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吴宝三,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一级作家,原《北方文学》主编。北京大学政策与改革研究班兼职教授。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两岸情魂》,诗集《大海中的月亮》,散文集《未名湖岁月》《叶述华年》《远行带着故乡》《瓜园运去的背影》《在北大上学的日子》,报告文学集《马永顺传》《燕园风雨40年》(合著)等20余部。其中《马永顺传》获《人民文学》2002年报告文学优秀奖、黑龙江省首届文艺精品工程奖,《未名湖岁月》《叶述华年》《远行带着故乡》分获黑龙江省第二、四、五届文艺精品工程奖。
生命之树与诗意的年轮
——森林诗人吴宝三的文学之旅
【黑龙江】邢海珍
在人类发展史上,森林是一个永续不断的话题,生态精神、环保意识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是文学艺术的内在精神质地所不能缺少的因子。新中国诞生以后,森林一直是国家、人民的重要财富,是经济发展和民生事业的能源宝库,尤其是整个世界大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人类的命运到了生死攸关的紧迫时刻,“森林”更成了文学和诗歌深入关切的大主题。
吴宝三是中国重要的森林诗人,他的许多诗歌都为林业的发展前行注入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他被誉为“大森林之子”,是中国继傅仇之后的新一代森林诗人中的领军人物。他的诗歌起步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是共和国文学蓬勃发展时期成长起来的诗人。他的故乡黑龙江省兰西县榆林镇,位于曾经哺育了萧红的呼兰河畔,这片黑土地是文学的沃土,当年曾有以王书怀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为新生活而倾情歌唱,形成了一股诗歌的热潮。1963年吴宝三在小兴安岭林区参加工作,在《东北林业报》发表了他的第一首诗歌《上工》,后应《黑龙江日报》副刊约稿,发表了《筑路二首》,从此写诗著文一发而不可收。
1970年进入北大读书,激发了读书和创作热情,并有许多诗作问世。从1977年调入辽宁兴城林业疗养院之后的15年,是吴宝三创作的爆发期,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当代》《鸭绿江》《诗潮》《北方文学》《天津文学》发表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他的诗歌主要是以大森林为题材的抒写林区生活的作品,他成了中国著名的森林诗人。
诗人吴宝三,深爱着他曾安身立命的山区和林业,他的深情歌唱为大森林和他所钟爱的大山留下了诗意浓醇的纪念。他在一首题为《雪,落在兴安岭》的诗中这样写道:
八月的雪花,/一直飞到端午/去森林踏青?/大雪呵,/最多的莫过林场,/看不见树木,/看不见鸟踪,/只看见一幢幢溜圆的房屋,/亮着眼睛,/看伐木者上山,/在雪海中奋力游泳//冰雪哟,/冻结了偌大兴安岭,/却冻不住流动的欢欣。/那高挑的灯笼杆和电视天线,/从雪屋的蚕茧里,/吐出一道道银丝,/编织着巨大的音箱,/无时不在共鸣。//隆冬,/一个并不沉寂的节令,/来吧!/到兴安岭上来,/看一看冰的湘绣,/没有人工雕琢的雪景。/会有的/开放的冰凌花,/达子香的芬芳,/还有散发松脂香的冰灯。//我敢说,/这里的阳光最明亮,/因为,/太阳对雪的地方最多情!
这首写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诗,表达了深切的“兴安”情怀,诗中已经暗示了过度砍伐所造成的生态失衡与林业危机,在苍茫的雪野中“看不见树木,/看不见鸟踪”,兴安林区本应树木随处可见,而诗人的眼中竟是“只看见一幢幢溜圆的房屋”,实在是有些不正常。或许这是诗人的无意之笔,但我以为这种“形象大于思想”的诗,寓意自在其中。诗人以冰雪寄托深情,抒发了“冻结了偌大兴安岭,/却冻不住流动的欢欣”,“我敢说,/这里的阳光最明亮,/因为,/太阳对雪的地方最多情!”诗人充满了希望,对于林业的前景寄予了无限美好的憧憬。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吴宝三的诗歌已经进入到了成熟和精进的阶段,他虽然并未追赶朦胧诗时代的新潮和流布于世的时尚,但他在新诗传统的乡土情怀基础之上有所创新,较为准确地传达了自我感受的心声,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尤其引起了林区人的强烈共鸣。在《海,我期冀会合》一诗中,诗人抒发了独到而深切的情感:“从森林到海洋/我是一条奔跑的小河/在林海和大海之间/我跋涉着迢遥的寂寞/林海里/松涛层叠/年复一年/因为思念大海/总有纷纷的落叶/大海上/那各样的船只/本是林海派出的使者/航行了千百年/竟没有驶出沙滩的疆界/我渴望/哪年哪月/林海和大海团聚/山海相接/大海的每一朵浪花/跃上林海的每一个树冠/大海涌起的潮头/化作林海的万顷碧波/那时/我还是我/一条河/把我的歌声/我的笑靥/全部融进奔腾的绿色。”诗人应和时代的召唤,瞻望远景,抒写了“林海”与“大海”的关系,把林业与时代放在发展的情境之中,看到了危机,发出了与时俱进的呼吁,走出封闭的林业观念,与更大的社会层面融合,体现了全新的生态、环保意识和博大的时代精神。
吴宝三的诗歌走出了政治化、概念化的阴影,注重感性和意象,走情境化的道路,诗意更加浓郁、更有内涵。这种进步得到了在北大读书期间他的恩师、著名文艺理论家严家炎教授的肯定。在《我喜欢这样的诗》的评论中,严家炎这样说:“宝三很早就写诗,在我的印象中,他早年那些好的诗,常常充溢着林业劳动者的自豪感,显示着热情、朴素、粗放的本色。但有些诗也过于平实,有点散文分行押韵的味道。近几年,他的诗在艺术上却获得迅速发展,可以说,开始实现了飞跃,其标志是:诗味浓郁了,表达含蓄了,感受深切了,尤其注意了诗歌意象美的追求。”(《在北大上学的日子》第187页)严先生的几句话道出了吴宝三诗歌变化的关键。
他的诗常常以小见大,注重诗美,注重在情境中抒情写意,通过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志。《冰凌花》是一首颇具灵性的八行小诗,自然通透,表现出充沛的情感意蕴:
雪原似一页宣纸,
铺在林海的怀中,
呵,宣纸润湿了,
现出朵朵开花的冰凌。
你编织着春天的彩画,
你是冰雪孕育的生命,
小小黄花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使深山迸发出一片诗情!
诗的描写强化了修辞的力度,在主观化再造的情境中,实现了由物象到意象的变形,把“雪原”比作“宣纸”,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了散文的思维模式,有意识地朝着变形和陌生化的方向迈进,开始重视诗的情感张力。
在吴宝三的诗中,通过比喻所进行的诗意联想极富新意,诗人确实是比喻的高手。在《冰灯》一诗中,把冰灯说成是“一盏盏,像盛满星光的帆船,/泊在银河的梦境”,从“冰灯”到达“盛满星光的帆船”,再到“银河的梦境”,极大地拓展了诗意的空间,使“冰灯”之美进入到超凡脱俗的境界。《树挂》一诗,连用了七个比喻,在由此及彼的空间驰骋中实现了诗意升华的目标:“千树万树/一夜吐芽,/似大森林里梅花鹿的犄角,/似五月里盛开的簇簇槐花。//大地上冰雪悄悄消溶,/大海里波涛声声喧哗,/啊!这树挂,/是春姑娘凝结在枝头的歌声,/还是她头上银光光的发卡!”树“芽”、“梅花鹿的犄角”、“槐花”、冰雪“消融”、波涛“喧哗”、“枝头的歌声”、“银光光的发卡”,一共的七个比喻,形象、具体,让人置身于琳琅满目的世界,给读者留下了再创造的余地。
清代词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中国历代文论选四》第89页)无论人情理道,或是身家命运,都要寄托于“一草一木”的物象来表达,不可直说,要做到“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这样的诗才能达到外在的高度和内在的厚度。吴宝三的诗强化比喻的修辞,就是一种寄托,是追求含蓄的方式。
七十多行的抒情诗《一棵阔叶树的自述》是吴宝三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诗歌代表作,诗作立意高远,语言清新晓畅,意境优美,内蕴深切,情感饱满,有很好的的诵读效果。诗所表达的是人生的主题,“阔叶树”是抒情的寄托之物,从诗歌的艺术手法的整体趋向看,是比较传统的抒情言志的方式,如果剥去“树”的物质表象,“自述”就是一首在大比喻覆盖之下的“言志”之诗,非常接近于“直言之”。也正是由于敞开了情怀,有一种淋漓尽致之感,虽不是“一语道破”,但决不是“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的那一类。可以说,这样的诗,还有它自身的弱点。但是,我又喜欢诗的坦荡舒展,或者说这是一种直达心扉、明心见性的写法,诗人与读者的交流没有距离,是推心置腹的“倾诉”。“树的自述”,说的是诗人内心的真情,基于此,这首既不新潮前卫,又不是高深莫测的诗,却是一首很优秀的诗。
我是一棵树,
我是一棵有三十五圈年轮的阔叶树,
冬天落叶,
春天吐绿。
我向往大森林,
怀念我的父老兄弟。
多少次啊,
梦里回到故乡,
同山溪絮语,
和流霞嬉戏……
也曾消溶在山涛林浪,
日夜鸣奏热烈而深沉的旋律。
这是诗开头的两节,以“树”喻人,树的形,人的神,构建了诗歌整体的形神兼备,树和人达到了高度的融通与整合,人与自然进入了同一的状态,实现了陈廷焯所说的“体格之高”和“性情之厚”的诗意目标。吴宝三笔下的“阔叶”之树,具有树的年轮、落叶、吐绿等特征,其形体完全是植物之“树”的生命之形。而树的喻指之对象是“人”,“父老兄弟”、“故乡”这些明确的人情人性化语词则是一种对“人”的点化与归属。“大森林”的自然环境,人的精神与生命内涵,在诗的情境中不断化出化入,“树”和“人”终成诗的整体。情感的表达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积极向度,既有时代精神的呈现,又有个体生命情感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思考深度,表现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以“阔叶树”的形象标举了诗人的“大我”襟怀,情感的表达生气灌注,洞见初心,使命昭然,彰显了充沛的家国情怀。此诗在吴宝三的诗歌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作为森林诗人的吴宝三,一手写诗歌,一手写散文,在整个文学创作中,散文构成了一道独特的乡愁与友情的风景线,是他文学建筑的主体性景观。他出版了《马永顺传》《未名湖岁月》《远行带着故乡》《此情未被风吹去》《瓜园远去的背影》《吴宝三散文选》《在北大上学的日子》等散文著作,并多次获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童年和故乡是吴宝三散文的一个重要起点,诸多乡俗乡风、乡情乡愁的书写,构成了呼兰河畔榆林小镇淳朴、美好的人文境界,深切表达了感恩、怀旧的故土之思,抒发了心灵深处善良悲悯的赤子情怀。这类散文写得细腻、质朴,充分体现了作家追求真性情的风格特色。把乡土风物与人情世故的描写同个人人生经历的情感历程紧密地结合起来,悠远的人性内蕴之中,洋溢着自然、舒展的清新明媚之风。《想家》《冬季》《冬日山里运柱石》《梦回老家》等篇,都具有一种独特的感召力,把人带回魂牵梦绕的情境之中,让灵魂受到一种刻骨铭心的洗礼。
他的散文《东沟子》满怀深情地描写了当年春天的景色:“初春,草色遥看近却无,而东沟子的向阳坡上已是绿草如茵,苣买菜、婆婆丁、小根蒜俯首皆是,我就是从那时认识这些山野菜的。这里有片树林子,春风的剪刀裁出一片片细叶,先是柳树,次第是杨树、榆树、山丁子树、李子树、糖槭树、椴树、橡子树……花开时节,到处一片雪白,熏风扑面,花香袭人,成群结队的蜜蜂飞来绕去,在花间嗡嘤。没有人攀折花树,更没有人盗砍滥伐。”怀想当年自然如画的春光美景,不禁心生一种忧虑,我们对于生态环境应该多一分怜悯和热爱。
著名诗歌评论家、南开大学教授罗振亚在《朴素的力量》一文中这样说:“吴宝三散文巧妙的地方就是不将生活和感情合盘托出,而是将其置于心灵中进行滤洗、浸泡和整合,然后再展示出来,所以他的散文每每都有一定的情感冲击力。或者说他常用个人化的笔调去记人、写景、叙事、议论,每一篇都有鲜活的‘我’在,‘我’是他所有散文的切入点和思想内核。这样就使他的散文既折射着现实、时代的投影,又及其富有自传色彩。尽管每一篇往往只写一个历史瞬间、细节片段或一件往事,但组连起来却成了作家典型的精神成长史。”(《在北大上学的日子》第196页)吴宝三的散文有着清晰的自我人生命运的纹理,一步一程的路径都跳跃着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脉动,同时也凸显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新近结集出版的散文集《在北大上学的日子》,记录了在北大读书期间诸多难忘的往事,一位位良师益友的影像清晰而温暖,那些珍贵的人生瞬间在吴宝三的笔下获得了生命的厚重。在《心系未名湖》的自序中,吴宝三满怀深情地说:“如今,五十年过去了,心系未名湖,情系未名湖。校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唤起我对母校的思念。她一回回走进我的梦境,也是在梦中,我——一只北疆的飞雁,常常回到书声琅琅的湖边,栖息在她那温暖的臂弯里。《在北大上学的日子》这本小书,就是这样从梦中流出我的笔端。”一篇篇情深意长的往事回忆,人物事件生动鲜活,当年的情境跃然纸上,多么珍贵,简直就是惟妙惟肖的活转来的历史。
在《林庚先生远去的背影》一文中,记述了作者与林庚教授极为难得的师生情谊,读来令人感动。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作为深爱诗歌的吴宝三,对老先生自然十分敬仰。虽然在文革的特殊时期,高级知识分子也已沦为改造对象,但吴宝三从来不避其嫌,主动接近求教。有一次与林先生步行二十多里路去采访,途经密云,赶上中午,与先生共进了午餐。林庚先生内心极为纯净,九十岁了,还像孩子一样在石板小路上放风筝,与学生相遇,还是开心一笑。
书中写了不少北大的知名学者、教授,如王力、朱德熙、王瑶、吴组缃、吴小如、严家炎等一大批知名人物,真是星斗满天、灿烂夺目,北大读书的那几年,应是吴宝三人生最美好的时代,值得永远珍藏心中。
《寻访张建中同学》写的不是名人,是一位被人举报、受了严重处罚——临近毕业仅十余天便被开除学籍、开除党籍,遣返崇明岛劳动改造的同学。这位叫张建中的同学,遭遇了人生的大不幸,三年时间如临深渊,但终于拨云见日,错误处理得到平反纠正。吴宝三的“寻找”是一种友谊和惦念之情,看到这位曾经受了委屈的同学如今一切都好,成了一所大学的党委书记,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时光匆匆,真挚的情分就是照亮岁月的阳光。
除了北大的读书生活之外,书中还收入了一些回忆作家、诗人的篇章,其中有诗人艾青,有歌词作家乔羽,有台湾诗人郑愁予,有作家峻青,有诗人邵燕祥等等,文章都是亲身经历,写出了独特的人生感受和思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吴宝三是森林诗人,他在写森林诗的同时,还写了许多森林题材的散文。他与人合写的报告文学《马永顺传》获得了《人民文学》奖,入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并获得了黑龙江省文艺奖。在老英雄马永顺离世的时候,吴宝三惊闻噩耗,写下了悼念散文《生命的“号子”》,表达了对这位老一代林业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归去来兮,远去的森林》和《放下你的板斧》是对林业面临的生态和环保危机所发出的痛切反思之声,呼吁森林人要从无度的砍伐噩梦中醒来,要从放下“板斧”开始,转变观念,由伐树到种树,让远去的森林和绿色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成长于林区,几乎整个人生以专注之情为大森林写作,吴宝三无愧于森林诗人的称号,他的创造生命就是一棵大树,一棵生命之树,当诗意的年轮向上旋转之时,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奋斗时代绿色的希望。在文学的大森林中,吴宝三坚守艺术的良知,弘扬人间道义,在远行的途中,他的不断努力,使其作品具有着鲜明识别度和里程碑的意义。
家乡的土地留下了他的足迹与歌声,林业人没有忘记他对大山的深情与挚爱。2010年6月,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在绥棱林业局建立了“吴宝三文学馆”,这是迄今为止全国林业作家安家于林区的第一座文学馆。这是大时代发展过程文学的一次闪光,这是林业人对于吴宝三真情努力的丰厚回报。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森林是一个无比深远的世界,有永远写不尽的题材,谨祝吴宝三的文学之旅前程更好!
2020/12/7
作者简介 邢海珍,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兼及评论及理论研究。在《诗刊》、《星星》诗刊、《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诗作,曾获黑龙江省文艺奖等多种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