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弛名于世,大抵是因为有尊巨甲天下的坐佛。我不会忘记,当面对这尊大佛时,它的圣洁静穆如何打动了我,又带给我心灵怎样的震撼。
那天风和日丽,我来到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山虽不高,却也峰峦叠嶂,丹崖翠壁,茂林修竹,秀色可掬。山中隐有多座寺院庙宇,俨然一个佛的世界。我先是走进凌云后山新建的东方佛都,原来这是一处佛教艺术工程,并非道场,在20万平方米范围内,集中仿造国内外佛像3000多尊,其中石壁上一尊体长170米的巨型卧佛,头南足北,侧身安卧,中段以自然植被作袈裟遮掩佛体,显现释迦牟尼涅槃升化之态,其大其美其构思之巧,可称精品。只是这里的精美佛像因缺少岁月带来的沧桑感,而让我兴致索然。我匆匆走出东方佛都,翻过山头,径直来到栖鸾峰临江峭壁,乐山大佛正是依此岩壁凿成的。
从山顶佛首的右侧,沿九曲栈道迂回而下,大佛从头到脚逐一收入眼帘。大佛头齐峰巅,脚踩大江,头顶螺髻,袒胸跣足,大耳垂肩,双手覆膝,泰然端坐。细看,周围峭壁上还刻有不少佛龛经变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菩萨慈祥端庄,力士威武刚健,供养人婀娜多姿。而当我置身大佛脚下抬头仰望时,大佛雄伟庄严的气势,让人顿时感到有几分渺小。这座通高71米的巨佛,耳朵里能钻进两个人,每一枚手指甲就像一张大的圆桌面,脚背上可围坐百人或停放20辆小轿车。难怪《韦皋笔记》形容它:“如自天降,如从地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桑塞尔博士、席尔瓦教授,曾赞誉“乐山大佛堪与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司和尼罗河的帝王谷媲美”。
大佛为弥勒坐像。“弥勒”为梵文音译,汉文意译为“慈氏”,是佛教的“未来佛”。人们通常所见的弥勒佛,是一副肥头丰颊、大腹便便、张口大笑、抚膝袒怀的形象,而眼前的弥勒佛却慈祥端庄,与之大相径庭。说来,这与造佛年代有关。五代时传说,浙江奉化的布袋和尚是由弥勒佛显化,此后的中国佛寺中,均按唐末布袋和尚的袒腹笑像塑造弥勒佛像。而乐山大佛雕凿于盛唐时期,属于尚未“中国化”的“舶来品”。
查嘉州地方志,大佛开工于唐开元元年(713年),到贞元十九年(803年)竣工,历时90年。相传“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难到这岷江、青衣江(又名若水)、大渡河(又名沫水)三水汇流处,见这里水流湍急,经常舟覆人亡。为祈求平安,唐玄宗许下重愿,要在这里建造大佛。叛乱平息回长安,唐玄宗想起蒙难时许的愿,便传旨在乐山造大佛。
但稍一推敲,这个说法恐怕站不住脚。唐玄宗712年登基,大佛虽开凿于他登基的第二年,但“安史之乱”则是后来发生在天宝十四年(755年)的事。再说,雕造如此巨佛,也是要经过数年准备的。有资料显示,凿乐山大佛前,曾在城西石佛山能仁院内镌弥勒小像,然后据此造大佛。近年在四川仁寿县山中,发现乐山大佛的“蓝本”——牛角寨大佛,佛像高15.85米,与乐山大佛如同一对孪生兄弟,据专家考证为乐山大佛的试雕品。从时间等因素看,大佛的建造可能与武则天掀起的崇佛政治浪潮有关。
据《弥勒经》载,弥勒居净土世界,是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当释迦牟尼涅槃后,弥勒将降临人间,引渡世人进入弥勒净土世界。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在684年当政,薛怀义、僧法明等十个和尚讨好武则天,编著《大云经疏》,借用《大云经》中一句佛语:“一佛没七百年后,为女王下世,威伏天下”,为武则天登基大造舆论。《大云经疏》中说,武则天就是弥勒下世,“当代李唐,入主天下”。武则天下旨,向全国颁布《大云经》和《大云经疏》,令各州县建大云寺,造弥勒佛供奉。690年武则天登基,改国号为周。
修造大佛的初衷是以佛力来镇水。发起者海通禅师认为:“石可改而下,江可积而平……善因可作,众力可集。”于是立誓凿崖造佛,欲“夺天险以慈力,易暴浪为安流。”(韦皋《嘉州凌云寺大佛像记》)海通走遍大江南北,沤心沥血募化20年,筹得一笔可观的款项。有郡吏前来索贿,海通痛斥道:“自目可剜,佛财难得!”郡吏刁横无理,进而威胁说:“尝试将来”,海通大义凛然,从容“自抉其目,捧盘致之”。从此,贪官不敢染指。海通禅师仅凿就佛头便圆寂了,后来朝廷以地方上缴的盐麻税,充实造佛费用,又经诗人、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鼎力资助,方大功告成。
据说,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使大佛免受日晒雨淋。从大佛膝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后称为“天宁阁”。但不知何时何因,这天宁阁的纪事残碑,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维修者将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时被人毁掉了。
我沿大佛左侧的凌云栈道,依江边峭壁逶迤而上,回到栖鸾峰顶,找到了海师洞,相传当年海通和尚主持凿佛时在此居住。海师洞不深,依崖凿壁而成,洞外有近年所塑海通石像,只见海通盘腿而坐,手捧着眼珠的托盘,脸上神情愤怒而刚毅,庄严不可侵犯,令人顿生敬慕和感动,同时对贪财官吏深为痛恨和厌恶。
据说,自从大佛坐守三江口后,江水真的涛息浪平,水患全无。或许这是凿佛积石江中,从而减缓了水势的效果,但我更愿相信是佛的威力,镇住了原本汹涌的江流。
其实,观看大佛的最佳位置是在江上。当我登上游船驶入凌云山临崖处时,藏在山中的大佛忽然展露雄姿。从正面平视,大佛法相庄严,坐东面西,双眼欲睁似闭,嘴角微含笑意,巍然默然凛凛然,透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尤其大佛显现出的无喜无悲无思无虑无欲无忧的宁和纯净心态,让我感受到在其恬淡静穆中深存的伟大智慧。
德国启蒙时代的艺术史专家文克尔曼认为:希腊造形艺术所表现的最高的美的理想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在我与乐山大佛的对视中,我与佛有了精神层面上的邂逅,一种“高贵的单纯”荡弃我内心的尘浊与浮躁,一种“伟大的静穆”促使我远离猥琐低俗,心仪纯洁高尚,精神得到升华。我仿佛身上也沾了佛性,披上了无欲无求、荣利皆空的圣洁光辉,沐浴在无比单纯静穆的自在之中。
当游船驶近乐山港码头时,乐山的又一奇观——巨型睡佛渐显真容。睡佛由乌尤山为头,凌云山为体,龟城山一部分为脚,构成一个剪影,头南脚北仰面朝天,安闲地漂躺在江面上,而乐山大佛刚好坐于睡佛的心脏部位,不偏不倚,正应了佛教所谓“心中有佛”、“心即是佛”的禅语。纵观睡佛,四肢皆备,和谐自然,身段匀称壮硕,神态凝重肃穆,形肖而又神似。
据说,这一隐睡巨佛是上世纪90年代初发现的,但它究竟是古人匠心,还是天然造化呢?说古人有意雕凿而成,却找不到任何文字记载和民间传说。我想,如同近年各地不断发现的一个又一个“睡佛”、“毛公山”等一样,皆属天缘巧合。这从另一角度也可做出解释:释迦牟尼涅槃于2500年前,后人曾在他的涅槃地拘尸那伽(今印度联合省伽夏城),发掘出他遗体火化处、石刻的佛涅槃像及其它遗物,这一佛涅槃像描绘释迦牟尼是在绳床上,枕着右手侧身卧着。正因为这样,后来所有卧佛像(即佛涅槃像)都是这样的姿势。而乐山睡佛却是仰睡的姿势,与佛教流传的睡佛姿势不符,可见并非人工所造,只是一个自然景观而已。
作者简介:孙喜伦,男,汉族。现居黑龙江省大庆市。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以散文创作为主,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中国散文家》《北方文学》《黑龙江日报》《岁月》等报刊,曾获多种国内文学创作奖项并收入多种选本,有作品入选中学作文课教学参考资料及高中毕业班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出版散文集《寻梦之旅》《触摸沧桑》《蒙尘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