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击
名家散文名家小说名家诗歌签约作家作家档案文坛资讯
散文天地
生活美文往事回忆亲情友情博文选登东方散文西部散文
生活随笔
情感驿站生活空间人在旅途灯下漫笔报告文学百家悦读时事要闻征文选登文学采风
诗歌星空
现代诗歌古韵新声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诗歌赏析谈诗论道散文诗页原创歌词
小说方阵
国外小说现代小说都市言情微型小说故事新编讽刺小说
文学评论
小说评论散文评论诗歌评论新书快递文化时评作家访谈
文艺荟萃
网络文学文化遗产作家信札书画世界美术周刊人文关注时事要闻文史博览
校园文学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蒲公英文学大学作文

赵海荣: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发表时间:2018-06-03  热度: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谈大型纪录片《苍天圣地阿拉善》

文 / 赵海荣

 

 QQ图片20180603071638.png

巴图朝鲁,蒙古族剧作家。主要剧作有 12集电视连续剧《阿拉善亲王》、电影《土尔扈特郡王》,出版有散文集《沙漠散记》等。 

 

 在如今的文化圈里许多人将大量时间用于哗众取宠、自娱自乐的时候,阿拉善剧作家巴图朝鲁却一直默默无闻地潜心创作,佳作频出,给人们带来一次次惊喜。

近年来由他创作的影视《阿拉善亲王》、《土尔扈特郡王》等拍摄完成后,多幕蒙古剧《跤王夏利宾》也由阿左旗乌兰牧骑搬上舞台。出身媒体高级记者的巴图朝鲁是地道的阿拉善人,为了撰写出一部真正客观反映阿拉善的纪录片,他用两年多时间翻阅了大量的史籍和档案资料,亲自去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北京、呼市等地访问了二十多位专家学者以及阿拉善的老人,撰写出12万多字的长篇纪录片脚本《苍天圣地阿拉善》。如今,10集纪录片《苍天圣地阿拉善》由内蒙古电视台摄制完成,并在全国多家电视台播出,引起很大反响。

这部大型电视纪录片较以往阿拉善的同类影片规模宏大、制作精良,用图像客观地讲述了阿拉善的前世今生。脚本是纪录片的基础,巴图朝鲁在撰写脚本时不完全拘泥于历史,更没有罗列历史,不刻意借史进行政治说教,始终以历史文化演变为最基本的创作线索,挖掘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将阿拉善的历史掌故与文化性、艺术性、欣赏性融为一体,把一个地域显明的历史及文化现象鲜活地揭示了出来。全片无论人与自然的和谐,民族、宗教文化的融合都始终贯穿“民族和谐、国家统一”这个主题,是一部全景式记述阿拉善的纪录片。

有专家考证,阿拉善也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存在,贺兰山、曼德拉山等处的古代岩画,就是历代北方游牧民族留下的早期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经济生活的痕迹。盟府巴彦浩特古为定远城,清时仿照北京故宫格式修建了王爷府,故有“小北京”之誉;额济纳旗东南废弃的著名黑城还是北宋时西夏设置的“黑山威福军司”。

明末清初,卫拉特蒙古各部合并为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大部。康熙年间,顾实汗孙和罗理率和硕特余部“庐帐万余”移牧阿拉善地区,康熙专门设置了阿拉善和硕特旗;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又率领部众历经千辛万苦,17万土尔扈特人以损失过半的代价重回伊犁故地,有部分土尔扈特人驻牧额济纳,乾隆帝又设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两旗均上不设盟,直属清廷理藩院管辖。

这部纪录片就是讲述的阿拉善和硕特与额济纳土尔扈特两部深厚的宗教历史文化,独特的风土人情,为观众一步步揭晓“秘境”的面纱。影片每一集都不是在一本正经抑或枯燥地述说阿拉善历史,而是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胡杨树下》以一棵古老的胡杨树揭起土尔扈特蒙古过往沉甸甸的一页。这棵富于传奇色彩的古老胡杨,所以能引起观众对土尔扈特蒙古族传奇经历的关注,是因为传说额济纳绿洲这棵年长的胡杨树见证过土尔扈特人定居黑河的经历,被土尔扈特人誉为“神树”。每年金秋黑河两岸胡杨染成一片金黄时,土尔扈特后裔们不分男女老少皆手捧哈达前去祭拜。如今远在俄国的卡尔梅克人也每年有不少男女前来祭祀这棵“神树”。俄国卡尔梅克人也曾是土尔扈特蒙古部落的一部分,当年沙俄军队为了防止他们东归,一直包围了他们十几年,不准他们离开伏尔加河沿岸,如今两地土尔扈特后裔们终于认亲,并在“神树”下相逢。影片镜头一直延伸到俄罗斯圣彼得堡和伏尔加河畔,这在反映阿拉善的纪录影片还是第一次。两地土尔扈特的故事用胡杨作引媒,浓郁的乡愁弥漫在胡杨树下。

阿拉善只所以被称为“圣地”,是因为戈壁有关达赖六世活佛仓央嘉措的传说。阿拉善的宗教与和硕特部首领曾送达赖喇嘛入藏有关。和硕特部在西藏驻兵,对黄教有过专门的扶持,因而整个阿拉善地区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很深。民间一直传说达赖六世活佛仓央嘉措并没有死在青海湖畔的路上,而是辗转来到了阿拉善继续宏扬佛法,并建成了广宗寺(南寺)。

在阿拉善僧侣们中有关仓央嘉措的故事经过辈辈相传,信徒们深信阿拉善就是达赖六世的归宿地。尽管史籍中尚未发现文字记述,信徒们还是深入信不疑广宗寺灵塔中的肉身就是仓央嘉措。仓央嘉措在阿拉善的传说给阿拉善秘境增加了无穷魅力。                                               

《贺兰佛缘》这一集就说的是仓央嘉措这段谜一般的经历。编导们是通过满面苍桑的老僧人口中的生动讲述,复活达赖六世在阿拉善的那段经历的。民间对仓央嘉措的研究,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关于苍央嘉措的“归宿”编创者不下定论,客观地告诉世人,让社会去认识、评价、理清,观众还是体会到了“无来无去,不悔不怨 ”的神秘氛围。

在地理上,阿拉善被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植被稀少,环境艰苦。生活在这里的阿拉善人在险恶环境中顽强生存,世世代代守土一方,并努力改造生态。有关阿拉善人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编导们没有老套地记录阿拉善人民保护生态那轰轰烈烈的宏大场面,而是以人物故事为切口,效果更生动。

片中《黑城绿梦》以写实的手法记述了阿拉善那位名闻遐迩“戈壁愚公”苏和。苏和是阿拉善众多不愿向大漠屈服的戈壁人一个缩影。他原是阿拉善盟一位盟级领导,退休后本应当过一种含贻弄孙的休闲日子,可他立志要为改变家乡生态做最后的努力。他和老伴搬到额济纳黑城边安营扎寨,植树种草,每日迎着狂风出,披着黄沙归,硬是在黑城边辟出一片绿荫来。这位大漠愚公的行动感动了阿拉善人,在他的感染下戈壁上更多的人参与到治理环境的大军中。现在的黑城几块绿地绿荫覆地,鸟鸣蜂吟,一片盎然生机。这就是不屈不挠阿拉善人的真实生活,鲜活的人物、动人的故事,极大的增加了这部纪录片的感染力。

在国内大概还有一些人的印象中草原上蒙古族人还处在勒勒车时代,其实现代文明在戈壁早已无处不在了。

阿拉善人过去和现在是如何生活的?这是世人十分关心的。《大漠骄子》这集用两条线索记录了草原上一对父与子的生活,反映了现代戈壁人生活观念的碰撞。父亲身上更多地保留了传统的牧人生活方式,甚至沉浸于旧时代的生方式。他要重新体验一下昔日的牧人生活,与牧人组织了百峰骆驼从巴吉林沙漠深处盐湖驼盐起运,经历了沙暴饥渴,一路千辛万苦,踏着漫漫黄沙,经历了近半月时间才终于到达巴丹吉林边缘的雅布赖镇。“叮咚,叮咚”的驼铃声击碎了戈壁的寂静和荒芜,成为大漠一道恍如隔世的风景。旧事重现,也重新圆了一次老人的梦想。

儿子达楞太身上体现了当代大漠人的活跃和与时代和拍的理念,更多地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他爱上赛车,用他那辆过时的旧吉普参加了几次“阿拉善英雄会”汽车拉力赛。达楞太的车队成员都是牧人之子,他们熟悉大漠的脾性、大漠的胸怀,爬沙越坎如履平地,尽管和国内外赛车手的赛车不在一个档次,但依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赢得国内顶尖赛车手的惊奇。

用两条线索交叉进行,增加了纪录片的节奏感,老人怀念昔日牧人的生活,因而片中重新组织起驼队运盐就很自然,真实了很多。这个故事,不仅让观众了解了阿拉善人往昔的生活,也晓得了阿拉善新生代的生活和观念。情节的设计极妙,避免了为拍纪录片组织驼队摆拍作假。

阿拉善虽地处戈壁,赏石文化历史悠久,台湾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的肉形石“东坡肉”据传就是阿拉善王爷献给清王的贡品。近些年散落在阿拉善广袤戈壁形色各异石头引起人们的重新喜爱,玩石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并且走出戈壁,在赏石界形成了“南柳州,北阿拉善”的格局。纪录片记述了这一现象,手法上编导们不是不厌其烦地展示满街摊头的奇石交易,而是着重述说奇石文化,从新颖的奇石乐说起,表现了阿拉善的奇石文化档次。

到过阿拉善的朋友爱说一句民间流行的话:“走不出的阿拉善”。这句话不仅是单说阿拉善的地域广大,更是阿拉善人情谊真诚深厚的概括,有朋自远方来,在阿拉善相逢每每难舍难分。

《回到定远》这一集就将和硕特蒙古民族善良、朴实表现的极为深刻。影片记录了阿拉善末代亲王之女重回定远营的故事。 

已经“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未改鬓毛衰”的亲王之女达锐,少年时就随亲王离家,如今已是满头白发回故乡省亲,家乡人以最热烈的方式欢迎她,青年们跳起了安代舞,技艺最好的烤全羊师傅亲自为这位亲王公主烧烤全羊。大家围着她跳呀唱呀,镜头里的这份亲情没有丝毫虚假,不仅仅深深地感动着这位少小离家的公主,也深深地感动着观众,让人久久沉浸于乡愁中。这里编导们述说阿拉善的纯朴民风、待客之道,不是干瘪地念白,借公主回乡这一寻常情景就将阿拉善人的民情风俗表现了出来。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纪实性,以往的这类纪录片讴歌当代为主,述说历史也是挑挑拣拣,或多以“春秋笔法”,观众多不满意。《苍天圣地阿拉善》编导不是苍白地解读阿拉善历史,而是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不人为控制叙事结构,摄像无论远景、中景,从构图、用光、色彩、镜头的移动、拍摄角度、景别等方面都显示出编创人员的高水准,在影片的动感、冲击力、情节性和故事性等各方面都有上乘表现。

近年我国人文纪录片在强调真实再现内容的基础上强化了创作的解密性、戏剧性、悬疑性、传奇性和故事性等特征,而这些典型特征很多是通过细节和故事化的表达手法表现出来的。显然这部片子借鉴了新时代的一些表现技法。撰稿是剧作家,在撰写脚本时关注一些传奇性和故事性是自然而然的,使整部片子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这部纪录片全片同样做到了纪实和与故事的融合,高雅与民俗的结合,阿拉善的自然、资源、历史、民族、经济、文化、服饰、饮食、宗教几乎都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大量的影视同期声,体现了本纪录片的新闻真实性,使影片音效更有现场感,增加了信息量和感染力,使这部纪录片达到了文化性、知识性、艺术性、欣赏性的统一,实现了宣传的最大效果。


 QQ图片20180603072116.png

 作者简介:赵海荣,高级工程师,内蒙古工艺美术大师、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家、评论家。文艺评论散见于《文艺报》、《名作与欣赏》、《朔方》、《草原》等。出版有《阿拉善散记》、《故情千里》以及专著《阿拉善仿古地毯浅说》、《阿拉善左旗读本》等。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
[!--temp.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