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击
名家散文名家小说名家诗歌签约作家作家档案文坛资讯
散文天地
生活美文往事回忆亲情友情博文选登东方散文西部散文
生活随笔
情感驿站生活空间人在旅途灯下漫笔报告文学百家悦读时事要闻征文选登文学采风
诗歌星空
现代诗歌古韵新声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诗歌赏析谈诗论道散文诗页原创歌词
小说方阵
国外小说现代小说都市言情微型小说故事新编讽刺小说
文学评论
小说评论散文评论诗歌评论新书快递文化时评作家访谈
文艺荟萃
网络文学文化遗产作家信札书画世界美术周刊人文关注时事要闻文史博览
校园文学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蒲公英文学大学作文

赵国春:寒地水稻的“神农”徐一戎

发表时间:2019-05-12  热度:

   

20189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江平原腹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粮食生产和收获情况。习近平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大厅,习近平走近前去,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这一句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让无数的北大荒人潸然泪下。这是总书记对北大荒最高的褒奖,也是总书记对北大荒人最有力量的鞭策。如果徐一戎先生在天有灵的话,他也一定回感到欣慰。

1924年,徐一戎出生在辽宁省北镇县的一个书香门第。青少年时代,他怀着忧国忧民之心勤奋求学。1943年在奉天农业大学毕业以后,又考入东北大学农学系。毕业后,满腔热情地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完成了伪满时期农业统计资料的整理;编辑出版了《农业统计资料汇编》;创办了《东北农业》;编辑了一批农业丛书。

50年代,徐一戎满怀远大抱负,投入到黑土地的怀抱,担任了黑龙江省劳改局勘测设计队技佐、黑龙江省劳改局农机处农业技师。当时,北大荒还没有大面积开垦,劳改农场群大都以种水稻为主,他没料到会与水稻打一辈子交道。

要在北大荒种水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位于北纬40º----50º之间的高寒地带,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一在冰雪覆盖之下,冬季最低气温可-40Cº,冻土层最深达2.5米。可这里的土壤肥沃,腐殖质含量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品质。

徐一戎上大学学的并不是水稻专业,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与水稻一生结缘。195611,徐一戎来到莲江口农场,当上了技术室副主任。他走遍将要开发建设的鹤立河、梧桐河等十多个农场,发现这些地方三分之二是低洼地,心里萌发了研究水稻的念头。

徐一戎找到一些有关水稻栽培方面的资料,仔细研读起来。他还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北方几个省份,搜集到了938个水稻品种。

试种第一年,徐一戎在8亩半地里摆开了938个试种畦地,起早贪黑地观察、记录,甚至半夜还打着手电筒到地里看一看,用尺子量一量,用手摸一摸。忙碌了大半年,到了秋天结果却很惨,最少的亩产只有37公斤。

徐一戎总结了第一年的教训,第二年又筛选出142个品种进行试验,并采取了一些增产的技术措施。到了秋天,有30 多个品种亩产超过了100公斤,最高达242公斤。他在小场院里来回走着,推广起来的困难比相象的难多了。

正当徐一戎对水稻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的时候,由于“历史问题,他被单位开除了。他什么也没说,跑到实验田里,抓起一把稻田土,嚎啕大哭。

有时,历史也会误解一个人。1957年,连话也不敢多讲的徐一戎,一夜之间行政职务和技术职务全给撤了,“右派”的帽子扣在了他的头上。唯一给他保留了劳动的权利。白天,他拼命多劳动,夜里很虔诚地“自我改造”。读书,做笔记,整理资料。

正当徐一戎向着水稻事业的更高目标奋进的时候,“文革”开始了,一夜间,他又成了专政批斗的对象。他顶着各种压力和无休止的批斗,一有机会仍钻进试验田观察、记录。他翻译了大量外文资料,保存下来大量的水稻品质资料。在他的主持下,完成了“水稻品种资源利用研究”课题,对800份资料进行了整理、分类,搞系谱,进行稻瘟病的鉴定试验,形成了黑龙江省水稻抗冷性鉴定的方法和规程。

1969年,由于边境地区形势紧张,徐一戎被“遣返”老家插队落户了。他唯一的要求是去一个种水稻的地方。他来到了辽宁北镇县和兴村。这是一个每天工分值8分钱的贫穷地方。他住在一个低矮潮湿的小草屋里,吃着百家饭。这里的老乡不管你“红”与“黑”,只要你有本事,能帮助他们摆脱贫困,他们就欢迎你。

“听说你会种水稻,明天就到地里看看,从哪挖渠沟,画张图回来。”一位姓丙的书记说。

第二天,丙书记派人领徐一戎来到稻田。

“你们去年种的是‘农垦21号’,亩产也就800斤吧。”徐一戎看了看从地里拾起的一棵稻穗说道。

陪同的人惊得似乎傻了:“你们怎么知道的?”

这人回去向丙书记汇报:“啊呀,新来的黑大个,了不得呀!到地里一走一看,就知道咱们去年的产量。”

一个封闭的自然屯,不到一顿饭的工夫,这个消息传遍了。

徐一戎在医巫岭下的北镇县出名了。老乡种地、选种、打药等技术上的事都找他,乡里找他,县里也找他。请他讲课、指导,对他毕恭毕敬。他的心情也愉快多了,他又一次感到了自身的价值。

1972715 ,徐一戎落实政策又回到原单位合江实验农场。一下车,他没有先回办公室,而是跑到那片久违的8亩半实验田,就像是见到了久别的亲人那样,眼睛里包含着热泪。

回来不久,徐一戎就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寒地水稻直播高产栽培课题”。为了方便研究,徐一戎婚后不久就从家里搬出来,住进水稻研究所。他把8亩半地分成几十个小区,种上水稻,开始昼夜紧张的观察、记录和比较。因北大荒早晚温差大,每天都要作出分组比较,记下分毫不差的数据。

徐一戎将试验田分门别类编制调查点,每个调查点定1020个样株积累数据。他设定的调查点近300,3天查一遍。他和助手白天记下叶片熟、叶片长、叶形态、叶面积。利用晚上和星期天归类分析。对于收集上来的10 多万个数据,刚开始他们用笔算,用算盘打。数据太多了,他们就从工程设计室借来了计算尺。大数据计算时,他们就求助于一家科研所的手摇计算器。

5年过去了,徐一戎的寒地直播水稻早熟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对试种的50 多个水稻品种,详细整理出了它们的增产因素条件,并根据实验结果对北大荒每一个气候区适用什么品种,什么时间栽培,都作了具体说明。从此,他着里推广的合江1910 多个品种在汤原等23个农场、萝北等14个市、县播种,最低亩产达到395公斤,一半以上亩产首次超过400公斤,并在黑龙江的直播水稻栽培史上,小面积首次突破了千斤大关,创造了当时高寒地区水稻产量的最高纪录,为寒地水稻高产开辟了新的前景。该项成果获农垦部科研成果二等奖。

低温冷害是寒地水稻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不仅影响水稻的产量,还影响品质。徐一戎同时还承担着农业部下达的“水稻低温冷害的防御技术”的探究,经长期观察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栽培防御低温冷害的水稻技术。该项成果荣获农牧渔业部科研成果二等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徐一戎先后担任了宝泉岭管理局科研所农艺师,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高级农艺师,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顾问、北方水稻协会理事、黑龙江省水稻研究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垦区75个种水稻的农场,徐一戎不知跑了多少遍。全省60个市县,他去讲过课的就有30多个。同时,他还担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客座教授,教了11届本科毕业生。每年还不定期到农业部、黑龙江农垦管理干部学院讲课。

为了尽快地将研究的技术应用于生产上,徐一戎精心绘制了“寒地直播水稻亩产千斤栽培技术模式图”,将水稻生长发育进程、水稻的形态特征、诊断标志、采用措施等,都直观而形象地一一标明,使具有一般文化程度的人一看就懂。这份模式图在黑龙江省水稻栽培史上是首创,受到广大水稻专业户的欢迎。

徐一戎就像一座沟通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之间的桥梁,把科学种水稻的知识介绍给千万个稻农,为我国东北地区推广水稻种植技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面这个简要的大事记,足以证明:1979年,他是中国水稻经典著作《中国稻作学》审稿人;1989年,他编译了10万字的《水稻栽培必读》;1991年,出版了与他人合编的《旱地稻作》,填补了国际稻作的空白,被国家评为科技图书一等奖;199112月,出版了黑龙江省主要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基本教材《水稻》;19927月,出版了47万字的《北方农垦稻作》;他还编写了《旱地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讲座的录像稿……

     徐一戎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沿着实践出真知的探索之路,矢志不渝地致力于寒地水稻栽培技术的科学研究、推广和教学工作,潜心主持研究、推广了多项在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寒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据不完全统计,仅1993年以来其科研成果在垦区推广面积累计就增效90多亿元,结束了黑龙江垦区由于技术问题而导致的水稻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的历史,创造了在高寒地区水稻生产面积超千万亩、单产超千斤的奇迹,为黑龙江垦区乃至全省的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农户致富奔小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广大群众尊誉为“北大荒水稻之父”。

   徐一戎的寒地水稻栽培技术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98年,台北大学农学院的4位教授亲自到黑龙江农垦科学院与徐一戎进行学术交流。日本某大学正商讨用徐一戎的水稻专著做教材。2003年和2004年,凌启鸿半信半疑地亲自带领两位博士生分别对黑龙江垦区南北地域的水稻田进行了现场测产,对寒地水稻平均亩产实现超千斤、面积超千万亩赞叹不已。“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对徐一戎能在北纬45°以北的高寒地区种出千斤稻而给予高度评价。原本没有把黑龙江省列入“超级稻”攻关科研项目计划之内的国家农业部科教司,今年5月份也主动邀请徐一戎参与主持研究这一科研课题。


  徐一戎用毕生心血研究出的一系列寒地水稻栽培技术成果,目前已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河北、内蒙古、新疆等地广泛推广,转化成了现实生产力,成为农户致富的“金钥匙”。 由于徐一戎解决了寒地水稻高产的技术难题,使黑龙江垦区打破了几十年来麦豆一统天下的种植业格局,改造利用了1000多万亩低洼易涝低产田,实现了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垦区的水稻种植面积由1984年以前的平均21.6万亩,发展到现在的近1100万亩,水稻单产、总产分别由159.7公斤、0.4亿公斤,提高到2004年的513.6公斤、52.9亿公斤,水稻总产已占全垦区粮食总产量的56.4%,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并使垦区的农业生产走上了高产、稳产、高效的发展轨道。

50多年来,特别是在退休以后,徐一戎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多时高达200多天是在基层度过的。黑龙江省30多个市(县)、新疆、内蒙古等地、特别是垦区87个水田农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至今,他已累计为垦区内外的235个单位、35000多位稻农进行过340多次的水稻栽培技术讲座。有细心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徐一戎奔走于各地水稻田的路程累计有8万多公里,相当于绕着地球走了两圈多,如果把他走稻田池埂的路程加起来,相当于从黑龙江的漠河走到海南三亚。稻农们都说,在一百个吃大米饭的人里,可能有九十九个不知道徐一戎是谁,但一百个种水稻的,肯定会有九十九个认识徐一戎。

徐一戎攻克水稻栽培禁区。亲身经历了日本占领我国东北地区那段罪恶历史的徐一戎,位卑不舍报国心,毕业后立志攻克寒地水稻栽培禁区。52年来,他先后主持研究国家、部、黑龙江省及农垦总局级的大、小科研课题二十余项,其中多项课题填补了黑龙江省、国家乃至世界有关寒地水稻栽培技术领域上的空白。他的科研生涯大致以1984年为基点分为两个阶段:1984年以前(即在他60岁之前)的第一阶段主要从事寒地水稻直播栽培技术的研究;1984年以后(即在他60岁之后)的第二阶段主要从事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研究,并且在退休之后取得了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成就。

徐一戎在第一阶段的代表性科研课题主要有两项。一是《寒地直播水稻早熟高产栽培技术》;二是《寒地直播水稻计划栽培防御冷害技术》。19781984年,针对困扰寒地水稻生产的低温冷害问题,徐一戎研究明确了寒地水稻生育界限时期、生育进程指标及长势长相,在国内首次提出寒地水稻计划栽培防御冷害技术,在垦区内外积极推广应用,取得明显效果,成为稻农防御冷害的常规措施。被农牧渔业部授予科技进步二等奖。

徐一戎在第二阶段的代表性科研课题主要有三项。一是《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1996年该技术在全垦区推广,并被列入全国丰收计划项目,1998年获全国丰收计划一等奖。二是《寒地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为实现水稻生产由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此项技术已在黑龙江垦区累计推广面积5362万亩,水稻优质品种率达到100%,稻谷品质达到国标3级以上,产量增加7%以上。三是《寒地水稻生育叶龄诊断栽培技术》。

黑龙江垦区水稻种植面积由1949年的4.65万亩,发展到目前的2200多万亩,水稻单产由81公斤提高到566公斤,创造了在高寒地区水稻生产面积超千万亩、单产超千斤的奇迹。1988年以来,仅黑龙江垦区累计推广应用徐一戎先生创新栽培技术面积就1.5亿亩,累计增产粮食600多亿斤。(摘自201711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那些耕耘者的故事》)

 200810月,85岁的徐一戎把他多年来获得的各类奖金以及他与已故夫人的积蓄共100万元人民币,全部捐给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用来支持水稻科技的研究和发展。

    徐一戎说:“在我老伴去世之前,我们就商量把多年的积蓄捐给农垦科学院,为发展水稻事业作点贡献。这些钱用在水稻生产中不用说增产一粒米,哪怕就是少出一个瘪粒,对我们来说也是莫大的欣慰。”

为了使徐一戎的无私奉献精神永远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广为流传,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决定由省农垦总局和省农垦科学院各出资200万元,设立徐一戎水稻科研基金,用于奖励那些为水稻科研作出显著成绩的科技人员,激励和促进他们在水稻科研工作中大胆创新,为垦区水稻事业的快速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丰硕成果的劳动成果,换来党和人民给予他的荣誉。近年来,徐一戎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黑龙江农垦总局特等劳动模范等称号,并被聘为我国北方水稻科学技术协会荣誉理事长。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徐一戎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寒地水稻事业,被中宣部列为全国重点宣传典型人物,被中央电视台誉为中国水稻界的南袁北徐,被广大群众尊誉为“北大荒水稻之父”。 徐一戎同志因病于2014513日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1岁。

(原载2019年第2期《文存阅刊》)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
[!--temp.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