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年春节,在南国的海边散步,时时地就会怀念母亲。看到身边步履从容的老人在儿女搀扶下幸福而努力地走着,心中就会念叨,母亲要是还在,该多好呀!她老人家一生没有见过大海,要是健在,也不过八十五六岁,在温暖如春的海边过一个暖年,哪该多好啊!可惜老人家已经故去十年,就像一棵大树悄然倒下,从此一个家庭实质上已经是不欢而散。母亲一不在,家就少了凝聚力,这对于任何一个家庭,都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就像一个国家和其中每个民族、每个家庭一样的关系,原本就是兴衰相连,荣辱与共的血肉根脉关系,母亲是核心灵魂。
二
事有凑巧,元宵节才过,有幸赴港澳考察学习。首站是回归已经二十年的特区澳门。刚一落脚当地酒店,就看到故乡陕北吴旗县文联的文友微信约稿,说希望我能把自己写的有关“过年”的散文转给他们的刊物发表。当时已近午夜,不夜的澳门正是华灯的世界。透过窗户望着灯火明灭中高悬云天的圆月下残缺不全的“大三巴教堂”和就近山顶上保存完好,亦即当年守护葡督府的大炮台遗址……不禁想象着:那清空明月之下的几十门虎视眈眈的铁铸大炮,那笨拙僵硬伸向四面八方黑乎乎像一只只惊惧兽眼的洋造炮口,不禁令人心潮起伏、感慨系之。那古老寂寞的城堡四围之下,是今非昔比的澳门的加倍繁荣景象。天上人间般的五彩斑斓的璀璨夜景,让人联想到一个归来游子,二十年后呈现给世界的勃发英姿。想来兴奋,一天旅途疲劳随之荡然无存。
三
想不到繁华似锦的澳门,入夜竟是意外的宁静。索性坐下来,煮一杯当地的红茶,一个人独坐窗前品茗遐思。并非是体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超然境界,而是思虑“游子”与“母亲”,母与子的天伦关系与无限深情:笔者与母亲,澳门与祖国,何其相似,却又感受不同。但是当你悟到真谛便会明白,其实一情同理,因为母亲与祖国皆是永恒。
四
都说“月是故乡圆”,可圆月之下,故乡又在哪里?最理想的回答应该是:母亲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此刻,举头凝望那又圆又亮的十六明月,当下就想到了我那勤劳聪慧,劳作一生,更是为了儿女窘迫隐忍一生的伟大母亲。回想我这打小调皮可没少惹母亲着急生气的游子……便更加地羡慕和理解澳门今昔,更加地感到祖国母亲的健康强大,该是多么的重要!那就像一座高大坚实的磁铁山,释放所有的爱的引力,把亿万儿女紧紧地拥入温暖怀抱,使之共同发展繁荣,共享欢乐福祉……
五
想着这些,慢慢举杯呷一口浓浓的南国红茶,更觉醇厚而回甘无限。不由得脱口独语,啊,元宵之际,澳门独坐望月、思母品茶,何其难得的一夕良辰机遇啊!真是一杯好茶一几一人;两对母子两情两缘。更是难得的一种茶境:宁静遐思。思绪随即跨越九州大地、湖海江河。遥想故乡大西北那轩辕黄帝安息之地,遍野的土壤皆为黄金之色。那是我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我亲爱的父亲和母亲,也就安息在那神圣黄土地里,应该是早已化作了中华民族精神底色的一斑一点,融入了无穷无尽地滋养着我大中华的精神魂魄!这该是何等的安祥,又是多么的荣耀。
六
母亲与游子,又是一个多么深刻的哲学话题,一个常言长新,永远亲切动人的大众话题。世人谁无母亲,爱母乃人之常情。一个人,纵使人性泯灭,母爱的觉醒,亦足以唤起他良知复苏。在深切母爱里,我们绵绵的思绪,如同细雨润心,总能萌发爱的种子。今夜对月,品茗无眠。心中就格外地思念母亲,感恩母亲养育乃至永无穷尽的牵挂。
七
我敬爱的母亲,大树一样悄然倒下已经整整十年。十度春夏轮回,朝朝思念不已。每逢年节思怀愈甚。眼下明月作证,游子的心头,突然涌起一阵特别的激情,不由自主化作诗意:母亲啊明月,明月啊母亲!从前朝夕相处并不显然,只有当母亲离去,儿才体会出何谓孤寂,才感到了孤儿的可怜。失去了母亲,无论你多大年纪,你走在街头,看到满大街的人,年轻的母亲牵着孩童,年迈的老奶奶坐着轮椅被晚辈推着……而你行只影单,便有寒彻肌骨的孤独感像严冬的寒风穿心而来。你突然意识到失去母亲,自己已是一个天底下的孤儿……同回归之前的澳门那样,欲哭无泪,无言悲凄……如此的想着,便有一种诗境,两句诗言,正是:百年孤悬游子泪,何日归来尽孝恩?一时间泪滴茶几,半晌无言。痴情之下,仿佛眼下的自己,已经同多难有幸的澳门化为了一体,同祖国母亲的心脏连通了脉搏共振,成为了情感相融,躯体相连的一个命运共同体。
八
算来母亲已去十载,澳门回归二十年了。如今澳门的情况如何?你行走街头,随意看一位澳门人,人们脸上的笑容,似乎都写着答案。在文化局,年已八旬的王老顾问,更令人精神振奋。他从小随父辈来澳门已经几十年了,说话仍是一口京韵京腔。他说澳门的繁荣稳定,与文化的凝聚力量有关。无论离开多久,多少种文化的浸染,澳门文化的底色,仍是中华文化。这是不变的福祉,更是聚合的力量。中华文化为中心,多元文化交流共存,形成了澳人爱澳爱国与包容宽厚的精神气质。这种文化的凝聚力,胜过了货利、宗教、强权和一切。以至以往基督教学校毕业的学生,最终多数还是愿意接受佛道儒的文化信仰。如今全澳门七十七所学校,中华文化无一例外地成为了人文教育正宗内容。听君一席话,不禁感慨系之,对于母爱的力量,便有更深的理解。
诗曰:游子归来廿周番,早已脱尽旧容颜。寂然自顾镜海笑,风来犹靠莲峰坚。既思科技胜博彩,恰逢巨笔绘大湾。左拥横琴抚新调,右揽江门谱奇篇。
无容置疑,澳门回归二十年,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已经长成英姿飒爽的堂堂七尺男儿!那百年孤悬的游子澳门,正以无比的热情和自信,吟诵着一首最美丽的诗篇!
九
在静夜的氛围中,感受澳门与祖国的历史今昔,不禁联想到笔者我自己和母亲的亲切故事……记忆之中,母亲的目光,总是那样的纯净深情。眼下天上的圆月,正如母亲的深情顾盼。
人生路漫漫,转眼又是一年。过年,也就是春节前后这些特别的日子,偶然读着老舍先生的散文《过年》,仔细回味着全中国大同小异的民俗,我的心情就开始变得像大海的潮汐很不平静。我想,倒不仅仅因为“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是在回顾来路,饮水思源。最思念的人还是母亲。眼见得千家万户聚集在一起吃团圆饭看电视春晚,一下就会想到安眠在故乡黄土地里的母亲。心想要是母亲还健在,那该多好啊!假若真是那样,她老人家又该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母亲一定不会心安理得地坐在那里接受儿女们的孝敬照顾,她一定还是在忙碌中度日,在没日没夜的劳作之中,编织自己的美好梦境,希望儿女们一个个都健健康康,长大成人。这是母亲全部的愿望和最大的快乐。为此,她老人家几十年如一日,完全忘记了过年对于她自己的意义,而一味沉醉在追求儿女成长的希期与温饱的欢乐之中,一味地盘算着过了年,孩子们就又长大了一岁,就像眼瞅自己亲手栽植的六棵小树苗,每一株都增添了一圈年轮,变得强壮而挺脱。呵亲爱的母亲,直到今天,儿子才算真正地感悟到,年关中的母亲,心中就是这么想的,不然你老人家日夜操劳,却总是乐呵呵的,怎么就一点都不知疲倦。
十
过年的日子,澳门人最喜欢的是张灯结彩,书写春联,燃花放炮和舞狮舞龙游行等等。这些统统都是地道的中华传统民俗文化。是如今仍在岭南盛行的民间文化精彩。而这些充满中华精神元素的文化娱乐形式,不仅在当地很好地保留了下来,而且通过政府支持倡导和推动,已经正在传播向世界葡语国家。我由此联想到内地的过年风俗,与母亲的博爱无私。
我的印象中,岁尾年根,母亲总是系着围裙在碾磨道里、案板前和灶台边上不停地忙碌,在夜深人静的炕上彻夜赶做针线活。忙归忙,这也是母亲一年中最欢乐的日子。提前一个多月,当日子进入了腊月,母亲就开始加倍地忙起来。先是扫房糊窗贴年画贴窗花,随后就是泡油馍压米馍和炸油糕酿米酒,接下来又是发面蒸馍,煮肉烧肉蒸碗子等等,一口气做出的年茶饭,冻在寒窑大瓮里,要足够七八口人一个正月里吃喝。白天忙了做吃的,夜里就点着油灯忙针线活。全家人无论大小,都要从头换到脚,衣服鞋袜,统统都出自母亲的一双手。童年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母亲用自搓的蔴绳纳鞋底的情景。母亲就像一尊佛,围着被子盘腿坐在炕上双手不停地操作。那静夜中粗麻绳穿过厚厚鞋底发出的声音,就像天籁一般动听。多少次,我听着听着,既进入了梦乡。
十一
临别时,王老先生很自毫地对我讲,他是澳门政府特批的一位不受年龄限制的在职文化顾问。我同他握手,发现老人手劲儿极大。问之答曰每天都练习武术。他随即又说,武术也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瑰宝。他说话的自豪神情,令人十分感动。在澳门考察学习这几天,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澳门人爱澳爱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自觉。特别是过年的日子,更加能体现同宗同祖的亲情同质。这就像我每逢过年,最想最想的人就是母亲。可惜这种孝敬心情再也无法表达。有好几次在睡梦中,陶醉在全家人同母亲一起围坐在热炕上,边吃年夜饭边看电视的情形……转眼又是母亲日夜忙碌的亲切身影。
小时候过年是一年的梦想。母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比如今单位的一把手还重要。因为物质极其缺乏,吃的,穿的,用的,甚至包括情感上的欢乐,都要通过一年的节俭与奋斗才在过年的日子里得到亏欠的弥补。而这一轮下来,母亲的付出,该是多么的巨大。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真正千古绝叹!在所有的唐诗中,这首诗可谓是最具情感穿透力的。以至少年时期读到就再也无法忘怀。诗中的这位母亲,就是我自己勤劳的母亲。以至到我青年时期,提笔学习写作,创作的第一个投入深情的小说人物,《土炕情话》中那位"闹红者"的母亲,那位一直生活在陕北土窑洞中,直到悄然逝去的崇高伟大母亲的生活原型,就是我的母亲……途经港珠澳大桥,离开澳门去香港的时候,我的心中,还默默地吟诵这首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019年2月于澳门
作者简介:忽培元,祖籍陕西大荔,1955年生于延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现任国务院参事。
主要作品有文学传记:《苍生三部曲——群山、长河、浩海》《耕耘者——修军评传》《百年糊涂——郑板桥传》《难忘的历程——习仲勋延安岁月回访》《刘志丹将军》《谢子长评传》《阎红彦将军传》等;长篇小说《雪祭》;中篇小说集《青春记事》《家风》,中短篇小说集《土炕情话》;散文集《延安记忆》《人生感悟》《大庆赋·铁人铭》《地耳集》《生命藤》《京密河札记》《秦柏风骨》《山秀珍》《义耕堂笔记》;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和诗集《北斗》等。
《群山》《耕耘者——修军评传》分获第一届、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长篇);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获中华铁人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文、俄文在国外出版。
反映当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力作《乡村第一书记》,2018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