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击
名家散文名家小说名家诗歌签约作家作家档案文坛资讯
散文天地
生活美文往事回忆亲情友情博文选登东方散文西部散文
生活随笔
情感驿站生活空间人在旅途灯下漫笔报告文学百家悦读心灵鸡汤征文选登文学赛事
诗歌星空
现代诗歌古韵新声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诗歌赏析谈诗论道散文诗页原创歌词
小说方阵
国外小说现代小说都市言情微型小说故事新编讽刺小说
文学评论
小说评论散文评论诗歌评论新书快递文化时评作家访谈
文艺荟萃
网络文学文化遗产作家信札书画世界美术周刊人文关注文娱生活文史博览
校园文学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蒲公英文学大学作文

王剑冰:血脉大运河

发表时间:2018-10-18  热度:

  

嘉兴所在的江南大地,河汊如网,银波漫漶,从高处望去,会看到叶脉一般的莹绿碧蓝。这里分布着上塘河、钱塘江河口等四大水系的五十七条主干河道,相连着一百四十多个大小湖荡,直把嘉兴润泽成一片锦绣。而贯穿其一的,就是大运河。

从杭州出发,我知道西湖的水是连通着运河的,运河的另一头则连通着大海,美与悠长与广阔构成了三维效果。

人们选择自己的生存环境,更多地是依存山川俯仰的变化。运河首先表现出了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挑战与安排。它借助了当权者的突发奇想,更多地是借助了普通劳动者的智慧与精神。既顺应江河竞流的法则,又顺应人类生活的自然,无疑是多年来得以见证的综合着多种艺术的精品。

在帆影点点、号子声声里,不知有多少生活展现出了生机,有多少平民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态。而一个个城市和集镇也就应运而生、而勃发、而繁盛。更有了理念上的变化,很多人从传统的农耕经济转向了商运经济。这是一个时代的转变。运河边和黄河边、淮河边上人们生活的价值趋向,就此有了不小的分歧。

终于看见了那条不同于细水河汊的河流。它不张扬,不凶猛,也并不宽阔,并不流急,并不清晰。但它舒缓,它和畅,它大气;它秀美,它淳厚,它沉静。

在单位面积中,它比任何一条河流都更善于容纳,那是少见的“繁”“忙”,非是水流的繁忙,是船只的繁忙,聚如鸭、行如鲫的繁忙。总能见到一只只的船首尾相连,成排成串地来往穿梭。并不是很窄的河面,常常是三排相交而又互不相扰。

船只这么近又这么悠闲地通过水面,只有在运河能够看见。如是大江大河,早早就互相鸣着警笛,小心翼翼远远躲避了。大海上的航行两船躲闪的紧张度更不用说。独大运河给予了航运这般宽厚的待遇。这也像极了江南舒缓柔静的特性。我不止一次地看到一只只满载得不能再满的船只,水波已经漫上了舱板,而船还在平稳地穿行。如遇大浪,它会随时沉没于水面。似乎行船人太了解了大运河的秉性。

这就是大运河,一条古老的而又承载丰厚的母亲河。

七百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没有忘记在他的游记中写上对运河的赞赏:“这条交通线是由许多河流、湖泊以及一条又宽又深的运河组成的,这条运河是根据大汗的旨意挖掘的,其目的,在于使船只能够从一条大河转入另一条大河,以便从蛮子省(浙江)直达汗八里(北京),不必取道海上。这样宏伟的工程,是十分值得赞美的。然而,值得赞美的,不完全在于这条运河把南北国土贯通起来,或者它的长度那么惊人,而在于它为沿岸的许多城市的人民,造福无穷。”

马可·波罗没有想到,他所称的蛮子省,早已成为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水,给了这块土地丰沛的养分。它润泽了这里的一切。

沿着杭州到嘉兴的这段最江南的运河走,让人感觉不仅是一种地理的探询,也是人文的探询。多少年前,我偶尔去了一趟苏州,就激动得要命。而在这里,随便自哪个码头上岸,都会见到苏州的小景。

那种小桥,拱身的、平搭的或直角相依的;那种回廊,遮雨也遮阳的,有的廊边还有美人靠,不定哪个女子斜倚着歪头看着什么风景;那种木格子的窗子,一扇扇的全开或半开着,挑起的横竿上,是表示着现在生活状态的各种色彩的衣裳;那种白白的墙灰灰的瓦,瓦上常会有一阵急雨弹跳,在晨阳中闪现着珠光;更多的是花,自各家门前或台阶上艳丽;更多的是绿,树的绿,竹的绿,将江南的美掩掩映映。

江南巷子多,窄窄的巷子要么临水,让桥或廊挤得弯曲;要么临家,在楼上可对窗说话,接书传信。巷道多石板,被岁月磨得凸凹不平,亮光闪闪。而江南的雨也如这巷子,总是细细长长地淋来。也就总见有各式各样的伞,给这江南添景加色。

不断地穿过一个个石拱桥,桥有些年头了,很多都建于宋明两代,至清又加,形成壮观的景致。名字也叫得好:望仙高桥、司马高桥、青阳桥、青云桥……先自远处看,总为高扬的风帆担心,怕过不了桥孔。到了近前,才看出这桥修得实在是高峻雄伟,大都有十米的孔高,七八米的帆篷可直竖而过。于桥下仰望这石构建筑,似有横空出世之感,至远了回望,又似长虹卧波。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和谐优美的曲线,与长河相映成趣,形成江南繁盛而恬静的独特风光。

塘岸与河也相衬成景,塘路又称纤路,当巨舶行河,除风帆外全靠人工背纤。一条载重十几吨的货船,就有一二十丈的纤索,由数人背拉前行。那个时候,河中舟楫穿梭,纤塘上也就纤索交错相接,热闹而繁忙。如遇拱桥呢?那桥洞下早修了纤盘石,拉纤人可直接钻桥洞而过,省去了收纤换缆的麻烦。现在运河航船早已是机器带动,拉纤的影子只有在幻觉中想象了。

塘岸又是一条得天独厚的官道,自嘉兴可直达杭州。因而这道上就越修越出彩,不仅有各式各样的亭子,各式各样的驿站,还建起了崇尚节烈、旌表嘉德懿行的石牌坊。岸上的景物装点了日夜流淌的古运河,并为其披上了一层典雅肃穆的庄重感。遗憾的是,我只是在古旧的图表上看到了这些。

运河两岸多桑树,春日里,采桑女或倚树攀枝,或伸竿弯够,将一个个身形显露无遗。就有不远河道上的船夫,扯着嗓子喊一些只有江南人才能懂的话语。采桑女们只管抿了嘴笑,将一把把嫩嫩的桑叶丢进篮里,一些叶子飘落在了水里,晶莹剔透,映出了采桑女子的心境。

更多的是柳树。柳在风中飘荡着,让人想了是一些为远行的商船送行的女子。柳、留同音,古诗中,柳早就代表着送别之意。长在运河边同长在霸陵边的柳是一样的。一枝枝的柳,像疏落的结绳记事,记录着运河的沧桑和人间冷暖。

占据视线最多的,还是运河中的船。大的,小的,连串的,单只的,各有目的,又各自随意地自在于水中。无浪的水,让这些船极大地满足了自家的愿望。

一溜的船飘红挂绿、张灯结彩地过来。原来是船家娶亲,一对新人笑立船头,向两边船只和岸上观者不停地招手,也就有人叫着笑着起哄,鞭炮和鼓乐响起来,构成独特的运河风情。

江南河流的有序构成了人们与水的贴切。

只有江南人如此近距离地与水相依相生,他们从没有想过水会相扰他们的生活。而在别的地方,人们对水总是会退避三舍,那种畏惧感时时会因着事实而更新。

想有一段清闲的时日,乘一叶扁舟,顺了运河慢慢地漂,慢慢地体验运河所能带给我的联想与兴奋。在我的感觉里,运河是灵动的。它的每一叶曲线流畅的帆影,每一声水花欸乃的浆音,每一种自如自在使船的姿势,以及岸边的忙碌、窗户的开起、跷立的顾盼、撑起的雨伞和突然不知自哪枝花间飞亮的歌声,都会让我有一种瞬间的触动。

大运河,它原本是一条长久在虚幻中的河流,就像黄河,让我感到一种宗教的色彩。它使万物变得张扬,使悲观变得自信,使渺小变得伟大,而你又很难抵达它,当真实变得触手可及,真实又仿佛在这一刻远离了。

大运河穿嘉兴城而过,并以一个九十度的几何形体将南湖揽在怀中。南湖是大运河丝带上的明珠。惟此南湖,早已名闻天下。明代胜时,“湖多精舫,美人航之,载书画茶酒与期于烟雨楼。”湖、画舫、美人、烟雨楼,可谓风光无限。

有水就有荷,荷是高洁之物,人人喜爱。于是便有了荷花生日,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那天,会有四面八方的船客汇聚南湖,将自家做的花灯置于湖面,让它载着一片美好的祈愿悠悠远去。那可真是诗一般的妙景,让每一个人都有一种不同的妙想。漂漂而去的花灯,更像了湖边少女们的心事,在夜风的吹拂下,忽明忽晦,渐渐地不知消逝在何方。

每逢清明和中秋,在嘉兴的连泗荡,总会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让水乡的百姓有了一个结亲交游的机会。人们把这叫网船会。网船,是江南鱼船的一种。我在南湖登上“南湖红船”时,不经意间看到了“网船”二字。原来网船还有这么讲究的内部,设计是如此地精巧。

往往有北至江苏、南到舟山的万余艘船汇聚于此。船上都插着绣有金龙的曲边三角形旗帜,有些船头还插着黄绸伞盖,刘王庙前的空地上也会插了各式各样的旗帜。盛大的船队,浩大的声势,和风吹拂,幡旗联翩,将人们的情绪掀扯得飞扬,庙会的气氛也烘托至高潮。

更有嘉兴的船歌,在月上柳梢、风平浪静的时候这里那里地唱起,把人引入一种迷梦般的境地:

月儿弯弯照嘉禾,

扁舟湖上荡清波。

有心开口唱一曲,

不知哪条船上和。

……

这歌声浸入幽雅的吴乡越境,让荡漾的水波更显得生动。难怪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到此有句:“秀州人家知几多,郎君儿女唱山歌。”写这首诗时,他的笔下一定波光闪烁,情绪高扬。到了明代,来了一个戏剧家汤显祖,“不知何处唱歌好,东栅平湖日夜船。”他许是来采风的吧,想找一处能对歌的地方,促一促自己的灵感。轮到了乾隆下江南,更是把嘉禾当成必须踏访的所在。当大运河上的龙舟经过的时候,他专意让拉纤者放慢了脚步,要听那时隐时现的吴侬船歌。

徐牵锦缆过嘉禾,

隐隐时闻欸乃歌。

运河两岸本就是鱼米之乡,大运河开通,稻花飘香的嘉兴更是成了国库粮仓,清雍正《浙江通志》记载有通过运河漕运的纳粮情况:杭州府辖九县,交纳漕粮十四万三千八百多石;嘉兴府辖七县,交纳漕粮四十一万七千九百多石。嘉兴的突出可见一斑。

大运河两岸,不只是鱼米丰乡,还有两个字更让人唏嘘,那就是“丝绸”。

桐乡的罗家角文化遗址中,竟然找出了七千多年前的桑孢粉遗存。这说明这里很早就有了蚕桑丝织。整个中国,杭嘉湖地区就是江南著名的丝绸之府。李白有诗“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可见在嘉兴这个吴越竞争之地,胜者是穿着丝质的花衣凯旋的。就因为有了江南丝绸,才有了水上和陆上的丝绸之路。想象不到,驼铃叮当的大漠孤旅中,一条丝线竟然是由这里串起。

有了丝绸业的兴盛,才有了蚕花风俗。蚕花歌,蚕花戏,蚕花灯,还要选蚕花姑。赶庙会那一天,姑娘们盛装打扮,头上扎着蚕花,身上带着蚕花,一个个脸儿激动成一朵羞羞的蚕花。不定在这一天,会有多少小伙子从中寻到自己的所爱。

柔美的水和丝光的稠,把江南人养成了和善温雅的好性情,他们连亮嗓呼喊、连拌嘴、连笑声都是动听的很哩。

20世纪70年代,一列由上海开出的火车驶入了嘉兴的一个小站。

一位步履蹒跚而面容峻朗的老者走出站台,接过随从递过来的小瓶黄酒,又从怀里掏出一包马粪纸包着的花生豆,静静地坐在站口的台阶上。

乡里接站的人来了。老者终于又看到了大运河。他被扶上一条小船,而后顺着大运河缓缓前行。这还是用手扶拖拉机上拆下来的柴油机做动力的船。单缸作功的声音很大,直把人的耳朵灌满。老者却依然显得兴奋,眼里有了一层泪花。他知道,大运河拐道九十度弯的时候,就到了他的石门。

三十年代,他将两坛黄酒搬上一条小船,就是从石门沿运河而下,开始了一位艺术大师的漂泊之旅。这次回故乡,该是最后一次了。他是要了断一种思乡的情结。不久,这位老人溘然长逝。他,就是丰子恺,嘉兴众多值得说道的其中的一个。

呆呆地望着这雨中的巷子,不定哪一个巷子里,便会走出一个人物来,嘉兴的名人可谓多矣。怀着渴望追求《雪花的快乐》的徐志摩出自海宁硖石镇;穿着长衫寻觅于《子夜》的茅盾从桐乡的乌镇走出;揣着《观堂集林》的国学大师王国维生于海宁的双仁巷;自《书剑恩仇录》成为大侠的金庸,故乡是海宁袁花;还有沈均儒,还有李叔同,还有李善兰……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领军人物,浙江籍的占了一半以上,而嘉兴籍的又占了浙江的一半以上。

这些人物出生在大运河边,又借助大运河走向四方。许就是这样一种摸索人生把握社会的模式,把他们铸造得格外与众不同。为此他们难以割舍心中的一片乡情,总是要在生命的重要阶段走回大运河边的家乡来。徐志摩十五岁外出求学,与陆小曼伉俪新婚,把度蜜月的地方还是选定在了家乡,那是对妻子的一种幸福的显摆。

船行运河,远远看见了望吴门城楼。就有一个女子翩翩而来。她是众多的临水浣纱女中的一位。而她长得实在是出众,以至排在了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第一位。

春秋末期的吴越之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打造卧薪尝胆的故事的时候,又一个凄婉的戏剧上演了。西施这位越国美女走上了历史的舞台。此后,不管是王昭君,还是杨玉环,便都与重大的历史事件绞结在一起。有人指着岸上一个地方,说是“歌舞庙”,是西施入吴前专门练歌习舞之处。为了能赢得吴王欢心,越国人可谓绞尽了脑汁,将一个浣纱女,培练成一位能登大雅之堂的大家闺秀。长袖飘飘,柳腰柔柔,不知一个女子当时是何样心情。在桐乡一个细浪推涌的岸边,还有“洗足滩”,说是西施洗脚的地方。好笑了,一个女子成了名人,连洗足之处也成了古迹。当年也就只有乡姑能在水边褪去鞋袜,自然地濯足浣洗。换了身份,西施赤裸着一双秀足在水边的美姿,只能留在人们的回味中了。

一个柔弱的女子,她的命运就是将自己变成一个礼物,献于敌国的国王。乘舟行到吴越边界,吴国的车队已经等候了。西施弃舟上岸,登门楼回首,望见的是山河破碎的家乡,朝北望,则吴国此去前途迷茫,不禁潸然泪下。

这些临水之地,随着运河的开挖,又成了运河的一景。如今人已去,望吴门还在。名字也不是一般人起的,相送西施的越国大夫范蠡由吴返越,见不少越国百姓仍在楼上翘首北望,内心感动,便将此门叫作了望吴门。大运河的水波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故事。无论是写一部运河史还是江南史,嘉兴段都会是中国历史典籍中厚重的一章。

翻开介绍嘉兴的文字,有一句话说得好,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像一撇一捺,正构成中华版图上一个巨大的“人”字。

现在看来,长城的一撇,更多地成为了某种观赏物,而京杭大运河,却是造福至今的利民利国的一捺。

说起来这个人字,应该是由秦始皇开笔。人们只知道秦始皇修筑长城,对他的开凿江南河道却知之甚少。一个人能把两件历史上的大事担于一身,不能不说其有过人之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数次东巡。唐《元和郡县志》称:秦始皇东巡时到丹徒县,“初,秦以为地有王气,始皇遣赭衣三千人破长陇,故名丹徒。”无独有偶,当秦始皇出巡到吴越之地的嘉兴,又听说此地有天子气,而调出囚徒数万,开凿人工河,以再次掘断天子气。这种做法,使长江与钱塘江水上渠道的沟通在秦代基本形成,由此奠定了江南运河的走向。秦始皇开凿运河乘舟东巡的政绩,不可被防备造反的说法所遮蔽。

接下来,京杭大运河引出了隋炀帝的登场,这位始终有着争议的帝王以他的孔武与残暴,同时也以他的政治家的智慧与谋略,将被称为蛮夷之地的江南变成了隋王朝的金腰带。嘉兴从此与大运河紧紧相连,成为江南的膏腴之地。

传说中的隋炀帝贪恋江南的繁华富庶,运河巡游极尽奢华,不仅带有大批的嫔妃、扈从,还异想天开地让上千美女与数千嫩羊沿河拉纤。这简直就是一种想当然的儿科行为,或可是后人对其厌恶而成的一种笔误。隋炀帝出游江南的场面,《资治通鉴》有记:“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饰以金玉,下重内侍处之”。极富张扬的隋炀帝,恨不能将整个朝廷都搬运到龙舟之上。可以想见,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河流上,没有一条河能像大运河这样繁闹过。舳舻相接,百里绵延,旌旗蔽空,鼓乐喧天。在长长的历史画卷中,沉寂的江南一次次会被当权者的兴致搅醒。当然,从积极的角度看,这也给江南带来了活力,带来了发展。

历史走到了乾隆时期。这位风流皇帝对大运河表现出的兴趣更不同于一般,他的行踪也更让人关注。六次下江南,四次他都住在陈阁老家的安澜园,并御笔题匾、作诗,“名园陈氏业,题额曰安澜,至止缘观海,居停暂解鞍。”乾隆就此颇感安逸地住下了,他住的十分地舒心,有走运河的舒心,有观海潮的舒心,或可也有归家的一种舒心吧。

有闻传道,其父雍正为皇子时,与陈家的关系甚好。“会两家各生子,其岁月时皆同。雍正闻悉,乃大喜,命抱以来,久之始送归。则竟非己子。且易男为女矣。陈氏殊镇怖,顾不敢剖辨,遂力秘之。”《清朝野史》记载,乾隆帝乃陈阁老(元龙)之子,雍正帝以女调包。雍正即位后,对陈家十分宠眷。到乾隆时期,待陈家就愈加优厚。陈家也就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之誉。那么乾隆的江南之行,无非成了一次次地拜望。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得不到什么证实。好笑的是乾隆后来又下旨将安澜园绘成图带回北京,仿建于圆明园中,亦称“安澜园”,不能不说他对此园的情有独钟。其还赋诗曰:

“安澜易旧名,重驻跸之清。御苑近传迹,海疆遥系情。来观自亲切,指示泊分明。行水缅神禹,惟云尽我诚。”

诗中流露出的情感灼灼可见,那是一种何样的牵系,只有乾隆爷知晓了。正史对此总不好直面。也许只有大运河清楚乾隆下江南,是因为割舍不下大运河独特的魅力。

宫里园里呆久了,享受这般自在与辽阔如何不心内翻波澜。乾隆的母亲贵为当朝太后,随乾隆游历了一次大运河,竟还痴迷万分,向皇帝要求说:“大运河归我。”在自然永恒的规律中,活不了一百年的皇后,好笑地把这条美丽的河流视作了自家宝贝。

然而,秦始皇挖掘后的威仪远去了,隋炀帝的豪奢远去了,乾隆六下江南的浮华远去了。纤夫们低沉的号子、宫女们辛酸的香汗也随着水流远去了。而大运河仍在,星月斜照,水波翻涌,时光永恒。

一个嘉兴,不长的一段运河水系滋润的土地,早已让我沉迷万分。它的底蕴太深厚,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不知道该先看何处,从桐乡丰子恺故居出来,我才知道,乌镇也是桐乡的,我想提议去乌镇,但同行的说,就半天的时间了,还有海宁呢?那时我尚不知海宁有那么多的去处,那么多的说头。最后我连走马观花的时间都没有了,只好留下许多的遗憾。

我只是打开了江南这部大书的封面,而嘉兴这一段运河,只是这书的一条窄窄的书签。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
[!--temp.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