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煦春风拂疏附 边陲村落换新颜
——疏附探访行
文/李百超
在祖国的新疆,位于南疆的疏附,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乡村文明和脱贫致富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喜欢旅游和搞社会调查的我,对这一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们慕名而来,动身之前从网上查阅了一下资料,了解到:疏附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地处帕米尔高原东麓,塔里木盆地西缘古老的喀什噶尔绿洲上。东夹喀什市与伽师县毗连,西以砾石戈壁接乌恰县,南与疏勒、阿克陶接壤,北隔喀拉塔格山、库玛塔格山和阿图什市相望。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就是所谓的南疆。
从喀什市出发,驱车前行。一路上,只见自然风光美丽旖旎,绿洲如宝石般镶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金色胡杨林沿着塔里木河绵亘蜿蜒;帕米尔高原上冰封千里、白雪皑皑;繁忙的中巴公路车流如梭。续写着“丝绸之路”传奇;很明显,多民族文明在此地荟萃积淀。据当地同行的朋友介绍,十多年以前,这里沙漠雪地的壮美背后,是生存条件的艰苦和恶劣。作为新疆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南疆四地州集边境地区、民族地区于一身,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脱贫攻坚形势复杂严峻,贫困人口占全疆贫困人口的85%以上,是新疆乃至全国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地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我们兴致勃勃的来到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洗耳恭听村民讲当年的故事,细说这些年来的变化。充满好奇的走进了阿不都克尤木·肉孜家。
阿不都克尤木·肉孜家是一座整洁宽敞的农家小院,花圃里月季、玫瑰、矮牵牛、万寿菊、郁金香争奇斗艳;葡萄藤搭起的凉棚,结出了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肥硕的肉牛在养殖棚里边悠闲地吃着草料;肉鸽在笼舍内外咕噜噜叫个不停,时而空中盘旋;时尚又现代的沙发等家具布满房间,餐桌上摆放着待客用的馕饼和品类多样的干果、水果,茶杯里沁出了缕缕茶香。
阿不都克尤木·肉孜对我们侃侃而谈:“八年前,我们住的是土房子,走的是土路。现在我们住上了大房子,用上了天然气;柏油路修到了家门口;交通便利。党和政府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生活。”谈起这八年的变化,阿不都克尤木·肉孜的妻子、46岁的女主人阿依谢姆古丽·艾则孜兴致勃勃的指着墙上张贴的老照片对比着对我们说。
阿依谢姆古丽·艾则孜还告诉我们,如今家里已经从开始两头牛扩大成21头了,日子逐渐的红火起来了,“那个时候一年有1万元左右家庭收入,现在养牛收入就有8万元,养花收入今年底会有4万元,加上出租农机、养鸽子的收入等等,一年接近15万元。”
村党支部书记对我们介绍,当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前,村子到处都是土坯房、土棚圈、土围墙,用水难、用薪火难、行路难、安居难。从2014年起,村里加大实施了“安居富民工程”,每户补助2.85万元,新盖安居富民房550套。托克扎克镇抽调干部组成人居环境整治突击队,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群众整治庭院、发展产业、促进增收。到2016年,阿亚格曼干村成功摘掉贫困村帽子,实现全村整体脱贫。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迁进了新居。
这个阿亚格曼干村坚持把产业协调发展,作为当地群众稳定增收的治本之策。实行规模化经营,以市场需求为引导,全村对1168亩土地进行有序流转,用于种植果树、花卉和苗木、中草药、葡萄,其中153亩土地种植红叶海棠、丝棉木、法桐、冬青球、金叶榆等景观树,打造苗木基地,供应周边县市城市美化绿化;177亩种植葡萄,形成设施采摘园;218亩土地种植400万棵土桃实生苗,供应喀什地区苗木市场;580亩土地种植西梅;40亩土地种植中草药白芍、防风。
我们走进合作社的厂房里,发现这里堆满了高粱秆。几十个村民相对而坐,正专心致志地扎扫把。37岁的塔依尔江·萨依提手脚口并用,动作麻利,动作娴熟。平均15分钟就能捆扎出一把扫把。“这扫把紧俏得很,不愁卖!”合作社理事长阿布力克木·麦合苏木告诉我们,“现在合作社吸纳了将近300农户,他们有的集中到厂房里扎,有的领上材料在家里扎。基本上不受场地限制。合作社一年能生产扫把将近200多万把,主要在南疆四地州一带销售,年销售额可达到2000多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51岁的赛麦提·斯提瓦力迪一家曾经因病致贫,母亲患有冠心病,每年光医药费就花费数万元。这让当年家里只有5亩菜地的赛麦提·斯提瓦力迪感到不堪重负,尽管闲暇时间扎扫把带来了一些收入,相比高昂的医药费仍然是杯水车薪,有着入不敷出的压力。2018年,党的惠民政策再一次落实到了这里。村里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大病医疗统筹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免费普惠政策,“新农合”“新农保”参保率达100%。村民看病不再需要缴纳押金,只需要医保支付,扣除保障范围后还存在支付困难的,可以分期付款。
“新的医保政策落实后,3个孩子上学不用花钱,母亲看病享受医保后每月只要花费三、四百块钱,从而使现在的生活负担大大减轻了。”赛麦提·斯提瓦力迪高兴地向我们介绍说。
安居乐业,历来是中国老百姓的夙愿。“上得起学、治得了病、住得起房、养得起老、走得上好路、挣得到钱、学得到技术……”惠民政策的落实所造成的变化,就发生在村子里的每家每户、一庭一院间。这里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那就是对教育的重视。首先是爱国主义教育。我们看到,每周一在村委会的广场上升国旗,54岁的努尔麦麦提·艾则孜早早起床,换上节庆才穿的白衬衫和黑西裤,做好升国旗的准备。9点钟,村委会的广场上已经座无虚席。5000多名村民着装整齐,屏气凝神,等待庄严时刻的到来。随着国旗冉冉升起,村民们歌声嘹亮,用熟练的国语高唱国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国语教育的重视,南疆地区全力推进幼儿、小学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普通话基本上得到了普及。“95后”、“00后”、“10后”们基本上都可以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和学习。
88岁的老奶奶萨伊木汗·买买提告诉我们:“儿子读书要交学费,孙子们读书不用交学费了!”作为村里最早一批接受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孩子,她的大孙子艾孜热提艾力·塔里普7岁开始接受双语教育,享受了南疆15年免费教育的惠民政策,双语教育为就业奠定了基础。八年前从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会计专业毕业后,应聘到建筑公司上班,现在一个月的工资有6000多元。
在努尔麦麦提·艾则孜家里,能歌善舞的努热妮萨·努尔买买提给我们表演了一段声情并茂的快板。“小鸟爱绿绿的大树,蜜蜂爱红红的花朵,我爱我的中心小学校……”谈及她的梦想,这位具有民族传统舞蹈习俗的姑娘羞涩地告诉我们,她想成为一名舞蹈家。
努尔麦麦提·艾则孜的普通话说得溜,得益于19岁的三女儿努热妮萨·努尔买买提每天在身边“吹耳边风”。“小手拉大手,一起学国语。”努热妮萨·努尔买买提曾经就读的托克扎克镇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学生做“家庭小教员”,为父母辅导国家通用语言。
努尔麦麦提·艾则孜在县里的大巴扎开了一家服装店,会说流利的国家通用语言,给他的生意带来了不小的便利,他自信满满的说:“和顾客进行基本交流早就没有什么障碍了。”“党和政府给了我们好生活,我们心里暖融融的。”
已经有56年的党龄、今年76岁的艾散·伍斯曼大叔,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始终不忘总书记教导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是想方设法帮助村民们,尤其愿意资助孩子们学文化。他经营餐馆致富后,从2010年开始,这位艾散·伍斯曼大叔连续12年每年给贫困户发放300-500公斤的大米。2013年,他给40个孩子在儿童节买了2500元钱的演出礼服;2014年,他出资3000元帮助孩子们买校服;2015年,他给小学买了4000块钱的桌椅板凳……2021年……
听说,赛麦提·斯提瓦力迪一家2016年就和全村一起脱贫了。走进赛麦提的家中,宽敞明亮的安居富民房宽敞明亮,羊圈里养着30多只羊,母亲生病的负担解除之后,赛麦提家2021年的总收入达到了10万元,赛麦提家境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入不敷出,不仅有了积蓄,理财也卓有成效。脱贫致富之后,他主动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说:“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民族团结一家亲,日子越过越红火。”终于天随人愿,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光荣的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在物质生活逐渐富裕的同时,这里的党组织和群众也不忘精神文明建设,很快掀起了共建文明乡风,共创美好新生活的热潮。
我们走访了疏附县委相关领导同志,该领导同志向我们介绍说:“当年,阿亚格曼干村之所以一度贫穷,主要是受传统习惯影响,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内生动力不足,‘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后来又衍生出了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意识。” 他们认为,扶贫工作要从根本入手,“人无志不立,贫无志难脱!”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要靠外部环境,靠政策,更重要的是要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要彻底拔掉穷根,不仅要输送物质营养,更要输送精神营养,引导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引导他们增强主体意识,扎牢致富根基。“这十几年里,喀什地区努力激发贫困地区人民的内生动力,先把落后的思维打扫干净,才能用实干精神去摆脱贫困,让家家都过上美好的生活。概括起来,就是内有动力,外有引导。”
阿亚格曼干村利用靠近疏附县城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立足打造县城的“菜篮子”供应基地。从2015年底开始,村里陆续建起300多座蔬菜拱棚,村民人均年增收2000元。
阿布都克热穆深有感触的说:“政策这么好,只要肯吃苦,用心思,不愁没出路!”2015年底,他着手承包了6个拱棚,种植莲花白、豇豆、大蒜等蔬菜,一年收3茬,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现在对特色养殖、种植已经驾轻就熟了。
接地气的“菜篮子”工程不仅解决了群众吃菜难、吃菜贵的问题,还逐渐改变了居民的饮食习惯。长期以来,受历史条件和民族生活习惯的影响,喀什地区的农牧民喜食牛羊肉。这种饮食习惯直接导致了农牧民饮食结构营养不均衡,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发病率较高。喜欢吃烧烤,从而也导致了喉癌发病率的增加。为此,疏附县委有关部门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引导村民自己动手做菜吃,改善膳食结构。
经过一番循循善诱和正确引导,一档“美食在身边”的节目就此产生了。“通过一些简单而且美味家常菜的制作,比如干锅花菜、肉炒莲白、红烧茄子……来逐步引导村民学会做菜技巧,这样既可以改善生活品质,做到营养均衡,又能让群众掌握一门致富手艺,可谓一举多得。这几年,全县经常性开展农民技能‘大比武’活动,组织专业厨师言传身教。去村里开展做菜技能有奖大比拼,通过实际操作和现场观摩让群众把做菜技术掌握到家。”饮食习惯的逐步改善,厨艺的逐步掌握,既有利于群众的身体健康,又便于增加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帕提古丽·库尔班原本全职在家照顾4个孩子,但走出了一条致富的路子。现如今,她不出村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当初,村里争取了项目资金200万元,建设了4座温室花房,成立了花卉合作社,她是社员之一。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帕提古丽·库尔班就学会了养花技术,还方便了就近照顾孩子们。她自豪的对我们说:“这是一个适合农户的致富之道。花养好了,收入会越来越高!”帕提古丽·库尔班精益求精的在认真照顾花圃的花朵,这些花朵,承载着她成为一名优秀园艺师的梦想。
托克扎克镇党委领导向我们感慨的说:“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提升,是脱贫致富的重要内容。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脱贫致富的必要条件。”过去,全家混居一室、在地毯上吃饭、院子脏乱差……曾经,这些陈规陋习困扰着阿亚格曼干村民的生活。疏附县委充分意识到了“思想不解放,观念不转变,精神不脱贫,就难以从根本上激发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为此,2017年之后的5年以来,喀什地区下大力气开展“倡导新风尚、树立新气象、建立新秩序”为主题的“三新”活动。其中,“吃有餐桌、坐有沙发、睡觉有床”是他们大力提倡的一项乡风文明的举措,让村民们尽可能的接受内地文明。一场“三新”活动就此打响。
村民帕提古丽·库尔班感慨地对我们说:“三新活动开展后,村民家开始拆土炕,客厅里摆放茶几、沙发等新式家具,村子内外宽敞的水泥路被村民打扫得干干净净,村民们饮食起居习惯得到了焕然一新。这都是‘三新’活动带来切切实实的好处,这都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的村子一天天变得漂亮起来。”
通过实地走访,让我们感慨良多。阿亚格曼干村村民们原有的陋习旧习,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正在一点一滴地改变,村民开始向健康文明的新生活迈进,逐步的接受了内地文明。既与时代接轨,又促进了乡风文明,推动了乡村振兴、美丽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在这里,我想起了伟人的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作者简介:李百超,男,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中国剧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发现》杂志社副理事长、特约记者、中国大众文学研究会会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