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击
名家散文名家小说名家诗歌签约作家作家档案文坛资讯
散文天地
生活美文往事回忆亲情友情博文选登东方散文西部散文
生活随笔
情感驿站生活空间人在旅途灯下漫笔报告文学百家悦读心灵鸡汤征文选登文学赛事
诗歌星空
现代诗歌古韵新声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诗歌赏析谈诗论道散文诗页原创歌词
小说方阵
国外小说现代小说都市言情微型小说故事新编讽刺小说
文学评论
小说评论散文评论诗歌评论新书快递文化时评作家访谈
文艺荟萃
网络文学文化遗产作家信札书画世界美术周刊人文关注文娱生活文史博览
校园文学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蒲公英文学大学作文

周晓枫:我们以文字到达理想意义的远方

发表时间:2018-07-04  热度:

 

周晓枫说自己是滞销书作家,从书籍的数量,到文章的质量,需要努力的道路都还漫长。但是,众多重要文学奖项几乎绕不过她,她的最新散文集《有如候鸟》短短一年,已经七次印刷,读者与专家的共同认可,都在证明着这是周晓枫式的低调。她说自己的写作,更多出于自我表达的需要,如果能够通过写作,不仅缓解她自己,也能缓解他人的孤独,她就觉得安慰和温暖。而提起“张艺谋文学策划”这一身份,无论公开还是私下场合,她都拒绝渲染,“无论多大的旗,都不是自己的虎皮;我有多大程度依赖拐杖,就证明我有多大程度上不能独立。”

周晓枫,1969年6月生于北京,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就职于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十月》杂志社、<《人民文学》杂志社,做过20年文学编辑,现为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斑纹——兽皮上的地图》《收藏——时光的魔法书》《你的身体是个仙境》《聋天使》《巨鲸歌唱》《有如候鸟》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朱自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花地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奖项。从2017年开始儿童文学写作,创作童话《小翅膀》和《星鱼》。

□本期对谈嘉宾 周晓枫

青年报特约访谈人 黑陶

1 写作者要感恩上天的馈赠,但完全寄生于好运之上,极其危险。

黑陶:在北京时曾听你谈过一个观点:你的散文写作,就是在不断“试错”。当时印象很深。后来在《有如候鸟》的后记中,也读到你这样的表达:“我必须尝试打破写作习惯里那些自以为是的‘正确’,持续去‘试错’。”在我的理解中,试错,就是创新,就是义无反顾地去突破既有的、被流行观念所固定的疆界。很想知道,你具体是从哪些方面着手试错?写作经年,能否说一下你个人心目中“中国散文”的大概样子?

周晓枫:散文原来似乎有着内在的纪律,比如不能写长,比如必须依靠经验而较少借助想象等等。形散神不散,曾是散文自由精神的标志,它渐渐也成为一条内在的绳索。因为,可以形散神不散,也可以形不散而神散,或者形神俱散或俱不散。被视为错误的禁区,是我向往闯入和穿越的。

所谓试错,其实是对常规套路的反叛,是对自我挑战的鼓励,就是试图打开另一种对的可能。数学存在对错,但文学没有标准答案。在我看来,创作上害怕犯错,这才是最大的错。

我无法概括“中国散文”的大致样貌。我想,这种无法描述,正是散文,或者正是文学的美妙之处——因为,并非僵固,它千姿百态,变幻莫测。

黑陶:“许多大师和前辈的成功在于:简洁而有效地使用动词,尽量减少对形容词和副词的依赖;许多学生腔的作品,都习惯堆砌过量的形容和泛滥的抒情……尽管,许多的经验与教训,我依然不悔对形容词的热爱,依然向死而生。”读到《形容词赞美诗》中的这段话,有遇到同道的暗暗激动,因为我也是一个相当程度的形容词迷恋者和热爱者。汉语,对于大众而言,是公共性的;但对于作家来说,是否在这个公共性的工具上烙有深刻的个人印痕,是衡量一个作家是否成功的重要标识。你的文字,鲜明的“周晓枫风格”几乎是暴力式呈现。能否描述一下这种“周晓枫语言”?或者坦白你的语言美学偏好?

周晓枫:散文讲究留白,讲究东方的含蓄之美,听起来,特别佛系。但是这个世界上有佛教信仰者,也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游牧民族,你无法去比较是非,是不同的存在方式而已。

我们有着奉简约为上的散文传统。起步阶段的习作者常常写得环佩叮当,成熟之后,他们与形容词的一夕之欢迅速瓦解,并耻于回忆。那种昏天黑地、纸醉金迷的过度修饰存在问题,但唯简是尊,未必就是铁律。写意有写意的好,工笔有工笔的妙。有人是写作上俭省的环保主义者,极简主义无可厚非。有人用字铺张,也谈不上罪过——毕竟词汇和物资不一样,浪费倒是个创造和积累的过程。如果仅从简单明了的原则出发,那日常词汇和基础用语就够了,但是文字不一样,它有高于生活的部分。

我觉得写作者不必拘泥,可以骨感,也可以丰腴。大美不雕,对不对?当然对。但形容词的判断标准,是必要性,而不是数字意义的多与少。不必要的,多一个也是多;必要的,多十个也不多。我读你的文字,像看油画中的静物,连光都是凝重的。你的形容词多而庄严,颜色是饱和度很高的那种釉彩:浓郁,强烈,黏着。你在这方面远比我讲究。

我的风格也一贯绵密、黏重、细碎、繁复、强烈。我迷恋修辞,容易被有幻彩的词句带着走,文风具有辨识度,比喻比较新鲜和陡峭。有时,这是缺陷。我现在有所调整,对不同题材进行不同处理,有时我蓄意提高速度,写得很快,不那么斟酌文字,保持一种相对的粗颗粒感。

黑陶:文本中的你,有强大的语词繁殖能力。你的文字,很多地方确实给人以“喷薄而出”的感觉。这种能力,是上天的馈赠,还是个人长期修行的结果?

周晓枫:谢谢你的鼓励,可惜我并没有这种自我信赖带来的安全感。有人是天赋,我是运气。区别在哪儿?天赋,是每时每刻都不会离开的运气;运气,是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转瞬即逝的天赋。

即使写作者自信于才华,又怎么样呢?无法放松和炫耀,他并不能由此为所欲为。像个走钢索的人,在地面上他无法展示天赋,所以平常状态下他没有自信;即使有了钢索,到了写作的高空,全部精力都用于维护个人安危,无暇他顾……所以,他还是难以自信。

写作需要持续的训练,否则,很难意到笔到。心想事成只是一种祈福方式,而不是劳动手段。不经过训练的意,常常瘫痪,不足以支撑笔力的运行。有人遗恨,说自己开始出色,后来越写越不好了,属于“高开低走”型——江郎才尽者可以为他们逝去的天赋发出这样的哀鸣,可对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我心生疑窦,起步阶段的“高”,能“高”到哪儿去?

我记得有一次相遇车前子,他得知我连续跑了几个笔会,提醒我注意。我参加这种活动,一方面是挣些散碎银两,一方面也是长风物上的见识,还有聚会朋友。他劝我,在生计得以保障的前提下,要尽量避免在应景中违心。他上车之前跟我说了一句话,让我触动:“每个人的才华有多有少,老天给的才华,你要慢慢把它养大了,而不是养没了。”当然,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于坚、鲍尔吉·原野那样强悍的写作者,能从容穿越应景文字的迷障,把采风活动完全变成自己所需要的素材,写起来还是纵心纵性、我行我素。有人具备这种消化金属的胃液,他不会吃坏肚子,吃什么都长身体。可免疫力低下的脆弱者,可能难以完成这么伟大的转换。所以要小心,别动了心机、坏了手艺。

写作者要感恩上天的馈赠,但完全寄生于好运之上,极其危险。

黑陶:在我个人的分类法中,艺术家分成两类:浓郁型和清淡型。李贺、凡·高是浓郁型;杨万里、倪云林属于清淡型。你是我认定的浓郁型艺术家,不知是否认同这种认定?将来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打算吗?

周晓枫:我属于浓墨重彩的,不仅写作风格如此,阅读上,我也偏爱个人风格强烈而质密的作者。我知道“真水无香”,可倘若嚼半天甘蔗榨取一点甜水,我嫌费时间又不解气,就更无兴致去辨别若有若无的一丝游踪了。有人风格多变,不那么好概括。他们或者本来就一人千面,或者经历“君子豹变”。我难以预测自己的走向,到底是洗面革新,还是积重难返。我会顺应内心,无论是夏叶繁茂,还是秋木萧索——我打算接受自然而然的将来,不做打算。

黑陶:以我有限的目力所及,你也有众多绝对忠实的读者,尤其是你的同性,甚至认你为她们内心的代言者。作家可能有两种,一种是为他的读者代言,一种主要是自我倾诉。在写作的那一刻,你偏向于哪一种?

周晓枫:从生活到创作,我从男性朋友和男性作家所获,并不比女性少,甚至更多。男性与女性,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一样,最重要的是彼此尊重,我以为在尊重基础上那种性别经验的分享,是有意思的事情。

我不是自信的代言者,我对他人缺乏足够的了解。我的写作,更多出于自我表达的需要。由于我不是孤本,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个,所以,肯定有人,和我有着相似的经验、感受和观点。如果能够通过写作,不仅缓解我自己,也能缓解他人的孤独,我觉得安慰和温暖。

2 假设存在“精神性根据地”,那我还在寻找之中,我对整个世界充满迷惑与渴望。

黑陶:每一个成熟作家,都有其立足发言的“个人根据地”。这种根据地,可以是实的,地理意义上的,也可以是虚的,精神性的。地理意义上的根据地,故乡最为常见,像鲁迅的浙东、沈从文的湘西;也有非故乡的地理根据地,在我的阅读视野中,出生南京的王以培,他对三峡库区的持续书写与深情,有打动我的地方。属于你个人的,我感觉是一种“精神性根据地”,即对人与人性的深刻探究和剖析,这种探究和剖析,有一种令人内心绞痛的平静和残酷。不知你是否主观意识到你的这种根据地?

周晓枫:坦率地说,我没有清晰且自觉的意识。父母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我生长在北京,除了离京读大学,我就没有什么地理意义的迁徙。我没有太强的故乡概念,我喜欢也习惯北京,但也谈不上特别的依恋和深情。

假设存在着“精神性根据地”,那我还在寻找之中。但我的确对人性抱有探究的好奇,这种挖掘也针对自己。不仅是心理学,我对生物、地理、宗教都有兴趣,总之,我对整个世界充满迷惑与渴望。

黑陶:除散文外,据我所知,你还涉足过小说、电影、童话等多个领域。记得很多年前,我们还在电话中探讨过意大利导演费里尼。今年6月号《人民文学》,头条发表的是你的童话《星鱼》。作为一个有着超强消化力和表达力的作家,未来,你的写作文体还是以散文为主吗?当然,这种问法是从狭义的角度提出的,也比较愚蠢,因为在我的观念中,文学文体,只分散文和韵文两种。

周晓枫:我还是喜欢散文,无论过去还是未来,还是会以散文为主。我只写过一本笔记小说,插科打诨的,不计入比赛成绩。电影,我是动口不动手的策划,也算不得真正参与。童话创作,对我来说倒是很大的惊喜;假如时间倒回两年前,我根本不相信自己有一天会写童话。我的童话里,依然有很强的散文特点;或者说,我是在拿童话写散文。

我的第一个童话《小翅膀》,写一个专门给孩子送噩梦的小精灵,是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并且他在其中也获得了成长。《星鱼》是我的第二个童话,时空更开阔,是关于梦想、自由、亲情、成长、友谊和责任的故事,有奇幻情节,有科普知识,也有所谓的哲学思考。

安徒生有句话对我的创作产生影响,他说:“当我在为孩子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得他们的父亲母亲也会在旁边听。因此我也得给他们写一点东西,让他们想想。”我希望自己的童话,不仅仅写给孩子,也写给成人和家长。

黑陶:你相信这样一种“悖论”:“创作心态越纯粹,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越丰富;创作心态越复杂,作品呈现出来的反而越单薄。”当下,有很多的写作者利用一切机会,争先恐后发声,唯恐被世界遗忘。这涉及到作家的定力问题。你认为作家的内心定力从何而来?

周晓枫:我自己的定力和定性都不怎么样,能够理解写作者的焦虑与慌张。至少对我来说,假设生存缺乏基本的安全保障,就难以潜心创作。写作者再有形而上的追求,也是肉身凡胎,难以克服虚荣,难免被名利诱惑。

然而,读者助阵的呐喊,出版利益的回报,都不能进入创作环境,那会相当于噪音。写作者内心的安静非常重要,有助于他专心地追踪题材。我想,猎食者成功猎杀的前提,除了需要锋利的牙和凶暴的指爪,还有个重要因素,就是保持行动之前的安静。

如果足够热爱写作的话,对文学的敬畏会让我们安静下来,沉静下来。

黑陶:写作时有什么个人化的习惯和要求吗?比如对于环境、时间、工具等。

周晓枫:我喜欢在家里写,可能因为巨蟹座特别需要安全感。我白天写,不熬夜,体力上支撑不了,也怕影响睡眠。我更喜欢用台式机写,笔记本也行。我以前必须要在绝对安静的环境,后来改变习惯,边听音乐边写。奇怪,音乐没有加重声音的存在,反而,加重了安静。

黑陶:刚才说到定力,顺便说一下动力。让你持续写作的动力是什么?

周晓枫:对自己能力的好奇,对成长的渴望,对虚荣心的贪恋,对安全感的需求,对无聊和孤独的畏惧……都有吧。

黑陶:你曾自陈:“吃国产奶酪长大的孩子,消化道始终被异域食物填充而获得了适应性的营养。”请谈谈你的阅读。

周晓枫:我读书缺乏体系,缺乏辽阔中的坐标系。我读翻译文学相对多一些,对一些布克文学奖、普利策文学奖等获奖书籍,有着追踪阅读。对中国文化、历史和传统的了解,我盲区甚多,无知得令人尴尬。

我偏爱优秀的科普文学,不仅增加新知,还能把速度、重量、体积、形状这些看起来枯燥的东西,进行写实基础之上的趣味处理。好的科普文字,告诉我什么是对事物的观察耐心,什么是准确而传神的修辞。

黑陶:阅读对个人写作有帮助吗?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晓枫:阅读,让我们有可能超越自身的经验局限,不在偏狭的一己之见里自鸣得意。我们丰富自己,要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有所补益。其实狭隘很难自知,我们经验和文化中的钙不易被发现,经过烧煮和沉淀,我们才能分辨其中的残渣。

阅读没有省力的技巧。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它除了是恭维之辞,还是典型的偷懒技巧,希望以一席话的速效省却十年苦读。如果真有这样金玉良言能够点醒倾听者,那么也是在倾听者读了十年书之后。否则,面对空空白白的痴脑,怎么当头棒喝也没用。

至少对我,写作需要阅读的背景支撑。

黑陶:“我的读与写,包含着某种自救的成分。”这句话怎么理解?

周晓枫:冷眼旁观,我觉得自己身上有很多讨厌的部分:既敏感又脆弱,既懒散又焦虑,既好奇又任性。这些毛病,如果从事许多工作,都令人厌烦;可放在写作里,未必是坏事,好像得到了某种掩饰。缺陷看出现在什么地方,皱纹看长在哪儿——长在眼皮上的皱纹就是双眼皮。阅读和写作,对我意味着拯救,缓解了我的自我怀疑与自我厌弃。

黑陶:对于“张艺谋文学策划”这一身份,无论公开还是私下场合,你都拒绝渲染,出于什么考虑?

周晓枫:有些写作者沾了影视,就回不到文学了——我很怕重蹈覆辙。无论多大的旗,都不是自己的虎皮;我有多大程度依赖拐杖,就证明我有多大程度上不能独立。我曾非常不愿意谈论,因为电影是合作的产物,我只是流水线上微弱的一环。电影好了,我说创作过程如何如何,就像我一个人在讨论怎么分大家的钱一样;电影坏了,我说创作过程如何如何,就像我想独自撇清集体作案中的罪责一样。我做电影的文学策划,既是为了对生活有所保障,又是为了体验各种经历,说到底是为写作服务,而不能被废了武功。今年六月初,我已辞去这一身份,专心投入写作。

我从这段经历中学到很多。张艺谋曾说:“我热爱我的工作,我愿意为它呕心沥血。”这句话听起来像口号,但我现在明白其中的诚实。的确,我看到了勤奋到非人程度的忘我劳动,看到了繁华背后的艰辛和复杂,看到了天才的光亮和局限,尤其看到我自身的不足。每与张艺谋存在价值和审美的分歧,我都直言不讳,甚至出语刻毒,感谢张艺谋和团队对我的宽容乃至纵容,让我的耿直心性未受折损。更重要的,电影给了我写作上的借鉴。比如我注重画面感,使用特写镜头,微距摄影,加快或放慢的节奏,悬念控制下的情节延宕,颠覆性的翻转……这些都是电影中的常用技法。“文学策划”,其实是给了我另外的角度和手法,去处理文学。

3 我的文学理想,微小而具体,就是争取把每篇作品,写到自己能力的最大极限。

黑陶:但我在读你写张艺谋的《宿命》一书时,却遭遇到很多感动点。特别是“尾声”一节,充满了你的智慧,更充满了你的坚定与凛然,如布帛裹剑。你对自己的气质、性格有着怎样的评判?

周晓枫:至于写作《宿命》,是迫于出版社编辑的情感压力才动笔的。不是什么传记,传记根本不是那个写法,它只是我的工作观察和总结。有读者认为,我写张艺谋就是变节——我不觉得,因为张艺谋作为素材,我并不需要高看或者低看。就像写珠宝和石头、写大象和小鸟,没有区别。有读者认为,我是替张艺谋鸣冤,也对,也不对。张艺谋肯定有他冤的地方,但从整体上看,不冤,因为张艺谋不是未成年人,他只能为自己的性格和选择支付代价。就像我写这本书,同样是性格使然。我的性格啊,既软弱又冲动,既善良得愚蠢,又无情得务实。我自己也概括不清楚。

黑陶:读者对于喜爱的作家,除了读她(他)的作品,还有探视她(他)生活的热情。你在《月亮上的环形山》中自诉:“我拒绝生育,认定只有让子宫像死火山一样休眠,自己的生活才不会遭受致命破坏。”如果可以,能否介绍一下你目前的日常生活?

周晓枫:我的日常生活,就是特别日常的那种生活:写作之外,喜欢阅读、看电影和旅行。以所谓传统女性的标准来看,我的表现乏善可陈。不喜欢家务,重复性强、创造含量低又花费精力,有时间我更愿意看书和发呆。我没有孩子,反倒是幸运的,因为溺爱倾向使我缺乏教育能力,其实也缺乏陪伴的耐心。据说巨蟹座的父母普遍累心,至少我信。邻居家唐氏综合症的孩子,还有亲戚家的病童,给我带来始自童年的隐忧;我容易焦虑,未必能培养出一个积极明亮的孩子。不曾生育,我至今从未后悔;如果晚景孤独,那也是我应该遭受的惩罚。

黑陶:截至目前,你可以说是获奖累累: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奖等,你发表在2017年第3期《十月》杂志上的《离歌》,在《收获》《扬子江评论》《北京文学》等刊物的年度文学排行榜上,全是位列非虚构(散文)类第一名。你的作品,已经赢得一般读者和同行专家的共同认可。我感觉你对这些,保持着一种令人尊敬的警惕。你曾经说过:“声誉这种东西就像套在狼脖子上的铃铛,行动时带来夸张的喧嚣,将使我们无法捕获猎物。”现在,众多的这些“铃铛”,影响你“捕获猎物”吗?

周晓枫:奖项的鼓励,让我在艰难的自我挑战中,获得短暂却美妙的安慰。我倒没什么可炫耀的,在前辈和高人面前,我是小巫见大巫。不过,我从未因奖项而找谁求情,感激那些或远或近、或熟悉或陌生的师长、同道和朋友,能让我保持始自年少的任性,并且一直没有丧失好运。

当然,绝对顺利的路程只存在于物理世界;现实中,我们需要克服或大或小的阻力,才能依靠文字,把自己运输到理想意义的远方。应该始终保持对文学的敬畏与诚恳,心无旁鹜,全力以赴。写作者每次交战,奖项只是补充的粮草,而不是追逐的目标;即使弹尽粮绝,也要孤往绝诣。写作是孤独的劳动,无论是胆怯的初学者,还是盛誉下的名家,一旦动笔,都必须独立面对困境……这是写作的公平与魅力所在。每当作家处理新题材,采用新角度,没有什么具体的经验可以帮助,抽象的奖项何用?没有单枪匹马,只剩赤手空拳。

你过誉了,我还真没有“赢得一般读者和同行专家的共同认可”。我的个人风格强烈,不是畅销书写作者的路数。有的作家清新,饱满,没有特别的苦涩味。我的文风比较另类,偏爱的就特别偏爱,讨厌的就特别讨厌。我曾开玩笑说,自己是一个滞销书作家,谢谢那些珍贵读者的陪伴。从书籍的数量,到文章的质量,我需要努力的道路都还漫长。

黑陶:“尽管我们不过是油漆匠,但我们胸怀远大,期待着获得绘画史上大师的称谓。”你经常如此“刻薄”自己,但我感觉,在你的内心,又有着隐而不发的绝对强烈自信。你是一个矛盾的人吗?

周晓枫:我非常看重写作的及物,希望批评别人的时候一针见血,批评自己的时候也能入木三分。我真不觉得对自己刻薄呀。我们总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我们总是自相矛盾,又想自圆其说。我不是自信,是悲观之后的宿命,宿命之后的平静——和从容中的自信,表面类似。

黑陶:你对目前的自我写作状态满意吗?作为你个人文学王国的君王,在你的国度内,已经矗立有众多地标性的建筑,你正在或将要建设的是什么,是否可以透露一下?很想知道你的文学理想?

周晓枫:我现在专业写作,对命运的感恩无以言表。我的写作缺乏计划性,只知道笔下的这一个,根本不知道下一个题材和方向在哪里。很惭愧,这个状态,实在不像一个职业作家的习惯。我的创作,的确是即兴的、偶然的、突发的。我的电脑里列了一些储备中的选题,它们慢慢生长,我难以预估成长期和成熟期。比如这两年写的,无论是童话《小翅膀》《星鱼》,还是散文《离歌》《森林里的老孩子》,还有刚刚完成的近三万字的散文《野猫记》,之前都毫无准备,是临时遇上的。下半年准备写一个童话,是喜剧,对我来说太具挑战性,说实话,我至今没什么信心。我的文学理想,微小而具体,就是争取把每篇作品,写到自己能力的最大极限。

黑陶:“我们文学的教育和引导功能是什么?无畏孤独,信任奇迹,满怀好奇地去认识世界和自己,深入黑暗中去理解,也不在名利的强光里造成瞬盲。”我想用你的这句话结束这次访谈。谢谢晓枫!

周晓枫:谢谢黑陶,谢谢你的诚恳和耐心。

(黑陶,诗人、作家,出版过散文集《泥与焰:南方笔记》《烧制汉语》,口述历史《二泉映月:十六位亲见者忆阿炳》,诗集《寂火》等。)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
[!--temp.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