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击
名家散文名家小说名家诗歌签约作家作家档案文坛资讯
散文天地
生活美文往事回忆亲情友情博文选登东方散文西部散文
生活随笔
情感驿站生活空间人在旅途灯下漫笔报告文学百家悦读时事要闻征文选登文学采风
诗歌星空
现代诗歌古韵新声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诗歌赏析谈诗论道散文诗页原创歌词
小说方阵
国外小说现代小说都市言情微型小说故事新编讽刺小说
文学评论
小说评论散文评论诗歌评论新书快递文化时评作家访谈
文艺荟萃
网络文学文化遗产作家信札书画世界美术周刊人文关注时事要闻文史博览
校园文学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蒲公英文学大学作文

潘志远:误读的美丽

发表时间:2019-05-06  热度: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一些人从“落霞”中打开一扇门,走进去,觅到了好味道,其实是走错了门;还有一些人,从“孤鹜”中开启一扇窗,看到了好风景,都舞迷三道,疯疯癫癫了,可真实的情景,却大相径庭。 

  “落霞”不是落霞,而是“零落的飞蛾”。说到这里,我倒想起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屈原《离骚》中有“餐秋菊之落英”,两处的“落”都不是飘落之义。“落”典解决了,“霞”故又如何?宋代吴曾记载,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士人谓之霞。读到此处,我心里一惊,惊士人的想象力和大胆比喻,唤醒了我儿时的记忆:乡下秋天确有一种小飞蛾,身上些许红紫,暮晚时在水面上飞,鱼便从水中跃出争食;蛾本身紫红,兼有夕光映照,便作落霞之色,若成团成片,与落霞无异。于是又惊叹王勃的观察力和取喻。后人将飞蛾当成落霞,虽属于误读,但从“蛾”跳到“霞”,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于阅读和文学欣赏,简直有开天辟地之功。

  况且这一误读产生的功效和魅力,远胜过正确的解读。虽然正确的解读能还历史的真实面目,可大大局限,大大乏味,气魄和境界顿减,我是宁愿舍其真而求其假,陶醉在这样假的境界中的。

  又有人考证,说“鹜”乃“雾”的误写。我感觉,就像一个人说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本来大家都沉溺其中;忽然来了一个人将其戳穿,场面顿时陷入尴尬,陷入索然无味。

  查《文苑英华》一书,两宋、明、清历代官本均写作“孤鹜”,说明已得到广泛认可,说明“孤鹜”带来的想象和诗意已深入人心。可日本藏本却偏偏写作“孤雾”,而此藏本成于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当最接近王勃《滕王阁序》文的原貌。

  一句真话戳破了美丽的谎言,在生活中,或许是好事。可在文学欣赏领域,常害大于利。它像不透明的窗帘一下子遮住了读者眺望的视野,遮没了想象力,埋葬了想象的空间,又像一盆水倒进酒缸,大大冲淡酒的原汁。

  当然,误读求的不是真解。可当误读比真解能带来更大的艺术空间,更多的美丽,更醇厚的情味时,我宁可放弃真解,捧着误读而欣赏不已。

  误读是蒲松龄笔下的仙狐、妖媚,虽然有些可怖,却让每一个读者欢心。因为亦步亦趋、老气横秋的真解,远不如天马行空的误读来得更惊心动魄,更妙味横生。

作者简介

 

潘志远,男,安徽宣城人。作品散见《文苑》《青春美文》《作家村》《辽河》《作文新天地》等,收入《被照亮的世界》《中国网络文学精品年选》《中国人文地理散文精选集》,获行走天下全国美文大赛三等奖,出版诗文集《鸟鸣是一种修辞》《心灵的风景》《槐花正和衣而眠》。参加第十四届全国散文诗笔会,中国好散文诗主持人之一。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
[!--temp.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