生长在古老的族谱上”。这含义告诉人们:树木的根可以被风折断,但人类的根脉却不会断绝,那些无数代未曾谋面的先人,他们的后代,连接着先人的根脉,顽强地繁衍下来,使族群,使民族,使人类永葆生机。正如诗歌里说的那样:“爷爷这称呼像磁铁/把我们所有的族人的根/都扯向这里——朵朵葵花/太阳只是一个方向”。诗人进一步表白自己的心迹:“你的思想如跳动的鼠标/对我的生活和写作构成了指引/对于爸爸对于我以及我的子孙/你的指引将继续下去”。诗歌中刻意表现的“爷爷”、“族人的根”、“方向”、“指引”这些关键词语,实际上是在表现一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以及对这种文化、精神生生不息的承传。

总之,诗人所要重返的“家园”,应该是灵魂的归宿,精神的皈依和根脉的认同。那里,是诗人向往的美好的境界,是慈爱的亲情,是没有污染的山水林田路,是盛开在山上的梨花,是飘荡在塘中的橹谣,是诗人甜蜜的梦乡……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
[!--temp.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