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击
名家散文名家小说名家诗歌签约作家作家档案文坛资讯
散文天地
生活美文往事回忆亲情友情博文选登东方散文西部散文
生活随笔
情感驿站生活空间人在旅途灯下漫笔报告文学百家悦读时事要闻征文选登文学采风
诗歌星空
现代诗歌古韵新声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诗歌赏析谈诗论道散文诗页原创歌词
小说方阵
国外小说现代小说都市言情微型小说故事新编讽刺小说
文学评论
小说评论散文评论诗歌评论新书快递文化时评作家访谈
文艺荟萃
网络文学文化遗产作家信札书画世界美术周刊人文关注时事要闻文史博览
校园文学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蒲公英文学大学作文

余昨非:父亲的灯笼

发表时间:2019-02-19  热度:

靠水吃水。我家住在灌河边,父亲靠打鱼(捕鱼)养活了一家人。

同样是打鱼,七队的杨太军用的是丝网子——县城渔具店里随便都能买得到的那种——和一张小木船;河西张放鹰爷几个用的是几条老鹰船和几只鱼鹰(鸬鹚);本队杨怀中用的是一把铁叉,铁匠铺打出来的那种——杨怀中只捉王八。而我父亲的打鱼工具是旋网——长长的网缰绳,用力甩出,能甩到七八丈远。

从记事起,就知道父亲有两张网,眼小的稠网,用来打小鱼;眼大的稀网,用来打大鱼。初春河水转暖,父亲就开始早出晚归在灌河里打鱼,一入冬,父亲就在家里织网。织网这活需要耐心,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小时,偶尔趁父亲上厕所功夫,我会拿起他的网针织几下,父亲看见了,会说上一句“别学这个,成天泡在水里,老了没有好身子”,或者“打鱼不是好差事,鸡不叫狗不咬就要起来”-------但大多时间他选择沉默,就像他从没在孩子们面前说过苦和累一样。

织网很难,难在“生眼”。旋网是越织越宽阔,每织一圈,下一圈就要多出半个或者一个眼。土地下户后,搞副业的人多了起来,有人看父亲打鱼有些经济来源,就自己买了纤维和尼龙线,削了网针,像我父亲一样坐下去织网。织网是很花时间和精力的细活,我父亲能坐得住,那些人就不行了,三天一织就烦了,再加上不会“生眼”,很多人就选择了放弃。于是就有人提出买父亲的渔网。记得腰庄子的张建国,就挑了两笆斗大米给我家,把父亲的一盘刚织好的旋网欢喜地背回家。

父亲还会“篾匠活”。

入冬不能下河打鱼了,父亲就拿了蔑刀,去到五队的竹园。父亲专挑五年以上的竹子砍几十根,过称,付钱,然后扛回来。有一次父亲让我和他一起去竹园帮他抬竹棍,我问他为什么只选五到七年的竹棍,他说那些看上去很粗很鲜嫩的竹棍还有长(zhang)头,早早地砍了很可惜。

父亲先把一根竹棍分成两截,再一截一截地剖开,再一片一片地剖成数个小片。剖完之后,再一个小片一个小片地把篾青和篾黄分离。父亲分离篾青和篾黄时,沉重的蔑刀在他的手里轻快地移动,分离出来的篾青和篾黄细如丝、薄如纸,没有一根折断的。尽管他的双手粗黑,布满裂痕,但那却不是蔑刀和篾子划破的。父亲每次剖篾子,家门口都飘满竹子的清香。

父亲用剖好的篾子,编织成灶上用的筲箕、过年盛放圆子和酥鱼酥肉的“气死猫”以及粪箕子等。母亲把编好的物品挑到集上,很快就会卖完。

父亲还编灯笼,就用竹篾子,每年的正月十五都编。

父亲编灯笼,全用结实的篾青子。篾青子要提前几天剖好,然后放在池塘里浸泡两天,父亲说这样更耐用。篾青子剖的很细,父亲说这样灯笼会更亮堂。父亲把灯笼编的像一个精致的圆柱,上下通透,口口处篾子斜着交叉排列,密集而有花纹。编好的灯笼,使劲朝地上一扔,弹起很高却不会变形。

正月十五的上午,我们是最忙碌的。三姐打浆糊,我和五哥裁纸、糊灯笼。那时家穷,灯笼纸只能用很薄很便宜的“白河捻纸”。我们先把灯笼四周的篾子刷上浆糊,再小心翼翼地把“白河捻纸”粘上去,两头口口处再向内折叠、粘紧。每粘好一个灯笼,我们就小心翼翼地拿到很少有人走动的地方放置,等待浆糊晾干。

每每这个时候,母亲会把她塞在墙缝里、夏天染小鸡没用完的颜料抠出来。我找来小碗,把颜料倒进去加水搅拌几下。那时我们会在灯笼上画几片不草不树的叶子,再用或红或紫的颜料在绿叶间点一些点点,算是花朵了。有时也会写上几个字,譬如百花齐放。

父亲总是早早地锯好数块方形的木板——这是灯笼的底板。他会在每一块底板中间钉一根钉子,蜡烛就插在这根钉子上。底板上还要钻两个孔,一根稍粗的长篾子弯曲后,两端插在孔孔里,灯笼的提手就做成了。

早过十五晚过年。母亲总是这样说,也总是这样做的。远近还是起伏的鞭炮声,我们就把丰盛的“十五”过了。虽然天还大亮,我们还是迫不及待地拿出灯笼,插上蜡烛——但蜡烛不到天黑是不敢点上的,每晚只有一根小小细细的蜡烛,点完了,当晚就没有了。

父亲显然比孩子还要急,天一黑,他就把两个灯笼挂上堂屋大门外的钩子上,并且点燃了。有次我问:“这么早点着了,不怕洋蜡点完了?”他笑着说:“趁早点上,你大哥二哥马上要来俺家,天黑路不好走,给他们照照路!”那时大哥、二哥都早已成家分开过日子了,但每年正月十五各自吃过饭,都要来我家坐坐。

天终于暗下来了,赶紧点上红蜡烛。找一根麻秸或者一根小竹竿挑上灯笼,这样就不会烤到手。虽然家里的房子不大,按惯例还是要先“照照”。我跟在五哥和三姐身后,把灯笼伸到房间每一处偏僻的地方,边走边唱:

“照,照,照蝎子,蝎子死在墙裂子;照,照,照蜈蚣,蜈蚣死在当门子。”

房屋和当门子照一遍后,就提着灯笼出了门。依旧是冬天,哪怕已经打春,温度还是很低。但丝毫没有寒意。手是红的,别人的脸是红的,倘若地上有积雪,雪色也是红的。门前屋后也要照几圈,也是边走边照边唱。再转到门口时,父亲会问:“大路照了吗?大路照照,一年亮亮堂堂地走!”然后又排了队,朝一天不知要走多少趟的大路走去。路上,会汇合其他家的孩子,就在一起排了队,边走边照。远处,已是满地晃动的星光了。

灯笼要打(玩)三天,正月十七的晚上,是要“拼灯灯”的。

我们会在吃过晚饭后,提了灯笼,疯跑到灌河边,满庄的孩子越聚越多。我们把河滩的枯草、芭茅点着,再追逐、打闹,用自己的灯笼碰撞别人的灯笼,到处是叫声,到处是笑声,有的灯笼扁了,有的灯笼碎了,有的灯笼燃烧了,灌河,火一样地流淌。

记忆里一次最深刻的“拼灯灯”,应该是读小学四年级时。我们提着纸张破碎的灯笼欢喜地回到家,父亲笑着说:“就知道我儿子的灯灯不会烂!”我大声地描绘别人的灯笼碎成什么什么样,父亲听后说:“人家的灯灯都是篾黄编的,俺家的灯灯是篾青子编的——骨子硬!”

很难得看到父亲这样笑这样自豪。父亲因为成分不好,大集体时经常被批斗,听说母亲还自杀过,我的二大爷(父亲的二哥)就是没有坚持下去,上吊自杀了。父亲一直让几个孩子读书,他说读书是我们唯一的希望。我读初中时,和曾经批斗我父亲的那个人的儿子玩得比较要好,父母就反复劝说,要我远离他。见根本就说服不了我,有一次父亲咬着牙、青着脸对我说:“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师婆跳假神”,母亲也说:“人牵不走,鬼牵乱转。”直到参加工作,有一次我参观一个地主庄园,看到地主剥削欺压长工、地主儿子打骂长工儿子的描写,立刻想到父亲曾经讲述的过去。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和那个人的儿子来往了。五年前的一个清明节回去给父母上坟,在三姐家里吃饭时,五哥讲述他如何如何好吃好住地款待那户人家的儿子,我当时就想:如果父母知道了,该是多么地悲哀。

今天又是正月十五,夜不能寐,仿佛又和父母哥姐聚在那几间土坯房里一起糊灯笼一起过节,仿佛又看到父亲在黑夜里把他的红灯笼高高地挂上大门口,又听到他说:“天黑路滑,让孩子们都能看到来家的路”、“我家的灯灯都是篾青子编的,骨子硬”…… 

己亥正月十五凌晨嘉陵江畔

 

 

作者简介:余昨非,原名余超,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河南固始人,现居四川。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
[!--temp.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