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路过王村。那天,在罗依溪下火车,然后乘船,转过一道又一道山湾,在暮色降临之时抵达王村。放眼望去,清一色飞檐斗角的古旧建筑,依山傍水蜿蜒而上,看不见尽头。静静的,它就靠在酉水边,淡淡的炊烟缭绕着,如梦如幻,好一幅宁静的风俗画,似一场安详清远的旧梦。本不想留恋此地的,但是,一看到这浸染了厚重历史的古镇,很想探寻古华创作《芙蓉镇》的心路历程。书看过,电影也看了好几场,真想在王村走一走,领略那个特定历史的缩影。当我真正踏入这片土地时,在身临其镜中不免有些失落,与小说电影中的情景不搭界。不过,这不会影响我看王村的兴致。看看王村的夜景,看看这里的风土人情。下船后,随着石阶而上,踩着千年光滑的青石板,仿佛听见来到远古的歌声和人们的欢声笑语,影影绰绰在流逝的时光中冥想那时的繁荣景象。于是,我驻足凝望夜色中熙熙攘攘的游客,聆听游客的欢声笑语。沿清石板街再往前去,两旁古旧的店铺里,琳琅满目,大都是带有湘西风味的纪念品,如仿织印染品、竹盘竹篮竹帽,烟斗和精巧的石刻,有着土家族苗族的服饰,银制品,西兰卡普,牛角梳子……这些品类繁多的手工制品,表现出湘西土苗人民的心灵手巧,见证了这个少数民族生活之丰富多彩。尽管这些浸染着湘西风俗的物品价格偏高,但丝毫也不影响总是拥挤的游客,他们出手大方,喜得商家专拣好听的话语奉承游客。镇街依山而立,走过一道坡又拐两道湾时,举目而望,大大小小的刘晓庆米豆腐店有好几家,我便进了招牌上写着“正宗刘晓庆米豆腐店”,只见门庭若市,食客来自国内外,南腔北调,很难听懂。但从他们的口型中品出,他们十分在意刘晓庆。他们游古镇王村是借刘晓庆名声来的。一想到这些,不禁想到,古镇能有今天荣誉,断然是与文化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电影《芙蓉镇》,王村能有今天的繁荣吗?一部电影,给了王村的底气。又如凤凰古城全然是“沾”了沈从文的光。一个文人和一座城,我由此想到一部电影和一座古镇这个可作文章标题的最佳词语。我在想,如果一座千年古镇是沾了一部电影的光,这未免让人惆怅:纷纭沓至的游人,到底是来寻访湘西风情的还是来触摸明星芳迹的,使人愕然也让人默然。
镇街入口处,挂着刘晓庆手书的“芙蓉饭店”招牌。据店老二说,是刘晓庆曾开过的饭店,店内座无虚席,生意火红。大厅上方,挂着老板娘与刘晓庆的合影,并附说明:芙蓉饭店新来的伙计。仗着这一合影,生意不好都不行。再往前面走去,却又出现了“正宗刘晓庆米豆腐”,我怯怯地问老板,老板一脸正经的告诉我,前面是刘晓庆摆摊的地方,这里才是她的家。这古老的屋前还立了一块“在此留影,收费一元”的牌子,有许多游客都交了钱,放心大胆地在此拍照。随着夜幕的降临,喧闹的王村有所收殓了,我享受着这王村的夜色,倾听瀑布的喧嚣声,一曲《春江花月夜》在脑海中回旋。其实,我游王村并不是冲着刘晓庆来的,而是王村沉郁的历史和它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体验历史的沧桑和厚重感。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游王村是因为刘晓庆,这对千年古镇王村来说,是不公平的,我们所探究的是承系千年的民风,民俗,民情,而不应该为了一部电影和名星慕名而来!欣喜的是,王村依然保留千年古镇的风貌,丝毫没有被现代城镇化淹没,保持“清水芙蓉”高雅之态。水边的歌舞场终散了,所有的旅店都是客满,我无法找到一处可供容身的旅馆,那怕一处简陋的房间。我继续慢悠悠地走着,戏场不时传来土家傩戏的说唱声、锣鼓声、唢呐声,恍惚行走在千年之中某年场景之中。远处的吊脚楼上,有隐隐的二胡声飘来,那是阿炳的曲子,穿透古镇沧桑历史,如梦如烟,我望着瀑布之上粼粼月光静坐,像是默守着什么,又像是生怕惊动古镇此时的幽静……
作者简介:覃正波,男,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2015年创作文学作品,现已在公开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40余万字,系湖南省散文学会、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