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徐天安,江西修水人,现居上海。中国水利作协会员。九江市作协会员,修水县溪流诗社、文学社副社长。《诗刊》“子曰”诗社社员。作品曾发表于《浔阳晚报》、《九江日报》、《中国教育报》、《长白山诗词》、《长河》、《中华诗词》、《陕西诗词》及《诗刊》等报纸和刊物。
在这个时间碎片化的网络信息时代,人们更倾向体验精简与速成的快餐文化,短小精悍的阅读快感似乎比咬文爵字来得更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古典诗词大有高处不胜寒之感,似乎成了极为少数人的清欢。徐天安老师剑走偏锋,对旧体诗情有独钟,近年来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诗词,并结集出版。
读徐老师的诗词,不需要李太白当年喝过的那种酒,更不需要点燃一支烟,只要在一个阳光饱满的春日或者新月初升的秋夜,走进他的诗词,走进一段色彩斑斓的慢时光。
强大的诗之现场,用诗情画意描摹行走的路径。徐老师的诗,具有强大的气场,或者说,徐老师足下之行,目光所及皆具有诗意的磁性。
比如黄昏观陆家嘴、登东方明珠塔、乘高铁吃快餐、退休、登滕王阁、六十岁报考驾照、驾校练车第一天等等,这些朴素的生活元素,他皆视若珍宝,通过诗意的语言进行提炼和打磨,用充沛的情感线串联成熠熠生辉的珠链,甚至梦返故乡,徐老师也妙笔生花,让梦融入诗,让诗融入自己的感悟。诸如此类诗词,具有较强的即兴色彩,诗人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丰富的情感内涵,独特的表现手法,创作的诗词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毫无疑问,这跟徐老师从教四十年知识面非常广是分不开的,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有心人。
是的,他赋予生活一片深情,生活回馈他一帘风月,他把每一次经历,都度成一场华丽的修行。
“琼楼一座屹江边,瞬息乘梯至九天。俯瞰魔都千厦小,云中漫步似神仙。”(《登上海中心大厦》);“仰坐高楼上,狂歌向天啸。心情谁个知,皓月来相照。”(《闲居吟》)诸如此类豪迈的诗词,徐老师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在他的生活现场,诗是一个长着翅膀的精灵,无处不飞翔。
有趣的诗之灵魂,用诙谐幽默击破生活的壁垒。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徐老师擅长用诗词作为媒介,撘建艺术与生活的桥梁。
“偷闲骑上小黄牛,一路风光任我收。春色无边终易老,莫教遗恨锁高楼。”(《骑共享单车春游》);“随缘信步此城中,海市琼楼映彩虹。珠宝琳琅花木里,惊疑误入水晶宫。”(《乘公交到站忘下车误入上海“世博园”》)。徐老师这种一心向阳,积极生长的乐观心态,确实值得我们学而时习之。快乐是一种心境,跟财富,年龄,环境无关。显然,徐老师的内心是强大而柔软的,他这种无所不容的强大,恰是智慧的结晶,即使遇上不如意的事,他也要用风趣的诗词语言,打上美好的补丁。
深厚的诗之情感,用寓意之象吟咏心中的沧海。抒情言志,意在言外,徐老师用深入浅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读者与他达到深切的情感的共鸣。
“客舍申城数月长,归心日夜忆修江。无端更过嘉兴站,却望申城是故乡。”(《自上海坐高铁回修水途中有怀》)这首诗,我读出了余光中心中的乡愁,陈寅恪的且认他乡作故乡。我更理解徐老师那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踌躇。我想,徐老师魂牵梦萦的故乡,一定同鲁迅先生故乡一样,那里有高远的蓝天,有一望无垠的大海,有广阔的海边的沙地,还有活泼的少年闰土。
“行尽家乡数十程,乱荆荒草伴鸦声。多情只有清溪水,犹弄琴弦一路迎。”当我读到《回乡偶书》这首诗,内心却有一种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伤感。故乡,在不知不觉中已失去昔日的鲜活,昔日的繁荣,成了记忆版图中一个寂寞的符号。乱荆、荒草、鸦声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赋予了言外之意的情感色彩。这首诗字面上是写景,实则以景传情达意,慨叹故乡沧桑变幻。在徐老师的诗词里,意象表现手法运用颇多,诗人的思想情感得到生动的倾泻,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丰富的诗之韵味,用托物言志铸就情感的基调。文似看山不喜平,一马平川虽然给人一种广袤无垠的开阔视觉,但相对九曲回廊的蜿蜒却要单薄许多。诗词亦如此。但凡值得咀嚼的文字,一定有其独特的韵味。
“今岁生辰逢立夏,六旬近我苦吟身。心烦昨夜难安睡,叹惜天明不是春。”《题农历五十九岁生日》这首诗尽管点明了生辰逢立夏,天明不是春,似乎是慨叹自己未出生在春天。其实不然。这个“春”,指豆蔻年华的人生之青春,这首诗的“春”字,反衬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之情,可谓掷地有声。仍而,诗人并未因自己年至花甲而安于现状妄自菲薄,他认为,人生要如石榴花一样,纵使无人欣赏,也要顽强装点人间。“半子初成半著花,众芳凋落始风华。纵然此地无车马,装点人间不自嗟。”(《题石榴花》)。同时诗人还不忘自我鞭笞,马不扬鞭自奋蹄。“终日寻章弄墨中,冬阳美好暖融融。人生切莫蹉跎过,纵老犹须苦用功”(《夕阳美》)。法国文学家托马斯·布朗爵士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你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无法预知生命的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无法把握生命的量,却可以提升它的质。徐老师做到了,让有限的生命,升华为无限的慈悲。
徐老师的诗词扎根生活,深刻反映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言之有物,情感充沛,运用独特的审美视觉,呈现给读者一个多维的艺术空间。徐老师的诗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春日里晾晒在阳光下的青布花裙,如蓝色的小三和弦。
我仅以上面几首诗为例,进行深浅不一的解读,实属隔靴抓痒,诗人的情感、素养、胸怀、境界以及诗词创作的艺术手法等等,我还有很多没有理解透彻。徐老师的诗是为大众喜爱的精品力作,更多的价值和意义,且需付诸时间去沉淀,去品味,你一定会发现,那氤氲在诗词中缕缕不绝的墨香,是丰富的精神食粮。
作者简介:熊先牡,江西省修水县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溪流文学社、溪流诗社副社长。出版诗、文集《泥丸的声音》、《人间有味是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