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击
名家散文名家小说名家诗歌签约作家作家档案文坛资讯
散文天地
生活美文往事回忆亲情友情博文选登东方散文西部散文
生活随笔
情感驿站生活空间人在旅途灯下漫笔报告文学百家悦读时事要闻征文选登文学采风
诗歌星空
现代诗歌古韵新声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诗歌赏析谈诗论道散文诗页原创歌词
小说方阵
国外小说现代小说都市言情微型小说故事新编讽刺小说
文学评论
小说评论散文评论诗歌评论新书快递文化时评作家访谈
文艺荟萃
网络文学文化遗产作家信札书画世界美术周刊人文关注时事要闻文史博览
校园文学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蒲公英文学大学作文

阎 逸:那些离开的人

发表时间:2019-04-11  热度:

   在现当代的世界文学中,移民作家的写作是建立在多元文化之上的,“一种观念和经验总是对照着另一种观念和经验……从这种并置中得到更好,甚至更普遍的有关如何思考的看法”,我们熟知的奈保尔、库切、拉什迪、石黑一雄等,都是在对文化身份的迷茫和对生存身份的辨认之中寻找着自己的心灵之根。在这层意义上,移民就是一个丢失了文化家园的无根者,或者是一个生活在文化夹缝中的边缘人。奈保尔在《抵达之谜》中这样写道:“我看到世界在流动,人的生命是一系列偶尔交织在一起的轮回。”世界是什么?轮回又是什么?一切都在不断地被拆除,被重建,而曾经发生的,还在继续发生。

微信图片_20190411085228.jpg

丽萨·康的小说《离岸人》,让我想起另一个移民作家珊迪·塞卡兰的《幸运男孩》,同样的令人心碎,同样的扣人心弦,尽管这两部作品的移民背景不同,一个来自中国,一个来自墨西哥,但关于非法移民的普遍遭遇却是相同的:母亲都被送进了拘留营,儿子都被陌生人收养。最最重要的是,两者都直接触及了所有收养问题的核心:两个家庭,两种文化,两种关于过去和未来的幻想,可能是什么,或者可能不是什么。但丽萨·康这部小说的重要性还在于揭示了时刻处于移民生活中的身份危机,即我是谁,我是我不是的那个人,或者我不是我是的那个人。事实上,小说开篇所引诗行的第一句可作为整个故事的缩影:“犹如大海,我受孤儿身份驱使而来。”当一个人经历得越多越感觉自己是尘世上的孤儿,而当他越走越远越会发现世界本身其实就是一家孤儿院,这个地方或者那个地方,并没有什么不一样。

所以,如果你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产生某种疏离感,一点儿也不要觉得奇怪,因为它的中心主题正是疏离。交叉叙述的回忆与现实是它的结构,而其最主要的角色一直像伏笔一样埋藏着,直到最后方能揭晓:既不是母亲,也不是儿子,而是长期破碎的情感。丽萨·康是用一种近乎破碎的叙事来描绘现代人的困境,这里的破碎,首先隐喻着梦幻,其次是心灵。所以,请不要期望你的阅读能获得那种传统形式上的满足感。

同样,你也不要以自传的眼光去审视这个故事而忽略它的时事性,激发作者创作的是2009年《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报道:一个属于非法移民的中国福州女人,在佛罗里达州的一个车站被捕后被关押了一年半,她在美国出生的儿子被交予收养机构处理。当郭波莉说她准备去佛罗里达州的一家餐厅工作时,她已经是新闻报道中的那个福州女人,这并非巧合,而是暗示:即将开始或正在开始的旅程注定是危险的。最大的危险在于:人生中看似平常的离散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诀别。

故事是从重聚之后开始的:11岁的郭德明和母亲郭波莉(郭佩兰)生活在纽约,与波莉的同乡男友利昂、利昂的妹妹薇薇安和她的儿子迈克尔居住在一起,这是一个非正式的混合家庭,但对德明来说却是一种温馨而稳定的存在:他在利昂身上找到了父亲的形象,与迈克尔有着兄弟般的情谊,并时刻能得到薇薇安的照顾,唯一紧张的是他与母亲的关系,因为她曾经放弃过他。德明的童年记忆来自中国福州的一个乡村,在他出生后不久,郭波莉就把他送回去交给他的外公抚养,直到外公去世他才被亲戚送回美国,那年他6岁。他们经常玩一种“找到另一对他们”的游戏,在街上找一对像他们的母子,想象他们的人生。

郭波莉在一家美甲店工作,有一天上班后再也没有回来,德明无从知晓母亲的踪迹,只能莫名地猜测。他被告知她是“去看望看望朋友”,尽管他知道“她没有朋友可以去看望”。他含糊地担心“她处于危险之中”,设想“也许她是一桩犯罪事件的受害人,就像《犯罪现场调查》的剧情那样;也许她已经死了。” 他无力揭开波莉失踪的神秘面纱,他知道波莉曾经幻想着去佛罗里达州工作,他最后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她去了佛罗里达州,也丢下了他”。德明的生活开始支离破碎,后来利昂也突然离开了,薇薇安很难同时抚养两个孩子,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德明送人收养。

十年后,在丹尼尔·威尔金森身上,郭德明只是一个回忆,作为彼得和凯的养子,他“比曾经的德明长高了2.5英尺,重了150磅,他英语说得更好了,但是中文更烂了。山脊区的生活让丹尼尔变成了一个自我欺骗的高手;他过去常常看到德明,但是把他当作丹尼尔,就像放映着永远在两张相同的页面之间切换的幻灯片”。最初,他很难安顿下来,他一遍遍拨打波莉早已打不通的手机,努力尽可能多地回忆起关于她的事情,“他闭上眼睛,假装他身在纽约城跟他的妈妈在一起,在德沃公园空空的操场上荡秋千”,或者,当他晚上睡觉时她在旁边守护着他。但后来,当他慢慢长大时,他试图将她忘记,“因为当他想起她时,他感到深深的、巨大的孤独”。他是一个年轻的成年人,对自己的身份缺乏把握,丹尼尔·威尔金森“这个名字似乎像是一套装备,他可以穿上它,不知道过上多久,直到他回归他真正的名字和母星球”。然而,真正的家到底在哪里?

德明/丹尼尔始终都处于非常糟糕的生活状态之中,他的骨子里似乎有一种自我破坏的倾向,无法做好任何事情,只能使之变得更糟。他赌博成瘾,债务缠身,被大学勒令退学,毁掉了与安杰尔之间纯真的友谊(爱情),与深爱着他的养父母刻意保持着距离。他有很好的音乐天赋,和罗兰组建了乐队,却在演出中不顾一切地离去。当失散多年的迈克尔给他发电子邮件,告诉他有波莉的消息时,需要几个月才能回复。他认为自己并不重要,他和他们不过都只是彼此的离开者。

波莉还活着。那个断断续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很快就出现了,大量的独白与第三人称的德明/丹尼尔的心灵旅途穿插着,交替着。正是在这里,波莉模糊的形象逐渐变得清晰起来,《离岸人》的衔接点也开始慢慢显露:她平静地向儿子讲述自己的遭遇,她尽其所能地控制着自己的生活,即使在这个过程中她不得不伤害别人,但关于失踪的原因,她却一直设法保持着沉默。奇怪的是,书中的其他中心人物也都保持着莫名其妙的沉默,当德明/丹尼尔跑到福州见到利昂时,利昂承认他知道波莉的命运,甚至还提供了她大概的住址并一起去寻找,但谈到她失踪的真相时,他仍然含糊其辞:“你妈妈,她很难懂。”原因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只有亲历者本人才有资格说出真相,当她开口说出,这个故事才能更具有震撼力。

然而,丽萨·康并不是一个仅仅依靠情节来推动故事发展的作家,她诗一般的语言同样熠熠生辉。最后,还有真正的“悬念”等在那里:德明/丹尼尔的个人身份并没有以可预期的方式结束,他和波莉的母子关系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那种老套的传统领养故事中的大团圆结局,在丽萨·康的这部小说里是不存在的,她着重描写的是母子之爱在出生和收养家庭中的细微差别,家庭破碎后所付出的情感代价,以及悲伤、遗憾和梦想之间的相互影响。

《离岸人》是丽萨·康首部小说,曾获2016年美国社会领头羊小说奖。我知道,它最初的译名是《那些离开的人》,某种程度上,每个移民其实都是“离开者”——离开父母,离开家乡,离开自己的既定身份。一位作家曾说:“移民或迁移都是人生的一种旅途,你只能留住过去最重要的东西,勇往直前地走,只有做到随遇而安,才能够真正面对真实的生活。”但,从此岸到彼岸未必就意味着漂泊,从彼岸到此岸也不一定就是归来,唯一不变的是,在此岸与彼岸之间,身体和灵魂永远都会在路上。

小说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允许我们通过故事来描述和理解这个世界,不管读者对移民问题的看法如何,很少有人能对个人的苦难命运无动于衷。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和薇拉·凯瑟的《我的安东尼亚》就描写了移民时代的种种弊端和新旧文化之间的强烈冲突。而第一代和第二代的移民作家,如桑德拉·西斯内罗丝、谭恩美、李昌来、裘帕·拉希莉和朱诺特·迪亚斯等人则更关注移民的困境——对故土的渴望,对身份和归属感的寻求,对美国梦的追求,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焦虑,挣扎,和异化的感觉,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被驱逐出境的危险像幽灵一样,从未曾远离人们的视线。

作为华裔移民的丽萨·康在《离岸人》里写出了自己的切肤之痛,同时也揭示出一个丑陋的移民现实:有可能来到美国会使自己变得更糟,如果没有合法的移民身份,那些追求美国梦的人有可能会陷入一场独特的美国梦魇,她的这部小说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可能。

[载《黑龙江日报》2019年4月9日7版《天鹅》]


 

 

作者简介:阎逸,70后诗人,乐评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著有随笔集《钟摆或聆听旁白》、评论集《群像与回声》、诗集《仿佛或恰恰相反》。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
[!--temp.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