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自传》三卷,字数达136万字,是中国当代作家生前书写的最完整、最充沛、最丰富、分量最大,也是最严格的意义上的一部自传;甚至也可以说是中国传记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最长、最富足、最成功、最具历史价值、思想文化意义和美学意蕴的优秀长篇传记文学巨著;它是现代学人自传的理念的发展和坚挺的实践;是当代传记文学的扛鼎之作,争光之作。它大大提升了中国传记文学的思想艺术品位,提升了中国传记文学在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如果说,此前,我们传记文学界的很多专家学者努力地大声地呼吁传记文学是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应该给传记文学独立的文学文体地位,但是,很多作家、学者、文学史家还不太赞同或不太重视的话;那么,请看看这部《王蒙自传》,看看茅盾的《自传》,刘白羽的《心灵的历程》等,看它们是不是真正的传记,又是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传记文学是不是应该是独立的文学文体!
《王蒙自传》是王蒙历尽坎坷屈辱而经过艰苦奋斗走向成功的悲壮慷慨的奋进史,是一位文学大师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经历的真实细腻的“文心雕龙”,是一位艺术探索者对自己几十年文学创新探求的心得阐释,是一位长者由草根而高官的人生之路、创作之路、从政之路的真实剖白,是一位大智大勇者、大起大落者对人生历程亲情友情恋情的深情回顾,因此,这部自传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思想文化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文化史、思想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
王蒙一生经历与毛泽东、邓小平、胡耀邦等领导有关系,同胡乔木、周扬等领导人有过不少交往,更与现当代国内外著名作家艺术家有友情友谊,与海外华人作家艺术家及国际友人有不少接触,因此他的自传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史料价值、文化价值乃至政治价值。
王蒙对自传写作有很高的、很自觉的认识,有一种使命感。他说:
我一直觉得自己有一个使命,把我亲见亲闻亲历的新中国史记录下来,把我这一代新中国建立时期的青年人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与青年革命家们的心路历程表现出来。有太多的争拗,从而会是太多的偏见,太多的这样那样的需要,这样那样的潮流,这样那样的因人而变的说法,它们分别抹杀着不同的事实与侧面,它们宣扬着某一点某一面某一种——而不是全部,不是深刻,不是立体,也不是、起码不是足够的真实。更多的人是在用事实来说明白己的见地,而不习惯于运用事实来校正见地、“生产”生发生长见地。于是这个也敏感,那个也纷纭,竟然没有几个人说得清来路,没有几个人看得明白己的脚印。这怎么能算是一个郑重的历史创造过程呢?
这里,作者写得极为真实。作者也敢于直面严竣的真实。作者是那样辛酸地写出家乡人民的贫穷:“而父亲常常带几分神经质地告诉我,他小时候上厕所没有卫生纸可用,连石头土块也用光了,于是人们大便后在附近的破墙上蹭腚(肛门),结果一堵破墙的一角变得光滑锃亮。”他还详细讲述了他父母亲的性格,致命的弱点、缺点和怪脾,记述了他父亲与母亲之间的争吵斗争互相伤害以至离婚,甚至写出父亲在日本留学时“夜宿暗娼家”的日记。作者没有为亲者、尊者讳。他大胆地宣布了他的诚实的、真实的原则:
写下这些我无地自容。也许这是王蒙的白痴,也许这是忤逆,是弥天的罪,是胡作非为,哪有一个人五人六能这样书写自己的父母,完全背弃了避讳的准则。是的,书写面对的是真相,必须说出的是真相,负责的也是真相到底真不真。我爱我的父亲,我爱我的母亲,我必须说到他们过着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必须说到从旧中国到新世纪,中国人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不论我个人背负着怎样的罪孽,怎样的羞耻和苦痛,我必须诚实和庄严地面对与说出。我愿承担一切此岸的与彼岸的,人间的与道义的,阴间的与历史的责任。如果说出这些会五雷轰顶,就轰我一个人吧。
他的这段话令我想起卢梭《忏悔录》里所提到的自传写作中的真实与真诚。这种真诚保证了这部自传的高度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历史性。
这部自传不仅写出了王蒙坎坷曲折而又辉煌有为的人生历程,更在这人生旅途中写出了他的乐观、顽强、奋发有为、绝顶聪颖、幽默风趣和豁达大度的个性风采;写出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王蒙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他少年时就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1953年就开始文学创作。他第一部作品就引起了争论和反响,他的第一部长篇也得到出版社好评。但他却还是被划成了右派,送到北京郊外劳动,以后更被弄到新疆劳动。可是我们的王蒙却能“置之死地而后生”“深信早晚能化凶为吉,化坎坷为坦途”,并且得“贵人”相助。他在北京郊外一担石、三乐庄劳动中表现“很好”,到新疆后,他不但很快同少数民族父老乡亲打成一片;而且他还利用,要求大家学毛著、语录的机会学好了维吾尔语等多种语言,并且从事翻译。
1976年,他的热情、智慧和才情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他文思泉涌。他一连写出了那么多好作品。他积极地、不懈地探索和创新,成为新时期文坛上最具有活力和探索精神的作家,成为创作最为丰硕的作家之一。
作者在人生与文艺创作上总是:“挖掘美好与闪光的东西,这是我的价值追求……”“我是宁愿天下人负我,我却不愿负天下的任何一个人。我宁愿写出的美好与闪光的诗因为其近俗而被忽略,也不愿意用恶毒的咒语与惊天的吹嘘来赢得伪名。”
不久他成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当了文化部长;以后又成为中央委员。他“老觉得自己有一个使命,充当中央与作家同行们之间的桥梁,充当文艺探索的保护者”。他执着地认为,作文艺界的领导,主要的就是“当减震减压的橡皮圈”,起“沟通作用,健康作用,照顾大局的作用,缓解矛盾增进团结的作用。”作者还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他的原则:“团结所有同行但不拉帮结派,尊敬所有的领导但不逢迎投靠,不说假话,不曲意献媚”。王蒙团结文坛作家,王蒙也走遍了亚洲、欧洲、非洲的数十个国家,向海外华侨和各国政要、文学艺术家传递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情谊,并与与他们切磋交流。
王蒙当了政协常委之后,积极献言献策,“我前后在政协全体会议上作过四次发言。1997年我讲过建设文化大国刍议。2005年讲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2006年讲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2007年讲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的发言频率如此之高,效果越来越趋于热烈:最近两年的发言,都是只用了六七分钟讲,同时获得了六七次打断讲话的掌声。对于实际工作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在政协,说了当然不是白说:大量的事实证明,我国的政协事业大有可为,对于我国的发展进步,其潜力还大着呢!
尤其是政协的机构使一些并不处于社会政治生活中心位置的人士——如宗教神职人员、特殊界别的代表人物等——成为政协的重要角色。还有一些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人物,包括遭遇了一点小小曲折的同志,在政协都得到了足够的倾听和重视。政协的这个特点使我想起批林批孔中所说的那个“举逸民”来。就是说,有了政协,多少积极因素被调动起来了,多少消极因素转化成了积极因素。
至于政协的小组会上,言路之广,空间之大,气氛之和,态度之善,应属首曲一指。政协是一个政治文明走在前头的地方,希望这种文明有浸润熏染扩展的作用。
王蒙就是在当了作协领导,当了文化部长,当了中央委员之后,他都还是争分夺秒地拼命地写作。作者毫无隐讳地宣称对文学的挚爱之情,宣扬自己的文学天赋、文学才华及创作的激情:“我说过,我好像有两个脑袋,一个脑袋工作、开会、会见、谈话,一个脑袋写作。我也说过我的写作是全天候抗干扰的写作。”他甚至觉得“一面当着部长一面抓紧一切机会写写小说,这很难说是一个成功的经验,却更像是一种矫情,一种任性胡为,一种过分的个性张扬,一种无奈。我甚至还认为,保持我的一个文艺从业者的形象、身份、地位、自我感觉,有利于做好桥梁,做好纽带,做好一个健康的与理性的因素。”
他写出他的自信与超越:“九条命也好,多几个世界也好,仍然是一颗心,一个愿望,一个一以贯之的辛苦与快乐。我尊重历史也期待着对于历史的逐步超越与拓展。我尊重革命,也期待着革命当真学会如何建立一个新世界。我写作,因为我期待记忆、情感、思想、趣味……人的精神能力的扩展,人的精神空间的拓宽,人的精神面貌的明朗与亲和……我期待着人的精神与胸怀成为海洋,成为天空,成为阳光,成为大风,成为森林,成为大地,成为山岭,成为明月……我已经或者会要成为一个界碑,比一般界碑大一厘米的界碑,往左大一厘米,往右也厚一厘米,往前多一厘米,往后也增加一厘米。多一点胸怀。多一点选择。多一点包容。多一点自信与信任。多—点融合吸收。多一点跨越和提升……”
《王蒙自传》通过他的人生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不仅写出了他的鲜活独特的个性,还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榜样:只要你努力奋斗,成功就属于你!
《王蒙自传》还通过他的成功,写出了促进他成功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写出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是欣欣向荣的新中国让他从十八岁就崭露头角;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使他大展宏图,一飞冲天;又是新时期中央的政策使他屡屡得以受到保护。他的成功,见证了改革开放确实为文学艺术的大繁荣大发展,为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与大放光彩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王蒙是位优秀作家,这部自传是在他艺术创作能力正强的时候精心写作的,因此《王蒙自传》不但有丰富博大、令人玩味不尽的思想社会文化内涵,还有高度的艺术成就,有丰富优美的美学意蕴。这主要表现为强烈奔放的感情倾注,散文和小说的笔法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综合运用,大气磅礴的人物、风物、景物的描绘,还有气势雄健、汪洋恣肆的艺术语言。
《王蒙自传》写热情澎湃,气宇轩昂。作者对自我、对文学、对亲人、对朋友,对国家民族,都倾注着炽热的爱心。请看作者对写作《青春万岁》的描写:
我愈来愈感到长篇小说的结构如同交响乐,既有第一主题,又有第二第三主题,既有和声,还有变奏,既有连续,有延伸、加强、重复又有突转与中断,还有和谐与不和谐的刺激、冲撞……结构的间题,主线的问题,与其说是一种格式一种图形不如说是一种感觉,对于小说写作的音乐感韵律感与节奏感是多么的迷人!像作曲一样地写小说,这是幸福。
再看他写他对新疆的感情:阴差阳错,天可怜见,我有了新疆,我有了维吾尔,我有天山、昆仑山,伊犁河、叶尔羌河,博斯腾湖与赛里木湖,还有寂兮寥兮的大漠戈壁。我爱它们。这永远让我亲切,让我踏实,到新疆,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是一种诗词的写法。也还可以写成“未老便还乡,还乡笑一堂”!都动人。
回家,永远是一个让人舒服的字眼。
这些描写,简直给人一种抒情诗的感觉。
作者是这样热爱他的雕窝的农家院:雕窝的我的农家院里,有一块土地,在目前家家利用住地多盖房屋发展旅游的时刻,几乎已经找不到谁家里还有一块地了……我乃决心把我家的农业变基成林业。除原有的核桃与山楂外,从遵化东陵移来了两株梨树,两株黄杨,一株香椿。自然生长出两株黑枣,我都找人嫁接崩成了柿子。一株长得很好,另一株已经嫁接成……此外还有一株杏树两株小核桃树。不论走到哪里,当我想到有几株树是我所能够思念的,我感觉很好。有树木可以越洋挂念的人是幸福的。树木就是亲人……
他以无比深情的笔墨,记录着文坛前辈怀念着知心的文友:几位老同志的离去令人黯然神伤。李一氓与我接触有限,然而他竭尽全力地保护我在特殊的情况下不受恶意的伤害。他对我讲过他的动作的不便,然后就一天不如一天,然后静静地离开了人世。他是创造社的成员,他担任过新四军的秘书长,他是诗人、书法家、古籍专家。……
冯牧在医院中不忘与我讨论一些文学现象与文学主张……
陈荒煤临了也是与我讨论电影事业。……
他们的离去好像是事先约会好了的,说一声走就都走了个干干净净。
而唐达成的去世令人意外和沮丧。……
比较想不到的是张光年同志的离世。2001年秋,人们为光年过米寿,即八十八岁生日。到了2002年1月,他突然心脏出了毛病,四天后,说走就走了。这倒是:是他的性格,是非分明,说干就干,从不拖泥带水。对于自身的生命,他也是这样的。……
他甚至于告诉我,他的孩子曾说,一个《黄河大合唱》,一个《文心雕龙》的翻译,是他为祖国文学事业留下的唯二作品。说得有点绝对,但事出有因,令人长叹。
人是无法预见自己的寿命的。光年曾经以为自己还有更多的时间,然而,这事他自己做不了主。世界上那么多事你管不了,包括你自身的存殁。我们无法太自信太自以为是。
这些人的去世意味着作协的一个时代的结束,从此,不论是人事是作风是方法是重点是面貌是气氛,作协及其他类似团体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了。
这里要特别提到王蒙的文学语言。王蒙上天入地的经历,首都、新疆、祖国各地及世界各国的讲学游历,丰富多彩的见闻,古今中外的阅读,加上他的博学多才,睿智聪慧,反应机敏灵活,所有这些,使他语言特别丰赡,极其充沛豪爽,极其雄放恣肆,极其跳荡飞跃,加之他又爱使用叠词叠句,排比、对仗、重复、拈连、回旋,于是形成王蒙语言的独特景观,如长河奔腾,如巨浪排空,如大海波涛,如狂风呼啸,如惊雷闪电,一泻千里,汹涌澎湃,给人强烈的情感冲击。请看他对作家的描写:
作家皆是情种,揽月思飞,望洋兴叹,赏花欲醉,观叶知秋,思人生之悲不胜悲,诉男女之怨而又怨,爱有爱的理由,如胶似漆,如诗如梦,叹有叹的说辞,似痴似恨,似妄似魔,把桃花说得盛开,把荷叶描得凋落,趋革命如牛虻扑火,做名士似阮嵇再世,整个一帮子贾宝玉林黛玉,赵括谈兵,猴儿弼马;偏偏逢此盛世,北伐没完社会已经分裂,土地革命没有完又抗上了日,新中国的颂歌才起音已经斗了个不亦乐乎,上山下乡的锣鼓远未止歇已经是上市下海,全民皆兵远末完成已经是全民皆商,全民办公司了,而批林批孔言犹在耳,已经在五大洲建起了孔子学院。一个理念全无消化已经是与时俱进;谈诗文而路线方针倾向,校句读而核心领导指挥,面对雄伟壮阔,面对光怪陆离,面对哭哭笑笑,面对正正经经,面对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与讲完了再不见下文,你已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你已经舍弃一己奉陪一生,你应该拿出点什么感想——记录一一见证来呢?
这里面包含了多少内容,多少起承转合,跳跃跌宕,多少对仗对比排比,多少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王蒙的语言还极其幽默诙谐,机敏活泼,跳荡多姿。
如他写农居中的——
偶有老鼠客,或来松鼠玩。
杏核叼入室,存我枕席间。
想是为过冬,入枕好度寒。
大笑弃之去,另请觅家园。
积存颇辛苦,毁之我心惭。
核桃搬运走,所剩皆劣残。
松鼠时回顾,笑我已老年。
我亦笑松鼠,跳跃实堪怜。
青蛙不甚闹,蚊虫亦悄然。
壁虎陈胴体,飞蛾伴灯眠。
蝈蝈秋深叫,蛐蛐猛奏弹。
鸟鸣甚异样,声声断复连。
作者把这些小动物写得多么可爱,语言又是何等的诙谐,幽默,机趣盎然。
这就是王蒙的语言,王蒙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