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击
名家散文名家小说名家诗歌签约作家作家档案文坛资讯
散文天地
生活美文往事回忆亲情友情博文选登东方散文西部散文
生活随笔
情感驿站生活空间人在旅途灯下漫笔报告文学百家悦读时事要闻征文选登文学采风
诗歌星空
现代诗歌古韵新声爱情诗歌伤感诗歌诗歌赏析谈诗论道散文诗页原创歌词
小说方阵
国外小说现代小说都市言情微型小说故事新编讽刺小说
文学评论
小说评论散文评论诗歌评论新书快递文化时评作家访谈
文艺荟萃
网络文学文化遗产作家信札书画世界美术周刊人文关注时事要闻文史博览
校园文学
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蒲公英文学大学作文

望母楼

发表时间:2018-02-11  热度:

 今天是父亲的四周年忌日,早上去墓地祭祀过后,我便驱车带着母亲去曲沃县城游玩,母亲开始犹豫不决,在我的坚持之下才上了车,今儿天公也做美,暖阳高照,如同阳春三月,我想,在今天这个特殊日子,纪念父亲最好的方式,就是陪母亲逛上一天,再说了,老母亲整天闷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早该出去走一走,散散心了。

我提前查询过了,曲沃县城有四个旅游景点,可去了一打听,大悲院有点偏远,薛家大院目前不开放,只好作罢,我先与母亲游览新建的气势磅礴的晋园,再去观赏本地标志性建筑,位于县城贡院街中段的四牌楼。

四牌楼又名望母楼,明万历43年(1615年)由邑人李齐沆 所建,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也经过了多次修葺,尤其是2002年一次大规模整体落架维修,至今仍巍然耸立于古城一隅。据统计,目前我省现存68座明清牌楼,而望母楼无疑是其中别具特色的“奇葩”了。

首先它奇在造型———为楼阁式与牌楼式混合结构,高约18米,三重檐,十字歇山式顶,上覆黄绿相间的琉璃瓦,既有江南楼阁玲珑剔透,精细纤秀之美,又有北方古建筑雄浑巍峨之壮观,其构思之精,工艺之巧,造型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四牌楼,更奇妙在其别称“望母楼”———张望着母亲的楼阁,多么富有诗意,更蕴含着浓浓的亲情。品咂这三个字,定会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如同咀嚼一枚橄榄果,越品越有味。仰望着这突兀而起的牌楼,恍如慈母在默默的注视着你,一瞬间你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像过电一般,温馨而又亲切。望母楼当然是一个有温度,有故事的牌楼,建楼人李齐沆一岁丧母,三岁丧父,由继母含辛茹苦拉扯大,后考取举人,且善于经商,遂成巨富,但继母早逝,无以回报,故耗资兴建四牌楼予以缅怀,每每思母心切,便登斯楼,遥望母亲墓冢,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伫立在望母楼下,我心潮起伏思绪绵绵,我仿佛看见李齐沆夫妇并肩默立在楼上,我分明听到他们在喃喃自语。李举人不无感慨地说:花了这么多钱,费了好大劲,楼也建起来了,可对母亲有什么用呢?妻子幽幽地对曰:如今万贯家财,可我想煮一碗热粥给婆母也不行了。李齐沆早已泪眼婆娑,喟叹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年母亲要是有一碗热粥喝,何至于走那么早,死得那么惨呢……

此时,同行的朋友的突然发问打断了我的遐想:现在民间幸存的明朝古建已如凤毛麟角了,而望母楼却历经四百年而岿然不动,原因何在呢?

说来话长,望母楼命运多舛,数遭劫难,但每次凭借其险峻结构与人为保护,都得以化险为夷。抗战时期有一股溃军欲拆除它,但苦于望母楼结构严谨险峻,无从下手,知难而退。1947年阎军曾在望母楼上垒砖砌石修筑工事,负隅顽抗,所幸战事未在此地段发生。文革期间,造反派气势汹汹意欲拆楼,但仍惧怕危险,望而却步,望母楼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得以“大难不死”,实乃不幸中之大幸也,冥冥之中如有神助,但我固执地相信这一点:那些试图对此楼下毒手者,一听“望母”两个字,立刻触动了思母情怀,刹那间良心发现,手下留情了吧。

望母楼附近还有一个孝母巷,不足4米宽的一条笔直的胡同,我不由联想起安徽桐城著名的“六尺巷”,显然这又是一个有厚度,有故事的巷子了。徜徉在古巷里,头顶阳光暖融融的,如同母亲的手抚摸着我的脸,我试图在巷子里发现点什么,但除了两幢老房子外,并无特别之处,有一老者告诉我,因为毗邻望母楼,这条巷子就叫孝母巷了。

距望母楼不远处,有一个卖牛羊肉拉面的饭店,我带着母亲去就餐,要了两份包子,两碗羊肉面,抬眼望去,墙上宣传版面有这么几句话发人深思:“你在外和朋友们成天吃饭,你带父母吃过几次饭呢?小时候爸妈到面食馆、羊汤馆吃饭,有没有忘记你呢?该带老人去吃顿饭了,本店对携父母吃饭者一律优惠”。吃罢买单时,老板还真给我打了九折,又赠送母亲两个饼子,我想,饭店此举显然是受到望母楼影响了,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给人带来一丝温暖。古有李举人修楼思母,登高望母,留下了千古佳话,今有饭店推出仁爱之举,带动别人感化一方,我突然想起了这么几句话:心中有父母,肩上有担当,眼前有风景,脚下有力量。        

 今非昔比换了人间,李齐沆 倘若生活在今天,他母亲绝不会贫病交加英年早逝,他本人也不会抱恨终天,更不会望眼欲穿,思念母亲了,现如今生活富裕,医疗发达,要想使自己的母亲健康长寿,颐养天年,绝非难事。 

岁月悠悠,400年倏忽而逝,望母楼早已成历史遗迹,但“孝母情结”却积淀在国人的血脉里了,历久弥新,代代传承。 

                    (在线责编 尚书)

美文.分享

人喜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点击加载更多内容  ↓
[!--temp.tj--]