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击
名家散文名家小说名家诗歌签约作家作家档案文坛资讯
散文天地
生活美文往事回忆亲情友情博文选登东方散文西部散文
生活随笔
情感驿站生活空间人在旅途灯下漫笔报告文学百家悦读心灵鸡汤征文选登文学赛事
诗歌星空
现代诗歌古韵新声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诗歌赏析谈诗论道散文诗页原创歌词
小说方阵
国外小说现代小说都市言情微型小说故事新编讽刺小说
文学评论
小说评论散文评论诗歌评论新书快递文化时评作家访谈
文艺荟萃
网络文学文化遗产作家信札书画世界美术周刊人文关注文娱生活文史博览
校园文学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蒲公英文学大学作文

冯新生:浮梁之美

发表时间:2018-07-09  热度:

 

夏日,临近入伏,只想静静品茶。于是,婉拒几处采风的邀请,独坐颐和园苏州街茶楼,点当年新绿,听评弹悠扬。

于幽静处追想,无疑是一种享受。尽管感怀频繁,容易被看作是“进入老境”特征之一。

行游数十载、采记万余篇,虽见识不少名城,但睹物思远、让经历重现心头之地,却寥寥无几。而眼前这色鲜翠、味如兰,产于江西浮梁县的“浮瑶仙芝”,委实让我思忆多多……

遥想当年,白居易遭贬,在浔阳江头夜送客时邂逅琵琶女,泪湿青衫、一吟三叹,倒也正常。不正常之处,就是后人把诗中那位唯利是图的商人与浮梁卖茶,进行“捆绑性联想”。

其实,商情与茶事,虽有时交集,但有本质之分。前者重赢利、后者重闲逸。多少年来,我每每品读《琵琶行》,常会想起荻花瑟瑟的秋夜,伤情女子琵琶声,想到唐代浮梁那片繁华茶市,想到那位商情饱满、情商不足的卖茶人。

那年初夏,我在景德镇采访结束,被热情接待者请到浮梁县,选一茶楼小坐。陪我细品当地名产、人民大会堂指定接待茶——得雨活茶。隔窗遥望,但见山岚深处,陆续走来身着青底碎花衣的茶女。不难想象,那斜挎臂弯的竹篮里,浮动着碧玉簪般的嫩芽。随着低声清音,一首首曲美词美的采茶曲弥散开来……看到此,以多版本史料架构的唐代浮梁茶市,似乎跨越时空,在我眼前呈现……

那是一条由远而近、向天际伸延的江流。那是飘移晨雾、浮动暮霭、传颂万千名诗佳句的江流。从九江到浮梁的航道上,帆影憧憧、茶歌悠扬,特别是祁门西南一带的浮梁县境内,茶市日益火爆、商贾渐渐云集。那情那景,当是唐·咸通三年(862)暮春。时任歙州司马的张途,面带微笑、迈着平稳的步子,走入浮梁巡察。面对繁锦的茶事,老人家兴致盎然、挥毫记事:“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业于茶者七八矣。每岁二三月,(茶商)摩肩接迹而至。”

不知何时,天际飘来的丝丝雨,穿透窗纱,袭来几许凉意。我暂断思忆,走下茶楼,走向茶田,在陇头凝视。但见晶莹剔透的雨珠在叶面滚动、丰满上扬的顶芽脆嫩可人。遥想盛唐时期,浮梁每岁出茶量多达700万驼,利税达16万贯,约占全国茶税3/8,堪称华夏最大的茶叶集散地。我想象出这样一个画面——明清时期,南来北往的诗人墨客在此相聚、携手同游,一度成为时尚。在挥毫创作之前,呼朋唤友、端坐江亭,手托高岭土为料、成化窑烧制的细瓷杯,品啜新采的明前茶,爽朗笑声时起时落……我认定,红粉三月、江畔系缆、珍瓷名茶、诗词唱和。即便是停步观望的路人,也洋溢三分诗情。

我始终没找到当年运送茶品的货运码头。据说江流远去、积沙成堆,多处泊位早已变为村舍和田园。我失落之余,又感到欣然——浮梁县所产的“浮红”早已享誉海外,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浮瑶仙芝”已成茶市翘楚。浮梁茶商茶农待人接物时,依然保持纯真热情、古风依然。

舌尖萦绕名茶余香,行游感知也随之纷繁。进入浮梁县城,我又是一番惊奇——景德镇一带那不同凡响的名瓷名茶,衍生中国官场等级一朵“奇葩”——五品知县坐衙的“江南第一衙”。由此,浮梁人与外地人论起故里,总显露几分傲气。

古时,这座“上县”所辖之镇——景德镇。所产的名瓷被朝廷看重,御窑、官窑林林总总无不繁盛。由于上派的茶市检税官与瓷厂的督陶官均为四品,浮梁县令若为七品,便没资格会见上差,所以,浮梁县父母官承蒙皇恩,官封五品。

浮梁古县衙,始于唐,有千年历史。饱经风霜雪雨、战火烽烟,建筑环境无数次损毁、倒塌,又无数次修葺、重塑,最后定格在清道光年间的版本。县衙门前,老树葳蕤、梁燕穿廊,还是旧时模样。也不知它们的祖先可曾记得,当年五品县令与鉴瓷名家唐英品茶赏瓷的场景?可曾记得“乡无不教之地,村无不学之人”的浮梁小县,竟然矗立10余座书院,有近300名进士金榜题名、荣归故里?或许知晓,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曾在此抒怀挥墨:“浮梁之茗,闻于天下。浮梁之瓷,莹于冰玉”。

县衙前、绿荫下,闲坐的老人银髯飘胸、轻摇蒲扇,似乎在睡与醒之间。偶尔听到游人问及当年的浮梁县令,便收扇而起、双目闪烁,扫视一眼衙署的照壁,又看一眼身边的咨询者,颇有自豪感地晃头微笑,向县衙大门方向一挑拇指。

老人对古县衙的大赞,引发我对当年父母官的兴趣。于是,向接待者要来《浮梁县志》,坐在县衙院中一株老榆下品读。

我惊讶浮梁人才济济!这片名瓷名茶集聚地,曾走出“一王二侯两宰辅,一佛一儒一皇师”,怎不让当地乡民谈之自豪、忆之动情!更有甚者,多部史册,在记述唐代至清代多达数百人的浮梁知县时,从未出现过贪慵之辈!

我在漫步浏览时发现,浮梁县衙耐人寻味的雕琢和意味深长的楹联,颇具文化感召力。

门前照壁之南,也就是当年持诉状、求公允者第一眼看到的屏蔽物上,画有倒挂蝙蝠,意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中有官帽,意寓“造福为上、冠冕为下”;下有莲花,意寓“出淤泥而不染”。

没有自我标榜之词,没有不切实际的表白与承诺,几笔素绘,一点寓意,凸现做官做人的标准,洋溢艺术感和责任感。

这里是中国楹联最多、亲民意味最浓的古县衙。大堂前檐额枋的匾文为:“亲民堂”。高悬的楹联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自我警醒、实实在在。

进入大堂,语句朴实、寓意深远的楹联随处可见。霹雳手段与拳拳爱心相映生辉。有的佳联为:“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有的佳联是:“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当今社会,那些贪婪无度、在民众面前飞扬跋扈,结党营私,略见寸功便自我膨胀的父母官们,站在浮梁大堂之上,不知表情是否骤变?双腿是否颤抖、内心是否愧悔?

我穿行于古县衙的“楹联之林”,认真解析每幅佳联的语境,赞许那些把“清、慎、勤”当作人生重要修为的官员们。古人虽渐行渐远,留下的心声却依然清越,依旧铿然。

美哉浮梁!这里的美,不在于山水,不在于茶色,在于形而上的气韵,在于为官之道的典范。

 

 

京城散人近照.jpg

冯新生(笔名:心声,网名:京城散人)中国散文家、新闻纸媒资深记者。多家影响力网媒专栏作家。曾在省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杂文约7000余篇(首),获奖若干。文集《茉莉香茶》、散文集《物华天宝》《游出滋味》《行者手记》。人民日报、央视网转载多篇作品。北京广播电台文艺台曾播放系列配乐散文。著述简历入载《中国文化名人大辞典》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
[!--temp.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