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击
名家散文名家小说名家诗歌签约作家作家档案文坛资讯
散文天地
生活美文往事回忆亲情友情博文选登东方散文西部散文
生活随笔
情感驿站生活空间人在旅途灯下漫笔报告文学百家悦读时事要闻征文选登文学采风
诗歌星空
现代诗歌古韵新声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诗歌赏析谈诗论道散文诗页原创歌词
小说方阵
国外小说现代小说都市言情微型小说故事新编讽刺小说
文学评论
小说评论散文评论诗歌评论新书快递文化时评作家访谈
文艺荟萃
网络文学文化遗产作家信札书画世界美术周刊人文关注文娱生活文史博览
校园文学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蒲公英文学大学作文

孔庆东:怀念周先慎先生

发表时间:2020-07-28  热度:

   4月下旬,我问中文系办公室主任杨强兄,周先慎老师真的什么告别仪式也不搞吗?杨强说:周老师那性格你也知道,他说不搞,咱们就尊重他的遗愿吧。

我在1983年入学北大前,对北大中文系在世的老师,就知道两个人。一个是王力,一个就是周先慎。至于王瑶、林庚、吴组缃、乐黛云、袁行霈、裘锡圭……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都未听说过。知道王力,也并非了解他在语言学上的成就,而是学做旧体诗,读过一点他写的格律知识。而知道周先慎,则是因为语文课本中那篇著名的《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现在已经著名到用输入法简拼,5个声母就可以把题目直接打出来的程度!

当年我的语文老师,哈三中语文组长王树林,用他惯有的黑色幽默说:“咱们看看作者这个名儿,周,先,慎,这人很周密,而且自个儿就先在那儿慎上了!”我高中时代是不怎么好好上语文课的,因为自恃比老师水平还高,语文课一般都在务其他正业。但是学这篇课文的时候,确实聚精会神,佩服极了。一般人佩服的,可能是文章的内容,其实那个内容,其他高手也能写。真正值得佩服的,是文章的“章法”。此文本身就是“简笔与繁笔”的绝佳范例,从立意、结构,到选材、语言,无不简洁精当,张弛有致,读来清爽宜人,如沐春风。认真琢磨过这篇文章的人,自己写作时,可能不知不觉间就会受其影响。上大学后,给我们班讲魏晋隋唐文学史的葛晓音老师说:“你如果能用李白的风格写李白,用杜甫的风格写杜甫,那才是一流境界。”我想,周先慎先生就是自己达到了“简笔与繁笔”的一流境界,然后才能将文学创作的简繁问题,论得那么通透、精辟。

上北大后,先是偶尔见过周老师几次,由于拘谨,不曾提问攀谈。后来,我们班的明清文学史,竟然就是周老师亲授,我们全班都很高兴。我和罗文华等同学,经常课前课后放肆地问这问那,而周老师不仅态度和蔼,语音温润,而且不厌其烦,还经常额外发挥,看得出他是非常喜欢我们的打扰的。跟周老师交流,确实称得上是如沐春风。

北大老师大部分都学问高深,各有千秋,但是讲课水平就相差很大了。周先慎老师属于学问讲课“双一流”的学者。他的课,就像他写的《简笔与繁笔》一样,精彩、精当、精神!我们回到宿舍,经常谈论他的教态、议论他的观点,特别是模仿他的口气。我给周先慎的讲课总结出一个特点:以打为主,四面开花。

周老师对明清小说,有着如数家珍的熟悉,但他讲课时,最喜欢重点剖析那些跟“打”有关的章节段落。例如“周瑜打黄盖”“武松打虎”“三打白骨精”“宝玉挨打”“胡屠户打范进”“江城打丈夫”等,不知道这是他故意选择的,还是妙手偶得的,总之都讲得起伏跌宕,论得丝丝入扣。同学们都敬佩不已,我对罗文华说:这些都等于是放大了的“简笔与繁笔”也。

我的知识结构,是古代文学偏多,我最喜欢的也是古代文学。但是由于文学之外的原因,我选择了研究现代文学。又因为当过几年中学语文教师,所以我跟一些古代文学研究者来往比较多。留到中文系任教后,因为研究小说史的问题,特别是关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曾经向周先慎老师请教过。周老师对我的称呼,也渐渐省去了那个“孔”,直接叫我“庆东”了。而随着我的“不务正业”,一些学校和媒体,有时候竟然请我去讲古代文学。我在诚惶诚恐中,免不了就要四处“剽窃”古代文学诸位贤达的学术观点,其中就包括周先慎老师的一些高论。

新世纪之初,我帮助央视百家讲坛做了点策划工作,并亲自讲了一些题目,后来专门讲了一个鲁迅系列和一个金庸系列。周先慎老师也是早期百家讲坛的“坛主”之一,但他对后来有些坛主的讲法,颇有意见。我记得周老师两次对我说,庆东啊,你替我转达一下,三国不能那么讲,那简直是胡说!周老师一向和蔼文雅,他斥为“胡说”,属于很严重的批评了。还有一次周老师对聊斋的讲法也提出了不同意见。周老师不仅在专业问题上扎实严谨,严守北大学风,而且对于普及性的文化讲座,也非常看重材料详实。这一点对我很有教育意义,我在社会上的一些讲座中,经常拿个提纲就讲,随口引用材料,有时候就会有出入甚至错误。老一代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确实值得我们敬仰。

几年后,我有了一次跟周先慎先生学术合作的机会。那是温儒敏老师组织我们编纂一套“中国语文”教材,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几位学者分工把关。周老师不仅自己的那份工作完成早、质量高,而且对整个教材提出了具有战略高度的意见。我介入语文改革工作多年,听了周先生的话,感觉他老人家似乎一直是跟我们在一起的。我曾经向同龄学者感叹,咱们做了二三十年学问,自以为知识广博、眼界开阔,可回头看看老师一代,发现我们根本没有超越人家,而他们并未读过什么博士,也不曾出洋留学,此中缘由,是颇耐寻味的。

也许正是他们经常批判的那个成长的年代,孕育了他们的方正、典雅和温良恭俭让吧。这种风范在我们的老师一代身上,几乎是覆盖性的。有一天我接连遇到了两件巧事,很值得一说。一件是我在未名湖东岸遇见严家炎老师,提着一兜材料。我问他来学校有什么事,严老师说,张颐武的东西错寄到他那里,他来中文系送到张颐武的信箱。我说严老师啊,我们都是晚辈,您打个电话,让张颐武自己去拿就行啦。严老师笑着说,你们都比我忙,我退休多年了,有时间,顺便走动走动。另一件是我回到家,接到周先慎老师电话,说他到中文系取邮件,错把我的东西给拿走了,要给我送来。我死活不让周老师送,问清了什么东西后,告诉他那个东西是寄给你也寄给我的,你拿走了我的,我再去拿走你的就行了。

注重生活中的细节,与注重历史中的细节,还有文学作品中的细节,在周先慎老师那里,是完美统一的。这是孔子以来,中华民族所追求的近乎“道”的境界。不论时代激烈变动,还是风气僵化保守,不论人生的密度与内涵繁了还是简了,总有一批仁人志士拥有和坚持这个追求。江河不舍昼夜,老一辈贤达也渐次告别这个世界,但对我这个曾经亲炙教诲的后学来说,周先慎先生并没有离去,在每一处春风拂过的地方,都有他温和的语音,娓娓讲述着文笔的繁和简、生命的简和繁……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
[!--temp.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