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时节,几场北风吹过,天空不时落下绒绒的雪花,一年一度的春节,向我们姗姗走来。我的脑海里又萦绕着关于春节的故事。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难割舍的的传统佳节。它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即一个年度的开始,也是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的历史,十分悠久。《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祭祀的风俗。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殷商时期,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布《太初历》,规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夏历)。春节的称谓也先后有“腊祭”“元日”“岁旦”“元首”“岁日”“新元”“元旦”等等。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也叫“年节”,又叫过年,民间习惯上一般从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开始,到正月十九或正月底结束,俗称“年底月满”。关于“年”的传说,大致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古时候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第二种,也是流传较多的一种说法是,“年”是一种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它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在一个除夕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听到半空中响起的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采取放鞭炮、挂红灯笼、点长明灯的办法抵御“年”的侵害,从此每到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一风俗逐渐流传了下来。
春节,是一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尤其在除夕的夜晚,家人们坐在一起包饺子“熬年”“团年”,人们称这个夜晚为团圆夜。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孩子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随后又是元宵节,人们舞着狮子,耍着社火,满城花灯,满街游人,盛况空前,人称“闹元宵”。
春节期间,我国汉族以及满,蒙古,瑶,壮,白,侗,黎、高山,赫哲,哈尼等十多个少数民族的人们,以及身居海外的华人华侨,都要举行各种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的庆祝活动。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尽管各地风俗不同,庆祝的形式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已扎根于人们的心里,成为人们释放情感的重要载体,它真的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精神支柱。行文至此,作者不由得想起《宋史》中的一个记载,那就是后蜀主孟槌于公元964年除夕写的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叹为观止啊!
作者简介:王阶运,陕西商洛人,大学本科学历,公务员。酷爱汉语言文学,常在工作之余写点文字,记录真善美,弘扬正能量,有数十篇通讯报道、散文见之于《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陕西网》《陕西法制网》《商洛日报》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