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击
名家散文名家小说名家诗歌签约作家作家档案文坛资讯
散文天地
生活美文往事回忆亲情友情博文选登东方散文西部散文
生活随笔
情感驿站生活空间人在旅途灯下漫笔报告文学百家悦读时事要闻征文选登文学采风
诗歌星空
现代诗歌古韵新声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诗歌赏析谈诗论道散文诗页原创歌词
小说方阵
国外小说现代小说都市言情微型小说故事新编讽刺小说
文学评论
小说评论散文评论诗歌评论新书快递文化时评作家访谈
文艺荟萃
网络文学文化遗产作家信札书画世界美术周刊人文关注时事要闻文史博览
校园文学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蒲公英文学大学作文

马 原:我遇见历史本身,遇见诡异神奇

发表时间:2018-07-07  热度:

 

 

“写作的奥妙就在于,它不单是经验的,还是超验的”

记者:读《姑娘寨》就像是走进了博尔赫斯笔下“小径分叉的花园”,觉得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不知道会把你引到什么方向。而且正因为其中写到的马老师,也就是你自己,还有虚公、李亚伟、默默都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而你写到的帕亚马、别样吾等人物,又像是通灵的,能沟通真实与虚幻,特别的活灵活现,所以尤其让人搞不清楚究竟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

马原:那是因为你的思维比较理性,你看这本书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但对我来说,并没什么真假,虚实的分别。我写真实的人,是因为有了缘分的引领,我到了这儿。最早就是默默招我来西双版纳的,我来了以后,又碰到了虚公,我们的生命理想很接近。他在这儿买了一块地,他把我带到这儿来,结果他最终没来,我倒是来了。但现在看来我和南糯山的缘分,远远比和他们的缘分要大,因为和他们,一年也就见一两回。我和南糯山多年里几乎是天天在一起。当然了,我说缘分是因为我写的时候全凭直觉。我这个小说,其实是没有故事的,我在写的时候,对于后面要写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

记者:写一部长篇小说,就完全靠直觉?

马原:我想说的是,写作的奥妙就在于,它不单是经验的,还是超验的。而且,好的写作一定是超验的。我能理解你的疑问,读我这样天马行空的小说,也许有极少数读者一读就毫无障碍,绝大多数要没有碰到一点疑窦,他们读的就不是我的小说了。

记者:那你是不是也凭直觉把最初各自独立的两个中篇组合在了一起?

马原:我一开始就想写成一部长篇,因为《十月》催稿催得急,就先以中篇的形态发表,所以分成了两个中篇。实际上,这本书应该有三个部分,只是童话的这一块,因为先出了单行本《砖红色屋顶》,给剥离出去了。当然,我当时写的时候,对于这本书日后怎么组合,其实也没想清楚。但我喜欢这种三三结构,有三个方向,一个是现在时,一个是过去时,和历史连接,还有一个是童话。

记者:你说到三个方向,我就想你的写作迄今主要就涉及了三个地理位置。西藏、汉地,还有就是云南西双版纳。这个地方显然拓展了你写作的空间。

马原:到了西双版纳,也就相当于多了一个参照系。这会出现一个怎样奇妙的情况呢?打个比方说,A和B之间只能有一种关系,如果加入C,这个关系就大大拓展了,就有了 AB、AC、BC和 ABC四种关系了。这样一来,我这个视野一下子就扩大了。你要留心、细品,你就会发现三角形无比奇妙。它的外延无穷大,它可以组合成四角形、八角形,还能组合成圆形,因为圆形其实就是无数个三角形。而且,用三角形几乎可以解析所有的图形。你再设想一下,一个或几个三角也可以组合成棱镜,阳光穿过棱镜,就能分成七色,是不是也很奇妙?那么,我从汉地,到了藏地,又到了哈尼地,其实是在无意中走出了一个三角。而藏地与哈尼地的同和异,可谓一目了然。只要是一个有能力的观察者,他就能把这三者立体联通起来,你要是让三角形立体起来,本身不就是一个苍穹?它的每一条线上都有无穷的点,这就是我写作的基础。我的写作不过是在这些点的任一点上发生位移,由这个位移,可以生出特别奇妙的关系。

记者:为什么是位移,而不是跨越?位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空间的改变,但并不意味着有某种质的变化。我看到过一个评论说,20多年前,马原对小说的思考就已经到达了他自己的尽头。还说,你的小说语言,经过这么多年的潜伏之后,竟然没有明显的改变。

马原:有文字记录就是厉害,你可以把过去的作品和现在的拿来对照。到现在,我有近五十年的写作了。前几天宁肯还说,他和《十月》的另一个副主编谈到我的小说,要是陌生的读者,根本看不出来我有什么变化。我也的确没太多变化,要总是有非常大的改变,那说明一个人的写作还在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里。我写作上的变化,是从1982年去西藏以后开始的。也是在那个阶段,我明白我的写作一辈子都离不开神鬼人。我的题材、兴趣、方法论、价值观,包括我这一生写作的关注点、角度、重心,也应该说就完成了。有人说到了《纠缠》等小说,我回归现实主义,开始接地气了。其实我那些核心的东西依然没什么变化。马原还是以前那个马原。

“真正伟大的作品,难道不应该是深入浅出的吗”

记者:按一般的理解,所谓先锋,就是要求作家不断给自己设置写作的难度,要让自己有变化和突破。你一直没什么变化,那你还先锋吗?在这个意义上,有必要问问你这么多年过去了,你怎么看“先锋”或“先锋文学”这个概念?

马原:先锋文学是文学史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它不是先锋作家提出来的。这些小说出现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知道该给它按个什么主义,索性称之为新潮小说。这应该说是非常简单的一个定位,指的跟原来的小说不一样。当然也有人说是结构主义小说,存在主义小说,现代派小说,相比而言,虽然当时已有先锋小说这一说,但都淹没在其他几个称谓里。这不,人类有一个习惯,到了世纪之交,想方设法要给一个世纪做个归纳总结嘛。文学史家们在回顾文学百年历史的时候,力图找一个最准确的概念,就把当年那些小说定位为先锋文学。所以,先锋文学作为一个概念被广泛接纳,还只是近二十年前的事。说白了,我们和乔伊斯、普鲁斯特、弗吉尼亚·伍尔夫、罗伯·格里耶、约瑟夫·海勒他们干的是同一件事情,我们都在求新求变,都在突围。因为十九世纪文学到了一个巅峰,你没法超越啊,你只有另辟蹊径。我们都是一个个个体,也没什么共同的纲领,每个人都朝着某个未知的方向前进。你能想象,创新是个不容易的事情。就好比是开着盾构机挖隧道,前边并不明朗,开挖过程中会遇到什么,你也是不知道的。最关键的是别搞错方向。当然,也会碰到失败的时候,要是碰到会形成泥石流的山体,你盾构机挖到那里就算是作废了,随时都会有坍塌的可能。

记者:你刚才谈到乔伊斯、普鲁斯特,他们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有开创性的作家,但我知道你对他们的作品,实际上是持否定态度的。

马原:我否定他们,是因为他们的创作和阅读作对,他们的创作在破坏阅读,是阅读的障碍,阅读的敌人。就我个人来说,我尊重阅读、崇拜阅读。我把吸引读者阅读,当成我们这个行当生存的基本前提。也就是说,你的写作首先得是益智的,有趣的,其次才是有个人风格的。他们把这个顺序颠倒了过来。从这个角度看,你会发现这些前辈的创作是不合格的。你倒是说说,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你看完了吗?

记者:没看完,看了前面两三卷。而且,还重读了。就这本书来说,我觉得看完不看完没那么重要。因为从哪一页读进去,你都可能会受到一些启发。

马原:好吧,我是没看完,你可以有你的看法。反正,我觉得他们的作品,不服务于阅读,而是把阅读变成了学问,一门毫无意义的深入深出的学问。但真正伟大的作品,难道不应该是深入浅出的吗?深入浅出这个四个字,包含了四个层面,谁都希望做到,但要做到实在太难,要我说几乎没有,做到了,是一种神迹。

记者:实际上,你的小说,尤其是前期的小说并不好读。更准确地说,就算好读,也并不好懂。走近你的叙事圈套,估计很多读者都会有眩晕之感。但你不是把吸引阅读当第一要义的吗?

马原:我当然希望读者都读我,都喜欢我的作品。但如果我的作品,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因此不喜欢我,我也没办法。我只能说我的段位不够高。

记者:不过,你回归后写的小说,的确更好读了。尤其是像《纠缠》《黄棠之家》这样更接地气的小说。但有批评认为,你这样的写作没有成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你没有处理好形而上与形而下,或说经验与超验之间的关系。

马原:我不这么看。要有读者这么觉得,我认为是他们没有得到好的阅读训练。你比如说,《纠缠》就是一部绝对形而上的小说。你刚进入阅读的时候,你会觉得它挺形而下的,但读着读着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上了一个电梯,或上了一个飞行器,它就到了形而上的境界了。你总不能说,一部小说里,没有一个清晰的故事,没有一个熟悉的经验,那才叫形而上吧?

记者:你前面说到,《姑娘寨》不讲故事。但实际的情况是,小说里讲述了不少耐人寻味的故事。我想,你这么说,是因为你对故事,持有别于常人的理解。

马原:故事是约定俗成的一个定义,其实任何一部小说里,都不可能没有故事,无非是有讲的故事性强不强的区别。但我觉得,故事只是一个小概念,它要有头有尾有情节。我说没有故事,是因为我的小说不是靠情节来维系、推动,我用一套更复杂的方法,去完成叙事。我的故事都在我的叙述里。所以,我提供给读者的故事都是不一样的,马原讲的所有的故事,都是跟别人不一样的。

记者:部分原因在于,你发明了一个“叙事圈套”。我有时想,一些概念、符号,不见得那么准确,却会因其有广告般的神力,让人印象深刻。

马原:叙事圈套是吴亮发明的一个概念。我和吴亮早年是怎么交往的呢?他知道有一个叫马原的写小说的人,他讲的故事不太一样,在他的叙述文本当中,他是一个目击者,还是一个旁观者。他也是一个向导。他就说过去那些评论的章法都失效了。他要写评论,心里有很多疑问,就说要用一个星期和我聊。他知道我喜欢喝汽水,每天就提了十瓶八瓶汽水来。今天来了,明天又来,就跟上班似的。他是功夫做到家了。功夫到了,做出来的评论就是不一样。你看他有怎样的归纳能力,他把我的叙述分成了八个层面,从里面总结出一个很大的系统,有点复杂,要不是有丰富阅读经验的人,估计看了他的解读之后还会觉得云里雾里。

“我喜欢遇见的方法论,特别会给读者有代入感”

记者:我倒是被《姑娘寨》的时空概念搞得云里雾里。在小说的两个部分,即讲述主人公“我”,亦即马老师在姑娘寨隐居时的奇异故事部分,和交织其中的哈尼族人的英雄故事与历史传说部分出入。我虽然隐约感觉这是两个不同时空的事,但感觉却是两部分处于同一个时空。它们是怎么结构在一起的?

马原:我是这么想的,马老师隐居这部分,是一条横线。同时马老师是一个串场的人物,他撞到了另一条纵线,也就是帕亚马这条线,这个纵线就是哈尼族人的历史。这就是说他撞到历史里去了,所以就遇见了四百年前的人物。

记者:你说的“遇见”有意思,它也不同于网络小说里的穿越。穿越不仅需要机缘,还需要一定的媒介。但你的遇见,像是就凭着一种缘分的牵引。而且你在这一点上也很独断,遇见就是遇见了,感觉不需要什么逻辑,也不需要什么理由。

马原:我比较喜欢遇见的方法论。我小说里的主人公总是会遇见各式各样的事。钱德勒的小说里也有各种各样的遇见。这个方法论,我觉得特别会给读者有代入感。在《姑娘寨》里,马老师遇见了整个故事,他在这个事件中并不是特别要紧的一个人物,但正是他把这一个个事件串联了起来,这一点和我早年的小说很像,我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小说,很多是以遇见的方式结构起来的。当然,这不是寻常意义上的遇见,不是早上起来出门后碰到什么的遇见。 

记者:那是什么样不寻常的遇见?

马原:我遇见历史本身,遇见诡异神奇。我在前一段时间写过一个短篇,也是写的哈尼族,发在《人民文学》上,有几个选本选了,需要我写一点文字,我就写了一段,写了在姑娘寨的一些感想。我就说,有了文字以后,历史固化了。但哈尼族没有文字,历史就真成了拿破仑说的那样,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我说,我在面对这么一个动态历史的族群时,感觉机会来了。我的想象力处于天马行空的状态。因为历史没有被固化,我也无需去订正它,无需去判断有些事准不准,对不对。

记者:在展现哈尼族秘密的同时,你呈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奇幻景观,譬如老祭司尊盘风为猴子举行送葬大典,一把金勺子救了哈尼族人等等。这些完全是你凭空想象出来的,还是源于某些材料?让我感到好奇的是,小说里的人与动物之间似乎是有心灵感应的。如此种种,都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

马原:我不用材料,你觉得需要材料,是因为你太理性。不过,你说得对,人和动物在我这里是平等的,最近一些年,我写东西总是要谈众生。过去是众生支撑这片天,但现在我发现已经没有了众生,我们把众生的概念消灭了。人类仅仅用4000年时间,就消灭了地球上所有陆路大动物。你想想,现在除了我们之外,我们这个种群还有伙伴吗?完全没有伙伴,任何伙伴都没有,人类的伙伴都是人类的敌人。所以,在这本书里,我有一个没去正面讨论的话题,就是我们已经和众生分离了,我们把自己从众生中剥离出来了。

记者:不管怎样,你首先在小说语言上践行了众生的理念。

马原:那是当然,我们要知道,我们人以为的所谓其他生物,和我们处在同一个时空。他们有他们的沟通方式,也有和人可以相通的语言系统。你看,所有童话里,孩子都能跟动物对话,大人却不能。为什么?因为孩子没被知识污染之前,就有和万物通灵的天性,但知识把这些天性淹没了。自然主义者持的就是众生的理念,他们希望看到人与其他动物对话。我不过在小说里把愿望当成了现实。

“巅峰体验,足球能做到,小说也能做到,但其他东西达不到”

记者:你不写小说的那几年,实际上也没离开小说,你在课堂上讲小说了。不能不说,你的讲课,或说评论独出机杼,也时不时冒出惊人之语。像塞尔玛·拉格洛夫、约瑟夫·海勒,我们都知道是重要作家,但不至于把他们推到不可企及的伟大的位置上。九路马书院的“屋”里,你为拉格洛夫屋标出了最高价。而且你也格外推崇海勒,把他当成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而且没有之一。

马原:房间的命名,其实就按照我的喜好。我喜欢拉格洛夫,也跟给拉格洛夫屋开最高价没什么关系。我有别的讲究。托尔斯泰屋和雨果屋都用的纯木结构。我把最切近自然的房子,给了两座文学的珠穆朗玛峰。你要去过托尔斯泰庄园,你就会看到托尔斯泰睡觉的那个房间,非常矮,他那张小床只有七十公分宽,比经典单人床还小,这个文学的巨人就睡在那张小小的床上面。那拉格洛夫,是什么样的作家?我认为她属于庄子说的大象无形的那一类稀有的作家。她的小说是那么轻松随意,又是那么诗意,是水一样的存在。我认为她这是没有骨头的写作。她用最少的篇幅写出了最了不起的作品。所以给她的房子最贵,也有理由啊。说到海勒,他是不可企及的,很少有作家能够到达他那样的高度。在他的《上帝知道》里面,有一段大卫王与上帝的对话,大卫王诘问上帝:“你给了美国洛基山,你给了美国好莱坞,你给了我们什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试问,这样的对白远超人类的智慧啊,是人类能写出来的吗?但这就是一个地球人写的,也只有一个可以和上帝平起平坐的人,才想得出来这样的对白。

记者:但你似乎对昆德拉不以为然。

马原:我赞赏昆德拉,但不会给他很高的评价。这是一个饶舌到极点,也聪明到极点的人。你仔细琢磨,他的很多话都是对的,但都说得比较刻薄。也就“生活在别处”这句话相对温和。但作为同行,我从来没佩服过昆德拉,我认为他只是个二三流的作家。当初做昆德拉研究,也是应学生的要求,我起了个题名,叫《痴迷于讨论的昆德拉》。其实,捷克人也不太接受他。捷克有哈谢克和卡夫卡啊,那都是了不起的文学大师,《好兵帅克》不就是二十世纪的《堂·吉诃德》?但很多人喜欢昆德拉,也很可以理解。我们日常生活里,有的人总是显得说的话特别睿智,你就会喜欢,觉得他牛。

记者:博尔赫斯呢?我读《姑娘寨》,感觉从风格上讲,是海明威和博尔赫斯的合体。你似乎都没有给博尔赫斯留出一个“屋”的位置。

马原:为什么要给他留房间?你看我这书院里的道路系统极其复杂,博尔赫斯小径就它了,是不是也很美妙?但在我心里,海明威是一个绝对巨人,博尔赫斯只是一个比昆德拉更聪明的人。聪明人和巨人之间的区别可就大了。托尔斯泰写出了《战争与和平》,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了《卡拉马佐夫兄弟》,那都是绝对的高峰,你一看就是巨人了。这是没办法的事。但博尔赫斯不是这种作家,他只是特别聪明的作家。

记者:你说过的一句话:托尔斯泰写一部《战争与和平》,要写好多年,非常伟大,也能留在历史当中,但是马拉多纳在一场球里的几个瞬间,就足以和托尔斯泰这部巨著相提并论,因为它在当时当地就能激动亿万人。

马原:我说的是一种巅峰体验,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宇宙之间就有这么一种能量。它在一瞬间,甚至是不足一秒的瞬间,就能点燃亿万人。这一点,足球能做到,小说也能做到,但其他东西达不到。美术不能,建筑不能,音乐也不能。

记者:你这般推崇足球,部分原因在于你痴迷体育?

马原:从我内心出发,我觉得如果我体育方面的天赋再高一点,那我就是职业体育家马原,而不是一个小说家马原,因为我迷恋体育,远远超出迷恋小说。

记者:你成为小说家马原也不吃亏,因为小说同样能带给你巅峰体验。是否有什么例子可以佐证一下,你说的这个“巅峰体验”?

马原:这么说吧,读梅里美《马铁奥》,读到他把儿子打死的时候,我一下子眼泪就出来了。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流泪。《战争与和平》里安德烈·包尔康斯基见到拿破仑的场景,我每次读到都会忍不住落泪。包尔康斯基穿着御林军军装被俘,拿破仑看着他说,不错,你们打得很顽强。就在那么一个瞬间,包尔康斯基给拿破仑敬礼,说了一句话,伟大统帅的称赞是最好的奖赏。大意是这样。实际上,包尔康斯基就是托尔斯泰。我们都知道托尔斯泰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极端痛恨入侵者。但在那一刻,他战胜了他自己,他对拿破仑五体投地,他绝对是不由自主。他对库图佐夫都没这样的表现。当然了,要没有那么大的主题,也没有前面的铺垫,单单是这一段描写的话,就会弱化我的感受。但《战争与和平》,它就这么博大。像这样的场景,在体育里面也有切近的呈现。比如,博尔特也曾输给过千年老二加特林,那些田径迷们看到那一刻的时候,绝对会有那种体验。你看足球运动员就那么一脚传球,一脚射门,一瞬间就引发集体的共鸣。好比是一群士兵过一座桥,引发共振,让一座桥轰然之间坍塌了。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
[!--temp.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