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皮王国”是我们一大家子的微信群名。
我们这一大家子人多,少说也有八十多口呢。平时大家都天南地北地各自忙碌着,只有过年时才能聚到一起。为了联系方便,堂弟们张罗着建起了“调皮王国”的微信群。今年春节聚会时,七叔郑重其事地提议:咱们姚家祖上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咱们家的微信群要成为学习群、读书群,大家都要写文章、发文章,让群里的书香气浓起来。
“我们读书的年纪正赶上文革,我虽说上完了高中,但没有读下太多书,可我不怕露丑,我要带头写!向红、秀梅都是科班出身,更要带头!”七爸直接“点将”。
“弘扬正能量,同意!”我和爱人赶紧答应。一屋子的人也纷纷响应。
从山东嫁到山西,在运城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河东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我感触颇深;对七爸所说的姚家祖上耕读传家的传统,也略知一二。特别是“晋威将军”、二曾祖父姚以价,从小父母双亡,却立志向学,在其四叔姚名魁的教育下,先是考入山西武备学堂学习,后漂洋过海到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回国后他不仅作为起义军总司令成功领导了太原辛亥起义,而且在戎马倥偬中临池不辍,临摹的“王羲之大唐圣教序”被于右任誉为“古今二晋”,在书法界传为美谈;他还著有《世风校正》、《抗战实录》、《读书札记》等著作,可谓能文能武。家里的长辈常常以二曾祖父的事迹勉励家里的后辈们好好读书。
过完年回到单位,我把早些时候写的一篇短文发到了微信群。文一抛出,群里立即热闹起来,七叔更是热烈表扬。我郑重声明:本人此番遵命抛砖,意在引玉,请大家该出手时都出手!
这砖真没有白抛:或短或长的文字在这之后纷纷出笼,实在写不出的,转帖一段美文,照样引来众人围观。七爸风中修风机写得生动传神、七婶分享的书法夺人眼球……一篇篇短文诗词、一幅幅摄影美图,成为投向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有一段日子大约因为手头事多,群里寂静了几天,七爸婉转批评:“杏撑粉伞柳叶嫩/诗家清景在新春/调皮王国论坛会/多日不见弄墨人!”堂弟伟伟赶紧冒个泡:“春咏雨来冬吟雪/七叔今把诗来索/调皮王国江郎尽/抛砖引玉来啰嗦!”由于建立了 “自我监督机制”,群里的晒文风气渐盛,书香渐浓。
二爸的写作更多属于“民间文学”派。春节过后,孩子们回城去了,他和二婶少不得赶紧想法“消化”剩下的年货 :“陈馍陈米陈油陀,陈肉陈菜陈豆腐,急急忙忙搭一锅,一头扎进灶火窝。左手柴、右手火,叮叮咣咣忙死我……掀开锅、用了饭,稀里哗啦吃个遍。吃得我走路腿沉,看东西头沉,上台阶脚沉,想做活屁股沉,我都成古货了,老陈?!”“厉害了,我的爷爷!” “很押韵很工整,有才!”“吃陈货让你高兴得写成了诗。”众人纷纷围观,群里一片喝彩赞叹。
这边“民间文学派”出手不凡,那边“学院派”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运城去年一冬无雪,不料过了雨水节气,一场春雪飘然而至。春雪下得洋洋洒洒,也引发了众人的诗兴。
“叮——”一声悦耳的微信提示音,打开手机看时,在中学教书的堂弟媳莉丹首先冒出水面:
“教学楼前罩屏纱/疑似神人柳絮撒/欲捉银絮作飞花/落入掌心春水化。”
这边众人喝彩之声还未落地,在永济工作的爱人又发来一首和诗。和诗写道:“伍姓湖上浮烟纱/中条山前漫梨花/细看调皮王国里/老赋新诗皆吾家。”
“不错!”“很美。”众人纷纷留言。
爱人把父亲练习书法的视频放到群里,堂弟儿子森森朗诵的“长歌行”音频也传了上来。老人面对自己书写的“马”字左看右看,森森奶声奶气的朗读有板有眼。三爸点评:“老树发芽,小树开花!”
95后的女儿在一家网络公司做微信公众号,《尬舞吗大哥》、《把成都循环了这么久,你听过关于济南的这首歌吗》……俏皮幽默的文笔、时尚而接地气的表达,给群里带来充满时代气息的网络美文,当然也博得了爷爷叔叔们的鼓励。
“诗香文美春满园/调皮王国有论坛/李白已古谁笑我/关公面前不胆寒”五爸这首题为《为调皮王国作者加油 》的诗作在群里刚一出现,立即引发新一轮热评。我和堂弟鹏鹏称赞诗歌后两句气势不凡,二爸和表弟宣娃提出不同意见,提出可否改为“李杜已去效师祖,关公面前敬忠贤。”七爸竖起手指夸赞:“好,开始推敲了!"
爱人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组公公婆婆初春阳光下在整枝、刮胶、读书、练字的组图,题为“老爹老妈的耕读生活”,引来众多微信好友围观点赞——或许是“耕读”二字,触动了大家对那种早已远离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向往。是啊,匆迫忙碌的时代里,我们被巨大的力量裹挟着,身不由己、跌跌撞撞地往前跑着;可是,对那种舒缓优雅生活方式的向往,却一直埋在我们心底的深处——就像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能够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受的,是心灵、精神的丰裕,而基本上与物质无关。
“叮——”、“叮——”,清脆的微信提示音再次响起,这次又是谁在晒自己的诗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