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想起了扁担,勾起了我缕缕情思。窄窄的扁担,却寄托着我的宽宽情怀;长长的扁担,还在延长着我的无限遐想。一句“门里拿不过扁担”的民谚,巧妙地讽喻着人们的愚笨。一段绕口令:“板凳宽,扁担长,板凳比扁担宽,扁担比板凳长……”把我带回了扁担挑担子的年代。
扁担,放在肩上挑东西或抬东西的工具,用木头或竹子制成,扁而长。挑东西时,正面向下。抬东西时,正面向上。
儿时正处在大集体年代,生产队里经常分东西。分东西多的时候,就用小车推,分少的时候,就用扁担挑。窄长的扁担挑过小麦、玉米、玉米秸、麦秸草、花生蔓,抬过玉米、小麦、大豆、花生、地瓜……看似不起眼的扁担用途还真不少。
扁担至于我,可以说是我童年时的相识,少年时的相知。我接触扁担最多的时候也就是在少年时代。那时生产队里分了东西,我大多都用扁担挑回家,觉得天天在长劲,不知道劲有多大,期盼着挑回家的东西越多越好。有了这样的想法,也就不怎么觉得累。不过,时间长了发现,稚嫩的肩上也压出了一道道紫红色凹下去的印痕,这是扁担留下的印记,一直在肩上驻留了好长时间,它可能是想时时唤醒我对扁担的记忆。
说起扁担来,还有一段感情往事。那时候,堂叔在外工作,回家少,大多时候堂婶一个人在家生活。生产队里分了东西,她常常不知道,有时即便知道了,因身体瘦弱,也不便挑、推的。这样,每每生产队里分了东西,挑完了我家的,就挑她家的,有时也先挑她家的,因她家住在大胡同里,离场院远,且上坡下坡,曲里拐弯的,先挑远的,或是比我家先分着的。每当把东西挑到堂婶门口,总会给堂婶带来一阵惊喜:“噢,又分东西了,快上屋里歇歇,喝碗水。”堂婶显得有点过意不去,我却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只是为堂婶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之所以说这件事,是想回味一下少年之我在长长的大胡同里挑东西的经历,扁担上挑的是沉甸甸的感情。
应该也是在少年时代,我在上初中,大约在冬季。那时候的冬天格外寒冷,学校里生炉子需用松果当“引火”,每年就放一天或半天假,让学生分散到周边的山上去摘松果。这年冬天放假的时候,我和班里两个最要好的同学结伴,一个是本村的,一个是邻村潘家的。我仨扛着扁担,撅着篓子,篓子里放着麻袋和绳子,商量好到东山“状元石”下去,在那个“白卷英雄”“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对“状元石”并不感兴趣,而对“状元石”下的“石瓮”“石炕”却特感兴趣,为的是干活累了的时候爬上去玩耍,上面可躺、可坐、可立。所以,也就选择了到这个地方摘松果。
可谁知,摘着、摘着松果,旁边的两个同学突然亮开了大嗓门,当我接着望向他俩的时候,都举起来扁担,情况十分危急。我怕上前劝架,被他俩扁担打着,便急中生智,随之抓起扁担冲了过去,从当中把他俩的扁担用力拨拉开,这才避免了一场“战争”。事后我想,幸亏当时用扁担把他俩拨拉开,否则,单凭小身子往前冲,非但止不住架,造成恶果,还会把我这个劝架的打了,把事情闹大了,我这个班干部也不用当了,是扁担救了急。所以,每当想起这件事,我首先就会想起那根扁担,我要对它说声:谢谢!每当想起扁担的时候,我也会想起那件事,虽未发生,却铭记在心。现在想来,在状元石下扁担相向,势必惊动了“状元”,也不怕“状元”笑话。不过,当年“状元”一定会暗自佩服一个少年的智慧和勇敢,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用扁担制止了一场“扁担架”,那个少年就是我。
看似一根光光的扁担,什么也没有,而在它的道道细缝里,却隐藏着许多秘密,蕴含着不少有意思的东西。细细探寻,滋味悠长。正月里在老家聚会,曾听到过一段扁担的故事,说起来就话长了。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村子里出工挖胶莱河的时候,每个村子出民工都很多,全县就形成了“千军万马”的阵势。众人聚集的地方,就爱吵吵嚷嚷,什么事都想比试比试。老家属乡里第一大村,又是武术之乡,出门在外从不受欺负。
不过在全县人马汇聚的地方,强中自有强中手,互相都不服气。人们听说是乔家的,更来了比试的兴趣。到了工间休息的时候,有个村子的民工就跟我老家的民工说要打赌,赌注就是打夯用的“夯石”,用扁担挑起两块一百多斤重的夯石,挑起来就赢了,挑不起来就输了。那时候打赌就这么简单,看起来简单,但比的是一个村子的荣誉,不能在这大场合下丢面子,就一口应承下来。按照“剪子、包袱、锤”的君子协定开始了,对方村子推选出一名高手先比试,他一走出来威震众人,看起来五大三粗,虎背熊腰。他信心满满地走到现场,像举重运动员一样鼓了鼓劲,蹲下,起身,用力,暴发,身子被压得晃了两晃,还是勉勉强强地把两块很重的夯石挑了起来,接着就被压得受不了了随即一扔。那边响起了一片叫好声,并大声叫喊着:“这回轮到你们乔家的了。”老家的人一看,这回可输定了,那么强壮的人才勉强挑起来,村里还没有那么壮的,怎么能挑起来?因而吓得没有敢靠前的,也没有吭声的。正在众人以为输赢已成定局的时候,老家一个叫乔吉华的站了出来,不慌不忙地说:“我来试试。”他虽说个儿挺高,但看起来不是十分强壮,比试双方的人对他都怀疑。只见他慢慢走上前去,往下一蹲,马步姿势猛一起,接着用力,稳稳地把300斤左右的夯石挑了起来。这个时候,对方村子的人傻眼了,老家的民工惊呆了,接着就惊呼起来。正在这个当儿,乔吉华又挑着走了几步,喝彩声更热烈了。这个赌赢得精彩,赢得对方心服口服,老家人脸上光彩。一根扁担挑起了村子的声誉。
扁担,在老家人的手里变得灵动起来,老家人用扁担挑起了生活,挑起了春夏秋冬。
春天里,目之所及,一个个乡村百姓挑着柴草,从山上、坡里颤颤悠悠地走来,一根根扁担挑出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扁担悠悠,乡愁悠悠。
夏天里,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男女老少挑着那沉甸甸的麦子、麦秸草,从喧闹的场院走向四面八方,走向后崖、大胡同、后洼、东沿下……扁担两端挑的是金黄。扁担悠悠,笑语悠悠。
秋天里,置身于扁担挑的队伍里,收获真不小。一个个挑着搭成“小屋”似的玉米秸,荡悠悠,荡悠悠,荡出的是乡村秋天丰收的舞步。扁担悠悠,收获悠悠。
冬天里,乡村百姓肩上挑的是一担担柴火,这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乡村百姓的心窝。扁担悠悠,烟火悠悠。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朱德的扁担》,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2007年7月,我赴井冈山时,导游又重新在现场给我们讲解了朱德的扁担的故事。1928年11月,红军会师在井冈山极度困难的条件下,朱军长随着队伍去挑粮,每天往返50公里,光是空手上山下山都很吃力,可朱军长一直坚持挑粮,他与士兵们走出了一道挑粮的小径,被称为“朱德挑粮小径”。我曾在那小径上来回踱步,我在想,这条小径就是人民军队前进的道路,朱老总用扁担挑出了人民军队的团结,挑出来人民军队的节节胜利。
我还想起了老家人用扁担练武的情景,用扁担练出了老家人的豪迈;我还想起了牛郎用扁担挑着孩子晃动在银河边的浪漫情景,牛郎用扁担挑出了天上人间之大爱。
扁担已远去了,不去的是我的回味和思念。慢慢咀嚼写扁担,写出的是无边的乡愁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