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钱,就是榆树结的果实,因大小和形状都类似过去的铜钱,俗称“榆钱”,谐音“余钱”,寓意年年有“余钱”。
虽然没有松柏的伟岸和杨柳的婀娜,但不择土壤,木质坚韧的榆树,在东北的城镇乡村,几乎无处不在,特别每逢阳春四月,树上碧绿鲜嫩,小小圆圆似铜钱状的榆钱,破蕾绽放,一嘟噜一嘟噜挤在一起,叠摞相拥,被灰褐色的榆枝串连成串,醉挂枝头,渐长渐密的榆钱,压得榆枝如金秋沃野上丰硕的谷穗那般,躬身弯腰,葱茏妩媚,随风舞动,低吟浅唱……
榆钱,当地人称“春天第一果”。大自然流程,春华秋实,惟有榆树逆行,先果后叶,提前把果实馈赠给春天。花卉以花报春,榆钱以果迎春,所以榆钱又叫“报春果”,只要榆钱一露头,春天真的来了,故乡农谚:“榆树开花,快种庄稼。”
甜甜的,香香的,脆生生嚼着嚼着又滑滑的,过去,东北的孩子,包括女孩子,春天里没有没吃过榆钱经历的。在那个年代,榆钱就是孩子们喜欢的零食,甚至是孩子们追求的“口福”。儿时,古镇不大,榆树不少,唯有镇供销社大院东北角的那棵百余岁老榆树最招惹孩子们,因为它结的榆钱又大又甜又好吃。老榆树大约二十多米高,加上供销社的大墙也高达两米之多,要吃到它的榆钱,需要费点功夫的。念书不好,玩耍有道道的三虎子干脆把自家的木梯扛来,可墙脊又是尖尖的,站不稳人,站上去了也够不着,我和三虎子几次想爬树,都被院内的“老更倌”喊住了。
正当大家急得团团转时,机灵鬼玉良子的弹弓派上了新的“战场”,嗖、嗖、嗖,弹无虚发,馋人的朵朵榆钱天女散花般的应声从空而降,引发大家的阵阵哄抢……可惜好景不长,玉良子的泥球眨眼的功夫就打光了,大家刚刚品尝到甜头,还意犹未尽,就面面相观起来了。这时,我的提议赢得了玉良子和大家的响应:就是赶快回家团泥球去,明天拿够泥球的吃榆钱,不拿的和拿不够的,不准来,来了,也不准吃……
榆钱,不仅孩子们喜欢,大人们也在无奈时充饥。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虽然年景欠佳,雨水失调,干旱频发,天性坚强的榆树,依旧“顽强不屈”,硕果累累,危困之际,榆钱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与小米成粥,与玉米成馍,与野菜成汤,伴着古镇熬过了艰难的岁月。其间,尤令人难忘的是,饥饿到了极限的人们,也会失去理智,为了裹腹而争抢榆钱到了几乎毁枝灭树的地步了,好在公社广播站及时播发了公社《关于保护好树木的紧急通知》;同时采取了街道居民委,农村生产队,机关单位和中学生有组织的采摘榆钱的办法,才有惊无险,使灾难年代的古镇依旧树绿成荫。
在物质和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榆钱是人们生存中不时泛色的一份“颜料”,调色人生,丰富岁月。
初中二年级时,春季开学不久,语文王老师布置了以“春”为主题写一篇作文,我就以印象最深的榆钱写了篇《榆树钱》,还记得其中有四句打油诗:“东北农历四月天/榆钱成摞树枝弯/你撸我折都去抢/越吃越觉嘴里甜。”没成想,我这篇《榆树钱》竟成了学年新学期首次作文讲评的范文了,还赢得了同学们一拨赞许示好的目光。只是王老师讲评时,把其中的“越吃越觉嘴里甜”改成了“越嚼越觉心里甜”,当时,自己还有点诧异,诚然,过后心静叹服了——老师就是老师啊!
榆钱,是春天的使者,到了5月下旬,榆钱叶片渐渐干瘪呈白黄色,而中间的籽核已经成熟,嚼起来香味可口。离别的时候到了,只需微风,榆钱便恋恋不舍的告别了“母亲”,常与柳絮同行,飘飘洒洒,满天飞舞,时与柳絮缠绵,恰似“伞花”,飞来飞去;时又恣意独舞,形如“雪片”,飞去飞来,碧空,田野,水面,路边,天幕掠过身影,大地印过足迹,一旦着附土壤,就会生根发芽,开启生命的再次轮回……同时,抑或又在提示人们:春光已殆尽,夏日如期而至了。宋代词人柳永词曰:“榆钱飘满闲阶,莲叶嫩生翠沼。”
年代使焉,伴着榆钱成熟落地,中小学都会开展一次业余捡拾榆钱种植榆树墙活动。那时,我们的班主任陈老师,是位既慈母又严厉的女老师,为促进活动有效开展,决定搞一次“上交榆钱比赛”,最终还要评出前三名哩!师道尊严,小时候,老师就是“上帝”,同学们都积极认真而热烈响应地捡拾榆钱,男同学们使蛮劲满地收搂,一会儿一堆;女同学们则一丝不苟地摘下头卡子拉直,像针一样的一个一个扎起。评比那天,陈老师当众随意从女同学和男同学上交的纸包中,各抽出几包,先是展示女同学保质保量一个是一个的榆钱,然后让大家看到的是男同学好残混杂,还拌有土块砂粒的榆钱,此时此刻,女同学们高兴得像花儿一样,因为前三名都是她们的,而男同学们楞楞地“傻小子”一般,哑口无言了,因为量再大而质差,也还是“名落孙山”了。
榆树墙,成了镇上两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必不可缺的标志和风景,无论篮球场、操场,还是办公室、各班级、图书室、实验室等,都有榆树墙相伴。陈老师说:“每一个同学都是植树人,榆树墙就是你们捡拾榆钱和辛勤汗水融合的结晶。”小小的榆钱为校园创造了绿色,绿色是生机、是希望,“园丁”在绿色的掩映下,辛勤耕耘,浇灌着明天,营养着未来。
岁月沧桑,流年似水。几年前,在故乡古镇举办的“风华三届”(老初一至老初三)同学会中,就有一项“重返母校”活动,中小学校园早已今非昔比了,都变成了房楼式现代化教学场所,“榆树墙”也只能在记忆中去搜索找寻了。还好,在中学东南的墙隅处,还发现一片用木栅栏圈起来的榆树林,约有30棵左右榆树,向导老师告知,这是保留至今的一块上世纪六十年代栽种的榆树墙。惊喜中,同学们在这里拍下了一张题词为“我们与岁月一起成长”的合影照片。
榆钱,所以曾被人们喜爱,除了好看,还有食用,说起食用,想到只是儿时孩子们的童趣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救饥吧!丰衣足食的幸福和现代生活方式,使得榆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渐行渐远了……然而,如今在故乡古镇,榆钱却再次“亮剑”,重放异彩。
前不久,回故乡,几个发小相聚,大家又聊到了儿时淘气吃榆钱的往事时,做了多年医药生意的玉良子告诉大家,榆钱是天然的食材,是不上化肥,不洒农药的纯绿色食品,含铁元素是菠菜的6至8倍,西红柿的40至45倍;榆钱还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降低胆固醇,助消化;含钙、磷,又能助眠入睡等等。
那天中午,玉良子把哥几个请到了外孙女的酒楼,品尝了一顿地道的“榆钱宴”,四个菜:榆钱炒肉片,榆钱香菇塌豆腐,香炸榆钱丸,与西红柿、黄瓜一起“凉拌榆钱”;一汤:榆钱、小白菜和粉丝合成的“榆钱汤”;主食:榆钱饺子,榆钱蒸包,还有用榨汁机把榆钱榨汁与面粉、鸡蛋合成的“榆钱鸡蛋饼”,非常好吃,有口感。酒,喝的是吉林榆树市产的“榆树大曲”。玉良说,现在还是“榆钱饮食”试运行阶段,不过,一天的投放量一个中午就卖光了,因为是绿色保健食品,卖相可观,而且准备开办“榆钱网餐”。同时,将大量收购的榆钱速冻保鲜,冷库存储,让季节美味常年可餐。
离开酒楼时,我回头看了一眼,酒楼的门市牌匾鲜艳醒目,红底衬托6个隶书金字:“钱雨绿色山莊”。
作者简介:田广学,曾经的军人,警察,公务员。爱好:文学,美术,书法,音乐,旅游,集邮等。尤其喜欢收藏"十七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